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手錶時間檔案中的全面歷史資料來調查精工半個世紀以上的機械計時碼錶。向下滾動即可發現該日本品牌對計時手錶世界的貢獻。#手錶#
5719機芯:日本首枚腕式計時碼錶
精工開始設計日本首款手錶計時碼錶時,其目標是生產一款與計時裝置一樣具有狀態符號的手錶。精工在of訪市的工廠Suwa Seikosha開發了該表,該表適時於1964年夏季奧運會推出。它由12芯手動上鏈5719型機芯提供動力。這款6.1毫米厚機芯的顯著特徵包括一個按鈕,可觸發計時碼錶的功能,水平聯軸器和一個導輪來控制啟動,停止和計時。歸零功能。平衡速度為5.5赫茲或39,600 vph。開啟計時裝置後,機芯將運行38小時。外殼由鋼製成,直徑為38.2毫米,厚度為11.2毫米。
該表沒有經過時間的計數器,因此精工為其配備了以1分鐘為增量進行校準的旋轉表圈。為了測量大於1分鐘的間隔,用戶啟動了計時碼錶,然後旋轉表圈,直到大三角形的尖端與分針的尖端直接相對。在間隔結束時停止計時後,他使用旋轉表圈讀取經過的分鐘數,並使用常規錶盤讀取經過的秒數。第一個計時碼錶系列的問題在於表圈容易折斷。精工通過用堅固的鋼製表殼替換易碎的表圈來糾正此問題。
5718型機芯計時碼錶具有單個分錶盤,可以顯示經過數分鐘和運行秒數的情況。它還在12點設有計數器。
精工推出了另一款機芯,即限量版鋼製表款,厚度為6.4毫米,直徑為5718,如今已極為罕見,受到收藏家的追捧。看起來像12點鐘處的日期窗口實際上是一個高爾夫球筆畫或點數計數器,通過表殼左側的兩個按鈕進行操作。另一個特殊功能是6點鐘位置的小錶盤,它既可以用作經過分鐘數計數器,又可以顯示秒針。錶盤的外圍有一個測速計刻度。
6139型機芯:市場上第一臺自動計時碼錶
眾所周知,瑞士公司在1960年代熱衷於開發自動上鏈計時碼錶,但沒人知道日本競爭對手是否知道這些努力。精工於1967年開始研發自動上鏈6139和6138型機芯,儘管那時鐘表業的許多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石英技術上。公司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開發了6139型機芯。它的直徑非常小,直徑為27.4毫米,高度為6.5毫米。它的發條是一個球形的,中央安裝的轉子,它與精工的創新魔術杆(今天仍在使用)一起工作,該槓桿繞線系統可以利用轉子的動能,而不論轉子以何種方式旋轉。完全上弦後,手錶將在計時碼錶開啟的情況下運行36小時。
為了提高速率性能,該機芯的開發人員為天平提供了3 Hz(21,600 vph)的頻率,而不是當時標準的2.5 Hz(18,000 vph)。其他技術規格包括控制計時功能的導柱輪,「 6」處經過30分鐘的計數器以及垂直聯軸器。最後一項功能當時頗具創新性:在此首次亮相早於其在瑞士手錶中的首發。除了日期顯示外,精工還為該型號配備了星期幾的雙語(日語和英語)指示器。
新機芯裝在名為5 Speed-Timer的手錶中,於1969年5月中旬出現在商店中。精工因此贏得了將第一枚自動計時碼錶推向市場的競賽。(兩個競爭對手Zenith和其他瑞士公司的一個聯合體-Breitling,Heuer,Hamilton-Buren和DuboisDépraz於今年晚些時候將自動計時碼錶推向市場。)直徑7.9毫米的6138機芯於1970年問世。與6139型機芯的區別在於,它具有運行中的秒針和12個經過小時的計數器。精工還將口徑6138集成到所謂的「牛頭」模型中,類似於歐米茄的手動上弦式子彈頭,其推動器位於表殼頂部而不是側面。
順便說一句,精工還可以將第一枚自動上鏈計時碼錶送入太空而獲得榮譽。當美國太空人威廉·裡德·波格(William Reid Pogue)在1973年至1974年乘坐Skylab-4任務飛行時,他佩戴了由6139機芯提供動力的手錶(如今被稱為「 Pogue Seiko」)。
7017型機芯:超薄自動計時碼錶
