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採購對一些農業大國來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在近期,因我國大豆、食糖進口數量的猛增,巴西本月前三周的大豆和食糖出口數據已經超過去年同期。截至目前,巴西今年8月大豆出口量已經達到507萬噸,而去年8月全月共計出口了500萬噸,日均出口同比增加48.5%。與此同時,巴西本月截至第三周的糖出口量為289萬噸,去年8月累計出口159萬噸,日均出口同比跳增166.7%。
作為對比,自2018年以來一直作為我國農產品主要進口國的美國,在對華貿易急速萎縮之後,其國內農場主破產數量近兩年持續增加。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的12個月內,申請破產的美國農場主數量比去年上升了8%,達到580起。
而更多數據作為顯示,作為全球農產品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8月初美國農業部公布的6月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已連續第四個月出現農產品貿易逆差。
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我國大豆進口總量佔據全球大豆貿易量的50%,此外我國還是全球主要的食用油、高粱、大麥等涉糧產品的進口國。
根據權威機構測算的數據顯示,當前全球穀物(主要指小麥、玉米、稻穀、高粱、大米等)貿易總量約為4億噸,大豆貿易總量約為1.6億噸,合計全球主要的糧食作物貿易總量在5.7-6億噸之間。
而其中,每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包括穀物和大豆)約為1.1-1.3億噸之間,因此,佔據全球糧食進口第一位的位置。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隨著此前我國糧食主要進口國美國的退群,各國都在積極爭取進入中國市場。
而這其中,收益最大的莫過於巴西。
數據顯示,大豆佔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70%以上,而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常規操作下每年我國會在10月-次年2月之間主要進口美國大豆,因為這一段時間是北半球大豆集中上市時間,從3月份開始至9月份,則逐漸轉向以南美新成熟的大豆產區,主要為巴西、阿根廷。
按照往年的進口比重來看,美國大豆比重在2018年之前約佔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30%,巴西大豆約佔50%,但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巴西大豆已經佔據我國大豆進口比重最高達80%——近段時間,儘管由於巴西大豆價格上漲我國進口了一部分美豆,但巴西大豆仍佔到進口總量的七成以上。
數據顯示,上半年,巴西農產品對華出口額增幅超過30%,佔巴農產品出口總額的近40%。巴大豆、肉類、魚類、乳製品、水果、堅果等主要農貿門類輸華量均大幅增長。其中,巴牛肉對華出口額升至去年同期的2.6倍。中國進口佔巴出口大豆總量的80%、豬肉出口總量的近一半。而食糖出口在我國關稅保護到期之後,進口增速更為明顯。
當然,當前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不僅僅是巴西在爭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小麥進口中,法國比重逐漸排名至第一位置,取代原來的美國;烏克蘭玉米佔據我國玉米進口絕對位置,同樣替代的是美國;大米進口越南第一,取代之前的泰國;油菜籽進口雖然加拿大仍位居第一,但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的數量在大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面臨困境,但美國依舊是全球農產品競爭力最強的國家。
數據顯示,美國以不到300萬人農業人口,使美國人均佔有的糧食超過了1噸,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來自美國。
其中美國的玉米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0%,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佔65%,居世界第一;小麥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佔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產量佔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佔16%,居世界第三位;大豆產量佔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佔67%,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產量佔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佔24%,居世界第一。
與之相比,我國糧食生產除了來自水、耕地等自然資源的約束外,無論在糧食生產效率,還是對環境的可持續性上,都面臨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