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體適能這個概念最早是美國提出並將其包裝,「體適能」是指人體所具備充足的精力去從事日常工作(學習)而不感疲勞,同時有餘力享受休閒活動的樂趣,能夠適應突發狀況的能力」。
我所理解的「體適能概念」,需要從三個層面來進行理解:
1、身體素質層面;2、心理認知層面;3、社會適應性層面。
一、如何保持適宜的身高和體重,還有良好的身體形態;
二、發展協調、平衡、耐力、力量和靈敏等,這些都是評價運動能力的關鍵指標;
三、掌握基本動作,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的基本動作類別是:走、跑、投擲、跳躍、搬運、爬、鑽、攀登等。
這三個目標中,除了身高的證明沒有非常明確的證據之外,其他的都能通過運動和訓練來達成。但也有一些文獻和經驗表明,運動與身高有著密切的聯繫。
其次,我重點表達兩點很容易被家長忽視的內容,就是心理認知和社會適應性層面的內容。
教育心理學專家牛玉柏教授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學習心理學,就是對自己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同樣的,兒童的心理也是一個不斷構建認知的過程,從初始的混沌逐漸發展成後期的成熟。
舉個簡單的例子,克服恐懼(也就是練習膽量),恐懼源自於對事物認知的不確定性,這是人體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要讓孩子克服對某一項事物或者行為的恐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對該事物或者行為具備明確的認知。比如鼓勵孩子從高處跳到低處的安全墊上,著陸在軟墊上的感覺、膝蓋彎曲後形成緩衝的感覺,這些信息就會幫助孩子構建這一行為的認知,讓他明白在這個高度下這一行為有軟墊的保護是安全的。
在專業的體適能的訓練中,孩子會在不同的環境下嘗試著同一個動作。不同條件下的不斷嘗試,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豐富的、立體的認知,讓孩子明白當前自己能力的邊界在哪裡,哪些行為是安全的、哪些行為是不安全的。
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美英等幼兒教育非常發達、先進的國家,都非常認可兒童應該在互動和體驗中進行學習。體適能的訓練方式,無疑是這一理念的實踐先行者。
體適能的訓練方式除了身體的發展之外還能對語言發展、數學發展、自我認知、社會性發展等領域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語言發展主要體現在對指令的理解。
對幼兒而言,語言發展能力的階段性特徵就是能否理解由多重內容含義按一定的順序組合而成的複雜表達形式。
打個比方:坐下是一個簡單指令;跑到對面拿一個藍色的氣球,然後再跑回來,找到綠色的椅子並坐下,這是一個按前後順序排列的多層含義複雜指令。所以,在體適能訓練的過程中,孩子們能夠以親身體驗的方式,理解並掌握語言中的並列關係、前後邏輯關係,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數學能力的發展,就更為直觀了。
在常規的訓練之中寬窄、長短、薄厚、大小、輕重、快慢、高低等對比概念,會一直反覆出現,並讓孩子通過親身的體驗和互動來產生最為直觀的認知;對距離、時間等抽象因素的理解,空間等客觀因素的理解,對數字的認知、簡單的運算(比如兩個矮箱子疊起來就變成了一個高箱子),也會在訓練過程中讓孩子們不斷產生認知。另外,疊加了時間、慣性、速度因素的軌跡預測這類更為複雜、高級的認知模式,在訓練過程中也會大量體現。
自我認知層面是指對自己的認知、自我的意識。
比如之前提到的對自身身體能力的認知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另外,在訓練過程中和其他孩子之間產生的能力差異,也能讓孩子更深層次的明白個體之間存在差異,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為未來的學習發展做好準備。
另外,認識到行為之間的差異,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孩子們會明白努力完成標準姿勢的意義,因為標準姿勢下,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實踐中完成認知,在不斷嘗試中感受那些細微的變化,這種認知模式的建立,對孩子意義重大。
社會性發展層面,比重雖不如其它內容,但也是訓練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一、規則感的建立;
二、個體與團體的差異、團隊間的協作;
三、健康意識的建立,以及形成運動習慣。
規則感的建立,是對低年齡段孩子開展體適能訓練的難點,它的前提條件是孩子能夠聽懂簡單的指令。低年齡段的孩子認知發展差異巨大,年齡只能作為參考依據而不能作為判斷依據。幼兒基本在3歲左右就能理解一些簡單的指令,然後能夠形成有限的規則意識。但如果是接受過科學的引導,2.5歲左右的孩子也可以具備這一特徵。
