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兒童體適能
說起兒童體適能,首先大家會產生一個問題:什麼是體適能,兒童體適能又是什麼。這確實是看起來來略顯複雜的一個名詞,「體適能」源自英文Physical Fitness,大體意思是指人體有足夠的體能和精力應付日常工作生活和突發狀況而又不感到疲勞的能力。體適能是一個綜合性的名詞,它包含了體能和適應性,如力量,反應力,辨別能力,手眼協調性等。
身體適應外界環境:身體素質可以負荷學習、生活、娛樂;
大腦適應外界環境:靜態教育學習、動態動作模式學習、事物認知學習;
心理適應外界環境:學習、社交、生活的心理承受能力。
兒童體適能,顧名思義就是上述的概念應用到兒童身上,指孩子們擁有應付日常生活學習的體能和其他核心素質的能力。
為什麼要讓孩子進行兒童體適能訓練
兒童體適能是一切運動的基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早期幼兒階段進行兒童體適能訓練,可以全面的提高孩子的身心健康,綜合鍛鍊反應力、平衡能力、節奏感、反向定位能力、辨別能力、手眼協調性等核心素質。
有了兒童體適能培訓打下的基礎,在孩子身心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從事其他單項運動(球類,滑雪,遊泳,搏擊等)可以比同齡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其中的要領,更投入的享受運動的樂趣並收穫滿滿的自信心。
親子體適能(2-3歲)
專為孩子和母親設計的運動課程。給正在照顧孩子的媽媽提供鍛鍊,給孩子的成長發育中起到重要引導作用。
幼兒體適能(3-6歲)
3到6歲,是幼兒大腦認知能力發育的黃金時期,艾爾家幼兒體適能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可有效提高孩子的大腦認知能力和感覺統合能力。
兒童體適能(7-10歲)
7到10歲是兒童生長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科學、有效地鍛鍊對於兒童的平衡性、柔韌性、肌力肌耐力、靈敏性、協調性、速度等都有顯著提高。
聽到「自信心」這個詞彙,大家可能都明白,但自信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徵和心理狀態,也稱為信心。自信心的個體差異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競賽、就業、成就等多方面的個體心理和行為;
那對於小朋友來講,缺乏自信心會有哪些表現呢?
1、認為自己缺乏能力,不願意做可能有困難的事,總是害怕失敗;
2、遇到一點困難就猶豫不決,面對困難挫折時常常害怕、退縮、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
3、害怕去面對和嘗試新事物、新活動;
4、用消極的方式思考問題而且悲觀;
5、敏感、多慮,容易因小事而過度焦急、容易煩躁不安和擔心害怕;
6、沉默、孤僻,不願意和周圍人說話、交流,不喜歡自我表現;
7、當有人提問時,常低頭不語,害怕面對別人的關注,總想躲開別人的眼光;
8、在集體活動中不願當領導,也極少提出意見和建議;
9、喜歡聽從他人安排,沒有自己主見;喜歡順從、模仿別人;
10、不敢主動與小朋友交往,喜歡獨自遊戲;和一個新朋友交往需要一個很長時間;
11、在遊戲中途喜歡旁觀,不主動參與活動;
12、不敢或很少主動舉手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
13、反覆提問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
14、頻繁地要求得到肯定,需要別人的注意和認同;
15、很少能夠據理力爭,在討論問題時,往往靜默不語;在分歧爭論時從不堅持,容易讓步,放棄自己的意見;
16、總是過分依賴熟悉的成人,做事情喜歡父母或老師代辦;不敢獨自去面對事情,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17、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感到不安,煩惱,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差、懼怕陌生人;
18、缺少朋友,很難與夥伴建立友好關係,表現的很孤獨;
19、與同伴發生矛盾時,常常不能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依賴於他人幫助,向老師告狀或回家告訴父母;
20、經常羨慕其他小朋友;
有時候孩子總是看著其他小朋友的東西好,生活好;有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雖然自己也有這些,但總是覺得不如別人的,不愛玩自己的。
21、對自己特別挑剔,不滿意自己的行為結果;
22、優柔寡斷、拖拖拉拉;
缺乏自信的人通常害怕作錯決定。他們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做那些自己「應該」或別人期望他做的事,於是乾脆就什麼都不做,或能拖就拖。他們不願意作決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因此,他們不作決定就不會犯錯。
23、過於聽話,性格順從、做事負責、聽話、守紀律、自制力強、有強烈的自尊心;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言行方面略有越軌,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有益。那些對家長言聽計從的孩子,通常低估了自我價值,自信心比較弱,對環境和生活中發生的事物懷有恐懼。他們把良好的行為作為自我保護手段,因為他們所犯的錯誤越小,所謂的「風險」也就越少。這都是他們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因而在人格成長方面,缺乏進取獨立的能力。
24、經常指責和抱怨;
習慣抱怨和卸責的人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因此他們試圖透過貶低別人來抬升自己。
25、容易挑剔別人;
我們對那些不接受或不同意我們價值觀的人百般挑剔,試圖透過證明自己對、別人錯,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厭惡別人也有我們同樣的毛病和弱點。
26、好勝;
如果想自己總是贏或總是對的,說明他們急於要向周圍的人證明自己。
想必看到這裡,作為父母,就會去想自己家的寶貝是否存在上述一些情況,而作為兒童體適能教練,也會在回憶,在上課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一些具體情況;然後找到相應表現的小朋友,一一對號入座;
接下來是兩個個實際案例,供大家思考,如果你遇到以下兩種情況,你會如何做呢?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們一起獲得更好的方法!
