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訊君語:至少20%的人會患一次抑鬱症!
常常感到不開心、對所有活動興趣明顯減少、失眠或睡眠過多……如果你有以上症狀,請暫停手中的忙碌,關愛一下自己。因為,你的「內心」可能生病了。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這是一個呼籲人類關注自身精神心理健康的特殊日子。今天,我們不妨和自己的內心來一次對話——你,還好嗎?
失眠、焦慮、自我否定?你可能是病了
理解「精神衛生」的概念,要先看一組據令人揪心的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有研究結果顯示,排除痴呆後,中國六大類精神障礙(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精神病性障礙、進食障礙、衝動控制障礙)的患病率達9.3%。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精神疾病的認知還停留在精神分裂症等重症層面,對於相關症狀和病患不僅忽視,甚至還帶有歧視。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精神障礙患病總人數過億。其中,重精神病患者近1600萬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接近人口總數的1%。
「近20年,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變化不大。但像焦慮症、抑鬱症等輕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卻顯著增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曾對媒體表示。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患上輕症心理疾病?專家分析,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增加了精神心理問題的患病風險;另一方面,公眾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提高,到醫院就診,使這類疾病也更易被發現。
特別是今年,一項在全國範圍內涉及數萬人的線上調查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眾精神心理問題凸顯,約三成受訪民眾出現抑鬱、焦慮、失眠以及急性應激症狀。
就患病群體來看,青少年、女性以及老年人是三類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群。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院長王紹禮曾介紹,青少年時期,在身體、自我意識和人格迅速發展的同時,青少年面臨多重壓力,容易出現各種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而女性擁有更細膩的情感,煩惱相對更多;老人年隨著身體器官老化,各種疾病陸續出現,也更容易發生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所以,需要提高對上述三類人群心理健康的關注度。
至少20%的人會患一次抑鬱症
北京安定醫院心理醫生劉軍介紹,抑鬱症患者時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疲乏無力、失眠早醒、沮喪鬱悶、悲觀失落、進食下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嚴重的抑鬱障礙患者還伴有嚴重自殺傾向,甚至最終發生自殺行為。概括起來可稱為「六無」:無趣、無助、無能、無力、無用、無望。
「其實,抑鬱症像傷風感冒一樣常見,人的一生在每個階段都有可能患上抑鬱。有研究顯示,在人的一生中,有20%的人曾患有過一次抑鬱症。」劉軍認為,隨著大家對抑鬱症的認識加深,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會找專業的醫生尋求幫助。
不過,仍有一部分人備受困擾,他們多數因身體不舒服,每天都睡不著,有胸悶氣喘、嘔吐腹瀉等症狀,到醫院就診,可抽完血、拍完片等,卻被醫生告知「沒毛病」。儘管如此,但患者卻會更加緊張擔憂,反而加重了病情。其實,抑鬱障礙導致的軀體症狀屬於內臟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問題。
十個徵兆判斷是否患有抑鬱症
「跟許多疾病一樣,抑鬱症也有蛛絲馬跡可循。研究表明,抑鬱症主要有十大徵兆。「劉軍說。
1 情緒低落,原來感興趣的事情不再感興趣,對以往的愛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動都失去興趣,整天無精打採;
2 思維反應變得遲鈍,遇事難以決斷;
3 記憶力下降,常丟三落四,注意力難以集中;
4 總是感到自卑,經常自責,對過去總是悔恨,對未來失去自信,嚴重時有消極念頭;
5 生活變得懶散,不願主動與人交往,嚴重時閉門不出,不修邊幅;
6 體力感覺不足,身體疲憊感明顯;
7 善感多疑,總是懷疑自己有大病,雖然不斷進行各種檢查,但仍難釋其疑;
8 經常為了一些小事,甚至無端地感到苦悶、愁眉不展;
9 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甚至煩躁;
10 長期失眠也是抑鬱症的主要徵兆,尤其以早醒為特徵,持續數周甚至數月。
劉軍提醒,一旦出現以上抑鬱症相關症狀,要正確看待,及時就醫,尋求幫助,很多患者經過藥物、心理和物理三個維度的治療,完全可以回歸正常生活;進行自我調適,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累了就歇一歇、痛了就哭一哭,世界沒有想得那麼糟;多做戶外、有氧運動,培養更多興趣,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遊戲障礙」也是一種病
雖然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在逐漸增加,但對疾病種類、病因等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比如,「遊戲障礙」其實也是一種病。2019年,「遊戲障礙」被世界衛生大會納入「成癮行為所致障礙」,成為一種新的心理疾病。在中國,「遊戲障礙」的發生率逐漸增加,但很多父母卻對此認識不足,用打罵等方式來幹預。
「懲戒、打罵不僅不能治療遊戲障礙,反而會給患者造成更嚴重傷害。」陸林說,像「遊戲障礙」等很多心理疾病,其發病是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個體素質等交互作用的結果,僅靠醫療是不夠的,必須全社會共同行動,將預防關口提前。
此外,在致病原因方面,人們也存在一定誤解。
上海市的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案例中的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是患者「工作壓力大」或「思想上的問題」造成的;很少比例的人認識到精神疾病是一類存在著生物學、遺傳學基礎的病。
社會對心理疾病接納程度逐漸提高
人的心理健康對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產生著直接影響。
當前,精神疾病已成為嚴重而又耗資巨大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影響著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
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民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負面態度也有所下降。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李聞天對媒體表示,社會大眾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高了,甚至有些青少年也會主動尋求定期的心理諮詢服務。
這一變化通過上海市的調查數據也可見一斑。
2019年上海公布的第四次公眾精神衛生知曉度調查結果顯示,上海民眾精神衛生基本知識穩步增加,已提高到76.7%,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也開始有了變化,持負面態度的比例降到了39%。同時,人們對焦慮症的正確識別率有所提高。
不過,改變態度和行為遠比獲得知識要難。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並未因相關知識的增加和意識的提高而有所改善,認為相關疾病患者「可憐」「危險」的偏見依然存在。
「心理疾病和高血壓等一樣,是可防可控的,不必過分擔憂。」陸林說,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超過70%的早期精神疾病患者可治癒。
專家提醒,要學會排解壓力,適當體育鍛鍊,有規律作息和睡眠,一些輕度的焦慮、失眠、抑鬱等精神疾病可以通過休息放鬆來解決。但如果明顯影響生活和休息,給自己造成很大痛苦,這種情況需要到醫院找專科醫生診療。
「內心」病了,該向誰求助?
身體病了,可以打針吃藥;「內心」病了,如何治療?
「心理援助熱線是一個可行、方便、及時且能保護隱私的方法,也是國際通行的保障社會公眾心理健康的技術。」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曾對媒體表示。
根據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在2019年公布的數據,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已設置心理援助熱線約53個,覆蓋全國51個城市。2018年,全國打進心理援助熱線的求助電話60多萬人次。
除了心理援助熱線,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的專科門診、教育系統面向社會的心理諮詢平臺、有資質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等都可以提供幫助。
此外,在宏觀層面,國家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也在提升。2019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提出,到2022和2030年,要使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
今年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還發布了《探索防治抑鬱症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呼籲整個社會提高公眾對抑鬱症的認識和理解,促進疾病篩查、評估並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疾病幹預。方案還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要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當你陷入抑鬱或焦慮情緒時,不妨停下來,告訴自己:「我只是情緒感冒,現在很痛苦,但治療一下就會好。」
來源:中外醫訊(medinfo-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