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館藏文房筆筒賞析

2021-01-09 騰訊網

【紫檀木鏤雕會昌九老圖筆筒】

紫檀木鏤雕會昌九老筆筒,通高19釐米,口徑14釐米,底徑16釐米。

筆筒口沿嵌銀絲勾連菊花紋,近口處以螺鈿鑲嵌獅紋及葡萄紋,外壁鏤雕《會昌九老圖》。底座如巖石狀,與筒身景物相呼應。壁身描繪的是唐會昌年間(841-846年)白居易等 9位文人在洛陽龍門香山寺宴集的情景。

此器以高浮雕圓雕為主,刀法略顯快利,磨工略顯草率,螺鈿裝飾較厚重,其造型設計、圖紋刻劃等都帶有鮮明的明代紫檀雕刻風格。

【竹雕松樹形筆筒】

竹雕松樹形筆筒,高14.6釐米,口徑15.5釐米,底徑14釐米。

筆筒截取近根處竹肉肥厚的老乾,雕作松樹形。陽刻的雲朵紋布滿器身,藉以表現樹皮的肌理。一側有枝杈穿插虯結,松針茂盛,重重疊疊,如雲如蓋。另一側樹皮開裂剝落,露出癭瘤罅隙。小枝均傾倒欹側,如經風雨。

