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開朗的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關於抑鬱症的理解,很多人存在著一些誤區。這就來為你揭秘真相。
開朗的人也可能患上抑鬱症
親友眼中的孫騰霄是個樂觀開朗的大男孩。他是飯桌上的「開心果」,嘴不貧卻會時不時拋個冷笑話出來;女友有時候和他鬧彆扭,他也從不生氣,總是變著法兒地逗她樂。1米8高的他,先後跑完了兩屆全程馬拉松。其中一張照片中,他舉著獎牌,在鳥巢門口開心地笑著。
任誰都想不到,這個開朗的男孩也會患上抑鬱症。2015年3月,原本預計會順利獲得碩士學位的他遇到挫折:因實習不順,論文未通過而不得不延期一年畢業。自那以後,他說話變得有氣無力、書也讀不進去,常常失眠。孫騰霄主動要求看醫生,被診斷為抑鬱症。
很多人都會認為,那些性格內向、孤僻,總是很悲觀的人才會被抑鬱症纏身。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任醫師趙幸福卻糾正說:「抑鬱症並非只會盯上內向的人,開朗的人也可能中招。」有時候看起來樂天的人,其實私底下內心十分痛苦; 而那些看著很孤傲的人,或許內心非常強大。所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抑鬱症的潛在患者,不能只看他的外在表現,更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內在感受。
關於抑鬱症的真相揭秘
人體5-羥色胺和多巴胺作怪性格開朗也會得抑鬱症
談起抑鬱症,人們總會聯想到緊閉的房門、披頭散髮的女人、空洞的眼神……有不少人把抑鬱症歸結於性格或心理上出現了問題,以為只有性格內向的人才會患上抑鬱症。「事實上,抑鬱症並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它與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功能紊亂有關。這會導致人們總是向大腦中傳遞一些不愉快的信息。」潘小平介紹。「一些生活事件,如長期生活壓力、夫妻不和、喪失親人等,對大腦神經遞質紊亂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導火索。其實在發病之前,病人的神經遞質已經出現紊亂,有人甚至沒有導火索也會發病。」
抑鬱症症狀除了情緒低落、興趣下降外,還有一些軀體症狀,如失眠、胃脹、腹痛、遊走性疼痛、胸悶、頭暈、頭昏、頭痛、四肢無力等。「當這些症狀持續出現達到兩周以上時,最好及時到專業醫院檢查。」
抑鬱症不會傳染但患者情緒會影響人
王先生的好朋友小鄭是心理諮詢師,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抑鬱症患者。突然有一天,小鄭患上抑鬱症在家割腕自殺,送到醫院救回了一條命,王先生不知如何再與這位昔日好友相處了。「抑鬱症並不是傳染病,但不良情緒有可能會互相感染,這是心理障礙疾病的感染效應,所以心理醫生也需要宣洩。」潘小平說道,「與有抑鬱情緒的人相處,要學會傾聽,要有耐心,不要試圖用一些大話套話開導他們,要鼓勵他們去看專業的心理醫生。」
抑鬱症不嫌貧愛富農村患者自殺成功率更高
不少人稱抑鬱症為「富貴病」,認為只有城裡人才會得,且有流言稱城市抑鬱症患者比農村要多得多,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潘小平介紹,有調查顯示,農村抑鬱症患病率高達6 .3%,城市人患病率為5.66%.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相對單一,可分散注意力的項目比較少。當農村人出現抑鬱時,無法排解,也不知道要找心理醫生,常常一時衝動便選擇喝農藥來一了百了。因此,農村人因抑鬱症而自殺的成功率也高於城市。
抑鬱症被稱為「假性痴呆」抗抑鬱藥不會讓人變得更傻
許多人害怕精神治療類的藥物會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甚至有傳言稱吃抗抑鬱藥會變成傻子。「一般來說,抑鬱症本身對於患者認知功能帶來的傷害要比抗抑鬱藥帶來的傷害大得多」。據潘小平介紹,抑鬱症過去也被稱為「假性痴呆」,意思是抑鬱症會造成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例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症狀是由疾病造成的,吃藥主要是調節神經遞質紊亂,會改善這些症狀。
「一些改善抑鬱症患者睡眠情況的鎮定類藥物對認知能力是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在醫生的控制下,這類藥物一般劑量較小,而且不是長期服用,對人的認知能力不會有太大影響。」潘小平說。
性格外向的人適合什麼工作
性格開朗的人外向、活潑、有渲染力、能夠帶動他人。相對說來,人們初次見面時,性格外向的人,會很容易給人一見如故的感覺。這樣說來,適合的工作就很多了。
性格開朗的人適宜從事商業貿易、文體、新聞、服務等職業,他們善於揣摩人的心思而投其所好,長於與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常混跡於各種場合而能左右逢源;善於打通各方面的關節,適合於做銷售和公關工作。 反應靈敏,善於與人交往,人緣好,處理起人際關係來得心應手,不容易得罪別人。
缺點是往往原則性不強,很難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看待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適宜做原則性強的工作。另外興趣和情趣容易變換,演藝、新聞、保險、服務以及其他同人群交往多的職業。這些職業能夠充分發揮出他們的性格優勢。但不適合做與物打交道的技術性戒操作性工作。
最貼合外向性格的工作推薦
銷售類
