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ell Biology:一種基因表達動態示蹤的新技術

2021-01-07 騰訊網

2021年1月5日,《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通過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sgRNA監測低豐度轉錄本和lncRNAs的表達》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完成。

該研究通過內源基因的啟動子驅動sgRNA(single-guide RNAs)表達,結合SPH-OminiCMV(CRISPR-activator Suntag-P65-HSF1 and OminiCMV-mCherry)螢光報告系統,成功實現低豐度基因和lncRNAs(Long non-coding RNAs)基因表達的動態示蹤。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低表達基因和lncRNAs,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

在活細胞中實時監測內源基因活性對於研究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並調控其表達水平至關重要。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表明,lncRNAs通過調控某些重要編碼基因的表達,不僅參與了腦發育、神經元分化、突觸可塑性的發生發展,而且參與神經系統損傷之後的修復過程。深入研究lncRNAs,將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新思路。但是受現有標記技術的限制,對其功能注釋極具挑戰性。

監測內源基因活性的常規方法是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中,但是,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的基因。sgRNA,類似於一個GPS可以將Cas核酸酶直接導向目標核酸位點,具有高特異性、高效率和多功能性。儘管各種誘導性sgRNA已經被開發用來接收活細胞中的內源信號,但這些方法只能用於某些功能明確的小RNA的反應。目前在活細胞裡面標記內源基因表達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對於低表達的基因以及lncRNA,目前缺乏很好的活細胞內的標記技術。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

楊輝研究組和周海波研究組合作開發了一種廣譜的內源性轉錄門控開關Ents(Endogenous Transcription-Gated Switch),利用內源性啟動子表達sgRNA前體,之後sgRNA前體上的tRNA序列可以被內源的自剪切機制識別並且切割,進而釋放出能夠執行功能的sgRNA,當Ents與高度敏感的CRISPR激活相關的報告系統SPH-OminiCMV結合,可以監測到內源基因的表達(圖A)。值得注意的是,SPH-OminiCMV-Ents能夠放大內源信號,從而實現低豐度轉錄本表達的可視化。

為進一步研究SPH-OminiCMV-Ents用於監測內源基因的能力,團隊選取了表達量從高到低的八個基因,發現SPH-OminiCMV-Ents誘導的mCherry表達水平普遍高於常用的P2A-mCherry標記策略,尤其是P2A-mCherry策略標記後在螢光顯微鏡下幾乎無信號的低豐度表達基因Sox2、Tet1、Sall4、Tbx3等(圖B)。

為探討增加sgRNA拷貝數是否會進一步增強螢光蛋白的產生,團隊構建了一個sgRNA前體,包含六到八個串聯的sgRNA拷貝,每個sgRNA的兩側分布著tRNA序列(圖C)。研究表明,插入sgRNA陣列可以對低豐度基因實現更好的監測,比如lncRNA Tug1,當僅用一個拷貝的sgRNA的時候不能監測到其表達,但使用sgRNA陣列則可以(圖D,E)。

為進一步探討此方法的特性,團隊成員建立了一個可控的Tet-on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調節Dox的濃度,實現EGFP基因不同程度的表達量,進而用來研究報告系統的螢光信號強度是否可以很好地反映目標基因的表達水平。研究發現,報告系統的mCherry表達量和EGFP基因的表達量有很強的相關性,並且進一步探索了此報告系統和目標基因表達在轉錄本水平和蛋白翻譯水平存在的時間差(圖F)。

為探討此系統是否能夠隨著基因表達量的增高,其報告系統也能監測出信號增強的變化。團隊選取了表達量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表達量低,但體外分化成神經元後表達量會增高的Tubb3基因。實驗結果顯示,分化後Tubb3的基因表達量不管是mRNA還是蛋白水平的表達量均增高,報告系統中的紅色螢光信號也隨之增高,能夠反映基因表達的動態變化。

該研究創新開發了由內源性啟動子驅動的高度可編程的sgRNA門控開關Ents,此系統理論上可以處理任何轉錄本的信息。研究人員將Ents與SPH-OminiCMV結合使用,在小鼠胚胎幹細胞水平上實現了對低豐度基因和lncRNA的可視化監測及其動態變化的監測。該研究為在活細胞中研究基因元件的功能開闢了新途徑,在動物個體水平可用於描繪基因表達的時空圖譜和標記、鑑定特定的細胞類群,同時可用於研究天使綜合症等疾病中lncRNA的表達模式,構建lncRNA體內表達完整圖譜。

