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平方米小屋、一臺縫紉機,裁縫店老闆譚豔——幸福是衣上花 一針...

2021-01-09 恩施新聞網

在譚豔手中,縫紉機就像身體的一部分,十分熟練。

右手麻利地轉動下皮帶輪,然後左右手順勢握著衣物兩邊,隨著雙腳在縫紉機踏板上有節奏地上下踩踏,縫紉針便在針槽中來回遊動,雙手也隨著針腳往前推動衣物,被縫好的衣服堆滿縫紉機臺,然後自然滑落下來……每天上午9點左右,8平方米的小屋內,伴隨著縫紉機的嗡嗡聲,裁縫店老闆譚豔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又開始了。

譚豔,今年44歲,是州城舞陽壩的一間裁縫店老闆。19歲下崗後,她開始拜師學裁縫。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為了更全面的學習,她先後跟了3個師傅。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兩年學藝完成後,她決定邊創業邊學習。

「最初接觸裁縫這一行當是迫於生計,因為自己學歷不高,下崗後又不知道該幹什麼,所以就想著學門手藝,總歸餓不死。」譚豔介紹學裁縫的初衷。

說話間,送衣物來修剪的,或是來取衣物的客人,是絡繹不絕。譚豔時不時地抬起頭來,熱情招呼進店的客人,但手和腳始終沒停。對於踩了20多年縫紉機的老裁縫來說,閉著眼睛她都能和縫紉機完美配合。

譚豔回憶,自己能幹這麼多年,除了自己的堅持和勤奮外,還得感謝兩位老人,一個是為她創業提供第一臺縫紉機的姑媽,另一個是一位顧客——一個「頑固」老太太。

官坡橋頭是譚豔創業的第一個場地,22歲的她帶上姑媽贈送的縫紉機開始了擺攤生活。可能是因為面孔生,再加上她稚氣未脫的樣子,剛擺攤的幾周裡,幾乎沒人來光顧。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譚豔便從親戚朋友那裡搜來一些不要的舊衣物和一個筆記本,把衣物一件一件地拆開,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對這些衣物進行修剪,並在筆記本上記錄每個部位的尺寸和特點,以及自己在修剪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處。直到現在,譚豔依然保持著記筆記的習慣。

就這樣過了差不多半年時間。直到有一天,來了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太太,拿著幾件舊衣服讓譚豔按照自己的身材尺寸修剪。「改得好我就給錢,改不好我不給錢,但下次我還找你改。」老太太放下這句話就走了。

老太太果然說到做到,哪怕偶爾有一件修改不盡如她意,但她下次依然還是拿著衣服讓譚豔幫她修剪。而且,譚豔都是免費幫這位老太太修剪。

老太太的「頑固」無形中給了譚豔更多的鍛鍊機會。慢慢地,更多的老太太和年輕人來攤前找她。再後來,積攢了一點資本的譚豔,就租用了一個小門面,「真正意義上的裁縫店總算開張了」。

2003年8月8日,譚豔將店面搬到了舞陽壩。

店面搬遷,尋找客戶又得從頭開始。「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一直堅持要麼不接這個單子,如果接了就一定要盡力讓客人滿意。」做事盡本分,譚豔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也很重要。後來的「忙不贏」正是對她這一態度最好的回報。

手藝人的生命,就在永不停息地勞作的手上。每天早上9點左右開門,到晚上10點半關門,譚豔很少閒下來。剪裁、縫紉、熨燙、熬夜趕工……每天的生活忙碌卻有序、充實。

「聽著踏板的嗡嗡聲,我覺得踏實,摸著衣物上均勻的針腳使我心生寧靜。」這些年,縫紉機已成譚豔的「家人」,不僅撐起了她的夢想,撐起了她的家,也教會了她一個道理:人就應該像縫紉機一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當然,譚豔的生活不僅僅只有縫紉機這麼簡單。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洗漱後,她會沿著親水走廊慢跑一個小時,然後再去上班,健康對於現在的她來說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前段時間,聽前來店裡修改衣服的一位七旬老太說自己是靠練瑜伽保持青春,她又想著去練習瑜伽;女兒學舞蹈、學設計,她也很好奇地找女兒問這問那;看到別人使用微信、支付寶,她也主動學習如何使用,還有出門旅遊……在譚豔看來,生活不該只有工作,它應該多姿多彩,不斷接觸和嘗試新的東西,接觸更多正能量的人。

如今,譚豔一家在州城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丈夫買了一輛計程車,女兒馬上就要考大學了……一說到這些,譚豔就幸福地笑了。

「幸福於我,其實很簡單,盡本分做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卯足勁過好生活的每一天。幸福是縫在衣服上的花,得腳踏實地,一針一線慢慢縫成。」

