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圖文詳解肩胛骨骨折解剖、分型、入路及內固定,必須收藏!

2021-02-11 好醫術

(一)基本概述

1.解剖

三角形扁骨,位於胸廓後外上

為上肢活動提供穩定的平臺

協助肩關節完成上舉運動

肩胛骨位於第2~7肋骨間,下角位於第7~8肋骨間;內緣與脊柱夾角約3°,與冠狀面成30-40°角。

2.應用解剖

肩胛骨周圍肌肉:

斜方肌、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背闊肌、前鋸肌、胸小肌。

肩胛骨—胸壁連接:不具關節結構,協助肩關節完成活動,應視為肩關節的一部分。肩胛胸壁間隙位於肩胛骨前面的肩胛下筋膜與胸壁間的狹窄間隙,又稱肩胛前間隙,肩胛骨即沿此間隙活動。其又為前鋸肌分成兩個間隙,即前肩胛前間隙和後肩胛前間隙。

3.肩胛骨運動

1)向上旋轉運動:斜方肌中部纖維,穩定肩胛骨的作用。當肩關節外展45°時,前鋸肌向外側牽拉肩胛骨下角,斜方肌上部纖維向上牽拉肩胛骨外側角,斜方肌下部纖維通過肩胛岡內側止點向下牽拉肩胛骨,完成向上旋轉運動。

2)向下旋轉運動:由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向上牽拉肩胛骨內緣,及胸小肌、胸大肌下部纖維和背闊肌向下牽拉肩胛骨來完成的。

3)肩胛骨的前伸運動:由遠離脊柱的向前運動、矢狀面上的前傾及內旋組成,主要由前鋸肌和胸小肌完成。

4)肩胛骨的回縮運動:是由靠近脊柱的向後運動、矢狀面上的後傾及外旋組成,主要由斜方肌中部纖維和菱形肌完成。

肩胛骨的回縮

在肩關節上舉30°時,活動發生在盂肱關節;在上舉90°活動中,盂肱關節運動與肩胛骨運動為2:1。

在上舉過程中,肩胛骨旋轉,避免發生肩峰下撞擊。

斜方肌麻痺

不能懸吊肩胛骨,致使肩胛骨下沉,並移向外側,肩胛骨下角轉向外下,在肩胛骨平面上肢上舉、外展不能超過90°,患者聳肩障礙。前曲上舉、外展上舉受限,聳肩障礙。

前鋸肌麻痺

肩胛骨不能固定於胸壁,肩胛骨下角不能向前擺動,上肢上舉不能超過90°,當上肢做推壓動作時,肩胛骨向側後方翹起,呈翼狀肩胛。上舉不超過120°,疼痛。

   

(二)分型

1.肩胛骨骨折Ada-Miller分型按解剖部位分:

-A:骨折線垂直,局限於頸部(位於肩峰基底和肩胛岡外緣);

2.Miller分型特點為分型依據肩胛骨形態:

I 型為肩胛骨突起部骨折

II 型為肩胛頸部骨折

III 型為關節內骨折

IV 型為體部骨折

3.Hardegger 分型根據骨折部位:

肩胛骨體部骨折

肩胛盂邊緣骨折

肩胛盂窩處骨折

肩胛骨解剖頸骨折

外科頸骨折

肩峰骨折

喙突骨折

肩胛岡骨折

4.肩胛骨骨折OTA分類

1)A型(關節外骨折)

2)B型(關節內骨折)

5.Acromial fracture(肩峰骨折- Kuhn分型) 

ⅠA:肩峰尖部撕脫性骨折;

ⅠB:肩峰無移位骨折;

Ⅱ:肩峰骨折移位,但肩峰下間隙未變窄;

Ⅲ:肩峰骨折移位,肩峰下間隙變窄。

6.Coracoid fracture(喙突骨折—Ogawa分型)

肩胛上神經

7.Glenoid Neck Fractures(肩胛骨頸部骨折—Goss分型)

8.Intraarticular Glenoid Fractures(肩胛骨關節盂骨折Ideberg分型)

