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鑿壁偷光」的典故,如今已然家喻戶曉。典故中的主人公匡衡,更是無數媽媽用來激勵自家孩子的正面教材。確實,在西漢那個一代窮代代窮的動亂年代,一貧如洗的少年靠自己的拼搏奮鬥成功逆襲為百官之首的故事,確實夠勵志,也值得千古傳頌。但奇怪的是,大家都似乎只對少年時的匡衡耳熟能詳,而對他成功逆襲之後的故事,卻少有人問津。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這些教科書之#匡衡#外的故事。
年輕時的匡衡,雖飽讀詩書,卻對當時的科舉考試制度不甚了了,乃至屢考不中。不向命運低頭的匡衡,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終於在第九次考試後榜上有名。雖然這個名次有點靠後,只封了個小小的文學卒吏,但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深諳《詩經》精髓的匡衡,最終受到了同樣喜愛《詩經》的漢元帝的賞識,一路加官進爵,直至坐到了丞相高位。
自古以來,官場上的明爭暗鬥就從未停止過。樹大招風,無家世無背景的匡衡受到如此重用,自然招到一些同僚們的嫉恨,其中不乏陰險狡詐小人。中書令石顯就是這樣的一位。為免遭小人迫害,匡衡竟反其道而行之,主動迎合小人胃口,與其一拍即合,共同聯手,欲彈劾當時戰功赫赫、為漢元帝立下奇功偉業的大將軍陳湯。在這件事上,匡衡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即使多年石顯失勢後,依然孤軍奮戰,直至把陳湯弄得丟官罷爵。目的達到了,人設也塌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匡衡這波操作的動機,大家都心照不宣。之前的「匡石二人組」,是匡衡對小人石顯的阿諛奉承,目的是免遭其害;之後的「孤軍奮戰」,是為了與小人石顯劃清界限,表明自己是真心看不慣陳湯,彈劾陳湯與小人無關。為證明自己是君子,不與小人同流合汙,在成帝繼位後,匡衡抓住機會,大上奏章,又彈劾了昔日盟友石顯。石顯可謂是罪有應得,但匡衡見風使舵的兩面派行為,也為人所不齒。
最後壓死駱駝的,往往只是一根稻草。匡衡為官幾十年,做過好事,為皇帝建言獻策,在文學上的造詣更是登峰造極,但大大小小的不義之舉他也沒少做。最後摘掉他烏紗帽的,竟是區區400頃土地。話說匡衡受封樂安侯時,已受到漢元帝3000頃土地的封賞。在之後的土地丈量事務中,匡衡利用丈量方法上的技術漏洞,又給自己多劃了400頃土地。這事直到漢成帝繼位之後才被人揭發,按理說貪了400頃土地,對於一名多年身居高位且才華橫溢的丞相而言,雖有罪,但也不是什麼大罪,但匡衡卻偏偏因此丟了官,被貶為庶民。這也是多年的不義積攢出來的結果。被打回原形的匡衡,回到故地,多年的奮鬥打拼,仿佛一場黃粱美夢,氣不過、悔不該,最終鬱鬱而終。
回顧匡衡的一生,少年勵志,中年精彩,卻晚節不保。越是位高權重名利雙收,越要警醒,一步踏錯,就有可能步步踏錯。人無完人,所幸後人記住的,多是他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學瑰寶,以及傑出文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的頭銜,他這一生,也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