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全鐵質的裝甲艦:一塊裝甲就5噸重,炮彈重量翻一倍

2020-12-15 騰訊網

【話說軍世】進入蒸汽機時代後,人們開始利用這種全新的動力建造戰艦,更強的動力也意味著,戰艦可以造得更重,木製戰艦開始逐漸被鋼鐵戰艦取代,就在法國第一艘鐵甲艦(也譯為裝甲艦)開工後,英國也開始建造一艘更為強大的鐵甲艦。

第一艘全鐵製的裝甲艦:更長、更大、更結實

相比較於1959年開工的法國光榮號,同樣是在1960年下水的英國勇士號裝甲艦(也譯為武士號),在更方面都強於對方,排水量達9200噸的勇士號比對方大了4000多噸,全長127米,比過往建造的戰艦都長了將近三分之一,而其當時領先的,不僅僅是更長更大而已。

勇士號裝甲艦是第一艘採用全鐵質船身的戰艦,是真正意義上的,採用蒸汽動力驅動的鐵殼裝甲艦,木質船殼無法把艦身建造的更長,鐵質船殼卻可以,同時艦體的結構強度更大更結實;

該艦單獨使用蒸汽動力推進時,最快航速可達14節,因為早期蒸汽機工作效率低,很浪費燃料,無法長時間續航,勇士號和光榮號一樣保留了風帆,勇士號在同時使用蒸汽機和風帆推進時,速度可以達到17節。

17節的航速,在當時可以說非常驚人了,因為直到前無畏艦時代,也就是29年後的1889年,君權級戰列艦才成為第一批航速超過17節的英國戰列艦,也是當時世界海軍中,航速有最快的一批主力艦。

一塊裝甲就5噸重,炮彈重量翻一倍

相比較於光榮號只是將裝甲板定在木質船身上,勇士號的裝甲是使用螺栓和螺母鉚接固定的,單塊裝甲板的重達5噸,有5米長3米寬,同時加上船身的14毫米裝甲,全艦的裝甲總重到了1310噸,防護能力比光榮號要好很多。

而勇士號在火炮的選擇和布置上,也更加突出,在鐵甲艦之前,大型木質戰艦一般將火力分布於3層甲板上,英國皇家海軍的一級軍艦,火炮數量可以達到100門以上,二級軍艦也是三層甲板,火炮也超過了90門。

但是勇士號的火炮卻布置為一層甲板,這在早期木質戰艦時代,是護衛艦的配置,不過勇士號火力卻更加強大,其裝備了四門8英寸艦炮、28門7英寸艦炮,其中重量更大的68磅炮彈,比之前戰艦普遍裝備的32磅炮彈,重量大了一倍多,火力也更為強大。

不過,勇士號的一生過得相當「安穩」,並沒有經歷過海戰,而且也並沒有被解體,而是成為了博物館,不僅一直保留到了現在,也成為現存最古老的幾艘戰艦之一,另一艘著名的古老戰艦,則是美國保存至今的「憲法號」風帆護衛艦,1797年下水的該艦,至今已經有200多年了。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英國戰列艦的最後一次楊帆

早期的裝甲艦依舊保留風帆系統,不過隨著蒸汽機的發展,風帆系統完成了其在戰艦上「交接班」的過渡使命,終於要退出了,1890年10月3日,英國皇家海軍戰艦魯莽號關閉了發動機,使用風帆航向克裡特島的蘇達灣,這一次航行,成為了英國戰列艦最後一次使用風帆航行。

