話說有一個成語,在中國長大的孩子,估計應該都聽過吧,來,我們先來看這個故事,看完故事請大聲說出這個成語的名字。
故事的主人公,西漢匡衡,據說家境貧苦上不起學,白天要做農活看不了書,晚上想看書了但家裡又沒光了,怎麼辦呢,鄰居家居然有光!於是,匡衡把牆鑿了個窟窿,借鄰居家的蠟燭光線照明讀書,終成一代丞相。
沒錯,請跟我一起喊出這個成語:鑿壁偷光!
多麼勵志的故事,有多少家長曾經拿這個故事激勵、鞭策,或者變相批評自己的孩子,看看人家匡衡,小小年紀自己想辦法創造條件好好讀書,你們現在有這麼好的條件,考不出好成績對得起誰呀。
話說匡衡的確是農家孩子,也的確是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的費用,但這個鑿壁偷光的故事到底是真的嗎?
來,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鑿壁偷光」出自漢代劉歆所寫的《西京雜記》,其中卷二有寫: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疑點一
《西京雜記》是什麼類型的書呢?它是一本古代歷史筆記小說集。
《西京雜記》記錄的是西安雜史,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很多流傳在民間未經考證的遺聞軼事,況且還要帶上作者的再加工。出處非正史,這就先要給鑿壁偷光的典故打一個問號了。
疑點二
匡衡家是農民,大家都知道農民一般都是一家一戶,獨門獨院的。兩家共用一堵牆,
還能讓匡衡在牆上鑿個眼的概率有多大?大家請自行斟酌。
疑點三
這也是該故事真實性最值得懷疑的地方。我們現在基本都很少用蠟燭了,蠟燭的成本也是相當低廉,偶爾買上幾十根營造一個燭光晚餐的浪漫氛圍簡直是物美價廉。
但你知道蠟燭在西漢時期是一個什麼地位嗎?
漢朝之前,中國是沒有蠟燭的。西漢初年,南越王向漢高祖劉邦敬獻了石蜜5斛、蜜燭200枚等,漢高祖大喜。研究表明,其中的蜜燭便是現代蠟燭的雛形,在當時屬於極為珍稀的貢品。
有讀者可能會說,那是漢高祖時期,說不定到了匡衡所在的漢元帝時期,都是西漢的第十一位皇帝了,也許蠟燭早就普及了呢。
可事實是,蠟燭在漢朝一直屬於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每當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帝王就會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賞賜蠟燭,可見蠟燭在當時還屬於珍品。
一直到南北朝時期,蠟燭還是要家裡很有錢才能使用,畢竟西晉兩個首富石崇和王愷為炫富一決高下之時,拿蠶絲和錦做路兩旁的屏障圍了四、五十裡PK,比誰家的珊瑚樹更高大,這些在我們現代人聽起來還是會覺得很奢侈。
但搞笑的是,兩人還有一項比拼是,王愷家拿糖水刷鍋,石崇家就拿蠟燭當柴火燒,可見蠟燭在當時還屬於奢侈品,能大量用蠟燭是富貴的標誌之一。
所以,看到此處的大家應該想到了吧,匡衡家鄰居除非是居住在農家的隱藏富豪,否則夜晚是絕不會點蠟燭的。即便鄰居點的是油燈,不是蠟燭,但那昏暗的燈光再經過一個洞後還能傳遞到匡衡的書上,就基本更是天方夜譚了。
「鑿壁偷光」的故事雖多半為杜撰,但其寓意還是蠻好的。畢竟匡衡的家境貧寒不是假的,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勤奮學習,憑藉對《詩經》極為獨特、透徹的解讀,為當時的經學家所推崇,也因此步入仕途,步步高升。
不過這個家境如此貧寒還借燭光讀書的勤奮案例既然很有可能為假,那估計以後拿它來激勵人讀書就不怎麼好用了,不妨可以換一個成語典故,囊螢映雪如何?
話說我以前怎麼就覺得靠雪光讀書,還有收集一口袋的螢火蟲,憑藉螢火蟲的光亮來讀書就那麼感人,還有點浪漫是怎麼回事。果然還是小時候好騙,現在想想,這兩個似乎跟鑿壁偷光一個性質,都那麼不靠譜呢。
果然古人的好多聽起來那麼那麼勵志,令人熱淚盈眶的典故,真的是拿來騙我眼淚,給我打雞血的呀,真是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