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2021-01-09 湘潭在線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題: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

新華社評論員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深情回顧我們黨走過的艱辛奮鬥歷程,宣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奮力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堅定決心,號召全黨奮進新徵程、創造新輝煌。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回望剛剛過去的2020年,從抗疫到抗洪,從脫貧攻堅到復工復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科學謀劃部署,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頑強奮鬥,經歷大風大浪,付出巨大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百年徵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我們黨帶領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控疫情,用一個又一個光輝業績證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風雨來襲時最可靠的主心骨,是中華民族攻堅克難、邁向復興的根本保障。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黨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壯大到擁有90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一艘小小紅船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根深方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我們黨之所以能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於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當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徵途漫漫奮鬥不息,歷盡艱辛矢志不渝。「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始終承載人民的重託、民族的希望,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我們黨必將永立時代潮頭、永葆生機活力,不斷引領民族復興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自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縱觀百年奮鬥歷程,從為人民解放前赴後繼的革命先烈,到為人民幸福努力拼搏的時代先鋒,一代代共產黨人心繫人民、造福人民,為了人民利益不懈奮鬥,彰顯我們黨人民至上的鮮明政治品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不斷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黨就有了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徵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已經開啟,實現「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在新起點上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呼喚著全黨同志乘勢而上、開拓進取。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保持慎終如始、戒驕戒躁的清醒頭腦,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鬥韌勁,煥發新氣象、展現新作為,以優異成績向我們黨百年華誕獻禮,以中國發展的新奇蹟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記住每一朵翻騰的浪花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圖②:洪峰過境四川樂山,救援人員緊急轉移鳳洲島被困群眾。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攝 圖③:廣西武宣的一位返鄉創業者在養殖場內展示他收穫的雞蛋。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攝 圖④:兩位青海醫療隊隊員在武昌方艙醫院等待出艙時小憩。
  • 新華社評出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
    12月29日電 新華社評出2020年國內十大新聞(按事件發生時間先後為序)  1、全國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
  • 湘潭:「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_社會新聞_湘潭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記者 羅韜 攝)湘潭在線12月1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洪靜雯)從廢墟中找出路面材料,從破損路面上分揀出建築原料,熱能廢氣二次利用成就億元產值大企業。物料循環,環環相扣。湘潭市再生資源利用在數年間利用資源互補優勢,產能節節攀升,產值屢創新高,在經濟轉型發展中成長為新生力量。
  • 湘機小學慶祝建校70周年_社會新聞_湘潭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湘潭在線12月1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期仁)12月12日,嶽塘區湘機小學教育集團舉行辦學成果匯報和研討活動,慶祝建校70周年。湘機小學前身是湘機子弟小學,由湘潭電機廠一手創辦。2006年,湘機小學移交嶽塘區直管,2016年成立湘機小學教育集團。
  • 一本不動產權證的故事_時政新聞_湘潭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湘潭在線7月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靜 通訊員 李丹)「企業的項目又可以前進一大步了。」日前,湘鄉市神龍豐物流園負責人鄭仁明專程來到湘潭市委巡察組駐地道謝:「因多重因素而耽擱核發的不動產權證終於到手了。」
  • 促進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全面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並與國內經濟大循環相結合,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依靠科技創新,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垃圾分類的韶山經驗_區縣新聞_湘潭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湘潭在線12月9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黃武平)「韶山市之所以能躋身今年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市),最主要的舉措就是紮實推行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其經驗和成果值得學習推廣。」
  • 中國「鋼鐵俠」接「嫦娥」回家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新聞調查丨我在國內留學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因疫情滯留在國內的留學生們正在怎樣繼續他們的學業?他們的困惑和煩惱是什麼?柴璐:這會是一種遺憾嗎?王一婷: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消息就說還有這種操作,我們就給學校發郵件,就說我們可不可以也這樣在國內學校上課。
  • 回流兒童的群體困境亟待全社會關注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長期以來,對於回流兒童這個群體,學術界關注不多,研究也不夠深入,政策文件和教育新聞中也甚少提及。在為數不多的調研中,研究者發現,受訪的回流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出現嚴重適應不良,他們在城市積累的教育人力資本並沒有在農村學校得以成功轉化。這些兒童在流動與留守之間不斷艱難地轉換身份,他們對「家鄉」沒有歸屬感,在城市中也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
  • 飛鳥歸山林,青山變金山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憶當年丨無處安放的書桌_社會新聞_湘潭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戰爭年代,湘潭人劉壽松漂泊異鄉十年,完成從學生到教官的轉變。而今百歲的他再憶過往,為我們講述——無處安放的書桌主人公簡介:劉壽松,湘潭縣中路鋪鎮中雲村人,現年100歲。1939年,考入黃埔軍校工兵科17期,後在陸軍工兵學校任教。
  • 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出品:光明網科普事業部監製:戰 釗策劃:宋雅娟製作:塗子怡資料來源:中國疾控中心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湘潭工業「明星」丨身價4.5億元的「隱形冠軍」_社會新聞_湘潭新聞...
    (記者 羅韜 攝)湘潭在線1月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 實習生 劉芳)2020年,一場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一些中小企業遭遇找訂單難、融資難、虧損等問題。然而,湘潭宏大真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卻各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訂單接到「手軟」。
  • 湘潭:高考落幕 新徵程起航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湘潭:高考落幕 新徵程起航 2020-07-09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樂見更多推動中美經貿合作的「星巴克」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袁勇)>>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新華社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瞬間的永恆》在漢首發
    12月28日,《瞬間的永恆——新華社高級記者方政軍新聞日記五十年》一書在華中科技大學首發,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梁茜共同為新書首發揭幕。中國新聞教育界泰鬥方漢奇先生和新聞媒體領導、專家紛紛為該書評論和點讚。
  • 群眾的笑臉最美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 俄羅斯資深新聞評論員:中國抗疫和經濟成就值得世界學習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俄羅斯媒體對此也進行了高度關注,並認為中國的制度優勢保證了中國在疫情之下仍能保持經濟增長。俄羅斯資深新聞評論員伊戈爾·施努申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還保持了經濟的活力,中國的經驗值得世界學習和借鑑。 俄羅斯資深新聞評論員 伊戈爾·施努申科:中國領導人科學的規劃部署、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保證了中國的成功。
  • 新華社評論員:弘揚勞模精神 激發奮進力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弘揚勞模精神 激發奮進力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重要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邁向「十四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更加需要弘揚勞模精神、激發奮進力量,齊心協力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弘揚勞模精神,激發奮進力量,要充分發揮廣大勞動者主力軍作用。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工人階級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凝聚起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當好主人翁,團結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