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這5種「愛面子」的表現,令孩子難堪又自卑,看看你有沒有

2020-12-21 小歆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電視劇裡常有這樣的父母角色,喜歡在外面吹噓自己對孩子教育得有多好,把孩子的優異成績全都算在自己的功勞上。

例如《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裡面的「學渣」媽媽李青桐。實際上,她平時並沒有怎麼教育女兒,正所謂越愛吹牛就越容易露餡。

媽媽在家長會上吹噓過頭,被班主任點出其中的漏洞,尷尬得收不了場。女兒在一旁看到後又尷尬又難為情:「都說不要你來參加家長會了!」

雖然電視劇有誇張的成分,但藝術來源於生活,這樣愛面子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01父母有這6種「愛面子」的表現,令孩子難堪又自卑

01「凡爾賽式」曬娃

有些家長喜歡曬娃,一天能在朋友圈裡發十幾條關於孩子的動態。然而,比「刷屏式曬娃」更令人反感的是「凡爾賽式曬娃」。

這個詞近段時間被網友們熱議,後知後覺發現朋友圈的家長們才是大師級別的「凡爾賽」。

比如「真羨慕你家孩子英語成績那麼好,我家孩子才考98分,數學語文滿分又有什麼用,英語拉了這麼大的後腿,哎呀好愁人!」

這種「明貶暗褒」的做法,不如大大方方地誇讚孩子。不說別人看了想翻白眼,孩子自己看了都尷尬不已。

02向老師送禮拍馬屁

家長群裡往往有這樣一種家長,樂此不疲地對老師拍馬屁,還理所當然地將自己當成家長們的代表,把職場的做派帶到孩子的教育上。

可以說是家長群裡最令人討厭的一類家長,提建議最在行,然而從不出一分力,只會在老師面前邀功,顯擺自己。

這類家長還經常攛掇孩子給老師送禮,在老師面前誇誇其談。面對這樣的家長,孩子也很難為情,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老師。

03比較孩子成績排名

《少年說》節目裡有一期,一個小女孩控訴自己的媽媽,總是把她和別人作比較,似乎媽媽永遠也看不到女兒好的一方面。

除了房子、車子、工資等,家長們最喜歡比較的就是孩子。每次考試後出成績排名,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攀比」戰爭。

家長為了不丟面子,給孩子施加了很多壓力。如果孩子身邊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即使是自己好朋友,也會令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

04強迫孩子表演才藝

現在父母們不但重視孩子的成績,還要求孩子多才多藝。似乎自己家孩子要是不學一兩門特長,都不好意思拉出去見人。

不得不說,「愛面子」已經深入很多中國家長的骨子裡。尤其是很多家長和孩子在場的聚會,孩子就變成了家長們「攀比」 的工具。

家長們通常會輪番讓孩子上前表演才藝,獲得別人的誇讚以滿足虛榮心。就算孩子內向害羞、不願意展示,父母也會強迫孩子表演,導致孩子難堪又自卑。

05從來不向孩子道歉

有網友做了一個諷刺漫畫叫做「亞洲父母道歉指南」,上面只寫了3個字「吃飯了」。這幾個字雖然很短卻很精髓,生動地展現了一些父母拉不下面子向孩子道歉的樣子。

這些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家長權威,固執地認為:「我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向孩子道歉,我的面子往哪擱!」

然而,父母也會有做錯的時候,向孩子道歉不會有損家長的面子。給孩子做出良好的示範,知錯就改,反而能令家長的形象更高大。

「吃飯了」而不是「爸爸/媽媽錯了」,令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心裡很介懷,容易導致孩子心生自卑,與父母感情疏遠等。

02父母 「愛面子」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心理傷害?

01被同齡人排斥

一方面,家長這種「愛面子」的做派,通常會被其他家長反感,以至於其他家長會告訴自己的孩子說:「不要跟這家孩子一起玩。」這就導致孩子會被同齡人排斥,沒人願意和他玩。

另一方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這種愛面子的行為,也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三觀。很可能導致孩子也形成愛吹牛、炫耀的性格,被其他的孩子所討厭。

02承受巨大壓力

父母總是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要求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強迫孩子學一些不喜歡的特長和興趣,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向別人吹噓炫耀。

父母總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想法與感受。從小被比較到大的人生,令孩子活得很壓抑、不快樂,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壓力。沒有一點選擇權。

03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幾種「愛面子」的做法,不但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令孩子感到難堪又自卑,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越來越想要維護自己的自尊和感受,不願再聽從父母的指揮做事。當父母吹牛、炫耀的時候,孩子不是憤然離去就是故意拆穿、打岔等。

