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傳統文化,除夕要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世界上只要是華人在除夕就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匆匆又是一年,時間過的真是太快。它晝夜不停,化成了腳印,帶我們遠離家鄉;它無聲無息,又變成皺紋,爬上父母的臉龐。而我們總是在回首過往時,才感慨時間都去哪了!
仔細想一想,馬上就要過去的一年,你有多少天陪父母一起度過?兩天三天,還是一天都沒有?別讓歲月荒蕪了他們的等待!你說的物質可能對他們並不重要;你說的以後可能對他們真的太遠!或許,簡簡單單的陪伴就是他們期盼的所有。
這個除夕,就讓我們和父母守在一起!
關於守歲的傳說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夥「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後天蒸饅頭,大後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 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相傳,遠古洪荒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兇惡怪獸,它生性兇殘,喜食肉類,從飛禽走獸,到鱗介蟲豸,以至於人類,一天換一種口味。
「年」的口味活動規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後來人間,雞鳴破曉時分離開。人們就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這也就是「年關」的來歷。
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就把家門關好,雞鴨鵝圈好,牛羊豬拴牢,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人們喝酒、吃飯,這就是「年夜飯」。
因這頓飯兇吉未卜,故置辦得很豐盛,全家老小圍在一起,表示和睦團圓;吃飯前還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相傳,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除夕夜通宵點燃燈光、旺火、放鞭炮,可以把這些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嚇跑驅趕走,在新的一年不至於為害人間。
來源:網絡,本號轉載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
以您舉手之勞,普及科學保教。
謝謝您的關注。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公眾號,請長按上面的二維碼添加關注,並請推薦給您的同事同學和朋友們。中國學前教育的發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學保教的理念與方法。學前雲教研將為大家持續推送實用的教研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