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故事的民族傳統奶食品

2021-01-08 內蒙古日報

八月的烏拉特草原,萋萋芳草正氤氳著蒼茫的綠色,鋪滿天際,濃鬱的奶香,飄蕩在草原。清晨,傳統奶食嚼克、奶皮、奶酪新鮮出「爐」,剛剛研發成功的奶鍋巴、千層奶皮卷、蛋白奶皮糖香氣四溢。這些讓人垂涎欲滴、唇齒留香的民族奶製品,是烏拉特後旗民族奶食品加工園區裡「唐思閣奶食品手工坊」蒙德、鑫悅夫婦的「七絕」。

傳承

1936年出生在烏拉特後旗牧民家的查汗呼恆(即蒙德的姥姥),自幼熟悉烏拉特蒙古族傳統奶食品技藝,她以自養奶羊所產的奶為原料,採取最傳統的做法,用土灶、鐵鍋、木質酸奶桶等加工酸奶、奶皮、黃油、酸酪蛋,所有產品為羊奶產品。2004年,因產品產量增加,奶源短缺,為了改善生產條件,查汗呼恆一家遷移到了烏蓋蘇木富海一社,開始飼養奶牛,由羊奶產品向牛奶產品轉型,奶牛的飼養也由1頭發展到了今天的40多頭,每天加工奶量增加到300斤。

2008年,蒙德的母親阿騰花響應國家和地方號召實施休牧政策,從此便開始專業生產民族傳統奶食品,並增加了嚼克等品種。為了把烏拉特民族傳統奶食品做好做精,她多次前往區內外各地以及蒙古國考察學習蒙古傳統奶食品技藝。多年來,阿騰花為了傳承這門傳統文化,曾多次協助相關單位開辦傳統奶食品文化培訓課程,培訓學員200餘人,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內蒙古民族傳統奶食品文化的豐富多彩。在阿騰花看來,文化就應該多彩動人。「飲食文化的多樣感受是通過『吃』來體現,傳統民族文化中最精華的技藝是一代人一代人的口口相傳,手把手教授的時間記憶,這些珍貴的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流失。」

阿騰花將祖輩手上傳承下來的技藝,經過口傳身授一點點傳給了蒙德、鑫悅等後輩們。

創新

2017年,烏拉特後旗政府投資建起了一處民族奶食品加工園區,免費提供給從事奶食品加工生產的商戶。2019年阿騰花和蒙德夫婦將生產環節遷移到了當地的食品加工園區,並註冊成立了唐思閣民族食品手工坊。

全新的環境讓蒙德夫婦萌發了新想法,兩位年青人開始嘗試融合新的工藝和理念,賦予傳統奶食品新活力和新內涵。在阿騰花的指導下,蒙德、鑫悅夫婦在原傳統奶製品加工的基礎上,創新奶食品種,試著用黃油渣做黃油酥,原奶加炒米做牛奶炒米酥等,所研發的蛋白奶皮糖因口感香醇而倍受市場歡迎,從2017年單品產值10萬元增長到2019年產值超100萬元,這對於還處於小作坊加工生產階段的創新單品給予了市場方面的肯定,激發了蒙德夫婦賦予傳統奶製品更多新元素、新活力的動力和信心。他們又將新鮮水果和粗糧等食物納入原料中,嘗試更具營養、更多口感風味的奶食品,生產了手搖酸奶、奶皮蛋糕等產品。

「我們要讓民族文化活起來,讓民族奶食品會講故事。」為了推動產品創新,蒙德夫婦二人十分注重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他們增加了產品設計感和藝術性,考慮更具可持續性發展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方式。目前,他們在十幾個傳統奶食品種的基礎上,又創新開發了十幾個新品種。

任何一種產品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商標的培育,蒙德夫婦一邊創新產品,一邊通過商標註冊保護來提升產品競爭力。「海日罕」商標最終成為「唐思閣奶食小作坊」的代名詞,更是烏拉特後旗民族奶製品的品牌代言產品。

「海日罕漢語譯為水滴,水滴裡的高山是咱們烏拉特後旗最高山峰——潮格溫都爾山,水滴代表生命,潮格溫都爾山代表孕育生命的母親,綠色圖標形容呵護愛護……」蒙德向前來參觀考察的自治區民族奶製品專項調研組一行詳細介紹著他們的品牌,字裡行間充滿著自信和對民族奶食文化的無限熱愛。