I型: 關節盂緣骨折 Ia:前方 Ib:後方

II型:外力通過肱骨頭,斜向內下方撞擊盂窩,造成自盂窩至肩胛體的外緣骨折。形成盂窩下半骨折塊移位 IIa:橫行骨折 IIb:斜行骨折

III型: 外力通過肱骨頭,斜向內下方撞擊盂窩,造成自盂窩外上部分骨折。骨折塊可包括盂內上部關節面和喙突,骨折塊向內上方移位,常合併有肩峰、鎖骨骨折或肩鎖關節脫位。

IV型:肱骨頭撞擊盂窩中央,骨折線橫行通過盂窩,並通過肩胛骨體部至達肩胛骨內緣。肩胛骨連同盂窩橫向分裂為二,上方骨折塊小,下方骨折塊大。

V型:II、Ⅲ、IV型骨折的組合損傷。Va: II+IV,Vb: Ⅲ+IV,Vc: II+Ⅲ+IV

8.AO分型根據骨折與肩盂的位置及穩定性分類

肩胛盂骨折:骨折移位>5 mm,關節面臺階>3 mm,1/4前緣或1/3後緣的關節盂骨折,關節盂骨折導致肱骨頭半脫位,骨折移位過大可能導致骨不連。

肩胛骨突起部位骨折:骨折移位≥10 mm,骨折壓迫神經血管束,骨折伴韌帶損傷,影響肩關節活動,伴需手術的同側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頸部骨折:移位≥10 mm,成角>40°,盂極角<20°。

體部骨折:骨折片嚴重移位突破關節囊,影響關節活動。 

(四)手術入路及手術技巧

肩胛骨骨折的複雜類型使得其手術入路也較為多樣性,不同手術入路各有其優缺點及副損傷, 適用於不同部位的骨折, 在選擇時應根據骨折的類型來選擇。

在進行手術入路的選擇時通常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就近原則:即在最靠近損傷的部位或需要暴露的部位切口進行手術;

微創原則:儘可能減少對肩胛骨重要動脈及穩定結構的破壞;

熟悉原則:以對肩胛骨解剖的熟悉程度及習慣選擇入路。

常規入路:

1.前方入路


1)前側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入路)


適應症:關節盂前緣、累及上部關節盂的喙突骨折、Ⅲ 型關節盂骨折。

體位及術前準備:全麻,沙灘椅位,傷側肩下墊毛巾卷使患肩推向前方,C形臂術中輔助透視。

切口:肩關節前方入路有兩種切口

神經界面:三角肌由腋神經支配;胸大肌由胸內、外神經支配。

注意事項:

腋動脈由臂叢神經束包繞,位於胸小肌後方,喙突周圍手術操作時,需內收上肢,以避免血管神經損傷。

肌皮神經在喙肱肌內側,喙突下4-5cm進入並支配該肌,過度牽拉可引起肌皮神經麻痺。

顯露並切開肩胛下肌時外旋手臂可增加肩胛下肌和腋神經距離,以保護腋神經。

2)肩鎖關節和喙突入路(Roberts)


適應症:肩鎖關節周圍的骨折脫位合併喙突骨折、上肩胛盂骨折等。

體位及術前準備:同前。

切口:沿肩峰前上緣和鎖骨外側1/4作一弧形切口,再彎轉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間溝下3-4cm。

3)肩關節前內側入路(Thompson,Henry)


適應症:關節盂前緣骨折合併肩鎖關節周圍的骨折脫位。

體位及術前準備:同前。

切口:始於肩鎖關節的前上方,沿鎖骨外1/2前緣向內側走形,隨後沿三角肌前緣向遠端延伸,到該肌起點至止點的2/3處。

4)單純喙突骨折的前側微創入路

切口:喙突外側1cm作垂直切口,經三角肌胸大肌間溝進入或直接劈開喙突表面的三角肌纖維。

2.後方入路


1)後方入路(Judet入路)


適應症:關節盂後緣、關節盂頸部和關節盂其餘部位骨折。

體位:側臥位,上肢置於託盤上,或消毒置於臺上。

切口:始於肩峰尖的外側,沿肩峰邊緣向內後方延伸,弧形向遠端走至肩胛下角

神經界面:

小圓肌(腋神經支配);

岡下肌(肩胛上神經支配)之間。

注意事項:

2)簡化的後方入路(King入路)


