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2歲女兒珊珊,天生一對大眼睛和自來卷頭髮,就像一個漂亮的洋娃娃。和朋友出去玩的時候,別人都會說這個小姑娘真好看。可最近,她卻愛上了咬指甲、撕嘴皮,手指甲咬的長短不一,整個嘴唇也被她撕的傷痕累累。媽媽不得不把她的指尖剪到很短,即便這樣還是阻止不了她這個「奇怪」的愛好。
最後在我的建議下,朋友帶珊珊去了心理醫生那裡,讓朋友沒想到的是,醫生告訴她,你女兒可能是患上了「強迫性皮膚剝離症(Dermatillomania)」。它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因為長期的焦慮導致的。所以,你的訓斥和不斷的阻止非但不會改善寶寶的行為,反而會讓寶寶陷入更深的焦慮中。孩子頻繁咬指甲、撕嘴皮?心理專家:別急著阻止,這屬於焦慮障礙,家長需要慎重處理。
小毛病隱藏大隱患
像珊珊這樣的小朋友,因為壓力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強迫行為,比如咬指甲、撕嘴皮、摳臉、揪頭髮等等。而寶爸寶媽多數會認為這只是無關緊要的小毛病。但其實,在這種小毛病背後,卻有著很大的隱患。
▲ 咬指甲:病從口入和指甲畸形
小寶寶到處玩耍,再加上指甲修剪不及時,指甲縫裡簡直就是藏汙納垢的最好場所。寶寶不停的咬指甲,就像直接趴在地上吃髒東西。尤其是春夏季節裡,特別容易誘發孩子腸胃疾病。
引起腹痛和腹瀉等。而口腔也不是絕對衛生,在寶寶啃咬指甲的時候,很容易損傷到甲溝,如果不慎讓病菌感染,那麼寶寶就可能會患上甲溝炎。
▲咬嘴皮:影響牙齒發育,增加唇炎風險
當寶寶總是去咬嘴皮的時候,本來因為舌肌和唇頰肌的壓力被保持在平衡狀態的牙齒,就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寶寶正在長牙的關鍵時期,更容易讓牙齒層次不齊,甚至影響到寶寶的容貌。如果產生感染,不幸患上唇炎,還可能會形成可能會形成粘液腺囊腫
▲ 長期如此,會對強迫行為產生依賴
出生感染引發炎症,造成寶寶身體上的損傷外。如果寶寶這種行為的背後原因一直得不到重視。寶寶習慣了用這種強迫行為來緩解壓力和焦慮,就會形成習慣。很多人直到成年都沒辦法改善,甚至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機構介入。
寶寶強迫行為後的心理原因
面對寶寶讓自己覺得難堪的「壞習慣」,有些寶爸寶媽覺得只要強制改掉這些毛病就萬事大吉,甚至會在寶寶的手指頭上塗上辣椒或者風油精。但如果不重視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寶寶的焦慮等情緒得不到緩解就會內化為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那麼都是什麼心理原因導致寶寶產生了這些強迫行為呢?
分離焦慮,尋找安全感朋友仔細回想寶寶摳臉的經過,正是從她回到工作崗位開始的。原來寶寶經歷了媽媽的突然離開,但是又因為性格內向靦腆,沒有大哭大鬧的表達,而是用摳臉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後來寶寶戒奶嘴,到早教中心上課的時候,都會用摳臉來讓自己不那麼緊張。
如果寶寶是在經歷了和媽媽分離,或者斷奶等重大事件後才產生強迫行為,寶媽就要考慮寶寶是不是在靠這些行為緩解焦慮。
引起父母的關注而另外一些大一點的孩子,如果突然出現撕嘴皮,啃指甲之類的行為,爸爸媽媽還要考慮,是不是孩子在用這樣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是不是我們在陪孩子的時候,手拿手機或者看著電視,漫不經心的跟孩子交流。
但是一旦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爸媽就立刻跳起來,說別咬手。孩子發現這個辦法可以讓你注意到他,當然就會反覆使用了。
感覺統合失調有一部分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也會出現這種「尋找刺激」的行為。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對於疼痛的敏感程度低於常人,只有通過有點疼痛的方法,才能滿足對本體感覺的需求。就是我們說的「用痛覺感知自己存在」。如果孩子的強迫行為特別嚴重,家長應該考慮一下這種可能。
怎麼幫助寶寶改善強迫行為
讓孩子改變這種強迫行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需要爸爸媽媽重視起來,找到寶寶強迫行為背後的原因。持之以恆的幫助寶寶,用更加健康的方式來應對壓力。
1、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因為分離焦慮導致寶寶出現這些行為,寶爸寶媽就要從滿足寶寶的安全感出發。在有限的時間裡,給寶寶高質量的陪伴。或者在即將分離的時候,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寶寶逐步適應,切莫突然分離傷害寶寶的安全感。
2、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當寶寶出現咬指甲、摳臉等強迫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不用大聲呵斥。只要平靜的用別的東西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即可。心理醫生告訴我朋友,如果她再發現珊珊摳臉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一個零食給珊珊吃,或者帶她去玩別的玩具。讓她的注意力從臉上轉移開。避免用施加壓力的方法制止她,因為這會讓孩子更加關注摳臉這個動作,下次還會不由自主的摳臉。
3、幫寶寶尋找代替物
讓寶爸寶媽煩惱的是,有的寶寶改善了一種強迫行為,馬上就會找到另外一種。就拿同在一個醫生那裡諮詢的小男孩來講,他先是很喜歡拽頭髮,當父母用各種方法讓他改掉拽頭髮的習慣之後,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又發現他開始摳手指上的關節。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最好給孩子找一個代替物,這個小男孩的爸爸就給他找了一個小彈珠,告訴他每每想要摳關節時,就用手指轉這個小彈珠。
ps:一些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小物件,可以成為孩子戒除強迫行為的過渡方案。
枕邊育兒寄語:
咬指甲、撕嘴皮,家長別急著阻止,寶寶的這些行為和父母有關,我們習慣將孩子的一些行為視作「毛病」,尋找各種手段,孩子改正這些毛病。卻忽略了寶寶行為背後的真正成因。其實不論咬指甲、撕嘴皮這樣的強迫行為,還是拖拖拉拉或者粗心大意的壞習慣,導致寶寶行為偏差的心理原因才是爸爸媽媽們最應該關注的。解決寶寶的焦慮和壓力,相信每個寶寶都會自己順利成長。
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高級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注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