該研究由博士研究生高妮、博士後胡靜、賀冰冰、碩士研究生基正邦,以及博士後胡新德,在楊輝研究員和周海波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研究組的其他成員積極參與。該研究得到了腦智卓越中心基因編輯平臺、分子流式平臺、光學成像平臺的大力支持,獲得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圖注1:(A)示意圖顯示P2A-mcherry和SPH-OminiCMV-Ents兩種標記基因的策略。(B)在mESC細胞中用SPH-OminiCMV-Ents策略(紅色三角形)和P2A- mCherry策略(綠色菱形)標記不同的基因,統計其mCherry螢光信號強度以及用qPCR分析這些基因的表達水平(紫色圓圈,紫色y軸)。(C)示意圖顯示插入一個sgRNA或一個sgRNA陣列的標記策略。(D,E)Fish圖像顯示對lncRNA Tug1在3'UTR中插入一個sgRNA或一個sgRNA陣列後,細胞系中mCherry報告螢光信號的表達情況。(F)可控的Tet-on系統示意圖,Dox誘導EGFP-sgRNA前體轉錄,成熟的sgRNA釋放出來激活mcherry報告系統。

圖注2:(A)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上標記Tubb3基因,體外分化成神經元後,Tubb3基因表達量升高,標記到的紅色報告螢光也從極低到高。(B)分化前和分化後Tubb3基因和報告螢光信號在mRNA水平升高的量化統計。

