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俱來的心血管病風險——脂蛋白a「Lp(a)」|安貞心語

2020-12-23 醫脈通心內頻道

冠心病是一個多因素導致的疾病,傳統的危險因素包括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可控性因素。但是臨床上有很多不具備上述易患因素的患者卻患有了早發性冠心病。除了眾所周知的家族史外,是否還有其他遺傳因素可以預測冠心病的風險呢。本期的「安貞心語」欄目,我們關注一個大家都聽說過又不十分了解的血脂相關指標——脂蛋白a [Lp(a)]。雖然大家都知道Lp(a)和冠心病有一定關係,但Lp(a)在冠心病的發展進程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到目前為止,仍舊是個謎。我們結合發表在JACC上的一篇文章,來看看相對於冠心病家族史及早發冠心病家族史,Lp(a)能否獨立地預測冠心病的發生?讓我們一起慢慢的揭開Lp(a)神秘的面紗吧。

作者:蔡高軍 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

審閱:劉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點評:賀陽 賀永明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院

Lp(a)是什麼?

早在1963年,挪威遺傳學家Berg K從血漿中分離出一種蛋白脂質複合體顆粒,稱之為Lp(a)。其相對分子量為4600~5600kD,結構與低密度脂蛋白(LDL)類似,內核富含膽固醇酯,外殼表層除有游離膽固醇、磷脂和載脂蛋白B100,還有一個以二硫鍵與載脂蛋白B100連接的apo(a)(圖1)。

圖1 Lp(a)的結構

人群中Lp(a)血漿濃度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幾乎不受年齡、體重、飲食、運動和傳統降脂藥物的影響。個體間Lp(a)差異大,總體呈低濃度偏態分布。

Lp(a)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之間相愛相殺了半個多世紀。有研究表明,Lp(a)可通過促進泡沫細胞形成、斑塊中脂質的沉積以及血栓形成和炎症反應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各個階段;Lp(a)中的apo(a)與纖維蛋白溶酶原具有高度的結構同源及生物化學性質,也能影響纖溶系統。但是,Lp(a)在ASCVD發展進程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到目前為止,仍舊是個謎。

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Lp(a)和冠心病(CHD)家族史作為非傳統的心血管危險標誌物,可能是ASCVD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但是,其獨立及聯合的長期ASCVD風險仍不清楚。

近期,Mehta A教授在J Am Coll Cardiol上發表了其基於兩個社區無症狀人群(ARIC,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DHS,達拉斯心臟研究)的長期隊列研究結果,分析了Lp(a)及冠心病家族史與社區無症狀人群中發生ASCVD和CHD事件的關係

研究方法

入選對象:來自ARIC(12,149名)和DHS(2,756名)的研究中無心血管疾病,且基線及隨訪數據完整人群。

Lp(a)水平測量方法:ARIC研究隊列中,採用對apoA結構中Kringle IV重複序列敏感分析方法測量第1次訪視時Lp(a)水平,採用對Kringle IV重複序列不敏感的自動免疫比濁法,在第4次訪視時再次測定Lp(a)水平。採用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方法(也對apo(a)大小不敏感)檢測DHS隊列中人群Lp(a)水平。

冠心病家族史(FHx)的定義:ARIC研究中採用自我報告方式;早發家族史定義為心肌梗死發生時,父親<55歲,母親<60歲。而DHS研究採用問卷方式,任何一級親屬有心肌梗死史定義為有家族史;早發家族史的定義為男性<50歲,女性<55歲。

心血管結局:將隨訪至初次發生ASCVD或者CHD的時間作為終點。ARIC隊列和DHS隊列平均隨訪時間分別為21.1和11.9年。ASCVD事件定義為首次冠狀動脈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或非致死性卒中。CHD事件定義為冠狀動脈性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統計學方法:Lp(a)按照不同種族最高五分位人群作為高Lp(a)組;採用Cox風險回歸模型評估Lp(a)與發生ASCVD或CHD事件的時間的相關性;加入家族史和早發家族史做為協變量檢測其與Lp(a)的交互作用。研究還根據Lp(a)水平和是否有家族史分成4組,分析Lp(a)與家族史對ASCVD和CHD風險的聯合效應。採用淨重分類改善指標、綜合判別改善指數、C統計量等評估心血管風險再分類及判斷改善情況。

