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無疑,讀書改變命運這是正解。西漢大經學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發奮苦讀的精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偷光」看起來是一樁小事,但「偷」的性質是一樣的,何況還破壞了公共物品,也許正是小時「偷光」,才釀成了大時「偷地」,最終匡衡迷失了初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
一、 從「鑿壁偷光」說起
匡衡是西漢時期大經學家,他自幼喜愛讀書,尤其愛鑽研《詩經》。當時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選官,但也可以通過考試走入仕途,匡衡雖然喜歡讀《詩》,但九次考試仍然不中,也許是與「高考」無緣吧。匡衡雖然沒有通過考試走進仕途,但他對《詩》的喜愛卻有增無減。
匡衡世代貧農,祖輩、父輩都是貧苦農民,清苦度日,到了匡衡這一代,更是窮困不堪。雖然匡衡喜愛讀書,可他白天卻不得不跟隨大人下地幹活。所以他只能利用晚上的一點時間來看書學習。「鑿壁偷光」說的就是他晚上「偷」光看書的故事。
因為當時家裡窮,買不起蠟燭,而隔壁鄰居家境還算可以,至少人家晚上有蠟燭點。於是匡衡便在自家與鄰居家共用的牆上鑿了一個洞,借著隔壁的蠟燭光照明來讀書,「鑿壁偷光」由此而來。鑿壁偷光的故事傳頌千年,這是有志兒郎發奮苦讀的真實寫照,我們也經常用來教育我們身邊的孩子們,學習不光是大人給我們創造條件,而是我們自己要排除萬難,想盡辦法去發奮苦讀,如此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少年匡衡在清苦的歲月裡,只剩下耕田與讀書,並伴隨著自己的毅力,時刻想著等待走入仕途、改變命運的那一刻。
二、 權力與本心的博弈
前文已述,雖然自己數考不中,但匡衡從來不放棄、不言敗,因為他是由衷地熱愛知識。隨著漢元帝繼位,他也聽說了匡衡的才氣,加上自己也喜歡《詩經》,就拜匡衡為師,並封他為安樂侯,賞地31萬畝。所謂「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就這樣,匡衡憑藉自己的學識,照樣走入仕途,走上人生的巔峰。漢元帝時期,匡衡一度官至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時間權傾朝野。
匡衡任職期間,經常上疏漢元帝,並引用《詩》大談治國之道和自己對朝廷的意見。漢元帝對於匡衡的一些經世治國的提議,大加讚賞,可以說是漢元帝成就了匡衡,匡衡也有幸際遇明主。
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隨著漢成帝即位,匡衡失寵,後來又加之被人彈劾,匡衡一下子從丞相的位置上被擼下,隨即返回鄉裡繼續做他的安樂侯。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匡衡的權力和私心最終導致自己跌落神壇。
三、 讀書明智,堅守初心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讀書與耕讀在匡衡早年時期已經臥嘗,如果說讀書可以明智的話,於匡衡來說,也許發奮苦讀的抱負心志,更是他的早年願景。隨著自己權力的無以復加之後,他的初心已經發生了悄悄的變化。
如果說匡衡在安樂侯之位,能相安無事地做他的官,不搞蠅營狗苟之事,那麼得以善終應該是很順其自然的事情。
然而,匡衡迷失本心,還是在一個「偷」字上,欺上瞞下,佔用公地,這跟中飽私囊、貪汙腐敗沒有兩樣。從位極人臣到跌落神壇,匡衡已經在迷失本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然最後也沒能得到善終。
民間評價:「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很多成語都蘊含著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言行舉止的行為規範,更是幫助我們成長、完善的進步階梯。這些成語是先輩們通過勞動和親身實踐,而高度凝練的錦繡字句。例如「鑿壁偷光」就是一個典型的勵志苦讀的寓言故事。如果您對成語感興趣,不妨入手下面這套注音彩繪版《中華成語故事》。全套叢書共計6冊,囊括了人物、生活、修身、市井、智謀、戰爭等6個系列,是老師傾力推薦的兒童讀物。目前官方活動價只要8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品讀,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匡衡年幼時期勤學,發奮苦讀,但其鑿壁來借光的行為,不值得提倡,對此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