03說給父母聽:

正所謂「越缺什麼越愛吹噓什麼」,那些真正優秀且強大的父母,不會賣弄自己或者把孩子當做攀比工具。

愛面子的父母,比起愛孩子更愛自己,。要求孩子變得優秀,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只顧沾沾自喜,沒有真正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要明白,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不如把自己與別人家父母比較。為什麼他們能教出優秀的孩子?原因在於父母自身的優秀。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6歲前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有「自卑心理」,父母要及時幫一把
    6歲前孩子如果有這些表現,說明已在自卑邊緣1. 做事畏畏縮縮孩子一般做事情不會太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主見情商高的孩子不但做事情有主見,而且不會總是依賴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一定會有出息。而那些對自己不自信的孩子,往往不敢實行或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就變得越來越沒主見,做事情總是依賴他人。
  • 若孩子有這3種表現,可能是犯拖延症了,父母要喚醒孩子的生命力
    寫完作業後,不僅孩子的耐心沒有了,我的耐心幾乎也消耗完了,強忍著才沒有去發脾氣。看見小妹家的孩子這種行為,我不由得為他擔心起來,這以後可怎麼辦呀。拖延症給孩子帶來的危害非常大,小妹家的孩子就是非常典型的拖延症表現。
  • 孩子如果有這三種表現,說明他已經在偷偷自卑了,爸媽可不要大意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如果你家娃身上有這幾種懂事的表現的話,說明你娃可能已經開始自卑了,父母別不當回事兒。 1、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的眼神會逃避 孩子們在小的時候不明事理對於外界的事物非常好奇經常因為自己的不懂事而犯下很多錯誤,經常能夠聽到家長們稱呼自己的孩子是熊孩子,這都是因為孩子那不懂事而淘氣的性格,可是內心自卑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眼神會不斷的逃避和躲閃,許多家長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的孩子性格發展的十分健康,其實不然
  • 越長大越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5種家庭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天生自卑的孩子。而生活中這5種家庭,最容易養成自卑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不論你是真窮還是假窮,父母的千種萬種辛酸事,都不該成為孩子天空裡的那片陰雲。還記得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裡,窮困潦倒的主人公克裡斯,即使帶著孩子流浪街頭睡公廁,從頭到尾也沒有對孩子哭過窮,硬是為兒子撐起了一片朗朗晴空。
  • 家裡孩子有這3種表現,是自卑刻在骨子裡了,以後肯定處處碰壁
    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同學有時候總是取笑孩子。經過詢問,這才知道,這個男孩子小時候也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性格就變得內向起來,到現在見到人就往後縮,從來不肯打招呼。打招呼雖然只是一種禮節。但從這孩子的表現來看,他的行為並非是'失禮',而更多源自於他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
  • 國外著名心理學家:這8種「跡象」,暗示你正培養一個自卑的孩子
    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在很多人面前表演,不願意嘗試新鮮事物,不願意與人溝通,不願意說話,不敢一個人睡覺時,這都是孩子自卑的表現。但通常家長都把孩子的這種自卑的行為錯誤的理解成「膽子小」。其實成年人的性格、處理問題的方式、面對難題選擇迎難而上還是逃避,這都跟童年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父母別再把孩子當作是性格內向,父母要重視起來。第一個特徵是說話聲音小,說話的時候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從禮儀上來講,與別人講話時,必須直視別人的眼睛,聲音洪亮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他們缺乏安全感,家長要予以陪伴
    幼兒期是建立兒童內在安全感的重要階段,那麼如何清楚他們是否沒有安全感呢?父母可以多觀察孩子,是否有這些表現,若是有,那麼家長就必須予以重視。孩子缺乏安全感的5種表現1、愛發脾氣不少家長會跟自己的朋友抱怨,孩子特別喜歡發脾氣,還不服管教。並且,他們也不會區分場合,脾氣說來就來,導致父母特別難堪。
  • 孩子有這三個表現,說明他自卑了,第一點很多人都忽視了
    孩子的自信來自行動和父母的鼓勵,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和父母的稱讚,會讓孩子有自信,成為積極的人。但是,如果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誤,孩子就會變得自卑,如果孩子有以下三種表現,就說明他有自卑感,要及時改正,不要給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
  • 若孩子有這6種行為表現,說明他可能缺乏安全感,父母應引起重視