研究結果

1. 按有無家族史分組的基線特徵

ARIC研究中(表1),平均年齡53.9±5.7歲,56.1%為女性,76.8%白人,22.9%黑人,44.4%有家族史,9.8%有早發家族史。與無家族史比較,有家族史者年齡更大,女性和白人比例更高,服用高血壓藥物的比例更高,血脂水平更差;與無早發家族史比較,早發家族史者除了年齡略低外,其它與家族史亞組中的表現相似。DHS研究中平均年齡43.6±9.9歲,56.8%為女性,32.1%白人,49.6%黑人,31.1%有家族史,10.1%有早發家族史。

表1 ARIC研究中按是否有冠心病家族史分組的基線特徵

表2 ARIC研究中按是否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分組的基線特徵

2. 人群中Lp(a)的分布特點

按照種族特異性Lp(a)五分位間距分組,組間比較女性比例有升高趨勢,而吸菸比例有下降趨勢。年齡、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隨Lp(a)升高而升高,而舒張壓和甘油三酯水平則隨Lp(a)升高而降低。白人最高五分位Lp(a)>17.92 mg/dl,而黑人>31.98mg/dl。另外,家族史和早發家族史比例也隨Lp(a)的升高而增加

表3 ARIC研究中按種族Lp(a)五分位間距分組之間的基線特徵

3. Lp(a)及冠心病家族史與心血管事件有獨立相關性

ARIC研究隨訪中共有3114人發生ASCVD,2283例發生CHD。冠心病家族史增加17%(HR:1.17; 95%CI:1.09-1.26, P<0.01),高Lp(a)增加了25%(HR:1.25; 95%CI:1.12-1.40, P<0.001)ASCVD風險冠心病家族史增加31%(HR:1.31; 95%CI:1.20-1.42, P<0.001),高Lp(a)增加了27%(HR:1.27; 95%CI:1.12-1.45, P<0.001)的CHD風險早發家族史增加25%(HR:1.25; 95%CI:1.11-1.41, P<0.01)的ASCVD風險和43%(HR:1.43; 95%CI:1.26-1.63, P<0.01)的CHD的發病風險

DHS研究隨訪發生161例ASCVD和73例CHD事件。家族史增加65%(HR:1.65; 95%CI:1.19-2.28, P=0.002)ASCVD風險和118%(HR:2.18; 95%CI:1.35-3.52, P=0.001)CHD風險。高Lp(a)增加237%(HR:3.37; 95%CI:1.41-8.06, P=0.006)CHD風險。同時,早發家族史增加112%(HR:2.12; 95%CI:1.19-3.78, P=0.011)CHD風險

4. Lp(a)及冠心病家族史和心血管事件的聯合效應

ARIC研究中,按照Lp(a)水平和是否有冠心病家族史分成4組:高Lp(a)+有家族史組;高Lp(a)+無家族史組;非高Lp(a)+有家族史組,非高Lp(a)+無家族史組。隨訪發現,高Lp(a)+有家族史組累積ASCVD和CHD發生率最高(圖2)。與非高Lp(a)+無家族史組比較,高Lp(a)+有家族史組分別增加43%(HR: 1.43; 95%CI:1.27-1.62)ASCVD風險和68%(HR: 1.68; 95%CI:1.47-1.93)CHD風險(圖3)。與非高Lp(a)+無早發冠心病組比較,高Lp(a)+有早發冠心病組ASCVD和CHD風險分別增加74%和114%(圖4、5)。

圖2 ARIC研究按照Lp(a)水平和家族史分組間累積ASCVD和CHD發生率

圖3 ARIC研究按照Lp(a)水平和家族史分組間ASCVD和CHD發病風險

圖4 ARIC研究按照Lp(a)水平和早發家族史分組間累積ASCVD和CHD發生率

圖5 ARIC研究按照Lp(a)水平和早發家族史分組間ASCVD和CHD發病風險

與ARIC研究不同,在DSH隊列研究中,高Lp(a)與家族史、高Lp(a)與早發家族史間存在交互作用。與其他組比較,高Lp(a)+有家族史和高Lp(a)+有早發家族史組增加2-3倍ASCVD風險,5-8倍的CHD風險。

5. Lp(a)和家族史對心血管風險再分類和判斷的影響

在ARIC人群中,在ASCVD和CHD的傳統危險因素模型中,加入高Lp(a)和家族史,能增加ASCVD和CHD事件淨再分類改善指數和綜合判斷指數。

6. 敏感性分析

以Lp(a)≥50mg/dl分組,用Lp(a)中膽固醇校正總膽固醇水平,以第4次訪視時的Lp(a)值作為起點重新分析,進行敏感性分析。三種方法的結果沒有明顯變化,說明該研究結果比較穩健、可靠。