例一:小A,4歲,女孩,自信心一般,能夠自主進入教室,但是不敢主動跟同齡人交流;
例二:小B,3.5歲,男孩,自信心很差,需要父母陪同進入教室,很多情況下需要父母跟隨;
是什麼原因導致兒童的自信心不足?
一、家長及親人的過度保護:
很多家長尤其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過分的溺愛孩子,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會替孩子做決定以及包辦一起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長時間如此小朋友缺乏了鍛鍊的機會,交流探索的天性。從而掌握的生活技巧和交流環境太少當小朋友離開家人時在獨立環境中就會落後於其他小朋友,從而導致不自信!
(此處也是在跟家長們溝通的過程中出現問題頻率最高的一項,也是現代家庭教育永恆的問題。)
二、過度的問責以及批評
當發現了孩子的優點告訴他們做的很幫的地方,而不是常常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總是揪住缺點不放。暗示他們不行,摧毀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過程。
三、「謙虛」的讓孩子出醜
當在聚會或者社交環境複雜的情況下,很多父母都會說一句:「哪有你家孩子好呀,我家孩子太任何,太調皮,太馬虎,太磨人。。。。。」
當幼兒3歲開始已經初步有自我意識的產生,會把父母的語言聯繫自身,但是不具備良好的明辨能力。所有家長的「謙虛」揭短行為,只會加深孩子被排斥和自我否定的印象,時間長會出現自慚形穢的心理。形成懼怕任何社會行為的心理。
四、缺少交流機會以及交流環境
很多家長都滿足了孩子的物質要求,但是往往忽略了精神需求。
缺少跟孩子的必要溝通,也極少的會對孩子進行性格上的培養過程。
自信心的建立是由很多品質組件而成,但是家長的忽視溝通會讓孩子出現生活態度散漫,缺乏自制能力,沒有上進心等等,從而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基礎。
五、物質條件的環境影響
每一個家庭的物質經濟條件都是不同的,但是受現代環境影響,孩子中多多少少都會有攀比的心理。長時間看著其他小朋友的好玩具,好零食,好看衣服會產生自卑,做為家長我們應該從小灌輸正確的思想觀念,讓孩子有一個滿足心理狀態,精神上的滿足遠遠大於物質上的滿足,只要保持生活的美感,孩子一樣能健康自信的成長。
其實我們大家都明白,小朋友就是一張白紙,我們在這張白紙上面寫什麼,小朋友就會呈現出什麼。
父母的影響對於小朋友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在成長環境中我們如何來幫小朋友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呢?
我們做為兒童體適能從業者如何在課程中幫助小朋友建立自信?
一、語言、口令
1.有明確的針對性
每個小朋友的年齡特性不同,家庭成長環境也是不同的。一定要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特性是什麼樣的,說出的語言小朋友能接受多少,最重要的是說出的語言能否簡單有效的讓小朋友聽從。然後才循序漸進的有的放矢。
2.授課時語言的穿透性
具有穿透性的聲音不一定非是音量的提高,如追尋音量的提高不如哨子的穿透性及音量更足。具有穿透性的授課語言是指授課語言底氣足,讓小朋友有更加強烈通過語言的感官刺激,能感受到時刻被關注,穿透性語言也會讓小朋友主觀上感覺得到認可。
二、表情的細節及誇張肢體
1.表情
當我們在給小朋友上課的過程中,教練員在觀察小朋友,其實小朋友也在觀察著教練員的反應及表情變化,在我們授課是一定要通過表情去放大小朋友的長處。比如完成了有難度的跳躍,我們要表現出驚訝的表情,配合正向的語言引導,讓小朋友建立自信。
2.誇張的肢體
誇張的肢體動作不同等於過分的肢體動作或者行為,比如:社會站姿、亞洲蹲等等行為。
肢體動作要明確、豐富。可以通過肢體的動作語言來給小朋友傳達出鼓勵。比如拍手的鼓勵,可以做的更加誇張一些,幅度更大,聲音更響。整堂課的訓練氛圍也許就因為教練的誇張肢體語言從而更加濃。小朋友的表現也會越來越積極。
最重要的也是課程的設計,課程的設計是否讓小朋友感覺到了有挑戰性,有趣味性,不管是跳躍類、跨越類、還是爬行類的訓練遊戲,都要具有進階的過程,這樣小朋友才能在課程中,階梯式的建立自信心。
魔鬼訓練課程資料【手機在線學習】
本文章旨在分享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老師好!需要任何其他類型的文章可在下方留言
小編會第一時間免費搜集整理髮布
您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