適應症:同前。

體位:俯臥位或側臥位。

切口:肩關節外展90°,在肩峰後方做垂直切口,並向下延伸10cm。

神經界面:小圓肌(腋神經支配)和岡下肌(肩胛上神經支配)之間進入。

簡化的肩關節後方入路(King,Brodsky)

3.上方入路


1)單純肩峰骨折的上方入路

沿肩峰作切口,骨膜下剝離顯露肩峰上側面,直視下解剖復位骨折

近端骨折:3.5mm重建鋼板固定

遠端骨折:張力帶固定

肩峰上方入路

肩峰骨折Ⅲ型

2)肩胛骨上方入路


適應症:肩胛盂上緣骨折。

切口:皮膚切口位於鎖骨與肩胛骨正中,劈開斜方肌纖維,根據骨折塊的位置將岡上肌向前或後牽開。

注意事項:仔細辨認肩胛上切跡,不要損傷肩胛上神經。

4.聯合入路

附:經典judet入路7字切口


暴露充分,但損傷較大,可顯露岡下肌、小圓、大圓、三角肌。

從肌肉間隙中進行分離進行骨折復位。

復位時需要注意骨折塊的移位一般都由肌肉牽拉導致。

用克氏針或小的復位鉗分別進行固定,注意三邊孔和四邊孔的解剖部位,需要注意肩胛上神經與動靜脈。

然後進行重建鋼板的固定,沿著肩胛岡和內外側棘進行鋼板的固定即可。

另外對於單純外側,盂下型的肩胛骨骨折

可採用改良的後側brodsky入路,僅用一個直切口,走岡下肌和小圓肌之間的間隙即可。

同樣的復位和固定,相對損傷較小。

需要注意,肩胛骨由於周圍都是肌肉夾板,關閉切口時,需要把附近的肌肉起點和止點都縫在肩胛骨上,以免造成空腔,恢復其本身的功能。


採用judet入路

電刀小心分離,由內向外

到肩袖處先用手鈍性分離,然後小心切開,走肌間隙

如果實在需要暴露時,可部分切斷,需要進行標記,術後重建

沿肩胛骨的骨板小心的剝離肌肉,進行顯露

暴露骨折,復位骨折

擬行鋼板內固定

先行普通螺釘進行加壓,壓住外側鋼板,然後進行鎖釘固定

然後進行內側的骨塊固定

完成固定後,活動肩關節,確認螺釘沒有進入關節 

嚴密縫合肌肉夾板

術後

相關焦點

  • 早讀 | 專家共識:肩鎖關節脫位診療策略,骨科醫生必看!
    今天早讀結合ISAKOS哥本哈根共識針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值得學習借鑑!從後方及雙上肢側方觀察,以評估肩胛骨休息位的位置,肩胛骨內緣的對稱性,這能很明確的發現肩胛骨過度的內旋、前傾,這多在肩胛骨失去支持時發生。通常肩鎖韌帶單獨損傷(II型)或肩鎖韌帶及喙鎖韌帶(Ⅲ型以上)一起損傷,均可造成肩胛骨失去支持;◆前後抽屜試驗及上下運動試驗在肩鎖關節脫位Ⅲ型以上均為陽性表現。有些時候可以通過手法推動肩胛骨復位肩鎖關節分離:先往外側方推,再向上推。
  • 一文讀懂:喙突骨折的手術技巧及經驗
    喙突上附有三塊肌肉,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和胸小肌,每一塊肌肉都參與上臂的屈曲、內收及旋後運動及對肩胛骨的穩定。四條附著於喙突的韌帶,喙鎖韌帶(CCL)、肩胛上橫韌帶、喙肱韌帶和喙肩韌帶,提供肩胛骨的穩定及限制遠端鎖骨的上移。大多數沒有移位或少許移位的喙突骨折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不穩定的、嚴重移位的喙突骨折,或聯合有其它的肩帶損傷,會引起肩部不適及功能障礙。
  • 肩關節手術入路的解剖與臨床
    雖然傳統的手術入路正逐步被關節鏡入路所替代,但其簡單實用的特點使其不會被完全淘汰。事實上,這些入路在大多數醫院仍是最常用的手術入路。本文緊密結合臨床需要回顧肩關節常用入路的解剖徑路,從實用的角度總結肩關節顯露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各種問題。1.1 肩關節的組成廣義的肩關節由肩肱關節、第2肩關節、肩鎖關節、喙突鎖骨間連接、肩胛胸廓關節和胸鎖關節6個關節所共同組成。