研究結論

本研究發現:

1.和家族史、以及早發家族史一樣,Lp(a)的升高,可以獨立的預測與社區無症狀人群的長期ASCVD及CHD風險;其中DHS研究中Lp(a)升高更是使得CHD的風險增加3.37倍,而早發冠心病的家族史也只是使CHD的風險增加2.12倍。

2.將高Lp(a)和家族史聯合,預測ASCVD及CHD風險效力更高;兩個因素均為陽性,比一個陽性的風險預測提高1倍。

3.在傳統風險因素中加入Lp(a)及家族史,可以進一步的提高對CHD及ASCVD發生的綜合判斷指數。

看來高Lp(a)和家族史這兩個非傳統心血管危險因素能幫助識別無症狀人群心血管風險,有助於指導制定一級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策略。

參考文獻:

1. Tsimikas S. A test in context: lipoprotein(a): diagnosis, prognosis, controversies, and emerging therapies. J Am Coll Cardiol 2017; 69: 692–711.

2. Clarke R, Peden JF, Hopewell JC, et al.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Lp(a) lipoprotein level and cor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361: 2518–28.

3.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Erqou S, Kaptoge S, et al. Lipoprotein(a) concentration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nonvascular mortality. JAMA 2009; 302: 412–23.

4. Virani SS, Brautbar A, Davis BC,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lipoprotein(a)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black and white subject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ARIC) study. Circulation 2012; 125: 241–9.

5. Kamstrup PR, Tybjaerg-Hansen A, Nordestgaard BG. Extreme lipoprotein(a) levels and improved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1: 1146–56.

6. Waldeyer C, Makarova N, Zeller T, et al. Lipoprotein(a)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uropean pop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Bio-marCaRE consortium. Eur Heart J 2017; 38: 2490–8.

7. Lloyd-Jones DM, Nam BH, D』Agostino RB, Sr., et al. Paren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middle-aged adult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arents and offspring. JAMA 2004; 291: 2204–11.

危險因素之間[以Lp(a)為例]的協同作用:一個被長期忽略的問題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危重症醫學 賀陽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 賀永明

危險因素A可獨立致病D(假如風險HRA=1.2),危險因素B(假如風險HRB=1.1)也可獨立致病D,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危險因素A和B同時存在時對D如何影響?也就是說A和B是否對疾病存在協同作用,即HRA+HRB>1.2+1.1,還是簡單地相加作用,即HRA+HRB=1.2+1.1。兩個危險因素之間的交互(協同)作用的數學模型包括相加模型及相乘模型,一般認為,通過加法模型來分析生物學交互作用更為科學,衡量交互作用大小的關鍵指標為相對剩餘風險(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1]。

1963年,挪威生理學家Berg首先發現了脂蛋白(a),Lp(a)在相當長時間內如「迷一般的存在」,我們對其結構和功能知之甚少[2]。1987年,McLean成功克隆出載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這一Lp(a)關鍵結構[3]。Lp(a)包括1個富含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核心,1分子載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 apo B100)及1分子apo(a),兩者由一條二硫鍵連接共同附著於LDL表面[4]。人群Lp(a)濃度個體差異極大,波動於0.1~2000mg/dL之間,這一濃度差異>90%可由遺傳獲得解釋。編碼人apo(a)的LPA基因包涵3個閾:1個KIV、1個KV和1個蛋白閾,其中KIV發生變異,可形成10種不同KIV(KIV 1-0)。10種KIV中,在1個等位基因上僅KIV-2就存在2~>40多拷貝形式,因此,鮮有2個等位基因具有相同KIV-2拷貝數的個體。KIV-2拷貝變異(KIV-2 copy number variation, KIV-2 CNV)導致人群apo(a)多態性,而>95%人群的LPA基因為雜合子。這些原因解釋了Lp(a)檢測困難及個體間的濃度差異[3, 5]。流行病學、遺傳學及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Lp(a)系動脈粥樣硬化及主動脈瓣鈣化的危險因素[4, 6-11]。冠心病家屬史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另一個危險因素[12]。

