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與朋友告別和分手時,大家就會想起徐志摩的一段小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人生聚少離多,也聚散兩難,但詩人仿佛看得很淡,來去輕鬆,沒有一絲牽掛,就像西天的雲彩,隨風飄蕩。雖然我們不一定能了解詩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不過當作者心情歡暢時,也會真情流露。下面介紹徐志摩很浪漫的一首詩,避實就虛,靈動飛揚。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作者: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颺,飛颺,飛颺,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悽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飛颺,飛颺,飛颺,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裡娟娟地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裡探望,飛颺,飛颺,飛颺,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不僅自己參加編戲演戲,還在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經常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泰戈爾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他又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
這首詩就創作於1924年12月30日,詩人在這前後忙得不亦樂乎,但依然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很快就是新的一年,大家都在整頓心情,準備以新的姿態和精神迎接元旦和春節,天忽然下起大雪,仿佛大自然也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雪越下越大,詩人創作的激情也被點燃。
詩人將自己比作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裡瀟灑」,正如年輕自負的詩人要在詩壇盡顯才華。雪花不斷地飄飛,漫無目的,詩人細心地發現這一點,卻說「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當時的徐志摩正目標明確地籌辦著新月社和詩刊,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後來詩人雖然墜機失事,但他的《新月》一直在出版,還培養了諸如鬱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
在詩人心中,這雪花還裹挾著愛情,向一定的方向飛揚,「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悽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最後消溶到愛人的心裡。因為詩人心中有愛,才有方向,也不會惆悵和寂寞。他深切地盼望愛人會來「那清幽的住處」,帶著一份溫情,在這漫天飛雪卻又浪漫至極的時候來看望自己,詩人仿佛還清晰地聞到了愛人身上的「硃砂梅的清香」。
徐志摩仿佛感覺到愛人就在身邊,正含情脈脈地凝視著他。這朵雪花也不敢懈怠,「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如此的雪花,著實令人喜愛;多情的詩人,也極其令讀者敬佩。這樣的詩篇,如大自然的音籟,似靈魂的交響,也好像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喚。
詩歌的前三段連續地用了三個「飛颺」,他希望如雪花般自由輕盈地飛舞,表達出詩人欣喜的心情,給人以輕快的感受和向上的激情;同時又在最後一段用了三個「消融」,音調又隨著雪花的消融而開始舒緩,卻更加沁人心脾。全篇朗讀起來不僅音韻和諧、富有靈動的感覺,而且往復迴環中也扣人心弦。
縱觀全詩,詩人避實就虛,化身靈動飄飛的雪花,在半空裡娟娟地飛舞。全文富有浪漫情調,但又非常寫實,冷漠的幽谷、悽清的山麓,代表著迷惘和失意;清幽的住處、柔波似的心胸,則象徵著詩人意志堅定時認清的方向。那有著硃砂梅清香的佳人也意義非凡,也許代表著溫馨美好的春天,也許代表了自由幸福的明天,也許確實就是詩人內心中深藏的一段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