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醫藥:國內臨床CRO龍頭將分享行業高速發展紅利

2020-12-10 證券之星

公司簡介

泰格醫藥成立於2004年,總部位於杭州,公司是國內領先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企業,可以為客戶提供臨床試驗服務(一期到四期藥物臨床研究、醫學註冊、BE臨床等)和臨床相關服務(實驗室服務、SMO、影響分析、數據管理與統計分析等)。泰格醫藥有六十多家子公司,在國內有一百多個服務點,在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國家設立海外服務點,有五千多人的專業隊伍。

創始人履歷金光閃閃

泰格醫藥創始人是葉小平,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曾經在西安楊森、施貴寶、羅氏工作長達十餘年,曾任職上海羅氏製藥有限公司醫學註冊總監六年。

行業地位:國內臨床CRO龍頭企業

泰格醫藥在2019年協助開展了中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一類創新藥審批的研發;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2019年泰格醫藥在臨床相關服務收入和開展臨床項目數量方面都是第一名,在國內臨床CRO市場份額高達8.4%,是國內臨床CRO龍頭企業。

數據來源:國盛證券

2010-2019年營業收入和扣非淨利潤保持複合年化41.52%、43.81%的高速增長

數據來源:東莞證券

數據來源:東莞證券

2010年泰格醫藥營業收入為1.23億元,2019年增長至28.03億元,九年營業收入增長21.78倍,複合年化增長率為41.52%;2010年泰格醫藥扣非淨利潤為0.32億元,2019年增長至8.42億元,九年增長25.31倍,複合年化增長率高達43.81%。

公司未來發展的驅動因素(發展邏輯)

一、公司擁有良好的商業模式 處於優良賽代

泰格醫藥是國內臨床CRO龍頭,可以為客戶提供藥物與器械臨床階段的研發外包服務,作為創新藥服務商,提供藥物研發和生產外包服務,相對於創新藥企業具有更好的商業模式。

創新藥服務商如何賺錢?

新藥研發是一個高風險、高成本、長周期的過程,以化學藥舉例,從早期藥物發現到最終上市銷售成功率不足萬分之一,況且需要長達10年以上的漫長過程,單個新藥研發成本已超過10億美元。

數據來源:國盛證券

創新藥企業賺的是新藥成功上市帶來的回報,可是需要承擔研發高投入和失敗高風險,新藥上市以後還要受到醫保、患者偏好等因素的牽制。而創新藥服務商賺的是新藥研發投入的錢,不管新藥研發是否成功,持續的研發投入都會轉換成創新藥服務商的收入,不用承擔新藥研發失敗的風險,也不受醫保政策影響。

CRO主要目的是解決藥企研發困境,能顯著提高效率並且降低成本,數據顯示,藥企和CRO合作,可以降低40%的研發成本,並且節約10-20%的臨床試驗時間。藥企會越來越重視和CRO企業的合作。

臨床階段CRO費用佔比最高

醫藥研發服務分為CRO(合同研發服務)、CMO/CDMO(合同生產服務/合同生產研發服務),分別對應臨床前研究及臨床研究、定製化生產及研發服務等環節。CRO根據階段可以分為發現階段CRO、臨床前CRO、臨床階段CRO,臨床階段CRO是最關鍵環節,佔新藥研發費用大概百分之七十。

數據來源:東莞證券

二、政策鼓勵創新 國內CRO行業處於高速發展期

我們國家政策鼓勵創新,明顯的提高了國內新藥研發的積極性,首先,將醫藥創新寫入國家發展戰略,出臺創新藥優先審評、醫保目錄談判、藥審改革等政策,利好新藥研發;其次,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推進仿製藥集中採購,倒逼傳統製藥企業向新藥研發轉型。這導致國內醫藥行業正經歷從仿製藥為主向創新為方向的產業升級,近些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批准的新藥快速增加,創新藥正在迎來黃金髮展時代。

2020-2023年國內藥品研發支出預計將維持23%的快速增長率

中國製藥研發在2018年總支出174億美元,機構預計到2023年將增長至493億美元,2018-2023年的符合年化增長率為23.1%,相當於全球預計符合增長率4.5%的五倍以上。w

中國製藥公司的研發支出不僅限於國內,越來越多位於中國的國外製藥公司也花費大量經費用來研發,隨著近期監管和政策激勵進口藥品,國內的外資藥企數量增加,外資藥企展開研發,希望將專利要引入中國市場。

數據來源:東莞證券

數據來源:東莞證券

2020-2023年臨床階段CRO增速20%-30% 增速最高

中國藥品合同研究機構市場規模2018年為55億美元,機構預計2023年將增加至191億美元,複合年化增長率高達28.3%,臨床CRO景氣度最高,未來有望維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臨床前CRO和CMC或維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長。外包服務對中國研發總支出的滲透率2018年為32.3%,預計2023年將增長至46.7%,仍低於全球49.3%的滲透率,滲透率還有提升空間。