說到外向的人適合的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銷售類的工作了,需要和客戶直接交流,通過自己優秀的口才說服客服,達成自己的業績,不過銷售類的工作也比較幸苦,有時候磨破嘴皮也沒有用,這需要看個人的能力和運氣了,一般來說外向的人做銷售是比較合適的,能發揮自己說話的能力。
導遊中介類
導遊和中介這些工作也是需要說話和與人溝通的,像導遊這份工作,需要了解很多旅遊地的相關知識,自己要通過言語表達出來,讓很多人能夠理解,而中介工作需要在不同的單位之間調和,以期三方都能有滿意的結果,還是非常鍛鍊人的,比較適合外向能說的人。
服務傳媒類
服務業更是要與人交流和溝通,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如果太內向,顧客不滿意服務的態度和感覺,是不適合這些工作的,傳媒類的工作,像是營銷、廣告,除了自身的創意還需要溝通能力強,有些公關領域也需要外向型的人才,另外主持人、主播這樣的工作外向的人也很合適。
性格內向是怎麼形成的?關於人性格的形成,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但主要有這幾種原因。
性格內向是怎麼形成的
1、由於自我意識敏感而產生對人的「緊張症」、「恐怖症」如有的中學生與異性接觸時,過分強烈地意識到對方是異性,造成情緒緊張過度,陷入尷尬局面。
2、家庭背景這往往是造成內向性格的主要因素。患者的父母常屬於較為冷漠的人,他們深信如果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從性,身為父母必須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一位患者說:「小時候,爸媽從來不鼓勵我有好奇心,他們對我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閒事,做好份內的事。」家長不鼓勵子女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餘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兒女"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於學校及家裡。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境裡成長的兒童,對於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反感,使他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3、與經歷有關性格是人在生活實踐中,在人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環境,具體地講,就是人的家庭、學校、工作等,人與環境關係發展的過程便是經歷,經歷也是性格形成的條件。
性格太內向怎麼調整自己
放開自我
內向的人往往是一名合格的傾聽者但卻也卻上話語,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不能放開自我,自是一個人默默在旁傾聽,這點可以去慢慢改變,習慣性的事情確實有點難去改變,但相信滴水穿石,總有成功的一天。
樂觀向上
內向的人雖然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做事可靠,很少進攻行為,但可能多少會有些悲觀或者抑鬱。揚長避短,好的方面就繼續發揚,不好的就要去改,悲觀或者抑鬱都是要從小做起,一步一步去改變的。
自我批判
有些內向的人恰恰相反會自戀,也就是臭美,不表現出來的自 戀,其實是很可怕的,如果不及時改正,可能會慢慢形成一種病態的心理。不過意識到了這點之後可以化自戀為自信,抽取一些誇張的成分自戀就成了自信。學會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要鬱鬱寡歡,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在交往中,如果你氣色不好,沉默寡言地,對人愛答不理的,別人就不願意接近你。你這樣子,別人很難了解你,也常常會誤解你,更不願冒打擾的危險,惹人厭惡。
學會與人相處
在交往中,要善於觀察別人的興趣愛好和行為特點。要了解對方感興趣的是什麼,不喜歡什麼。把握了這些情況,你在和人交往時就能投其所好,別人也覺得你很容易接近,自然就容易成為朋友。
改變過去太過於刻板、單調的生活方式
積極主動地廣泛結交朋友,尤其是要多接觸那些心胸開闊、性格開朗的人,注意選擇陽光的人做朋友。這樣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自己漸漸也會產生變化,逐漸變得開朗起來。
多學習有助於與他人相處
通過學習不僅學會與人如何相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而且由於學習儲備了足夠的知識,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很容易的找到共同的話題,使人覺得你很容易相處,從而提高交往的融洽度。
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興趣愛好可以將內心的不良情緒通過興趣活動進行宣洩和轉移,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提升自信能力。
樹立信心,建立平等相處的心態
正確的認識自己,即不要高估自己,過度自信、自命清高而看不起旁人不與他人交往;也不要小瞧自己,過分自卑而怕與人交往。既要要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也要正視他人的優勢與劣勢,建立與他人平等相處的心態,樹立良好的人際交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