1970年,Daini Seikosha(即當時的Seiko Instruments Inc.(SII))推出了機械計時機芯的所謂「 70年代系列」。直徑僅為27.4毫米的7017機芯厚度僅為5.9毫米,創造了世界紀錄。Magic Lever上弦系統,導柱輪和垂直聯軸器都讓人想起6139機芯,但7017是一款真正的新機芯,具有許多特殊功能,包括「爬行」指針以記錄經過的分鐘數。零件總數的減少使機芯更緊湊,維修也更容易。但是,要實現機芯破紀錄的纖薄性,設計師們必須省去一個耗時的計數器。他們保留了日期和日期的數字顯示。
同樣纖薄的7018型機芯於1971年首次亮相:它的計數器經過30分鐘。7015型機芯和1972年問世的精工頂級7016型機芯。後者在6點鐘位置的子錶盤中有兩隻同心旋轉的指針:一隻用於運行秒針,另一隻用於累計經過30分鐘。
7017機芯的後繼產品:配備7015(上),7016和7018(均在下)的機芯
精工在1977年停止生產機械計時機芯。在1980年代初,它完全停止生產機械錶。
用於生產的機器被分配到廢料堆,但是老員工拒絕遵守命令,也沒有銷毀它們。多虧這些員工的幫助,機械錶的復興-幾年前在歐洲開始-可以在1990年代中期在日本開始。
6S型機芯:重生的計時碼錶
1998年,精工依靠其資深的工程師和制表師再次開始製造機械計時碼錶,其中一些人已經退休,但同意重返該項目。直徑為28.4毫米的6S系列機芯最初僅面向國內市場,它們被裝入精工久負盛名的Credor系列中。1998年生產的5.8毫米厚手動上鏈6S74機芯的平衡速度為4 Hz(28,800 vph),並具有60小時的動力儲存。這款手錶沒有日期窗口,但有一個30分鐘計數器,12小時計數器和動力儲備指示器。與其前輩一樣,Calibre 6S74也有一個圓柱齒輪。與它們不同的是,齒輪系和計時碼錶之間的連接是通過搖擺小齒輪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垂直耦合實現的。
在隨後的幾年中,精工從此基礎機芯中推出了一系列其他計時機芯。其中包括7.2毫米厚的6S77機芯,該機芯於1999年首次亮相。它是自動配備的Magic Lever上弦系統。它具有日期顯示和50小時動力儲存。另一款自動上鏈機芯6S78也於1999年首次亮相。機芯6S74機芯版本的機芯6S99於2000年投放市場。2001年,自動上鏈機芯6S37加入機芯,該機芯同時支持日期指示器和動力裝置。 -保留顯示。基於6S77機芯的6S96機芯具有60小時動力儲存,但沒有日期窗口。
最後,在2005年,精工推出了基於6S78的Calibre 6S28。通過這一運動,精工對其ETA 7750機芯進行了相同的更改,當其計數器經過30分鐘的時間從「 12」遷移到「 3」時,其演變為7753機芯。6S28機芯的日期窗口介於「 4」和「 5」之間。
精工向第三方出售了6S78機芯,精工稱之為「 TC 78」。它的客戶包括Junghans,該公司將其更名為J890機芯。TAG Heuer(泰格豪雅)還購買了TC 78,對其進行了重大改動,在自己的工廠中生產了大部分零部件,並將其更名為「 Caliber 1887」。
8R型機芯:今日精工的計時碼錶
2009年,即6139型機芯首演之後的40年,參觀精工在巴塞爾國際鐘錶展位的人們看到了一款名為Ananta的全新自動計時碼錶。它包含8R28機芯,該機芯於2008年開始批量生產。該新機將精工的傳統計時功能(例如導柱輪,垂直聯軸器和Magic Lever上鏈系統)與最新創新相結合,包括三點式錘頭,可確保所有計時碼錶恢復原狀。同時為零。8R28的動力儲存超過45小時。精工製造擺輪,擺輪遊絲和擒縱裝置本身。機芯直徑28毫米,厚7.2毫米。它的頻率為4 Hz(28,800 vph),包含292個部分。
2011年推出的8R39機芯厚度為7.6毫米。它是專為潛水錶設計的。7.5毫米厚的8R48機芯在2014年問世,並在Brightz中使用,僅在日本銷售。
作為ETA口徑7753的替代品,第三方可以選擇精工的NE88A口徑。它基於口徑8R39,於2014年8月首次亮相,厚度為7.63毫米。
萬國(IWC)Portugieser系列,兩枚陀飛輪複雜功能達到新巔峰
他們可以走多遠?4款深海潛水錶
5枚來自設計師GéraldGenta精神的標誌性手錶
藍色交響曲:朗格白金表殼和藍色錶盤的計時器三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