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這部劇當時可謂是未播先火,到處都是此劇的宣傳新聞。
段奕宏與張魯一等全演技派的演員陣容,也讓觀眾頗為期待,而且還將它成為「近十年正劇的巔峰」。
開播之後口碑更是炸裂,第一集就看出了整個劇組的用心,不管是還原度還是畫面的震撼度,都堪稱近期最佳。
而某網站的8.9分,更是為這部劇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也是對前幾集的肯定。
不管從哪一方面看,《大秦賦》都似乎正在創造影視界的奇蹟。
不過所有的期待都隨著一個畫面而崩塌,那就是40歲出演13歲嬴政的張魯一,向36歲的朱珠飾演的母親下跪分享喜訊。
之後嬴政又直接給呂不韋跪下,說出了讓無數觀眾都吐槽的「名言」:
「你若是我的生父,我願意跟你一起浪跡天涯。」
而隨著劇情的深入,《大秦賦》的口碑急速下滑,它的評分也在3天內從8.9降到了8.1。
儘管8.1的分數並不算低,但它可是被給予了厚望,是近幾年中為數不多有望突破9分的歷史正劇。
此劇真的有那麼差嗎?
我看未必,相較於近期「爛劇」扎堆的現象,此劇非但不差,而且還頗為精彩。
可也正是太讓人期待,所以高度期待之下就會有失望。
很多人看到此景之後,紛紛對此劇展開了吐槽,絕大部分都將責任甩給了主演張魯一。
他們都認為這是選角的問題,而張魯一「扮嫩」也實在讓人有點無法直視。
口碑急劇而下,張魯一身為主演的確也有不可或缺的責任,但「扮嫩」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觀眾都能看的出來張魯一飾演嬴政有些老態,難道導演組的工作人員看不出?
就算看出了也比較毫無辦法,因為嬴政這個角色的特殊性,內心太過於複雜,如果找小演員難免有些撐不住。
而在導演的解釋中,厚重感這三個字顯得格外有靈性,但厚重感不是只有年齡能夠演繹出來的。
當年唐國強飾演過青年時期的「雍正」,陳道明在飾演17歲的康熙時也已經46歲了。
別的演員都沒事,為什麼唯獨張魯一受到了嘲諷?
當然可能也有年代審美的問題,但不管什麼原因都逃不出一個因素:演技炸裂的張魯一,選了一個並不適合自己的角色。
不知道為何,在張魯一飾演的嬴政臉上,我們老是能看到倍為軟弱的表情。
這種表情出現在一個只有13歲的少年身上,本沒有任何問題,但偏偏他飾演的是秦王嬴政。
而嬴政更多的還是要演出那股陰沉與沉重感,畢竟他可是日後統一了六國的存在。
就算他飾演的少年時期,但最起碼身上應該有本該有的霸王之氣,軟糯實在不該出現。
加上之前系列的成功,也格外突出了《大秦賦》中秦王的懦弱,也不怪觀眾們說不如找富大龍。
但要把這部劇口碑急轉直下的責任全都退給張魯一,又顯得有那麼一點差強人意。
張魯一可能是出現了某種問題,但這種問題卻不是主要原因。
關鍵是就連導演自己,都沒有為這部劇有準確的定位。
從這部劇我們不難看出,這部劇是想衝著正劇去,那就又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什麼叫正劇?
正劇最主要的一點因素就是尊重歷史,所以觀眾自然就會聯想到《康熙王朝》之類的歷史大劇。
可《大秦賦》打著正劇的旗幟,卻並未拍出正劇應該有的樣子。
歷史上的嬴政是13歲登基,從小就在權術鬥爭中長大的孩子,怎麼看都不像是軟糯的少年。
至少他不會跑到呂不韋面前,哭著要跟對方去浪跡天涯。
張魯一的演技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出在了劇本上,因為他們忽略了嬴政從小就是王者的事實。
也正是這樣,才讓張魯一活活的將嬴政演成了一個「胡作非為」的小孩子。
雖然張魯一的演技沒有問題,但他卻並沒有演出嬴政本應該具備的心智、城府。
這絕對不是觀眾心目中的嬴政。
當然劇中也不只是張魯一的嬴政出現了問題,而此劇既然想要拍出正劇的風格,但劇中卻多了很多正劇中不應該有的情節。
至少目前我沒有看到哪一部歷史正劇,對男女情長有過不合時宜的糾結。
因為沒有任何意義,就算拿去對劇情也不會有絲毫影響。
其實《大秦賦》基本擁有了正劇應該有的全部特質:演員演技精湛,場景宏偉壯觀,製作相對精良。
但唯獨在尊重歷史原型上出現了偏差,也葬送了本應炸裂的口碑。
其實這部劇並不差,至少比近段時間的「爛劇」要高出太多,不過也正是觀眾的期待過高,才出現了口碑急轉直下的現象。
張魯一是有責任,但責任卻並不知他有,更多的編劇和導演在方向出現了偏差。
沒有拍出觀眾想要看到的東西,這就是失敗的原因。
註: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