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茶館大約3萬餘字,僅一個多小時即可讀完。在這一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裡,你將穿越半個世紀,感嘆這齣戲劇構思的精巧絕倫,咀嚼三教九流人物身上凝聚的歷史意義。
作為戲劇,場面當然不能過於宏大、過於複雜。廣闊的歷史畫卷、繁多的人物形象、尖銳的矛盾衝突在裕泰茶館這個小環境中匯聚。一曲詼諧洗鍊、京味十足的數來寶帶我們走進這個特殊的地方。
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茶座多,真熱鬧,也有老來也有少;有的說,有的唱,穿章打扮一人一個樣;有提籠,有架鳥,蛐蛐蟈蟈也都養得好;有的吃,有的喝,沒有錢的只好白瞧著。
01
儘管裕泰茶館一直張貼著「莫談國事」的字條,但仍始終裹挾在歷史的波譎雲詭中。
百日維新失敗後的第一幕,歐美列強更加耀武揚威、頤指氣使,清政府一面向洋人示好,一面搜捕維新黨,氣數將盡卻更加作惡多端。打手二德子總是一副諂媚的姿態討好洋人;專一拐賣婦女的劉麻子也認為「洋東西可真漂亮」「帶著這麼好的洋表會叫人另眼看待」;40歲的龐太監,一邊忙著買老婆,一邊作為守舊派的代表對資本家的維新嗤之以鼻;熱心硬氣的常四爺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探子捉去了牢裡;頗有些資產的秦仲義想要順應時勢開工廠,實業救國。
袁世凱死後的第二幕,軍閥割據,內戰頻發,戰亂下的民眾生存環境日益狹小,北京城的大茶館紛紛關門,裕泰成了碩果僅存的一家。時局動蕩下,人們的裝束也在守舊與維新間搖擺不定,李三的清朝小辮就遭到梳圓髻的王淑芬的奚落。而由於戰亂頻仍,兵警成了借勢生威的人,搶財奪物,藉機收費,從前靠著清政府,現金靠著軍閥、靠著洋人。
到了解放戰爭的第三幕,國民黨特務到處抓人,徵用資產,秦仲義開的倉庫被作為逆產沒收;王利發的茶館被小劉麻子的「託拉斯」計劃徵用;龐四奶奶仍然做著回歸皇帝時代的夢;而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用罷工罷課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訴求;作為國民黨官員代表的沈處長,張揚著崇洋的風氣,不地道的洋話既滑稽又諷刺。
人人都作為個體活著,人人都活在時代裡,受時代政治的裹挾。
02
除了橫向的歷史截面,還有縱向的人物貫穿。
茶館裡有三個主要人物,掌柜王利發年輕時繼承了茶館,做事精明,八面玲瓏。他深諳經營之道,所以裕泰茶館一直在變化,不斷在改良。饒是如此,王利發也從剛接手茶館時的壯志滿滿到經營艱難的滿腹牢騷,再到最後難以為繼,悲憤自殺。
常四爺為人耿直,頗有骨氣,年輕時吐露自己的抱負被捕,後來仍然心繫國家,參加義和團,到老時盼著國家能像個樣兒。只是一輩子一事無成,也難免感慨道「我愛咱們的國家,可是誰愛我呢?」
秦仲義則是資產階級的代表,面對清政府的窮途末路,他不屑於給予窮人小恩小惠,主張實業救國。但幾十年苦心經營的工廠被政府當作逆產拆除了,一輩子的心血一朝化為泡影,他抗爭的心也將隨自己一起進入棺材。
人物的悲劇反映著時代的變遷,時代的風向又拉扯著人物的喜哀。
最有趣的是在名字前加了「小」字的子承父業的幾個反面人物。
以相面為生的唐鐵嘴愛吸大煙,是典型的奸猾小市民形象。隨著時代的變化,他的改變只是從抽大煙到抽白面,還以「兩大強國伺候我一個人」作為精神慰藉。而他的孩子小唐鐵嘴依然是油腔滑調的相面天師。
打手二德子囂張跋扈,專愛欺軟怕硬,自己的口頭禪是「我碰不了洋人,還碰不了你嗎?」到了兒子小二德子時變為「打不了他們,還打不了你這個老子糟老頭子嗎?」父子承繼的相似之處令人捧腹。
負責說媒拉縴的劉麻子心狠手辣,專為清政府官員買賣良家婦女。清政府垮臺後,仍在私底下幹此營生,終於被抓。到了小劉麻子時,依然以買賣姑娘為生,並依附國民黨的力量搶佔了茶館,可以算是最大反派。
而抓人的特務宋恩子、吳祥子也從依附皇上到依附袁大總統再到依附洋人,「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他們的後代則常常以抓人的名義四處敲詐。
這種父子相承的反面人物與由壯到老的正面人物恰形成對比,讀來既讓人忍俊不禁,又便於理解人物以及其中蘊含的子繼父業的哲學思考。
03
雖然形式變為了話劇,但老舍的筆觸從來不會離開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
劇中,三個主要人物分別代表了時代中不同的人物群體。
秦仲義是實業家的代表,渴望通過實業發展經濟,曲線救國。但時局的動蕩不允許他這樣的小人物與歷史大勢對抗。最後只落得拿著自己工廠裡生產的鋼筆管,說出「當初有一個不知好歹的秦某人,愛辦實業」這樣陰陽怪氣的心酸話。
常四爺則代表著進步的革命分子,雖然身為旗人,可心繫國家,愛打抱不平。但這樣直性子的人在混亂的時局中無疑會處處碰壁,折騰了一輩子,老來卻只能靠買賣青菜、花生米維持生計,連棺材本都沒能備下。
如果說懷著一腔熱血的二人是抱著救國理想渴望做出一番事業卻最終鬱郁不得志,那麼只求生存、處處忍讓的王利發就是時代動蕩下的歷史悲劇了。
王掌柜的圓滑世故隨處可見。為了避免捲入政治風波,在茶館裡貼下越來越大的「莫談國事」字條;討好房東秦仲義時,對方都忍不住讚嘆「比你爸爸還滑」;被特務威脅時,一句「您太高抬我了」堵得特務無話可說。可就是這樣一位處處低眉順眼、忍氣吞聲的掌柜,依然躲不過茶館被佔的悲慘結局。「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苟活的人生哲學在那個亂世遭遇了滑鐵盧。
老舍筆下的人物大都如此,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掙扎浮沉,最終都擺脫不了毀滅的宿命,這是人物性格所致,更是社會環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