思路一變市場一片。

「傳統+創新」的做法不僅讓蒙德的手工作坊有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還帶動烏拉特後旗民族傳統奶食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倍受區內外人們的喜愛,銷售渠道一路南下北上走出了內蒙古,成為北上廣等地的新寵,其中,奶豆腐、黃油、烏日莫、酸奶、奶皮、黃油渣糖等奶食品還實現了訂單銷售。

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兒女對民族傳統奶食品的喜愛,透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民族傳統奶食品是人們舌尖上的記憶,是更多異鄉人認識內蒙古、了解內蒙古的文化符號。一個小作坊、一個品牌、一樣食品,這是一種溫情的守護,更是代代傳承的文化。民族傳統奶食品,吃的是「故事」。(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靜超)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

相關焦點

  • 讓草原傳統奶食品歷久彌香
    「受疫情影響,旅遊區沒有放開,傳統奶食品已經近半年沒有生產,我們很想重新啟動傳統奶食品的生產。」朝魯有些急迫地說。他是達茂旗最大的民族傳統奶食品生產企業畢力格泰公司負責人。7月的清晨,筆者來到孟克家看到,孟克的25公斤馬奶已經在瓦缸裡搗了3600下,搗奶器一上一下發出規律的聲音。
  •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豐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蘊藏著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牆洞的故事讓熊爪咖啡爆紅,食品行業的品牌故事怎麼講
    想講好故事得先明確你是誰  其實,仔細想來,食品飲料行業的品牌並不缺乏講故事的意識。  小到街坊的老字號店鋪、大到已經在多個城市開起連鎖店的品牌們,稍有點想法的品牌都會講述品牌的創業故事、和消費者們的互動故事。  但問題是,為什麼有的故事讓我們忍不住乖乖掏錢,有的卻只想按下加速鍵?
  • 民族傳統奶製品不再「藏在閨中無人識」 ——聚焦呼倫貝爾奶業振興...
    蒙古族稱奶食為「白食」,其在日常生活和各類節日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幾乎每戶牧民都有製作奶食品的巧手。像奶幹、奶豆腐、奶皮等奶製品的製作工藝代代相傳。很長一段時間,我市民族奶製品製作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沒有形成規模,市場存有量不大,曾一度「藏在閨中無人識」。近些年,隨著旅遊業發展及蒙古族城鎮人群對奶食品的市場需求增加,民族奶製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消費市場供不應求,消費群體正由我市向周邊省市拓展。
  • 德芙的「DO YOU LOVE ME」、百歲山的「貴族故事」,為什麼那些會講故事的食品品牌你學不會?
    對於一個品牌,尤其是食品品牌來說,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講好一個故事,將冰冷的食物賦予人性的溫度是將產品的功能性賣點具象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在食品行業,有時候,走「心」比走「胃」更重要。當我們心懷敬意地凝視著我們身邊的食物,以觸動人心為標準,賦予產品獨特的性格,這樣一來,產品的故事定位和品牌的故事講述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但是,在流量稱王的當下,品牌誕生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多數品牌是沒有故事可講的,這個時候,品牌需要做的是找準自己的用戶,以桴鼓相應的故事打造迅速佔領顧客心智,說到底就是:你講故事,讓他們來買單。
  • 深入理解傳統文化 助力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簡介:   總結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成為政治學、經濟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的重要論題。這促使我們積極總結經驗、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提升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軟實力。中國故事內涵豐富,其中傳統文化是重要內容和資源。我們要在全面審視和把握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處理好其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傳播中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 讓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此後,「如果國寶會說話」、「約會博物館」、數字洞窟、雲上展館等一大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物新形態、新載體紛紛湧現,不斷將曾經「冷門」的考古帶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寶貴的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光彩。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使學生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表達更加準確,更有自信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讓學生既學英語又能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英語講好抗疫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外國和與外國人交流,還更應該著眼於讓外國和外國人了解中國。