資料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方達控股招股書,東莞證券研究所

三、股權投資已經成規模 未來有望保持穩定增長

泰格醫藥在和新藥研發客戶的合作中逐漸培養並建立了豐富的創新藥項目識別和投資能力,通過直接戰略投資、和領先的投資基金合作的方法,對國內外優質創新藥及醫療器械初創企業投資,已經投資了53家創新型公司,並且成為35隻投資基金的有限合伙人。

目前泰格醫藥的投資收益已經形成規模,2019年底,擁有22.5億元的其他非流動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同比增加51.95%,2019年實現1.80億元的投資收益、1.85億元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成為公司業績中穩定可持續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2019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未來有望維持快速增長態勢,將為公司總利潤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數據來源:國盛證券

新財富頂級分析師最新觀點

8月6日張金洋(2019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醫藥生物第三名)發布研報對泰格醫藥做了分析,張金洋預計2020年、2021年、2022年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0.3億、14.0億、18.0億,增速為22.6%、35.2%、29.1%,對應的市盈率為80/59/46X,張金洋認為國內政策紅利將助推公司強勁增長,堅定看好公司發展,給出「買入」評級。

相關焦點

  • 又一大健康行業龍頭落子!泰格醫藥臨床研究西部(重慶)中心落戶西部...
    近日,西部(重慶)科學城大健康產業又傳來喜訊,重慶高新區管委會與上市公司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員單位(下稱「泰格醫藥」)完成一重磅籤約——雙方共同打造泰格醫藥臨床研究西部(重慶)中心,提升區域臨床試驗水平,為大健康產業發展、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賦能。
  • 北京和眾匯富:核心優勢明顯,泰格醫藥發展正當其時
    北京和眾匯富:核心優勢明顯,泰格醫藥發展正當其時高成長性,核心優勢明顯,泰格醫藥在臨床CRO上潛力無限藥物研發是藥企的命脈,但是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醫藥的研發投入越來越成為拖累公司發展的一項開支,因為藥物的研發具有耗時長、風險高、投入高的特點。
  • 國際藥企受疫情影響暫緩研發計劃 國內CRO公司復產復工或迎發展良機
    「短期來看,受生物藥的快速發展影響,中國的cro、cmo企業又迎來了一個高速增長期。」4月30日,北京一股權投資基金投資經理王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行業內還是呈現整合、平臺化趨勢,具備一體化交付能力的企業將更具競爭優勢。
  • 泰格醫藥通過聆訊即將招股,將成國內第三家「A+H」CRO公司?
    7 月 19 日,杭州泰格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泰格醫藥) 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計劃集資 10 億至 15 億美元(78 億至 115 億港元),美銀、海通、中信、中金為其聯席保薦人,公司將於 7 月中下旬開始招股。
  • 營收增速放緩 CRO巨頭泰格醫藥赴港上市出海找路
    來源:華夏時報記者孫源 於玉金 北京報導5月19日,國內臨床CRO(合同研究組織)龍頭泰格醫藥(300347.SZ)盤中最高價85.10元,創歷史新高。截至當日15:30,公司市值已達631億元人民幣。
  • CRO賽道美如舫 泰格醫藥能否頂格打新?
    而作為創新藥產業鏈中的賣鏟人,CRO(臨床研究組織)企業持續受益,不少企業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智通財經APP觀察到,在A股打拼了近8年、高瓴資本熱捧的泰格醫藥於7月19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據傳本周將開始招股,美銀證券、海通國際、中信裡昂證券和中金公司是泰格醫藥的擔任聯席保薦人。
  • 「研發CRO榜」《2020中國研發CRO企業20強》隆重發布!
    來源:藥智網|百強榜2015年以來國內醫藥產業政策改革加速,特別是2017年我國加入ICH以後,國內藥企加速由仿製藥為主到仿創結合的轉型升級。國內外包服務的需求端正在加速擴大,國內製藥市場創新升級紅利正在逐步顯現。一些傳統的離岸外包企業開始重視國內業務的拓展,在岸外包業務在整體營業構成中開始佔比也有上升的趨勢。
  • 業績增速明顯下滑,泰格醫藥仍想A、H股「一把抓」
    來源:智通財經APP(全文約2600字,讀完需要5分鐘)國內臨床CRO(合同研究組織)龍頭企業泰格醫藥,正式開啟港股IPO之路。此募集資金用途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增強臨床CRO業務服務能力、以及進行潛在的業務收購等,有助於泰格醫藥加速全球多網點布局及進一步強化國內臨床業務服務能力,成為具有全球多中心臨床能力的CRO龍頭公司。就目前而言,對於公司自身實力、業績數據還是A股股價表現,市場基本都在持一致樂觀的態度,公司港股上市也勢必會有許多投資者參與其中。
  • 泰格醫藥、未名醫藥槽點直擊
    據悉,抗疫藥瑞德西韋的臨床研究中,泰格醫藥與藥明康德旗下津石醫藥分別以CRO和SMO身份參與其中。專家表示,儘管免費提供服務不會對公司帶來業績利好,但可能有助其參與到更多新冠治療候選藥的臨床試驗中。從此看,泰格醫藥3月開啟赴港IPO,可謂恰逢其時。