  • 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由於關節內視線有限,一般不做半月板下方關節囊切開術,僅作關節外復位之用。脛骨平臺前外側、後內側聯合入路:聯合應用上述兩個入路即可。使用2~3枚半螺紋拉力螺釘固定。由於脛骨平臺外側皮質較薄,部分患者需使用墊片保護。如果閉合復位不滿意,可經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進行螺釘或鋼板內固定。
  • 早讀 | 骨折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都在這篇裡了!
    治療骨折有三大原則,即復位、固定和功能鍛鍊復位:復位是將移位的骨折段恢復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關係,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是治療骨折的首要步驟,也是骨折固定和功能鍛鍊的基礎。切開復位的優缺點優點缺點切開復位時分離軟組織和骨膜,減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應,如加用髓內釘內固定,可損傷髓腔內血液供應,可能引起骨折延遲癒合或不癒合。
  • 圖文詳解 | 一文搞定3種肩關節手術入路
    圖2 肩關節前部切口(1)肱骨近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2)肩關節融合術(3)肩關節成形術(4)人工肱骨頭置換術(5)肩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圖3 肩關節前側入路的體位(1)淺層:腋部入路沿皮膚切口切開後,以手指伸入皮下潛行分離,向上、外側牽開切口兩側皮瓣即可顯露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前部入路沿皮膚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後,仔細止血,暴露三角肌胸大肌間溝
  • 早讀 | 系統詳解:外翻膝TKA的手術技巧
    本文就為大家詳細講解了外翻膝TKA的手術技巧,包括外翻膝的分型、術前評估、手術入路、截骨技巧等內容,值得大家學習參考!Hungerford分型(1984年)Krackow分型(1991年)Ranawat分型(2004年)Hungerford分型
  • 骨科解剖及手術切口入路詳解
    頂由鎖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緣圍成,與頸根部相通。底為皮膚、淺筋膜及腋筋膜。前壁由胸大、小肌,鎖骨下肌和鎖胸筋膜構成。外側壁由肱骨結節間溝、肱二頭肌短頭和喙肢肌組成。內側壁由前鋸肌及其深面的上4個肋與肋間隙構成。後壁由肩胛下肌、大圓肌、背闊肌與肩胛骨構成。
  • 【收藏】肘關節手術入路
    本文主要介紹與肘關節手術入路相關的解剖關鍵點以及典型的手術入路,以助臨床醫生對肘關節手術有更深入理解。1.1 骨性結構肱骨遠端形態極不規則,其解剖形態與其功能密切相關。肱骨遠端的三柱理論將肱骨遠端分為內、外側柱和滑車(圖1)[1]。內側柱與肱骨幹約有45°的成角,其遠端形成內上髁。
  • 匯總丨骨折內固定方案選擇及常用材料
    接骨板與螺絲釘鎖扣固定的出現是接骨板骨折內固定發展史中的一次革命性的理論變革,從而出現了內固定器(Internal Fixator)。自PC-FIX之後,AO的R.Frigg推出了微創固定系統 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 東西部百寶書 | 小型犬橈尺骨骨折兩種內固定方法的比較
    本文旨在比較這兩種內方法用於橈尺骨骨折固定的可行性、優缺點、注意事項、術後護理等,以期為臨床橈尺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提供參考。1 局部解剖        橈尺骨除提供前臂長度外,還參與構成肱橈關節、肱尺關節、腕關節、上下尺關節和橈關節。
  • 【東西部百寶書】小型犬橈尺骨骨折兩種內固定方法的比較