  • 品牌故事,怎麼講?-虎嗅網
    想講好故事得先明確你是誰其實,仔細想來,食品飲料行業的品牌並不缺乏講故事的意識。小到街坊的老字號店鋪、大到已經在多個城市開起連鎖店的品牌們,稍有點想法的品牌都會講述品牌的創業故事、和消費者們的互動故事。但問題是,為什麼有的故事讓我們忍不住乖乖掏錢,有的卻只想按下加速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傳統的手工藝是民族服飾中最為精彩華美的部分之一,彰顯了民族服飾風貌的特點。
  • 德芙DO YOU LOVE ME、百歲山貴族故事,細說那些會講故事的品牌
    對於一個品牌,尤其是食品品牌來說,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講好一個故事,將冰冷的食物賦予人性的溫度是將產品的功能性賣點具象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在食品行業,有時候,走「心」比走「胃」更重要。但是,在流量稱王的當下,品牌誕生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多數品牌是沒有故事可講的,這個時候,品牌需要做的是找準自己的用戶,以桴鼓相應的故事打造迅速佔領顧客心智,說到底就是:你講故事,讓他們來買單。
  • 憶牧奶酒|傳承民族文化,推廣民族品牌,我們一直在路上!
    憶牧奶酒 的生與長——奶酒與大汗的故事元初,漠北動亂,鐵木真承父遺志,徵戰沙場鐵木真的妻子燒制酸奶時,鍋邊的水珠偶然滴入碗中,奶香四溢,而後她漸漸掌握製酒的工藝,親手釀造。憶牧真奶酒憶牧的」生「——傳承與推廣是我們的初心多年以來,由於奶酒一直沿用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工藝,生產技術不夠標準,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致使這一傳統食品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
  • 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非遺故事
    原標題:弘揚傳統文化 講好非遺故事   作為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南陽的「牛郎織女傳說」為省級非物質
  • 內蒙古振興傳統奶製品業須過三道「坎」
    記者在車間看到,發酵池裡的牛奶泛出淡黃色,晾曬架上擺滿了奶豆腐、奶皮子等奶食品,冰櫃中儲藏著一罐罐黃油、酸油製品。「我家奶製品是傳統低溫發酵,然後煉製或熬製出來,完全不愁賣。」娜仁圖雅說,去年加工廠投產以來,奶食品很受消費者歡迎,年銷售額能達150萬元。
  • 冷霜:講好中國故事的闡釋自覺與傳播策略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全球化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跨文化傳播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從正確認識文化傳統的意義上看,如何正確了解中國文化的歷史傳統及其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無論是否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都是我們作為當代中國人必須正視的重大理論問題。
  • 華高萊斯:文旅時代,你會講故事嗎?(中篇)
    這些資源本身的吸引力有限, 如果沒有一個好故事「加持」, 將更加難以吸引遊客。怎麼才能講好故事?我們必須遵循「接受學」的邏輯。一個故事好不好,最終的評價標準在於是否能夠打動聽眾。換言之,我們必須站在聽眾的角度,而非自我的角度,從「你想說」變成「他想聽」,以打動聽眾為出發點,重新組織講故事的邏輯。
  • 內蒙古推動傳統奶食品轉型升級 促進奶業振興
    記者安路蒙攝    奶食又稱「白食」,是蒙古族飲食之首,幾乎家家戶戶都吃自己做的奶食品,主要包括酸奶、奶酒等飲品和蒙古奶酪、黃油、奶皮、奶糖等食品兩大類,傳統製作工藝代代相傳。近些年,隨著旅遊業發展以及蒙古族城鎮人群對奶食品的市場需求增加,內蒙古民族奶製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消費市場供不應求,消費群體正由區內為主向全國拓展。
  • 吳為山:用雕塑講好中國故事
    於是,他決定:「應該要用我的雕塑藝術,為歷史上被人們逐漸忘記的那些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等塑像,到一定時候,它會組成文化的盛宴,當人們徜徉於其中,會感到靈魂的偉大,感受這個民族走過來的足跡。」
  • 北活故事丨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薩米人的現代生活
    吟唱中的薩米人他們的宗教類似於薩滿教,傳統的歌唱方式是「吟唱」(yoik),用來描述各種部落的傳說和歷史故事,遊吟詩人也作為部落記憶和文化的傳承者。遊牧民族的薩米人,以捕獵與馴養馴鹿為生,隨著鹿群遷移生活,他們安靜地在世界盡頭過了幾千年的遊牧日子,但這份自給自足最終在中世紀開始被打破。薩米人先是碰到了維京人,在雙方的史料故事裡記載了他們時而發生衝突,時而以物易物。隨著維京人的「科普」,薩米民族開始有了自己的貨幣Tjoervie,不再延續石器時代的生活模式。
  • 奶業振興,從一塊「小奶酪」講起
    民族傳統奶製品是以傳統原料、傳統工藝、傳統生產加工方式加工製作的奶食品,具有豐富的品種、獨特的工藝、鮮美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推進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發展,是奶業振興的重要內容。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以振興乳業為契機,大力發展民族傳統奶製品產業,開展示範創建活動,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著力攻堅扶貧,促進富民增收,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