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亂世三國,群雄逐鹿,各路諸侯野心畢露,但是卻沒有人敢率先稱帝。只有一個人自視甚高敢於率先稱帝。他是四世三公之後,實力雄厚,但目中無人,品德敗壞,最終病死在逃亡的路上。妻子兒女最終都投靠了江東,他就是袁紹的堂弟,袁術。
袁術
正文:
袁術,字公路,東漢末年司空袁逢的兒子,也是袁紹的堂弟,在東漢末年這兄弟兩個的背景都非常受人敬仰,實力也可以說呼風喚雨。也因為他們的優越感,各自都有各自的毛病,最終強橫的實力也都毀在了自己的手裡。
自董卓進京以來,準備廢黜掉少帝,致使朝綱大亂,天下諸侯都想要討伐董卓。當時董卓已經挾天子令諸侯,於是安排了袁術做後將軍,袁術知道董卓的可怕,於是嚇得逃往了南陽。雖然袁術手中有大量的軍士,但還是不能與當時的董卓抗衡。
就在袁術逃到南陽的時候,孫堅殺死了南陽太守,袁術趁機佔領了南陽。南陽是一座比較大的城池,民眾達到了幾百萬,袁術開始在此時暴露了必定要滅亡的本性,驕奢淫逸、增加稅收。三國時期的百姓本就不富裕,再加上袁術這麼自私的行為,只顧自己享樂,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袁術已經偏離了生存的軌道。
袁術
袁術此人心胸狹隘,也瞧不起自己的堂哥袁紹,又與劉表不和,於是跟公孫瓚結交;袁紹與公孫瓚不和,於是與劉表結交。這一對實力雄厚的兄弟二人,各自捨近求遠地結交盟友,犯兵家大忌,真不愧為一家人。
當袁術北上進入陳留的時候,曹操與袁紹聯合,袁術難以抵擋,敗下陣來,逃到了九江,又殺害了揚州刺史陳溫,取而代之,這行為與土匪無異啊!袁術任命張勳等人為大將軍,這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後面會講到。
當李傕進入長安準備與袁術結盟,李傕挾天子任命袁術為左將軍,派太傅馬日磾去授爵位,袁術卻扣下了馬日磾。真是隨心所欲的袁術啊。
袁術
袁術與同為三公世家的陳珪年少便相識,於是準備拉陳珪來幫助自己。袁術給陳珪寫了一封信,將東漢末年的情況與秦朝末年相比,把自己的雄心壯志,想要成大事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並且把陳珪的二兒子作為人質,讓陳珪一定要投靠自己。陳珪看透了袁術並不是想要匡扶漢室,而是要奪取天下,陳珪寧死不依附。
興平二年冬天,漢獻帝打了敗仗,袁術召集部下,狂妄自大的宣布想要「順應天意,以繼大統」。部下均不敢答話。袁術手下的主簿閻象說道:
「周文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國土,依然作為臣子服侍殷朝,您雖幾代顯達,也不如周文王,漢朝雖然沒落,但並不像紂王殘暴」。勸說袁術應該匡扶漢室。
袁術絲毫聽不進去,已經被虛榮心佔據了全部。於是袁術不聽部下的勸告稱了帝。
袁術
袁術沒有稱帝時已經荒淫無道,做了皇帝之後更是變本加厲,百姓苦不堪言,耗盡了財物,甚至達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可怕至極。袁術在稱帝之後,先後被呂布、曹操擊敗,投奔老部將也被拒絕,袁術想要把皇帝的位置給袁紹,去投奔袁紹之子袁譚,結果病死在路上。
袁術的妻子、兒女都投靠了老部將張勳,這也是前文中說的袁術的明智選擇。但是後來張勳戰敗,袁術的家人流落江東,孫策收留了袁術的家人,女兒進入孫權宮中,兒子被任命為郎中。
袁術
結語:
袁術一生本就是不仁不義,心胸狹隘,荒淫奢侈,無德之人,實在是不知道有那麼多的知名自媒體人為何在洗白袁術,只為博人眼球嗎?真想說一句「還要臉不?」誤人子弟的事情少做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