    本文旨在比較這兩種內方法用於橈尺骨骨折固定的可行性、優缺點、注意事項、術後護理等,以期為臨床橈尺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提供參考。1 局部解剖橈尺骨除提供前臂長度外,還參與構成肱橈關節、肱尺關節、腕關節、上下尺關節和橈關節。
  • 【文獻】鎖骨遠端骨折的治療進展
    鎖骨遠端骨折較常見於年輕人,受傷原因常為運動傷、交通傷等中等能量或高能量創傷;老年患者常因跌倒等低能量創傷引起。常見的受傷機制為摔倒時肩部著地受暴力撞擊。本文針對鎖骨遠端的相關解剖、骨折分類、鎖骨遠端骨折的治療進展及其相關併發症進行綜述。鎖骨遠端的相關解剖結構了解鎖骨遠端相關聯韌帶和肌肉的解剖結構有助於理解骨折的移位機制。
  • 骨折了必須手術嗎?常見骨折的中醫手法復位經驗介紹
    鎖骨骨折復位容易固定難。實踐證明,其重疊移位也不影響功能。臨床上不要盲目追求解剖對位,只要不成角就行,因為成角向上會刺傷皮膚,向下會刺傷胸膜。若一味的追求解剖復位,不注重固定,多次進行切開復位,則會加重損傷。兒童骨折常見的是青枝型;成人骨折有橫型、斜型、粉碎型。1.讓傷員坐位,用0.1%利多卡因5毫升,局部血腫內麻醉。
  • 肩胛骨體部骨折你了解多少
    肩胛骨前後均為肌肉包繞,骨折少見,約佔全身骨折的0.2%左右。肩胛骨體部骨折常為多發傷的一部分。
  • 老年人髖部骨折,應該內固定還是換關節?
    由於骨折部位特殊,不適合石膏或夾板治療。前幾天說過了,由於需要長期臥床,併發症多,屬於直接奔死的治療方法,個人認為不需考慮。手術治療根據手術方法又分為以下3種方法:1、內固定。根據骨折情況、骨質情況選擇髓內釘、鋼板或螺絲釘內固定。2、外固定。用外固定架治療。3、人工關節置換。根據年齡、骨質、骨折情況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哪種治療方法更好?
  • 早讀 | 尺骨鷹嘴骨折手術怎樣做才完美?實用技巧都在這!
    Mayo肘關節評分標準:Hume and Wiss分型,Type2型反斜型)3個、Type 3型(橫型)11個、Type 4型(斜型)15個、Type5型(粉碎)12個:11個Mayo III型)均用鋼板內固定取得了97%的病人滿意度,兩人異位骨化,但不影響運動,1個同時修復尺側副韌帶的患者有暫時的尺神經損傷黃曙峰(2008)用解剖型鋼板治療23例患者, ( 按Schatzker分型 1 型6例,2型9例,3型4例,4型2例),優良率達95.2%相反的觀點支持首選克氏針張力帶:Byron E
  • 早讀 | 鎖骨骨折解剖、切口及操作技巧,本文為你理清思路!
    鎖骨骨折合併鎖骨上神經損傷發生率:鎖骨上神經的安全範圍:距胸鎖關節距離2.7釐米或距肩鎖關節1.9釐米處未見分支,而在鎖骨中段則比較常見;骨秘籍口訣:內3外2,胸鎖關節3cm,肩鎖關節2cm 都是安全的,而中段是有危險的;
  • 課程筆記丨股骨粗隆間骨折復位固定的幾點原則與技巧
    請問外側壁粉碎的股骨粗隆間骨折該如何處理?內固定選擇有哪些注意事項?A. 外側壁的作用一是把持頭髓釘,二是分擔內側壁的應力,當外側壁粉碎時,外側的對抗力不足,容易出現髖內翻。因此在內固定選擇時一定選擇髓內釘固定,並將開口點偏內,在進行頭髓釘置入時避免對外側壁的激惹,並偏下放置。 Q.
  • 菏澤市二院成功應用「內踝截骨入路」治療陳舊性粉碎性距骨骨折伴...
    魯網8月2日訊8月1日上午,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李志銀骨科團隊」,成功應用內踝截骨入路聯合踝關節前外側切口,為一位陳舊性粉碎性距骨骨折伴踝關節脫位的患者,順利實施了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據了解,患者,林XX,女,52歲,家住牡丹區都司鎮,因「不慎滑倒摔傷致右踝腫痛3周」入院,入院後積極完善各項術前準備及檢查,進一步行右踝三維CT及右踝MRI檢查,提示:右距骨粉碎性骨折、右踝關節脫位、右外踝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