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祖國大陸遷往臺灣的移民都很珍視自己與祖國大陸的親緣關係,特別注重地緣和血緣關係的延續和推展,這也是當今臺灣姓氏眾多的原因。歷史上遷往臺灣的移民中,有些人因種種原因而再也沒有回過故鄉。這些人背井離鄉,歷盡艱險,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定居下來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日益加深。
為了使後代牢牢記住自己的祖根所在,他們往往以自己的姓氏或籍貫所在的府、州、縣名來為新居的冠名,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都保留著這類地名。如臺北市松山區有永春裡,臺北縣林口鄉有漳州寮,臺中市有永定厝,臺中縣烏日鄉有龍溪村、龍井鄉有福州厝,宜蘭縣冬山鄉有南興村,南投縣竹山鎮有泉州寮,雲林縣臺西鄉有海澄厝、東勢鄉有同安村、褒忠鄉有潮厝村、元長鄉有龍巖村等。
其他如高雄縣田寮鄉的南安村、仁武鄉的漳浦寮、大寮鄉的潮州寮、臺南縣白河鎮的詔安裡、玉鳳裡的海豐厝、嘉義市新東區的雲霄厝、嘉義縣禺路鄉的江西村、彰化市漳西區的大埔,以及屏東縣的潮厝村、花蓮縣的客人城、基隆市的興化坑、新竹市的金門厝、桃源縣的平鎮鄉、廣興裡等等、也會發現它與祖國大陸的關係。
在臺灣各地,用移民籍貫冠名的街、路也隨處可見。僅臺北市就有泉州街、福州街、廈門街、漳州街、同安街、晉江街、惠安街、永春街、永安街、長泰街、汀洲路、明溪街、平和街、浦城街、金門街、頭北街等。用縣以下的祖地冠名的地方更是舉不勝舉。如高雄的鳳山街、旗山莊等名,是移自泉州;臺北市的圓山,來自龍溪的圓山。澎湖湖西鄉的東石村、彰化縣鹿港鎮的東石坑,移自晉江縣。
不僅地名如此,像山川等名稱也是這樣。在臺灣,僅虎頭山就有數十座,其中最高的在臺灣東部的蓮花縣萬榮鄉馬遠村,山高1745米,頗為雄偉壯觀,經過臺灣東海岸的船隻很遠就可以看到它。其他虎頭山雖不太高,卻都壯麗秀美,虎虎有生氣。許多虎頭山邊和附近的百姓都說,臺灣的虎頭山多半是以廈門虎頭山的名字來命名的。廈門虎頭山位於廈門港和鷺江道之間,山不很高,但名氣不小,是這一帶海上航船的指航目標,也使廈門顯得更加秀麗。
除上述以外,在臺灣各地用姓氏命名的村莊也很多,這種習慣幾乎與大陸各地毫無二致。由於我國歷來就有同姓聚族而居的習俗,用該姓冠名村莊十分自然,另外以某位重要人物的姓氏進行命名也時有所見。臺灣用姓氏命名的村莊就大多是後一種情況。他們通常是以最初到達某地開基祖的姓氏來命名新居的,這尤其體現了兩岸人民的親緣關係。如臺北市有林厝、陳厝、黃厝、洪厝、顏厝、施厝、李厝街、朱厝巷、杜廣街,臺南縣有劉厝、張眉、蔡厝巷、宋屋、蘇澳、錢屠坑、謝厝察、胡厝察、許厝港、何眉莊、江厝店,臺中縣有楊厝、吳厝等,都是以姓氏冠名的。
臺南縣六甲鄉還有三姓寮,系陳、黃、吳三姓移民所建。其他如葉厝、廖厝、羅厝、曾厝、高厝、彭厝、盧厝、遊眉、塗厝、巫厝、邱厝仔、孔厝寮、鄭子寮、鄒厝倉、程香厝、郭岑寮、溫厝角、石屠坑、柯厝坑、詹厝園、賴厝廓、呂厝莊等等,也都是以移民姓氏冠名的村莊。這些都明確無誤地反映出臺灣與祖國大陸人民之間的親緣關係,確係一脈相傳、血濃於水、同祖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