不過,這並不是戰列艦最後一次使用風帆航行,因為在當時俄國等國家,還有不少風帆戰艦,繼續服役了很久,只是英國戰艦的發展長時間保持著領先優勢,所以英國的戰列艦更早的淘汰了風帆。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有多厲害?裝甲1310噸,火炮40門!
    1857年,英國海軍經過測試發現,102毫米的裝甲可以抵禦從570米處發射的30.6千克炮彈襲擊,根據這個實驗結果,英國決定建造一批擁有102毫米裝甲的木殼裝甲戰艦。英國海軍不得不放棄了原來的造艦計劃,改建全新的鐵殼裝甲戰艦,由此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即將登上歷史的舞臺。1859年,英國海軍向7家海軍工廠和8家民間造船工廠發布鐵甲艦招標文件,並提出新艦的技術數據:
  • 第一艘旋轉炮塔遠洋鐵甲艦,炮彈重達320公斤
    第一艘遠洋旋轉炮塔鐵甲艦,炮彈重達320公斤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率先設計建造了一艘鐵甲艦「莫尼特」號,該艦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可以360度旋轉,裝備2門280艦炮的炮塔,不過這艘鐵甲艦雖然火力強大,但是3.2米的吃水很淺,9節的航速也慢得可憐,標準排水量只有987噸,只是一艘潛水重炮艦,是的,與一戰
  • 巨炮大艦的誕生:戰列艦410毫米主炮,炮彈重達1.02噸
    戰列艦主炮口徑不可以超過14英寸(約356毫米),因此在這前後實際只有7艘裝備406毫米(16英寸)艦炮的戰列艦,也就是「海軍假日」期間的「七大戰艦」,分別為3艘科羅拉多級、2艘長門級,以及1922年才開工的兩艘納爾遜級。
  • 6年打造39艘超級戰艦,淺談德國悲劇收場的「Z計劃」
    比如說,《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海軍只能擁有6艘10000噸級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以及12艘魚雷快艇,這種海上力量和英美這種海上強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再加上1919年德國海軍的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集體自沉,昔日的海上霸主國——德國,瞬間家徒四壁,海上力量可以忽略不計。
  • 中國96A坦克配爆炸式反應裝甲 可抵炮彈襲擊(圖)
    中國96A坦克配爆炸式反應裝甲 可抵炮彈襲擊(圖) 其中,陸軍戰鬥群350人(含各型裝甲車輛24輛、自行火炮12門,直升機6架)、空軍戰鬥群50人(含殲轟—7A飛機5架)、綜合保障群196人以及導演部20人、戰役指揮部30人。俄方派出約600人參演,兵力主要包括地面部隊共350人、空軍戰鬥群50人(含米—24直升機4架,米—MT直升機2架,蘇—24飛機4架),保障分隊約150人以及導演部20人、戰役指揮部30人。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水線上裝甲厚365毫米,水線下裝甲厚305毫米,炮座裝甲厚304毫米,司令塔裝甲厚203毫米,排水量7500噸,在當時堪稱豪華配置,是中國海軍史上第一級近現代意義上的主力艦,被稱為「亞洲第一巨艦」。
  • 19世紀80年代,歐洲戰艦鋼結構裝甲防彈大測試
    Brown) 譯:李昊 要達到同樣的結構強度,鋼結構的重量可以比熟鐵輕得多。船體和蒸汽機械如果用鋼來建造,就可以節省下來一大塊重量配額,而且等到平爐煉鋼法(open-hearth)普及之後,鋼就比熟鐵更加可靠了。鋼這種鐵- 碳合金的成分配比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調節,從而產生各種各樣性能不同的鋼材,分別適應裝甲和炮彈的需要。
  • 德軍曾計劃造2500噸超重自行火炮,配800毫米巨炮250毫米裝甲
    一旦建成,這種巨型自行火炮將使"鼠"式坦克顯得渺小,其尺寸甚至超過1000噸級的超級重型坦克"巨鼠"。它的車長將達到42米,寬18米,高7米(火炮平放狀態),重2500噸,裝備250毫米前裝甲和4臺MAN公司的潛艇柴油機,最大時速15-20千米,以及超過100名操作人員。
  • 英國戰列巡洋艦第二型主炮:炮彈567公斤,海戰中瘋狂「挨揍」
    英國戰列巡洋艦第二型主炮:13.5英寸主炮,炮彈567公斤  1909年,英國開工了獅級戰列巡洋艦的首艦,雖然這型戰巡的設計中,出現了「要速度還是要裝甲」的爭論  這型艦炮的長度為15.43米,重76噸,炮彈重567公斤,炮管壽命為300至350次全裝藥射擊,在20度仰角時,發射穿甲彈最遠射程達到23.8公裡,射速為每分鐘2發,不過實際戰鬥中,發射兩發炮彈,需要1分20秒的時間
  • 以色列「流氓」輕型自行榴彈炮,為了降低重量把炮彈露天安放