  • 【公司研究】CRO龍頭——藥明康德
    明天就是中秋國慶了,過節期間會暫停更新,今天就不了大盤了,把前幾天寫的公司研究發出來,說下醫藥CRO行業的龍頭公司——藥明康德。 國內CRO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未來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強者恆強只會越發明顯,這是由行業龍頭公司的新藥研發經驗、研發成功率、資本實力和品牌效應決定的,這是與創新藥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麼多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不一樣的,小型的CRO企業只會越發艱難。
  • 8年上漲50倍的泰格醫藥,究竟有沒有隱憂?
    作為國內CRO三巨頭之一,泰格醫藥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公司業績持續高速增長,在業內保持領先地位呢?「A+H」風光上市,千億醫藥大白馬近年來,國內CRO領域的泰格醫藥(300347.SZ)可謂名利雙收。2019年至今,泰格醫藥股價一路高歌猛進,從20元出頭漲到170元出頭,2年間股價大漲5.5倍,最新收盤價報165元,公司總市值達1440億元。
  • 醫藥生物行業2020年投資策略:或科技屬性偏強、消費屬性偏弱
    行業增速的放緩使得2019年國內藥店數量首次出現下滑,未來行業併購將繼續,藥店+藥店,網際網路如阿里健康+藥店等形式在發展,龍頭效應將逐漸明顯。醫療服務行業依然是規避政策長期高壓、穿越醫藥供給側改革的不二選擇。重點推薦藥明康德、美年健康和泰格醫藥等;醫療器械領域整體增速較高,選擇產品線競爭力強、對集採有對衝能力的南微醫學等;分享全球新藥市場增長的康弘藥業;受益醫保談判的麗珠集團;不受產業政策影響、需求高速增長的放射藥東誠藥業等;掌握核心中間體優勢的抗生素全產業鏈的金城醫藥等。
  • 被高瓴資本看好,增速30%,醫藥研發服務企業的投資邏輯是什麼?
    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口老齡化、城鎮化、醫保普及以及政府對衛生醫療等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居民對生活質量的關注日漸提高等因素都將推動我國醫藥行業快速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是跨國藥企爭奪的重要新興市場。
  • 2021年醫藥投資策略:「賣水人」醫藥外包屬於長期優質賽道
    泰格醫藥國內臨床CRO領域龍頭,人均創利為行業第一。 2020年疫情下醫藥行業比較優勢明顯,財務業績和市場收益均位居前列,作為內需中的剛需,醫藥是「聚光燈下的行業」。2021年,我們建議關注集採免疫賽道的「醫療器械」、「CXO醫藥外包」、「創新藥產業鏈」等賽道。
  • 藥明康德:中國醫藥外包龍頭,引擎澎湃動力充足
    公司在臨床CRO領域快速布局,國內覆蓋城市和醫院數量穩步上升,同時通過併購進入美國市場,並開始發展高毛利的數據統計業務,臨床CRO業務有望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20-2022年臨床CRO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28.8%、30%和30%,毛利率分別為25%、29%和30%。
  • 證券之星—人福醫藥:「歸核」主營業務、麻醉藥龍頭再騰飛
    人福醫藥是國內麻醉藥龍頭企業,控股多家分公司經營多項業務,本文主要從公司當前控股80%的子公司宜昌人福主營業務麻醉藥業務方面著眼公司的投資邏輯;其中宜昌人福2019年歸母淨利潤佔人福醫藥淨利潤的87.5%。
  • 醫藥行業中期投資策略:科技引領未來
    具體包括:臨床需求爆發式增長對 CRO 的利好,臨床階段外包生產對 CMO 的利好,以及外包公司參與投資的生態閉環收益等。行業若以目前的速度推進,預計 3 年後處於臨床階段的國產新藥數量或將達到 500-1000個的量級,並產生巨大的臨床 CRO 和 CMO 的需求。部分 CRO/CDMO 企業的中國業務佔比已經出現明顯提升的趨勢。
  • 第四批藥品集採倒計時 醫藥行業將加速創新轉型
    鼎臣醫藥管理諮詢總經理史立臣表示,藥品集中採購目的是擠出中間商水分,促使藥企降低採購成本和控制各項費用,在減少銷售費用同時加大產品規模擴充與研發投入。藥企也對集採政策和自身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一方面藥企在加速向上遊原材料端整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由於集採主要針對仿製藥端,也會刺激藥企加快新藥研發,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新領域。
  • 上市藥企資本變局不斷:麗珠分拆上市 CRO將現第四家A+H企業
    另一方面,伴隨著國內醫藥行業市場的蓬勃發展,加之境內外相結合的融資形式更加自由,雙重上市不僅能夠改善公司的治理水平,提高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同時在多個市場上市融資也更容易,醫藥行業選擇A+H雙重上市融資,實現多地上市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疫情之下,生物醫藥投資依然火熱,上市藥企醞釀著資本變局,動作不斷。
  • 中泰證券2021年醫藥生物投資策略:創新創造價值 尋找醫藥中的...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泰證券醫藥行業政策變革持續、疫情常態化時代下,創新診療手段談判、常規用藥和耗材帶量採購、醫保控費等政策將持續深化,行業結構性調整長期存在,產品、技術、服務、渠道等多維度創新才能帶來持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