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19世紀下半葉,得益於工業技術的迅速提升,海軍戰艦的能力不斷提升,尤其是1959年,覆有堅硬裝甲的法國海軍鐵甲艦光榮號起航,讓戰艦的發展出了巨大變化,也開啟了主力戰艦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尤其是旋轉炮塔的出現,讓火炮戰艦具有了更強大的戰鬥力。
第一艘遠洋旋轉炮塔鐵甲艦,炮彈重達320公斤
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率先設計建造了一艘鐵甲艦「莫尼特」號,該艦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可以360度旋轉,裝備2門280艦炮的炮塔,不過這艘鐵甲艦雖然火力強大,但是3.2米的吃水很淺,9節的航速也慢得可憐,標準排水量只有987噸,只是一艘潛水重炮艦,是的,與一戰、二戰中,那些扛著381毫米巨炮、不過只有千噸排水量的潛水重炮艦一樣,沒有遠洋能力,更無法作為主力艦進行海上對戰。
1869年,英國開始建造第一艘具有遠洋能力和旋轉炮塔鐵甲艦:「蹂躪」號,標準排水量為9188噸,最大航速13.8節,具備遠洋能力,建成時該艦裝備有4門12英寸(約305毫米)前裝艦炮,為2座雙聯裝旋轉炮塔,在艦體前後各有一座,每座炮塔都擁有180度的射擊能力,在側向射擊時,可以爆發4門305毫米艦炮的全部火力,該旋轉炮塔直徑約為9.14米,炮塔裝甲厚度達到了14英寸(約356毫米)。
不過此時的「蹂躪」號305毫米主炮為前裝艦炮,其炮彈重達320公斤,但是前裝艦炮不僅需要更多的人力操作,不僅一座炮塔需要22個人操作,每門炮還需要10個人外加1名軍官來操作,而前裝炮在裝填時也很麻煩,需要將火炮收回炮塔內,再從炮口裝填,因此艦炮的射速很有限。
「蹂躪」號1879年進行了一次大改裝,將前裝艦炮換成了10英寸(約254毫米)後裝炮,炮彈重為500磅(約226.8公斤),同時由於魚雷的威脅開始增加,該艦在隨後的改裝中還加裝了六門6磅炮、八門3磅炮以及其他武器保持全向射擊能力,用於防禦魚雷艇的攻擊。
遠洋低幹舷鐵甲艦:再見,風帆
「蹂躪」號是低幹舷鐵甲艦,在海上航行時,遠遠看去更像是一艘水面狀態的潛水艇,因為海水常常漫上甲板,因此航海性能要差一些,而除了旋轉炮塔的出現,該艦的另一個特點是沒有了風帆,只剩下了一根桅杆,也並沒有配備帆裝,與早期鐵甲艦蒸汽和風帆動力並存相比,已經完全的與風帆說了「再見」,成為了海軍史上第一艘純蒸汽動力的主力艦(戰列艦)。
同時該艦有著很強的遠洋續航能力,以10節航速航行可以達到5000海裡的續航裡程(9260公裡),要知道現代的伯克級驅逐艦續航力也不過4200海裡(7778.4公裡,當然伯克級是以20節航速做到的,不過二者相差了100多年),因為擁有巨大的儲煤艙,因此「蹂躪」號也有著「戰鬥煤礦」的綽號。
而低幹舷的設計在戰列艦中要到「蹂躪」號建造的20年後,也就是1889年開始建造君權級戰列艦的時候才開始改觀,不過君權級卻放棄了封閉的旋轉炮塔,採用了敞開式的露天炮塔,主要是因為該級戰列艦幹舷提高至5.48米,並裝備了厚重裝甲,為了保證艦體重心的平衡,才這樣設計的。
來自俊赫君的話說:「無為」的一生,最具影響的設計
「蹂躪」號屬於儘管蹂躪級,還有一艘姊妹艦雷霆號,蹂躪號服役到退役的30多年艦一直沒有過任何交戰任務,堪稱「無為」的一生;不過其採用的旋轉炮塔設計,卻讓主力戰艦從曾經密密麻麻的側舷前裝炮對轟,進入到了新的時代,直到現代主力水面戰艦依舊使用的旋轉炮塔這一影響力深遠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