報導來源:中科院神經所官網

相關焦點

  • Nature:GWAS分析發現影響人體脂肪分布的新基因位點
    2015年2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多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一項最新成果,他們對大量人群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發現了許多影響人體脂肪分布的基因。這一研究成果為進一步了解基因如何影響人體脂肪分布和肥胖提供了重要啟示。 研究人員指出,身體的脂肪分布是一種遺傳性狀,同時也是預測代謝不良結果的有效指標,不依賴於全身性肥胖。為進一步理解脂肪分布的基因基礎以及其與心臟代謝特徵的分子聯繫,研究人員對多達224459個人的腰圍臀圍相關特徵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網站主頁:https://www.nature.com/Nature子刊名單及連結地址:https://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Nature子刊簡介:TitlesIntroduction in ChineseNature Nature
  • Nature:鑑別出一種新型轉錄因子
    iPS技術繞開了胚胎幹細胞研究面臨的倫理和法律等障礙,因而被視為是在醫療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資源。然而近年來儘管科學家們對iPS細胞研究不斷深入,誘導轉化生成iPS效率低下以及c-Myc和Klf4兩基因具有的致癌性,仍是制約iPS臨床應用的最大問題。
  • 進擊2018基因編輯CRISPR系統重磅研究盤點!
    Cpf1酶也比標準SpCas9要小,使得它更易於傳送至細胞和組織內;Cpf1以一種不同於Cas9的方式切割DNA(DOI:10.1016/j.cell.2016.12.038)。同月,Cell發表基於CHAMP(ChipHybridized Affinity Mapping Platform)基因測序技術平臺的CRISPR編輯工具,其能夠通過個體的完整基因組來快速檢測CRISPR分子(DOI:10.1016/j.cell.2017.05.044)。
  •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14:32:0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rjun Raj團隊利用MemorySeq揭示了與不同細胞行為相關的可遺傳性單細胞基因表達程序
  • 多功能基因調節強力工具——核酸海綿可全面優化合成基因線路設計
    基因表達調控一直是生物學的主要研究領域。無論是揭示天然基因網絡調控機制的基礎研究,還是基因治療、生物傳感及組織工程等轉化應用,都離不開基因表達調控,而人工合成基因線路(synthetic gene circuit)則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研究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軟珊瑚Xenia中內共生細胞類型的譜系動態。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快速生長的軟珊瑚Xenia的染色體水平基因組裝配,並使用該物種作為研究珊瑚與藻類共生的模型。單細胞RNA測序鑑定了Xenia中的16個細胞簇,包括胃真皮細胞和刺細胞。研究人員確定了共生細胞類型,其表達一組獨特的基因,這些基因與識別、吞噬和/或內吞作用、藻類的維持以及宿主珊瑚細胞的免疫調節有關。
  • Nature:喝酒影響大腦基因表達,酒精能夠塑造記憶
    酒精和乙酸鹽在酶ACSS2的作用下,均能直接導致組蛋白的乙醯化,影響大腦基因的表達。 由酒精在酶ACSS2作用下導致的組蛋白乙醯化,能促進3613個基因的表達。這些基因參與多項神經系統的任務,包括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學習和記憶。這其中,就包含了與飲酒行為相關的基因,例如與海馬體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使用酒精和上癮相關的基因Slc17a7。
  • Genome Biology|DISC:使用半監督深度學習推斷單細胞轉錄組的基因...
    「dropout」事件使單細胞轉錄組中的基因表達變形並導致錯誤地分類細胞類型。儘管插補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善基因表達和下遊分析,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引入額外的噪聲。本文開發了DISC,這是一種新型的深度學習網絡,具有半監督學習功能,可以推斷出因「dropout」事件而被遮蓋的基因結構和表達。在十個實際數據集上與七種最新的插補方法相比,DISC始終優於其他方法。
  • 新技術實現小分子生物活性表徵
    新技術實現小分子生物活性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23:24:24 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研究所Miquel Duran-Frigola等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可用於表徵小分子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譜系依賴性基因表達程序影響結直腸癌的免疫圖譜
    譜系依賴性基因表達程序影響結直腸癌的免疫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7 14:37:38 韓國三星基因組研究所Woong-Yang Park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觀察了生存驅動行為的全腦細胞動力學的初步探索,在口渴的小鼠的大腦中觀察到廣泛的感覺和行為相關的神經活動動態,執行簡單的嗅覺Go / No-Go任務。因此,動機狀態指定初始條件,確定全腦動力系統如何將感覺輸入轉換為行為輸出。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他們正在通過一個新的資料庫DICE(Database of Immune Cell Expression, Express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Epigenomics, 即免疫細胞表達、數量性狀座位表達和表觀基因組學資料庫)來分享他們的發現,這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輕鬆地探究這些數據,這是因為它們與基因、細胞類型或者疾病存在關聯。
  • 《生物專業英語(Biology English)》學習技巧
    1、生物專業英語的概念以生物學常用知識為主線,運用概念解釋、理論闡述、知識介紹等多種形式,幫助讀者掌握生物學專業英語的基本術語和表達方式,能切實提高生物工作者實際運用專業英語的能力。英語有些長句的表達次序與漢語表達習慣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 這時必須從原文後面開始翻譯。 例1.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幹細胞技術可實現返老還童;塑料瓶 10 小時即可...
    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實現返老還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短暫表達一組參與胚胎發育的蛋白質,將使得衰老的人類細胞恢復到更年輕、更有活力的狀態,通過比較這些年齡相關的分子標記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174-310 小時降解塑料瓶,分解率高達 90%針對當前的回收技術酶水解效率過低的問題,法國土魯斯大學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酶,可在 10 小時內水解 90% 的塑料瓶 PET,推動了塑料瓶的重複再利用,從而對環境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其中SPEN(一種轉錄抑制因子)通過與Xist中A-repeat結構域相互作用而促進基因沉默【2】。但是SPEN的具體作用機制並不清楚。為了對SPEN的在X染色體失活中的作用,作者們使用生長素誘導的降解子(Auxin-inducible degron, AID)系統控制體內SPEN蛋白的降解(圖1)【5】。
  • 研究發現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定量性狀基因座豐富了功能性遺傳變異
    ,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表達定量性狀基因座(eQTL)豐富了功能性遺傳變異。 利用對H3K27ac HiChIP的分析,研究人員在五種常見的免疫細胞(免疫細胞表達資料庫、表達定量性狀基因座和表觀基因組順式相互作用組學(DICE))中,繪製了與其靶基因啟動子相互作用激活順式調控元件與eQTL的重疊情況。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功能上重要的eQTL,並解釋其細胞類型限制的機制。
  • 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Science)相繼推出重磅新聞:新技術/新...
    研究人員從藍藻(Scytonema hofmanni)中獲得一種CRISPR相關轉座酶(CAST)系統。該系統由Tn7轉座酶的三個亞基tnsB、tnsC及tniQ與CRISPR效應蛋白Cas12k組成。Cas12k本身沒有核酸內切酶的切割活性,在基因組中執行結合靶標基因的功能。Tn7轉座酶在Cas12k的引導下,在不切割DNA的情況下將自身基因或者外源基因片段定向插入靶位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