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烏拉特草原,萋萋芳草正氤氳著蒼茫的綠色,鋪滿天際,濃鬱的奶香,飄蕩在草原。清晨,傳統奶食嚼克、奶皮、奶酪新鮮出「爐」,剛剛研發成功的奶鍋巴、千層奶皮卷、蛋白奶皮糖香氣四溢。這些讓人垂涎欲滴、唇齒留香的民族奶製品,是烏拉特後旗民族奶食品加工園區裡「唐思閣奶食品手工坊」蒙德、鑫悅夫婦的「七絕」。
傳承
1936年出生在烏拉特後旗牧民家的查汗呼恆(即蒙德的姥姥),自幼熟悉烏拉特蒙古族傳統奶食品技藝,她以自養奶羊所產的奶為原料,採取最傳統的做法,用土灶、鐵鍋、木質酸奶桶等加工酸奶、奶皮、黃油、酸酪蛋,所有產品為羊奶產品。2004年,因產品產量增加,奶源短缺,為了改善生產條件,查汗呼恆一家遷移到了烏蓋蘇木富海一社,開始飼養奶牛,由羊奶產品向牛奶產品轉型,奶牛的飼養也由1頭發展到了今天的40多頭,每天加工奶量增加到300斤。
2008年,蒙德的母親阿騰花響應國家和地方號召實施休牧政策,從此便開始專業生產民族傳統奶食品,並增加了嚼克等品種。為了把烏拉特民族傳統奶食品做好做精,她多次前往區內外各地以及蒙古國考察學習蒙古傳統奶食品技藝。多年來,阿騰花為了傳承這門傳統文化,曾多次協助相關單位開辦傳統奶食品文化培訓課程,培訓學員200餘人,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內蒙古民族傳統奶食品文化的豐富多彩。在阿騰花看來,文化就應該多彩動人。「飲食文化的多樣感受是通過『吃』來體現,傳統民族文化中最精華的技藝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口口相傳,手把手教授的時間記憶,這些珍貴的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流失。」
阿騰花將祖輩手上傳承下來的技藝,經過口傳身授一點點傳給了蒙德、鑫悅等後輩們。
創新
2017年,烏拉特後旗政府投資建起了一處民族奶食品加工園區,免費提供給從事奶食品加工生產的商戶。2019年阿騰花和蒙德夫婦將生產環節遷移到了當地的食品加工園區,並註冊成立了唐思閣民族食品手工坊。
全新的環境讓蒙德夫婦萌發了新想法,兩位年青人開始嘗試融合新的工藝和理念,賦予傳統奶食品新活力和新內涵。在阿騰花的指導下,蒙德、鑫悅夫婦在原傳統奶製品加工的基礎上,創新奶食品種,試著用黃油渣做黃油酥,原奶加炒米做牛奶炒米酥等,所研發的蛋白奶皮糖因口感香醇而倍受市場歡迎,從2017年單品產值10萬元增長到2019年產值超100萬元,這對於還處於小作坊加工生產階段的創新單品給予了市場方面的肯定,激發了蒙德夫婦賦予傳統奶製品更多新元素、新活力的動力和信心。他們又將新鮮水果和粗糧等食物納入原料中,嘗試更具營養、更多口感風味的奶食品,生產了手搖酸奶、奶皮蛋糕等產品。
「我們要讓民族文化活起來,讓民族奶食品會講故事。」為了推動產品創新,蒙德夫婦二人十分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他們增加了產品設計感和藝術性,考慮更具可持續性發展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方式。目前,他們在十幾個傳統奶食品種的基礎上,又創新開發了十幾個新品種。
任何一種產品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商標的培育,蒙德夫婦一邊創新產品,一邊通過商標註冊保護來提升產品競爭力。「海日罕」商標最終成為「唐思閣奶食小作坊」的代名詞,更是烏拉特後旗民族奶製品的品牌代言產品。
「海日罕漢語譯為水滴,水滴裡的高山是咱們烏拉特後旗最高山峰——潮格溫都爾山,水滴代表生命,潮格溫都爾山代表孕育生命的母親,綠色圖標形容呵護愛護……」蒙德向前來參觀考察的自治區民族奶製品專項調研組一行詳細介紹著他們的品牌,字裡行間充滿著自信和對民族奶食文化的無限熱愛。
思路一變市場一片。
「傳統+創新」的做法不僅讓蒙德的手工作坊有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還帶動烏拉特後旗民族傳統奶食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倍受區內外人們的喜愛,銷售渠道一路南下北上走出了內蒙古,成為北上廣等地的新寵,其中,奶豆腐、黃油、烏日莫、酸奶、奶皮、黃油渣糖等奶食品還實現了訂單銷售。
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兒女對民族傳統奶食品的喜愛,透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民族傳統奶食品是人們舌尖上的記憶,是更多異鄉人認識內蒙古、了解內蒙古的文化符號。一個小作坊、一個品牌、一樣食品,這是一種溫情的守護,更是代代傳承的文化。民族傳統奶食品,吃的是「故事」。(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靜超)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