    所以在孩子的精神教育上,要多花點心思,留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家長連滿足孩子的安全感都做不到,那麼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導致性格發育不健全,降低幸福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
  • 孩子若有這3個表現,或是抽動症「降臨」,快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中招!
    抽動症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1、影響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抽動症一般在5歲到10歲發病,如果不治療讓他自然好轉,就有可能會延續到青春期。孩子得了抽動症他會有一種表現,這種表現比較典型,就是會出現反覆的多個部位運動性抽動,比如說聳肩,比如說擠眼,比如說皺眉等等。這種表現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使得孩子患得患失,特別的自卑。甚至會走進相反的極端,非常的暴躁,情緒控制不住,很在意別人的看法,這種影響是伴隨孩子一生的。
  • 這幾種父母存在很大問題,容易使孩子內心自卑,希望你不在其中
    而原生家庭中,父母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著孩子,甚至會將一些不好的問題傳遞給孩子,例如自卑這種性格。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有這3種父母的人,內心很自卑1、沒有安全感的父母可如果父母滿意安全感,那麼就不是很好的容器,因為沒有安全感的人,很容易焦慮和抑鬱,這種情緒又很可能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讓娃變得自卑,沒有安全感。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自卑心理和行為表現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自卑這一事實。然後,把阿德勒的這段話的意思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卑不奇怪,也不可怕,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包括我們大人也一樣有自卑的心理,關鍵是我們要學習和思考如何用行動去克服它。
  • 好女人在男人眼中,大概有這5種表現,看看你有沒有
    好女人在男人眼中,大概有這5種表現,看看你有沒有!生活中很多男人都是。希望可以找一個!熬裡人這樣。也可以對家裡的一些。上少操一些心,在工作上也可以大展拳腳。很多人認為。人!往往會影響到。三代人的幸福。第1個是home,幸福一個是。這丈夫的!
  • 「越不如意,越自卑」:自卑的人常有這三種表現,看看你佔了幾樣
    科學研究發現,很大一部分都與記憶深處的某段經歷有關,比如,家庭不和,父母沒有擔當等,或者是遭遇過某種欺凌、暴力等。這些事或許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在記憶深處,它卻像一根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那裡,使人痛苦、糾結,直接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世,而且,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它還會一直糾纏著你。
  • 你自卑嗎?心理學:真正自卑的人,最常見的3種表現
    自卑可能是來自於對大自然的崇敬,也可能是來自於對於命運的敬畏,可如果我們內心的自卑感過於沉重,形成了一種自卑情結,那麼就會在生活中產生過多的恐懼與焦慮情緒。阿德勒認為,自卑是我們超越自己的種動力,而自卑情結,則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種阻力。
  • 孩子自信自卑取決於你,三個方法,讓父母做孩子的引路人
    而我童年最缺少的是什麼,是自信,包括如今我的孩子我儘量地讓孩子自信起來,不要學父親和一樣自卑,我生活的家庭,怎麼說呢.父母都是工薪階級,每天的日子就是上班下班還有加班,再加上我是獨生子女,從小的生活就是和電視為伴,到了初中和電腦為伴,眼前看到的永遠是家裡那93平方的小房子。
  • 囟門是孩子健康「晴雨表」,若有這5種表現,說明寶寶健康有問題
    其實是健康「晴雨表」,五種情況須謹慎嬰幼兒時期,寶寶頭頂處有一塊軟軟的有波動的地方,這就是他們的前囟門,也是必須謹慎護理的部位。若囟門出現這幾種表現,說明寶寶健康有問題,須謹慎正常來說,新生兒出生時前囟門尺寸大約是1.5-2釐米(前囟門對邊中點連線), 隨著月齡增加,頭圍越來越大,前囟門也會隨之增加,到6個月可達到2.5-3釐米,但是從6個月開始,前囟門會隨著顱骨骨化逐漸變小,有的1歲前已經閉合,有的18個月才完全閉合。
  • 上學遲到怪父母?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你為娃做得...
    當父母事無巨細,為孩子做得過多,孩子就缺少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於是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發展。當孩子有下面這5種表現,就說明你為他做得太多了,需要引起警惕。孩子常常指責、怪罪於你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邊享受著父母的照顧,一邊嫌棄、挑剔著父母。
  • 情商低的孩子,往往有5種表現,與父母經常做的3種行為有關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經對119個家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情商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情商低的孩子往往有以下5種表現: 1.缺乏激勵自己的能力 2.抗壓能力弱,不能面對生活的壓力 3.學不會社交,不懂交際 4.情緒化嚴重,缺乏情緒自控力 5.脾氣急,缺乏延遲滿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