當幼兒能聽懂指令後,如果能感受到成人給予的尊重、理解、關愛和接納,就能逐漸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能夠在成人的引導下,依照有限的規則邊界,開展活動(所以低幼段的體適能訓練,都是以情景化的遊戲教學為主要手段,培養和提高彼此間的信任感)。所以,這對老師的專業素養要求很高,那些與孩子溝通經驗豐富、有很強親和力和耐心的老師在這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眼緣和感覺也非常重要,因為即使是省特級老師,也不是能搞定所有孩子的。
其次是對幼兒,特別是低幼年齡段的兒童而言,「團隊協作」更多的存在於家長們美好想像當中,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具備這一行為的能力。所以,這更多的是一種「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對周圍環境進行互動與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認知到個體與團體的差異,這正是進入下一階段發展的核心特徵。
當幼兒表現出這一特徵時,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團隊間的溝通和對話、在團隊間的情緒控制、團隊規則意識,能夠通過特別設計的、帶有明確目的性的運動類遊戲來進行培養。當整個團隊成員彼此熟悉後,便會開始發展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抵抗風險的能力,也可以稱之為是在團隊中分擔工作的能力。
最後,是「保持健康意識的建立」和「形成運動習慣」。在美國的體適能課程中,規則和安全、健康習慣的佔比很高,並不像國內很多機構的課程體系過多的關注運動技能和技巧。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體育的價值,因為最後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成為專業的運動員,而最後能功成名就的則更是鳳毛麟角,但掌握了良好的健康習慣、對自己的身體能有很好的把控,養成終生運動的習慣,這才是一生中真正能不斷獲得收益的核心保障。
最後,什麼是「兒童體適能」?
答案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增強幼兒的體質和身體能力,並在此過程中讓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斷突破自我認知的邊界,保持運動的習慣,能夠嘗試著超越更好的自己」。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體適能訓練」並不是一個機構的專屬,也不是像真正的蒙臺梭利教育那般需要持證上崗或者經過專業培訓。它和現在比較流行的「共情教育」、「STEAM」、「設計思維」等一樣,是一類教育方式的稱呼。
只要家長理解了「體適能訓練」的核心思想,就能自行為孩子進行「體適能訓練」。
按照很多文獻和專家的建議,「體適能訓練」,最好從0歲,也就是剛出生時就開始。其實,現在年輕一代的家長們,在寶寶剛剛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在無意識地進行「體適能訓練(感統)」了,比如:撫觸。
撫觸的價值在於促進嬰兒神經系統發育,促進生長以及智力發育,背後的理論依據是皮膚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最大的感覺器官,而神經的生長發育與刺激有關。
說到神經發育,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運動對神經發育的影響。腦科學的發展,早已進入分子層面,目前分離出的、明確確定的幾大物質,比如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發育的養料),比如控制大腦平衡狀態的三大神經遞質:血清素(增強記憶力,保護神經元免受「興奮神經毒素」的損害)、去甲腎上腺素(影響注意力和認知力)、多巴胺(影響學習能力和滿足感),都可以通過運動來獲得自然增加。
所以,運動能促進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發育,能調節精神狀態,家長們應儘早、為孩子們開展符合他們生長發育規律的運動類活動。比如寶寶會翻身後可以多嘗試著讓他自主翻身;能坐起後避免久坐(少於20分鐘);會爬會走後要鼓勵多爬多走。平時在家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小遊戲,比如相互拋接球、躲避球;在戶外可以做些踢球、拍球、接飛盤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