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1.解剖
三角形扁骨,位於胸廓後外上
為上肢活動提供穩定的平臺
協助肩關節完成上舉運動
肩胛骨位於第2~7肋骨間,下角位於第7~8肋骨間;內緣與脊柱夾角約3°,與冠狀面成30-40°角。
2.應用解剖
肩胛骨周圍肌肉:
斜方肌、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背闊肌、前鋸肌、胸小肌。
肩胛骨—胸壁連接:不具關節結構,協助肩關節完成活動,應視為肩關節的一部分。肩胛胸壁間隙位於肩胛骨前面的肩胛下筋膜與胸壁間的狹窄間隙,又稱肩胛前間隙,肩胛骨即沿此間隙活動。其又為前鋸肌分成兩個間隙,即前肩胛前間隙和後肩胛前間隙。
3.肩胛骨運動
1)向上旋轉運動:斜方肌中部纖維,穩定肩胛骨的作用。當肩關節外展45°時,前鋸肌向外側牽拉肩胛骨下角,斜方肌上部纖維向上牽拉肩胛骨外側角,斜方肌下部纖維通過肩胛岡內側止點向下牽拉肩胛骨,完成向上旋轉運動。
2)向下旋轉運動:由大小菱形肌、肩胛提肌向上牽拉肩胛骨內緣,及胸小肌、胸大肌下部纖維和背闊肌向下牽拉肩胛骨來完成的。
3)肩胛骨的前伸運動:由遠離脊柱的向前運動、矢狀面上的前傾及內旋組成,主要由前鋸肌和胸小肌完成。
4)肩胛骨的回縮運動:是由靠近脊柱的向後運動、矢狀面上的後傾及外旋組成,主要由斜方肌中部纖維和菱形肌完成。
肩胛骨的回縮
在肩關節上舉30°時,活動發生在盂肱關節;在上舉90°活動中,盂肱關節運動與肩胛骨運動為2:1。
在上舉過程中,肩胛骨旋轉,避免發生肩峰下撞擊。
斜方肌麻痺
不能懸吊肩胛骨,致使肩胛骨下沉,並移向外側,肩胛骨下角轉向外下,在肩胛骨平面上肢上舉、外展不能超過90°,患者聳肩障礙。前曲上舉、外展上舉受限,聳肩障礙。
前鋸肌麻痺
肩胛骨不能固定於胸壁,肩胛骨下角不能向前擺動,上肢上舉不能超過90°,當上肢做推壓動作時,肩胛骨向側後方翹起,呈翼狀肩胛。上舉不超過120°,疼痛。
(二)分型
1.肩胛骨骨折Ada-Miller分型按解剖部位分:
-A:骨折線垂直,局限於頸部(位於肩峰基底和肩胛岡外緣);2.Miller分型特點為分型依據肩胛骨形態:
I 型為肩胛骨突起部骨折
II 型為肩胛頸部骨折
III 型為關節內骨折
IV 型為體部骨折
3.Hardegger 分型根據骨折部位:
肩胛骨體部骨折
肩胛盂邊緣骨折
肩胛盂窩處骨折
肩胛骨解剖頸骨折
外科頸骨折
肩峰骨折
喙突骨折
肩胛岡骨折
4.肩胛骨骨折OTA分類
1)A型(關節外骨折)
2)B型(關節內骨折)
5.Acromial fracture(肩峰骨折- Kuhn分型)
ⅠA:肩峰尖部撕脫性骨折;
ⅠB:肩峰無移位骨折;
Ⅱ:肩峰骨折移位,但肩峰下間隙未變窄;
Ⅲ:肩峰骨折移位,肩峰下間隙變窄。
6.Coracoid fracture(喙突骨折—Ogawa分型)
肩胛上神經
7.Glenoid Neck Fractures(肩胛骨頸部骨折—Goss分型)
8.Intraarticular Glenoid Fractures(肩胛骨關節盂骨折Ideberg分型)
I型: 關節盂緣骨折 Ia:前方 Ib:後方
II型:外力通過肱骨頭,斜向內下方撞擊盂窩,造成自盂窩至肩胛體的外緣骨折。形成盂窩下半骨折塊移位 IIa:橫行骨折 IIb:斜行骨折
III型: 外力通過肱骨頭,斜向內下方撞擊盂窩,造成自盂窩外上部分骨折。骨折塊可包括盂內上部關節面和喙突,骨折塊向內上方移位,常合併有肩峰、鎖骨骨折或肩鎖關節脫位。
IV型:肱骨頭撞擊盂窩中央,骨折線橫行通過盂窩,並通過肩胛骨體部至達肩胛骨內緣。肩胛骨連同盂窩橫向分裂為二,上方骨折塊小,下方骨折塊大。
V型:II、Ⅲ、IV型骨折的組合損傷。Va: II+IV,Vb: Ⅲ+IV,Vc: II+Ⅲ+IV
8.AO分型根據骨折與肩盂的位置及穩定性分類
肩胛盂骨折:骨折移位>5 mm,關節面臺階>3 mm,1/4前緣或1/3後緣的關節盂骨折,關節盂骨折導致肱骨頭半脫位,骨折移位過大可能導致骨不連。
肩胛骨突起部位骨折:骨折移位≥10 mm,骨折壓迫神經血管束,骨折伴韌帶損傷,影響肩關節活動,伴需手術的同側肩胛骨骨折。
肩胛骨頸部骨折:移位≥10 mm,成角>40°,盂極角<20°。
體部骨折:骨折片嚴重移位突破關節囊,影響關節活動。
(四)手術入路及手術技巧
