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人們都喜歡吃點「熱乎」的,火鍋、煲湯成為當季最受歡迎的食物。但因為涮火鍋所用的食材,如動物內臟、海鮮蝦蟹、牛羊肉等等,大多屬於高嘌呤食物,嘌呤在體內最終會代謝轉化為尿酸,引起高尿酸。另外,冬季氣候寒冷,末梢循環差,不注意保暖,尿酸鹽容易形成結晶在關節處沉積,這也是冬季痛風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痛風目前還不能徹底治癒,但控制它不發作卻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具體講,就是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努力做到「三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確保血尿酸持續達標
高尿酸血症是導致痛風的病理基礎,因此,將血尿酸長期平穩地控制在目標水平是預防痛風發作最有效的措施。痛風之所以會反覆發作,關鍵還是因為治療不規範,導致尿酸控制不達標,或是達標不持久。
有研究證實,血尿酸水平低於360μmol/L有助於防止尿酸鹽結晶形成,血尿酸水平低於300μmol/L有助於促進尿酸鹽結石溶解。因此,一般建議:沒有痛風石的患者應將血尿酸長期控制在360μmol/L以下,伴有痛風石的患者應將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
三個基本點:管好嘴、用對藥、勤監測
一、科學飲食是基礎
不合理飲食是誘發痛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體有20%的尿酸是外源性的,因此,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尿酸水平。具體要求如下:
1、限制「高嘌呤食物」
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菌菇類蔬菜等高嘌呤食物會增加尿酸生成,故應儘量少吃或不吃,豬、牛、羊等畜禽肉要適量,新鮮蔬菜、牛奶、雞蛋則可適當多吃。
(註:食物按照嘌呤含量排序,內臟>魚/肉>豆類/堅果>綠葉蔬菜>穀物>澱粉類/水果)
2、遠離「杯中物」
由於酒精會影響尿酸經腎臟排洩,故痛風病人最好戒酒,尤其是啤酒,本身含有大量的嘌呤,較之白酒和紅酒更容易誘發痛風。如果不得不喝,可以少量喝點紅葡萄酒。此外,飲料中的果糖也會影響尿酸的代謝,故甜飲料也儘量不喝。
3、多喝水、少喝湯
多飲水、多排尿有助於尿酸的排洩。痛風患者即便不口渴,每天飲水量也應在2000 毫升以上,可以飲用白開水、淡茶水,鹼性的蘇打水更是不錯的選擇。
很多地方都有冬季煲湯進補的習俗,考慮到肉湯、魚湯、雞湯裡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因此,痛風病人還是不喝為好。
4、控制體重,莫超標
充分的證據顯示:肥胖程度與血尿酸水平成正比,控制體重有助於降低血尿酸,預防痛風發作。因此,肥胖痛風患者要「管住嘴,邁開腿」,儘量把體重在正常範圍內。
此外,過度勞累、劇烈活動(如快跑)、外傷、受寒等均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痛風患者應予避免。
二、合理用藥是關鍵
本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痛風急性發作期應選擇消炎鎮痛藥物,以迅速緩解病人關節腫痛症狀。降尿酸藥物本身沒有消炎鎮痛作用,對消除關節炎症及疼痛無效,如果在急性期不恰當地加用降尿酸藥物,反而可能因為血尿酸的顯著波動而導致病人症狀加重。
因此,最好是在病人疼痛症狀完全緩解、急性期過後1~2周再加用降尿酸藥物;但如果病人早在痛風發作之前就已開始服用降尿酸藥物,則應繼續服用而無需停藥。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儘量維持病人急性期血尿酸濃度的相對穩定,避免因血尿酸濃度顯著波動而導致病情加重。
2、不要擅自停用降尿酸藥物
痛風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往往需要長期治療。即便血尿酸已降至目標值,也不能擅自停藥,而應將藥物逐漸減至可將血尿酸維持在目標範圍內的最小有效劑量,並堅持長期服用,目的是使血尿酸能夠長期穩定在目標範圍以內。
臨床上,只有少數輕症痛風患者可以停藥,單純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幹預便可將血尿酸控制在目標水平。但對大多數患者而言,為了能夠使血尿酸長期控制達標,往往需要在生活方式幹預的基礎上,長期配合降尿酸藥物治療。
很多痛風患者血尿酸一降到正常,或者剛不痛了就把降尿酸藥停了,這樣很容易導致病情反反覆覆,長此以往,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關節及腎臟的損害,同時會顯著增加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3、降尿酸速度不宜太快
痛風發作不僅與高尿酸有關,與尿酸水平顯著波動也有很大關係。當血尿酸濃度突然降低時,會使附著在關節表面的尿酸鹽結晶快速溶解,釋放一些不溶性的針狀尿酸鹽結晶,後者被白細胞吞噬後,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及水解酶,從而誘發關節滑膜的炎症及疼痛,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因此,降酸藥物一定要從小劑量起始,緩慢增加劑量,使血尿酸逐漸下降。此外,為預防痛風發作,也可以在啟用降尿酸藥物的同時,聯合服用小劑量抗炎止痛藥物,直至血尿酸穩定達標為止。
4、儘量避免服用阻礙尿酸排洩的藥物
利尿藥、抗結核藥、某些抗生素、大劑量阿司匹林等藥物均幹擾尿酸代謝或排洩,使血尿酸升高。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患者儘量不要使用這些藥物,以免誘發痛風急性發作。
三、定期監測是保證
血尿酸控制達標是防止痛風發作的關鍵。而定期監測血尿酸,是了解血尿酸控制情況、調整飲食及用藥的重要依據,是確保血尿酸長期控制達標的保證。治不達標,形同未治,對尿酸的監測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