Mehta等研究了2個隊列,即ARIC(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N=12149)和DHS(Dallas Heart Study,N=2756)隊列,結果發現Lp(a)和冠心病家族史對ASCVD和CHD存在交互作用,單純冠心病家族史使ASCVD增加16%,單純Lp(a)增高使ASCVD增加20%,兩個危險因素共同存在時,ASCVD增加43%(>16%+20%);同樣,單純冠心病家族史使CHD增加30%,單純Lp(a)增高使CHD增加27%,兩個危險因素同時存在時,CHD增加68%,大於兩個危險因素的簡單相加。當這2個危險因素分別參與構造CHD預測模型時,再分類改善指數(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綜合分辨指數(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ndex,IDI)及Harrell-C指數均有顯著改善,2個危險因素同時參與構造預測模型時,改善更明顯[13];當上述兩個危險因素構造ASCVD預測模型時,所獲結果類似,但Harrell-C指數未見顯著增加。這一研究的臨床意義明顯,但顯而易見的不足在於,未能量化出Lp(a)和冠心病家族史2個危險因素交互作用對於ASCVD及CHD的影響,即未給出RERI,並至少在統計學上證明其顯著意義[13]。同時引入Lp(a)和冠心病家族史可以改善模型的預測能力,但並不等於說這2個危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並因此改善了模型的預測能力,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們近來的研究也注意到了Lp(a)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14]及身高體重指數(BMI)[15]之間的交互作用(N=3213)。結果發現,單純LDL-C升高(參考值<2.6mmol/L)使急性心肌梗死增加1.66倍(OR=2.66, 95%CI, 1.78-3.98),單純Lp(a)升高(第5分位vs第1分位)使急性心梗死也增加1.66倍(OR=2.66, 95%CI, 1.88-3.76),兩者均升高(LDL-C>2.6mmol/L且Lp(a)位於第5分位)時,急性心肌梗死增加6.48倍(OR=7.48, 95%CI, 4.90-11.44),多因素校正的RERI為3.01,95%CI 0.58-5.44(P=0.015)。

Mehta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危險因素間協同作用的範例,提醒我們既要研究單一危險因素,又要研究危險因素間的交互作用,以便深刻理解這些危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因為這個世界是如此地緊密聯繫。

參考文獻:

[1] Knol MJ, Vanderweele TJ. Recommendations for presenting analyses of effect modif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 41: 514-520.

[2] Berg K. A New Serum Type System in Man--the Lp System. 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nd 1963; 59: 369-382.

[3] McLean JW, Tomlinson JE, Kuang WJ, et al. cDNA sequence of human apolipoprotein(a) is homologous to plasminogen. Nature 1987; 330: 132-137.

[4] Nordestgaard BG, Chapman MJ, Ray K, et al. Lipoprotein(a)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current status. Eur Heart J 2010; 31: 2844-2853.

[5] Utermann G. The mysteries of lipoprotein(a). Science 1989; 246: 904-910.

[6] Kamstrup PR, Tybjaerg-Hansen A, Nordestgaard BG. Elevated lipoprotein(a) and risk of aortic valve steno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3: 470-477.

[7] Thanassoulis G, Campbell CY, Owens DS, et al. Genetic associations with valvular calcification and aortic stenosis. N Engl J Med 2013; 368: 503-512.

[8] Kamstrup PR, Benn M, Tybjaerg-Hansen A, Nordestgaard BG. Extreme lipoprotein(a) level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8; 117: 176-184.

[9] O'Donoghue ML, Morrow DA, Tsimikas S, et al. Lipoprotein(a) for risk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3: 520-527.

[10] Zhang Y, Jin JL, Cao YX, et al. Lipoprotein (a) predicts recurrent worse outcome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pri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Cardiovasc Diabetol 2020; 19: 111.

[11] Cai DP, He YM, Yang XJ, Zhao X, Xu HF. Lipoprotein (a) is 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inese Han ethnic population modified by som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3462 cases and 6125 controls. Clin Chim Acta 2015; 451: 278-286.

[12] Lloyd-Jones DM, Nam BH, D'Agostino RB, Sr., et al. Paren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middle-aged adult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arents and offspring. JAMA 2004; 291: 2204-2211.

[13] Mehta A, Virani SS, Ayers CR, et al. Lipoprotein(a) and Family History Predi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6: 781-793.

[14] Hu Y, Tao JY, Cai DP, He YM. Interaction of lipoprotein(a) with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on first incid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lin Chim Acta 2019; 501: 1-5.

[15] Teng RL, Wang H, Sun BC, Cai DP, He YM. Interaction between lipoprotein (a) levels and body mass index in first incid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20; 20: 350.