相關焦點

  • 一拳超人:爆破的身份成謎,猜測是埼玉的父親,裁縫店老闆很可疑
    又因為爆破和埼玉在性格上都很相似,以至於很多人都猜測,爆破會不會是埼玉的父親。因為在戰鬥方式、興趣愛好、行事作風上都和埼玉很像。這有點是遺傳導致,以至於爆破就是埼玉父親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但爆破真的是埼玉的父親嗎?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 【藝海拾貝】母親的「縫紉機」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是母親的穿衣樸素觀,也因為這一點,母親換了一臺又一臺的縫紉機,每一臺縫紉機上都留下了她縫縫補補的勤勞樣子!後來外公省吃儉用買了一臺飛人牌縫紉機讓母親用,並向母親許諾,等將來出嫁時送給她做嫁妝。轉眼十多年過去了,母親在縫紉機上也縫縫補補了十多年,也不知道為兄弟姐妹們做過多少的衣服。現在母親要出嫁了,外公果不食言,就將這臺縫紉機送給了母親。母親過門後,便用這臺縫紉機為父親、小姑姑、祖父,又開始了各種的縫縫補補。
  • 最近有人去農村買縫紉機,一臺六十年代的縫紉機賣多少錢?
    最近有人去農村買縫紉機,一臺六十年代的縫紉機賣多少錢?還記得六十年代的農村,當時大部分農村地區雖然貧窮,但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收藏和品味的東西。現在回想幾十年,那個年代的許多象徵性的東西一直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 那年那月之老三件·縫紉機
    常常聽「討吃要飯的」來念上一段:玻璃窗子玻璃門,炕上坐的有福人。柜上放的收音機,地下擺的個縫紉機。飛鴿車子上海表,這家夫妻真是嬲!這基本成了那個年代新婚新房的「標準圖像」和「樣板工程」了。縫紉機,當時雖然是100來塊錢,但也是「稀缺貨」,也不好買。誰家要是有一臺縫紉機,那絕對是「驕傲的資本」,也是「炫富的門面」,也是家中的「稀罕物」。
  • 八臺縫紉機去哪了
    新華社南昌1月29日電 題:八臺縫紉機去哪了新華社記者劉菁 高皓亮農曆小年前一天的傍晚,老劉照舊騎上那輛摩託車出門。這天比平時騎得更快一些,小年到了,得儘快把工錢給貧困戶送去。老劉的摩託車只在村裡跑,最遠的路程單趟也不過十幾分鐘。
  • 縫紉機除了用來縫衣服,還能用來畫畫?這腦洞也太大了吧!
    來自印度的這位小哥是一位裁縫店的老闆,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馬上能想到難道他是用針線來進行繪畫。對的,沒錯。他就是用縫紉機來進行創作的。在一天當中,大多數時候他都是踩踩縫紉機,做一些針線活。雖然說他是在做針線活,但是他做出來的東西更像是用畫出來的。他每一針,每一線縫紉出來的作品都像是用筆畫出來的一樣,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這樣的。整個畫面都是一種超寫實的感覺。
  • 媽媽的縫紉機
    這也難怪,那時周邊幾個村子裡,也就那一臺縫紉機,當別的婦女還在用手一針一針地費心做針線時,媽媽卻用機器縫衣。這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經濟上都已經領先一步,對她來說,自然就是一種享受了。媽媽還要下地幹活,坐在縫紉機前縫縫補補,那也只能是鑽空子的事情了。唯有在陰雨天不出工時,她才有時間靜靜地坐下來,心安自在地縫上一整天,平時也只能在茶餘飯後或者在油燈下搶時間。
  • 「記憶」「蝴蝶牌」縫紉機以前叫「無敵牌」?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蝴蝶牌」縫紉機與當時的「永久牌」自行車、「上海牌」手錶一併成為青年男女結婚的「三大件」,再加上「紅燈牌」收音機,合稱「三轉一響」,購買一臺「蝴蝶牌」縫紉機是許多家庭的夢想。後來隨著成衣市場興起,在家縫製衣服的人漸漸變少,縫紉機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 蝴蝶牌縫紉機 | 上海人的精細都在裡面
    那針頭處不停地伸縮,竟能縫製衣物,看一根根長線遊走於布料之間,魔法般變換出窗簾,枕套和衣服等,那是盼望中的美麗和幸福。 當年,弄堂裡哪家的縫紉機手藝好,哪家的技藝精,都是有口碑的。隔壁鄰舍都會拿著布料或衣服登門求助。在歡快的機器節奏裡,鄰人的笑容也燦爛到了極致。