筆筒不同側面的不同構圖形成繁簡、動靜的對比,顯示出張弛有度的節奏感。一段普通的竹節經匠心構思與雕鑿表現出如此複雜而出人意表的變化來,的確是非高手而不能為的。

相關焦點

  • 北宋官窯的傳承系列一,北宋官窯筆筒(下)
    繼續說北宋官窯筆筒(下)圖8:博物館藏南宋龍泉窯青釉弦紋爐國內的博物館裡也有收藏南宋龍泉窯三足弦紋爐,無獨有偶,它的口也同樣是內收平口,這些都證明了一點,「襲故京遺制」的一種延續性,它不是偶然出現的圖9:清代黃花梨筆筒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明代中、晚期文人墨客中比較推崇,也是介於竹子本身的氣節,受到了當時文人雅士追求的精神世界,竹筆筒便開始流行於文房中,尤其是江南地區文人比較集中的地方,又盛產竹子,加上江南藝人們精巧雕琢過的竹子,作為文房的筆筒十分貼切,從著名的嘉定朱氏父子
  • 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清 鄭燮 梅竹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梅竹圖》軸,清,鄭燮作,紙本,墨筆,縱127.8cm,橫31.3cm。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鈐「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無鑑藏印。
  • 馬未都:我有一件轉心筆筒,設計非常精巧,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
    馬未都:我有一件轉心筆筒,設計非常精巧,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時間是什麼?大部分人沒有清晰的概念。究其原因,在於時間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古人為了強化時間概念,設計各種各樣的東西來銘記時間。馬未都表示「我」有一件轉心筆筒,設計非常精巧,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
  • 皇家色瓷:故宮館藏明代黃釉瓷器賞析!
    清乾隆 仿生瓷山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仿生瓷出現於雍正時期,但雍正時的仿生瓷品種較少,只有仿木、仿玉等少數幾類
  • 文房用具明清筆筒特點詳解
    筆筒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文房用具被世人所熟悉,但是明清兩代的筆筒各有千秋,各有所長。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講述明清兩代筆筒的特點,在您掌握全面的筆筒知識的同時,亦能品鑑當時的書卷之風。一、筆筒概述筆筒是文房用具中用來插毛筆的工具。筆筒不僅具有實用性,更頗有藝術性。
  • 一周看展|文房供石、漢畫像石拓片、仕女畫……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地點:上海博物館展期:2020年4月29日—6月28日展覽以文房供石為主題,展出旅美華人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一批古典文房供石,以及上博收藏的供石及文人畫石作品,帶領參觀者了解中國歷代文人對天然石的青睞。
  • 清代文房珍品——《青花山水紋筆筒》鑑賞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有各種材質製成的筒形插筆器具,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 自古以來文房用具都是比較高雅,特別是古董文玩收藏也是從文人開始,所以此類文房用具都是有著非常高的市場關注和收藏熱度。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瞧這些可愛的文物們,實際上只有巴掌那麼大 ,在我的意識裡,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是大件的,大陸的每一家博物館似乎都是這樣,無論是陝西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但這絕對是狹隘的意識,殊不知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完全不存在,規模的大小差距,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漂亮的小寶貝 ,每一件都足以讓我印象深刻。
  • 周鋒:清乾隆「甲子萬年」旋轉筆筒賞析
    洋彩「甲子萬年」福壽旋轉筆筒,清乾隆年制,高13cm口徑11cm,滬上德馨齋收藏。此筆筒直口,上下兩側飾礬紅描金花卉紋樣,上部可旋轉活動,外壁軋道繪以蝙蝠、祥雲、白鷺口銜葫蘆、花籃、書札,寓意福祿壽。筆筒是重要的文房用品,而本件「甲子萬年」筆筒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督陶官唐英趕在乾隆九年,弘曆皇帝第一個甲子年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出來的。唐英奏摺:(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恭進萬年甲子筆筒折》,奉上給乾隆帝新造的「萬年甲子筆筒一對」。乾隆九年,為「甲子」年,而「甲子年」為歌頌皇帝萬壽無疆、江山永固的吉語。此筆筒供御之後,自是龍顏大悅。
  • 故宮博物院——數字展生機 文化添活力
    故宮博物院首先為延遲開學的孩子們送上了一門公開課:該院和中信出版集團聯合推出《我要去故宮》少兒讀本和同名公益視頻課,以新穎的形式、有趣的內容,為小朋友揭開紫禁城的奧秘,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雲遊故宮」。說到「雲遊故宮」,打開故宮博物院官網和官方微信便能隨時隨地來一場「深度遊」。
  • 那些曾經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館的稀世珍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Taipei Palace Museum),又稱中山博物院,屬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末,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
  • 知守· 茶器 | 《八方筆筒》· 儲亞軍
    文房用品歷來是瓷器收藏之熱門,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審美的典型代表。筆筒是文房瓷器的主流。筆筒收藏,不僅僅是一種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種文化和歷史的收藏。此筆筒置於書房,筆墨紙硯中見古韻,喝茶品茗間聞清香。
  • 故宮線上發布2021年《故宮日曆》 展現館藏曆代牛文物珍品
    人民政協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王慧峰)故宮博物院23日舉行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暨讀書分享會。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故宮日曆》以「福牛賀新歲、豐年禾黍香」為主題,展現了365件不同朝代、不同類型、不同材質的珍貴文物藏品。
  • 一件筆筒拍出380萬的天價!為何這麼貴?
    筆筒繪有一學者優雅地靠在亭子上若有所思的凝望著滿月,兩個年輕人閒適地聊天的畫面。背面是兩行詩意的銘文,籤署了新葉橋,還有朱師駒印章。但為什麼這個筆筒會拍得如此高的價錢呢? 清康熙·灑藍地五彩人物紋筆筒 故宮館藏 藏界有句俗語,清康熙時五彩方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五彩。
  • 鑑賞|雲龍奪珠端硯與六朝陶獸水盂,貴博藏了哪些文房珍寶?
    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器型繁多、種類複雜、用途廣泛,在所有文房用具中,除了有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還有「書案三珍」即水盂、水注、水洗。在貴州省博物館館藏雜項文物中,有端硯中的名品清透雕雲龍奪珠端硯,亦有形態生動雄渾的六朝青釉陶獸水盂,還有文雅工整的雍正粉綠筆洗等等。
  • 造型奇巧的清代文房用瓷
    ■廣東廣州 彭霞 清代的文房藝術發展至鼎盛期,除了實用的文具,更潛心發展純粹以玩賞性與陳設性為主旨的文房器物,甚至一些器物的實用性也被玩賞性所取代,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玩」。
  • 象牙涼蓆·故宮館藏之物
    <館藏之作·故宮牙席> 北京猛獁珍藏·bjmmzc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有兩張乳白細潤,伸縮柔軟的編織象牙席。
  • 細潤如玉 粹然天成——安徽博物院藏歙硯賞析
    蟬形硯是仿造自然形態創造出來,流傳時間長,早在唐代,蟬形硯就已經出現,稱為蓮葉硯,宋米芾《硯史》載「堂墓中有得如蓮葉,中凹兩足,如鳳池之制,甚薄,足如棗也」,到了明代蟬形硯更加興盛,安徽博物院館藏明代蟬形硯共5方,多不見荷葉梗,亦無葉脈裝飾,而這件蟬形硯不僅傳承了一般蟬形硯的總體形態,保留了蟬目的深邃、蟬嘴的尖翹、蟬腹的平坦,更融入了荷葉紋樣,硯首、硯池與硯堂連接處採用突出的荷葉脈絡裝飾,逐漸過渡到硯背中間陰線刻畫的葉梗
  • 故宮館藏竹根雕精品!!!
    竹雕松樹形筆筒,高14.6cm,口徑15.5cm,底徑14cm    筆筒截取近根處竹肉肥厚的老乾,雕作松樹形。陽刻的雲朵紋布滿器身,藉以表現樹皮的肌理。    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