專家簡介

蔡高軍

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

蔡高軍,男,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在讀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2016年江蘇省「科教強衛」青年醫學人才,常州市青年科技人才。

發表醫學論文40餘篇,其中 SCI論文20篇。擔任「LIPIDS HEALTH DIS」及「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雜誌副編輯,「現代藥物與臨床雜誌」青年編委,中華醫學會「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誌」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內外多個學術期刊審稿專家。

專家簡介

劉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先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Tan Tock Seng醫院,日本東邦大學大森醫院心血管介入中心,美國休斯頓德州醫學中心Methodist醫院Debacky心血管中心及德州大學醫學部接受心內科及心血管介入培訓。

擅長冠心病診治,結構性心臟介入治療。

目前擔任歐洲心臟病學會委員,美國心臟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冠心病與動脈粥樣硬化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心血管分會青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青年委員。

專家簡介

賀永明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院

賀永明,男,醫學博士,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三期學員。江蘇省第4期「333高層次人才」第三層次培養對象,蘇州市「首批姑蘇衛生重點人才」。2011年,受江蘇省衛生廳公派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心臟研究所研修冠心病介入治療;2014年,赴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李嘉誠醫學研究所研修冠心病的炎症機制。

在《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內分泌與代謝雜誌》、Acta Diabetol, Clin Nucl Med, Int J Cardiol等發表醫學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編著《核素心肌顯像與臨床冠心病》1部。Cardiology Plus特約審稿人,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及BMC Cardiovascular Disease雜誌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

多次在國際國內心血管大會上發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持多項省市級社會發展項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多次獲市廳級獎項。