    隨車可攜帶約40枚炮彈,因為車內沒有封閉的彈藥架,這些炮塔就露天放置在車體後半段兩側,雖然增加了風險,但降低了車體重量,不必總是需要輔助車輛伴隨作戰。火炮擁有0°~65°的俯仰角度,方向角度為左右各15°。 火炮的角度調整為液壓驅動,而配置的裝彈機則採用氣動控制,車上還有C3火控系統,作戰性能足以能夠滿足。
  • 戰列艦裝甲有多強?大和號資料曝光,現代軍艦果真「薄皮大餡」
    目前已知戰列艦艦體主裝甲帶的厚度最大的,可能是二戰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和號戰列艦,它厚度為410毫米,其中的硬化層厚度約135毫米左右,此外它一共安裝了22895噸重的裝甲板,整個重量佔全艦33%的排水量。可以說,以現在的眼光看,每一項數值都堪稱恐怖。為何要如此厚重的裝甲呢?其實都是時代的產物。
  • 胡德號戰巡:被戰列艦炮火擊中沉沒,甲板裝甲難擋500磅航彈攻擊
    即便如此強悍的一艘大型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卻葬送在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之手,據網絡可搜尋到的資料,1941年5月24日,在大西洋丹麥海峽海戰中,從「俾斯麥」號戰列艦主炮發射的一發380mm口徑彈重0.8噸的德制炮彈擊中了「胡德」號的艦體。
  • 數據最強戰列艦:大和號沉沒時,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
    大和號採用了比較極端的重點防護理念,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達410毫米,並有135毫米的硬化層,還有20度的傾角,在所有戰列艦中,其舷側裝甲傾角都是最大的,而主炮塔的正面裝甲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50毫米,在軍事史,這也是建造過的最厚的鐵質裝甲。
  • 陸上420毫米巨炮:炮彈820公斤能飛1分鐘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二戰時代的坦克裝甲突擊,飛機漫天轟炸,一戰時代的重火力還是以火炮為主,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擴大火炮口徑,製造能夠投射巨大彈丸的陸上巨炮。
  • 摧枯拉朽的攻城武器 單發炮彈7噸重 250人花3天組裝使用
    大貝莎(Big Bertha)榴彈炮而攻城炮的終極發展成果,則是二戰中德軍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該火炮口徑高達800毫米,重達1344噸,屬於使用鐵路運送的列車炮,可將重達7噸的炮彈投射到然而現代的指揮中心及通信樞紐多半演化成分散式,並且具備移動能力,例如空中預警機及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這也使得攻城武器喪失了發揮的舞臺。
  • 淺水重炮艇,知恥而後勇:韓國造16艘快艇,延坪島海戰復仇利器
    PKX-B安裝一門76毫米主炮,一座12聯裝的130毫米艦載制導火箭炮,射程3-30公裡,火箭重量超過80公斤(包括8公斤高爆彈頭),採用中段GPS修正,末端紅外和圖像制導體制,能夠同時打擊3個海上目標,特別適合巡邏艇視距內突然開火的近戰。韓國海軍之所以裝備眾多的近岸高速炮艇和淺水重炮艦,主要是為延坪島海戰復仇。儘管北方海軍艦艇比較老舊,但對戰韓國海軍時,仍然不落下風。
  • 裝甲厚457毫米:開始戰列艦的前無畏艦時代,北洋水師可惜錯過
    君權級戰列艦:裝甲厚達457毫米1889年英國還是建造一型一等戰列艦,也就是君權級戰列艦,共有8艘,該級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萬5220噸(其中最後一艘胡德號達到1萬5590噸),全艦長125米,寬22.9米,比二戰時代長度超過200米的戰列艦還是短一些的,設計最大航速超過17節,該級艦皇家橡樹號曾跑出過
  • 德國戰爭海軍的第一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體系下受到了嚴格限制,基本上不存在什麼主力艦,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建造才解了燃眉之急。而當希特勒上臺後,英國和德國籤訂了《英德海軍協定》。此舉促成了德國海軍第一級主力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於是德國在1935年開始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這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正式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