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譚豔手中,縫紉機就像身體的一部分,十分熟練。
右手麻利地轉動下皮帶輪,然後左右手順勢握著衣物兩邊,隨著雙腳在縫紉機踏板上有節奏地上下踩踏,縫紉針便在針槽中來回遊動,雙手也隨著針腳往前推動衣物,被縫好的衣服堆滿縫紉機臺,然後自然滑落下來……每天上午9點左右,8平方米的小屋內,伴隨著縫紉機的嗡嗡聲,裁縫店老闆譚豔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又開始了。
譚豔,今年44歲,是州城舞陽壩的一間裁縫店老闆。19歲下崗後,她開始拜師學裁縫。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為了更全面的學習,她先後跟了3個師傅。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兩年學藝完成後,她決定邊創業邊學習。
「最初接觸裁縫這一行當是迫於生計,因為自己學歷不高,下崗後又不知道該幹什麼,所以就想著學門手藝,總歸餓不死。」譚豔介紹學裁縫的初衷。
說話間,送衣物來修剪的,或是來取衣物的客人,是絡繹不絕。譚豔時不時地抬起頭來,熱情招呼進店的客人,但手和腳始終沒停。對於踩了20多年縫紉機的老裁縫來說,閉著眼睛她都能和縫紉機完美配合。
譚豔回憶,自己能幹這麼多年,除了自己的堅持和勤奮外,還得感謝兩位老人,一個是為她創業提供第一臺縫紉機的姑媽,另一個是一位顧客——一個「頑固」老太太。
官坡橋頭是譚豔創業的第一個場地,22歲的她帶上姑媽贈送的縫紉機開始了擺攤生活。可能是因為面孔生,再加上她稚氣未脫的樣子,剛擺攤的幾周裡,幾乎沒人來光顧。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譚豔便從親戚朋友那裡搜來一些不要的舊衣物和一個筆記本,把衣物一件一件地拆開,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對這些衣物進行修剪,並在筆記本上記錄每個部位的尺寸和特點,以及自己在修剪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處。直到現在,譚豔依然保持著記筆記的習慣。
就這樣過了差不多半年時間。直到有一天,來了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太太,拿著幾件舊衣服讓譚豔按照自己的身材尺寸修剪。「改得好我就給錢,改不好我不給錢,但下次我還找你改。」老太太放下這句話就走了。
老太太果然說到做到,哪怕偶爾有一件修改不盡如她意,但她下次依然還是拿著衣服讓譚豔幫她修剪。而且,譚豔都是免費幫這位老太太修剪。
老太太的「頑固」無形中給了譚豔更多的鍛鍊機會。慢慢地,更多的老太太和年輕人來攤前找她。再後來,積攢了一點資本的譚豔,就租用了一個小門面,「真正意義上的裁縫店總算開張了」。
2003年8月8日,譚豔將店面搬到了舞陽壩。
店面搬遷,尋找客戶又得從頭開始。「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一直堅持要麼不接這個單子,如果接了就一定要盡力讓客人滿意。」做事盡本分,譚豔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也很重要。後來的「忙不贏」正是對她這一態度最好的回報。
手藝人的生命,就在永不停息地勞作的手上。每天早上9點左右開門,到晚上10點半關門,譚豔很少閒下來。剪裁、縫紉、熨燙、熬夜趕工……每天的生活忙碌卻有序、充實。
「聽著踏板的嗡嗡聲,我覺得踏實,摸著衣物上均勻的針腳使我心生寧靜。」這些年,縫紉機已成譚豔的「家人」,不僅撐起了她的夢想,撐起了她的家,也教會了她一個道理:人就應該像縫紉機一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當然,譚豔的生活不僅僅只有縫紉機這麼簡單。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洗漱後,她會沿著親水走廊慢跑一個小時,然後再去上班,健康對於現在的她來說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前段時間,聽前來店裡修改衣服的一位七旬老太說自己是靠練瑜伽保持青春,她又想著去練習瑜伽;女兒學舞蹈、學設計,她也很好奇地找女兒問這問那;看到別人使用微信、支付寶,她也主動學習如何使用,還有出門旅遊……在譚豔看來,生活不該只有工作,它應該多姿多彩,不斷接觸和嘗試新的東西,接觸更多正能量的人。
如今,譚豔一家在州城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丈夫買了一輛計程車,女兒馬上就要考大學了……一說到這些,譚豔就幸福地笑了。
「幸福於我,其實很簡單,盡本分做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卯足勁過好生活的每一天。幸福是縫在衣服上的花,得腳踏實地,一針一線慢慢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