相關焦點

  • 伏地挺身做不到10個的男性當心了,你的「心血管病」風險更高
    如果讓人說一種簡單易行的鍛鍊方法,「伏地挺身」一定榜上有名: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和額外的器械,只要掌握簡單的方法就可以。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除了鍛鍊身體之外,伏地挺身還能幫助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伏地挺身有助預測心血管病風險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了成年男性伏地挺身能力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對1104名平均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8.7的成年男性消防員進行了一項伏地挺身能力測試,要求他們按照每分鐘80次的節奏做伏地挺身並計數,直到跟不上節奏。
  • 血脂異常與心血管病新視角!歐洲心臟雜誌重點文章速覽
    牛津大學Milad Nazarzadeh等研究表明,血脂異常會增加症狀性主動脈瓣的風險。 研究顯示,每增加0.98 mmol/L的LDL-C,就會增加52%的主動脈瓣狹窄風險;每增加1 mmol/L的甘油三酯,會增加38%的主動脈瓣狹窄風險。 研究提示,降低LDL-C水平有助於預防主動脈瓣狹窄。
  • 有酒糟鼻不光影響顏值,心血管病風險也會升高!
    有酒糟鼻,心血管病風險也升高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不過醫生關注的不是顏值,而是其中某些「心血管病臉」。而近日,南京市第一醫院的研究又增加了一項:有酒糟鼻者患心血管病風險高。 研究顯示,有酒糟鼻的人,其胰島素抵抗或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18%,較高收縮壓的風險增加96%,血脂異常風險增加50%,心血管病風險則增加5.65倍。研究者表示,應該對罹患酒糟鼻者早期評估其心臟和血管,以預防心血管病。
  • 心血管病患者可以吃B族維生素嗎?這些成分有利於血管健康
    有研究表明,B族成員中的煙酸、B6、B12、葉酸等都對血管有保護作用,有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 警惕心血管病年輕化趨勢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肌梗死、動脈硬化等。缺乏B族維生素心血管病風險易增加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B2、B6、B12、煙酸、泛酸、葉酸等。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多少,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控制好血脂,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主要措施。部分患者雖然將血脂控制在了正常範圍,依然發生了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 血脂控制在什麼範圍,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呢? 血脂種類眾多,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
  • 降低心血管風險,控好低密度脂蛋白就夠了?這3個血脂指標也重要
    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重要指標從目前的醫學認知來看,在各種各樣的血脂指標中,在控制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重要性,在各個國內國際的相關心血管指南中,已經強調的很多了。當然這個值的重要,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和臨床數據支持的。
  • 心梗後再發風險高 專家提示膽固醇達標最重要
    心梗是因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心肌壞死,心梗後再發風險高。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主任委員、原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孔靈芝表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管理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預防再次心梗至關重要。
  • AHA聲明:絕經過早、圍絕經期潮熱和盜汗,心血管病風險增加!
    11月30日在線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雜誌的一份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科學聲明,對女性絕經期過渡階段的狀態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進行了闡述。聲明強調了圍絕經期的重要性,在這一階段監測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並進行早期幹預,可以減少女性未來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聲明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趣談二尖瓣反流之新分類:一場不斷分家的倫理劇|安貞心語
    上期「安貞心語」欄目中,我們對刊登在最新的《歐洲心臟病學雜誌》上「繼發性房室反流在不同分型心力衰竭中的臨床特點及治療」這篇臨床綜述進行了詳細解析。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請在留言區裡把你們的問題寫出來,「安貞心語」的老師們會給大家一一解答疑惑。參考文獻:1. 吳承恩《西遊記》,明代。2.
  • 午睡超過1小時 心血管病風險增加34%?聽聽專家怎麼說
    最近,2020年歐洲心血管學會年會發布一項最新研究: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4%! 真的是這樣嗎?今天(9月10日),記者採訪了南京市胸科醫院心血管病專家。長時間午睡增加血管負擔 還會增加認知障礙風險研究者將近32萬名受試者納入分析,評估午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 「紅肉」比「白肉」不健康在哪?完全不吃可行嗎?
    此外,注意肉的加工方式、限制整體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實現均衡多樣的飲食搭配,可能比糾結於吃不吃「紅肉」這一種食物更有意義。*以下信息僅為科普以下信息僅為科普,不應視為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
  • 都說「膽固醇」不好,到底不好在哪裡?
    在日常體檢當中,你是否也會常常聽到周圍人聊起「膽固醇」的話題。「這次體檢膽固醇偏高,以後飲食可要注意嘍!」在很多人眼裡,「膽固醇」簡直就是牛鬼蛇神的存在,是全民公敵。「膽固醇」高就像人們所理解的「三高」一樣,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幕後黑手。我們還曾見過一些母親,堅持不肯給自己的孩子吃蛋黃,說「膽固醇高,不好」。不過,都說膽固醇高不好,那麼,到底不好在哪兒?一直堅信著「膽固醇不好」的你,是不是一時也答不上來了?
  • 關注心血管病和腎臟病的相互影響
    專家提示,因腎臟疾病常常與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相伴相生」,心血管病患者尤其需要關注腎臟健康,腎臟病患者也需警惕心血管病風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腎內科主任蔡建芳介紹,心腎疾病「相伴相生」,一是因為它們有許多共同的致病機制和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二是因為心腎疾病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 知名減重藥「沛麗婷」有致癌風險 全面禁用
    目前我國核准有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有1張,為「沛麗婷膜衣錠10毫克(衛部藥輸字第027218號)」,食藥署已要求藥品許可證持有商創益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暫時停止銷售,並重新評估其安全性。食藥署建議,正在使用該藥品的病人先停藥,回診與原處方醫師重新討論、規劃減重計劃。
  • 「承康健診」體重管理俱樂部會員招募中!
    具備以下≥3項即可作出診斷:1.腹型肥胖:腰圍男性≥90釐米,女性≥85釐米;2.血壓增高:血壓≥130/85mmHg,和(或)已確診為高血壓並治療者;3.血脂異常:空腹甘油三酯≥1.7mmol/L,空腹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4mmol
  •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有助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用杏仁代替餅乾、薯片等零食,可以改善血管健康的關鍵指標——內皮功能,降低「壞」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並將相對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32%。杏仁究竟有什麼好處?《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營養專家,為你解讀杏仁的營養價值。
  •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動脈會越來越硬,2個方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動脈會越來越硬,2個方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你有聽說過嗎?一個人從30歲以後,基本上他的血管就會慢慢地走上「下坡路」,這並不是誇大其詞,而是有關專業人員在綜合了許多樣本後得出的結論。
  • 脂蛋白升高是怎麼回事?一篇看懂血脂檢查報告單
    血脂檢查報告單上有很多專業名詞,很多人看完一頭霧水:脂蛋白(a),載脂蛋白A1、B…… 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1.血液檢查報告脂蛋白(a)升高是怎麼回事?
  • 脂蛋白酶A2(Lp-PLA2)檢測能反映什麼?
    血漿中約80%的Lp-PLA2與低密度脂蛋白(LDL)結合,能水解低密度脂蛋白上的氧化卵磷脂,生成促炎物質,因此具有促炎症和促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臨床一般採用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來進行檢測。Lp-PLA2與超敏化的Lp-PLA2抗體膠乳顆粒試劑反應,出現凝集反應,在特定的波長下檢測其吸光度,其變化程度與樣本中的Lp-PLA2含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