  • 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的生活
    一臺縫紉機,一匹素布。不用太大,它很精緻、很簡單舒適,一把剪刀便是一輩子的使命。一間明亮又溫暖的服裝工作室,是多少服裝設計師的夢想。每個設計師都會夢想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工作室,看著那些推擠層疊的紙樣或者裁片,看著那些靈感激發而創作的圖紙,尤其是在乾淨明亮而且寬敞的地方,有陽光、有綠植、有一隻貓咪、有衣車轉動的馬達聲音、還有你那顆只為服裝而活的心跳聲。
  • 時光記憶|那腳下翻滾的縫紉機聲
    縫紉機丁淑梅媽媽領著我的手,穿過禹河的沙灘,走過露珠剔透的小路,槐花的清香和棗的甘甜,伴著我在時光的隧道裡奔跑。流光的歲月像花一樣矜持,我聽見來自河流和心間的回聲,那是媽媽腳下翻滾的縫紉機聲。縫紉機在媽媽的手裡和腳下,那簡直就是奔騰的浪花。
  • 背著縫紉機「縫」出致富路
    下定決心 踏上外出求學路8月13日,細雨紛紛,自流井區馬吃水新堰塘小區內的一家汽車內飾加工坊裡,一片繁忙,八臺新式縫紉機馬不停蹄,幾名工人忙而不亂,開邊、磨皮、裁剪,一塊塊面料在縫紉機板上來回穿梭,正在為一批新訂單加足馬力。
  • 杭州姑娘滿城收購老式縫紉機,花8年時間跨界學手藝,練就絕活
    杭州機繡 |  機繡是指以縫紉機進行刺繡,起源於歐美,發展於中國。自 1916年美國勝家縫紉機公司在上海傳授縫紉機繡花技術起,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在此之前,何琦一直在從事土木工程方面的工作,但她對縫紉機一直有著別樣情結。小時候,何琦家也有一臺老縫紉機,而她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趴在縫紉機旁,看著奶奶拿著幾塊布料變著花樣給自己做各式各樣的娃衣,就像變魔術一般神奇。這些童年記憶深深地印在何琦的腦中。
  • 胡歌捐縫紉機給《繁花》劇組 重回90上海摩登年代
    【胡歌捐縫紉機給繁花劇組】改編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監製、總導演,秦雯編劇,鮑德熹任視覺總監的精品劇集《繁花》開機在即。而也在這時,上海的男女們開始向生活各個領域全面進發,衣、食、住、行、精、氣、神,無不抖擻昂揚。男女西裝墊肩挺刮,連衣裙絨線衫花樣百出,組合音響是新玩具,精品店是新風尚……劇集《繁花》講述的恰是彼時的上海,是千萬市民與八方來客的生活構成的上海。「這次『滬上尋物』活動,或許就是《繁花》對於這座城市的一個承諾。使那些帶著個體記憶的物品,可以出現在熒幕上,重新回到那個熱情高漲的時代。」阿寶這樣說。
  • 裁縫店裡走出來的天才女作家
    裁縫店裡走出來的天才女作家——女作家李娟和她的《我們的裁縫店》簡介作者
  • 農村不值錢的舊縫紉機,經常有商人回收一臺200多,到底有啥用?
    比如,在以前農民家庭結婚三大件之一就有「縫紉機」。筆者記得小時候走親戚,不管是自己家裡還是親戚或者鄰居家裡都有一臺「縫紉機」,而且還專門用精緻的防塵布蓋起來的。到如今農村家庭這些舊縫紉機也越來越少見了,雖說現在農村不值錢的舊縫紉機,如今卻經常看到有商人回收,一臺200多。他們收回去到底有啥用,這問題也激起很多人的好奇心。
  • 農村常有小販收購老式縫紉機,難道縫紉機有大用嗎?他們怎麼賺錢
    在我鄰居家中,就有一臺以前的縫紉機,這臺縫紉機的年齡有個幾十年了,在我小時候,鄰居阿姨還用過這臺縫紉機來給我縫補衣服來呢,我問她有沒有遇見收購縫紉機的商販們,她說前幾天有個人要花三百塊錢來收購這臺縫紉機。
  • 難忘母親的縫紉機
    母親從中年到現在搬了三次新家,每次搬家都少不了帶上她的縫紉機。母親的縫紉機是1969年從外地買回的,也是我們村裡最早的一臺縫紉機。當時,通過火車託運回來的,母親用架子車拉回來安放在我們娘兒幾個住的房間裡。
  • 縫紉機上的四十個年輪
    全家人特別盼望有錢買一臺縫紉機。這也是當時許多農村家庭最大的心願,不亞於現在的普通家庭買一輛中高檔轎車。1980年初春,晉北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年夏天小麥喜獲豐收。到了秋天,承包地裡的玉米和土豆收成也很可觀。這讓我們全家對未來有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