肩胛骨骨折的複雜類型使得其手術入路也較為多樣性,不同手術入路各有其優缺點及副損傷, 適用於不同部位的骨折, 在選擇時應根據骨折的類型來選擇。
在進行手術入路的選擇時通常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就近原則:即在最靠近損傷的部位或需要暴露的部位切口進行手術;
微創原則:儘可能減少對肩胛骨重要動脈及穩定結構的破壞;
熟悉原則:以對肩胛骨解剖的熟悉程度及習慣選擇入路。
常規入路:
1.前方入路
1)前側入路(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入路)
適應症:關節盂前緣、累及上部關節盂的喙突骨折、Ⅲ 型關節盂骨折。
體位及術前準備:全麻,沙灘椅位,傷側肩下墊毛巾卷使患肩推向前方,C形臂術中輔助透視。
切口:肩關節前方入路有兩種切口
神經界面:三角肌由腋神經支配;胸大肌由胸內、外神經支配。
注意事項:
腋動脈由臂叢神經束包繞,位於胸小肌後方,喙突周圍手術操作時,需內收上肢,以避免血管神經損傷。
肌皮神經在喙肱肌內側,喙突下4-5cm進入並支配該肌,過度牽拉可引起肌皮神經麻痺。
顯露並切開肩胛下肌時外旋手臂可增加肩胛下肌和腋神經距離,以保護腋神經。
2)肩鎖關節和喙突入路(Roberts)
適應症:肩鎖關節周圍的骨折脫位合併喙突骨折、上肩胛盂骨折等。
體位及術前準備:同前。
切口:沿肩峰前上緣和鎖骨外側1/4作一弧形切口,再彎轉向下沿三角肌胸大肌間溝下3-4cm。
3)肩關節前內側入路(Thompson,Henry)
適應症:關節盂前緣骨折合併肩鎖關節周圍的骨折脫位。
體位及術前準備:同前。
切口:始於肩鎖關節的前上方,沿鎖骨外1/2前緣向內側走形,隨後沿三角肌前緣向遠端延伸,到該肌起點至止點的2/3處。
4)單純喙突骨折的前側微創入路
切口:喙突外側1cm作垂直切口,經三角肌胸大肌間溝進入或直接劈開喙突表面的三角肌纖維。
2.後方入路
1)後方入路(Judet入路)
適應症:關節盂後緣、關節盂頸部和關節盂其餘部位骨折。
體位:側臥位,上肢置於託盤上,或消毒置於臺上。
切口:始於肩峰尖的外側,沿肩峰邊緣向內後方延伸,弧形向遠端走至肩胛下角
神經界面:
小圓肌(腋神經支配);
岡下肌(肩胛上神經支配)之間。
注意事項:
2)簡化的後方入路(King入路)
適應症:同前。
體位:俯臥位或側臥位。
切口:肩關節外展90°,在肩峰後方做垂直切口,並向下延伸10cm。
神經界面:小圓肌(腋神經支配)和岡下肌(肩胛上神經支配)之間進入。
簡化的肩關節後方入路(King,Brodsky)
3.上方入路
1)單純肩峰骨折的上方入路
沿肩峰作切口,骨膜下剝離顯露肩峰上側面,直視下解剖復位骨折
近端骨折:3.5mm重建鋼板固定
遠端骨折:張力帶固定
肩峰上方入路
肩峰骨折Ⅲ型
2)肩胛骨上方入路
適應症:肩胛盂上緣骨折。
切口:皮膚切口位於鎖骨與肩胛骨正中,劈開斜方肌纖維,根據骨折塊的位置將岡上肌向前或後牽開。
注意事項:仔細辨認肩胛上切跡,不要損傷肩胛上神經。
4.聯合入路
附:經典judet入路7字切口
暴露充分,但損傷較大,可顯露岡下肌、小圓、大圓、三角肌。
從肌肉間隙中進行分離進行骨折復位。
復位時需要注意骨折塊的移位一般都由肌肉牽拉導致。
用克氏針或小的復位鉗分別進行固定,注意三邊孔和四邊孔的解剖部位,需要注意肩胛上神經與動靜脈。
然後進行重建鋼板的固定,沿著肩胛岡和內外側棘進行鋼板的固定即可。
另外對於單純外側,盂下型的肩胛骨骨折
可採用改良的後側brodsky入路,僅用一個直切口,走岡下肌和小圓肌之間的間隙即可。
同樣的復位和固定,相對損傷較小。
需要注意,肩胛骨由於周圍都是肌肉夾板,關閉切口時,需要把附近的肌肉起點和止點都縫在肩胛骨上,以免造成空腔,恢復其本身的功能。
採用judet入路
電刀小心分離,由內向外
到肩袖處先用手鈍性分離,然後小心切開,走肌間隙
如果實在需要暴露時,可部分切斷,需要進行標記,術後重建
沿肩胛骨的骨板小心的剝離肌肉,進行顯露
暴露骨折,復位骨折
擬行鋼板內固定
先行普通螺釘進行加壓,壓住外側鋼板,然後進行鎖釘固定
然後進行內側的骨塊固定
完成固定後,活動肩關節,確認螺釘沒有進入關節
嚴密縫合肌肉夾板
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