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中關於痰飲病的21方(大總結)

2021-02-07 醫中悟道

I導讀:何任先生總結的《金匱要略》中的痰飲病二十一方,在闡述方義方藥的同時還講解了對現代疾病的應用,特別是16方到20方所講的,都是痰飲、咳逆不得臥服用小青龍湯以後的症狀變化之治法,尤為精彩。(編輯/張亞娟)

痰飲病二十一方

作者/何任

痰飲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從《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諸方,按其辨證類型,作大體分析,闡述各方之使用臨證要點,故曰「痰飲二十一方」,便於辨析運用。(清·陳修園說:「痰飲源,水氣作……十六方,各鑿鑿」。陳氏將《金匱》痰飲方自苓桂術甘湯到五苓散十五方,加上外臺茯苓飲,合為十六方。而刪去了後面苓桂味草湯等五方。本文則二十一方全論及。)

餘曾作《痰飲辨》,謂:《內經》未曾言及痰飲。《金匱》始提痰飲作病名。然考其實際內容,則及飲者多,及痰者少。《千金》、《外臺》則痰、飲均提。沿至後世,則言飲者益少,言痰者日多矣。按《金匱》所稱痰飲,為水飲停滯,不得輸化之疾病。或謂「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此說亦難以確切解釋本篇所到列諸般病證。或謂「有聲者曰痰,無聲者曰飲」亦似是而非。

蓋痰飲證象中,雖亦可出現咳嗽唾痰,但一見「痰飲」病中之痰字即認為是咳吐痰物,則必混淆不清矣。痰與飲,就致病原因與病機言,不盡相同。而《金匱》雖統稱痰飲,實則以講飲為主,且《金匱》稱水飲為水,均指飲而言,是則水飲同出而異名。痰飲所言之水,亦指飲而言。

《金匱·痰飲咳嗽》篇言痰飲之症狀甚多,概括起來有:喘滿、咳嗽、頭眩、心悸、短氣、脅痛、氣逆不能平臥、歷節痛,身體疼重,口乾或思飲、痞悶、腸間有聲、水腫、背寒冷、咳嗽痛引缺盆,目泣、吐涎沫、身眠、脅滿體痛等多方面症狀。雖則此種證象並非在一個病證中間時出現,但由此可見痰飲病,確是包含了很多疾病在內。故而試圖籠統說明痰飲是何種病實屬困難。有謂痰飲病多在胃腸、胸膜、腹膜、氣管、支氣管等處;也有謂痰水等病理產物停滯於臟腑間稱為痰飲,浸潤於組織中稱為水氣。

此說有一定道理,但亦有其局限。比如溢飲、支飲,其證象與水氣、水腫究有何差別?其臨床上之界限可資區分者何?此等均為宜辨明者。至於痰飲病見證何以如此之多?蓋飲停何處即見何處之證。如飲邪附滯於肺而為咳喘;停於胸脅而為滿痛;留積胃腸而為腸鳴腹痛;溢於周身為腫脹;蓄於下焦變證為小便難等等。此非臟腑真能蓄有形之水飲,是指飲氣入侵影響所致。

痰飲的治法,張仲景明確了這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的「以溫藥和之」。現將《金匱》痰飲各方分別舉出其不同的運用方法:

1、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本方是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的代表方。它主治胸脅支滿、目眩的心下痰飲。心下痰飲是飲邪阻礙虛陽所致。用本方既能溫中,又能去水飲。本方還治短氣微飲。短氣微飲是因為有少量的水飲,往往會出現氣被飲阻。以消除水飲之本方使從小便排除。

現在用本方範圍頗廣,如用治風心、肺心、冠心、美尼氏綜合症、水腫、心律不齊、胃下垂、心臟神經官能症等病之辨證屬於應溫陽化飲者。

2、腎氣丸(附子、桂、地黃、薯蕷、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

本方為養陽氣、化陰飲,為腎陽衰微不能化水而形成的水停不化、短氣微飲,就以腎氣丸使水飲從小便去之。

目前用本方於內、外、婦、皮膚、五官等各科。就痰飲之範圍而言,則常用於支氣管哮喘、老慢支、腎病綜合症、尿毒症等之辨證屬腎陽衰微者為宜。

3、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蜜)

本方主治自利之飲症。痰飲病人,脈伏,下利。下利以後心下部位仍然堅硬而脹滿。這是留飲將要解除的現象。用藥則因勢利導來推除它。甘遂性雖猛,與甘草合用則「相激相成」。半夏除飲、再以芍藥、蜜,不但能安中,同時也能緩和甘遂之毒性。本方亦曾被用治幽門梗阻、久瀉不愈等症。

4、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

本方為蠲飲破堅癖之劑。一治懸飲脈沉弦,飲邪內聚與正氣相擊所致「胸痛」,以除堅逐水之猛劑配以大棗,使不傷正氣;二治支飲。支飲之咳嗽,煩悶、胸痛者,常有不治卒死的。為延續時日而不痊癒,則飲邪比較虛緩而正氣尚能維持,但亦不能姑息,故以十棗湯攻其飲;三治支飲之咳嗽長久不愈,而脈弦。說明飲邪不去則咳無愈期,視病情亦可酌用十棗湯。當然先要審慎病證,及早妥善使用。近時有用十棗湯治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小兒肺炎、胸腔積液、急性腎炎(風水)、腎性水腫等。

其用法常以三味藥為末,膠囊貯放,用時以棗煎湯吞送。應視邪實而體不甚虛為辨證用藥之依據,不可過量服,不可久服。

5、大青龍湯(麻黃、桂枝、甘草、生薑、杏仁、大棗、石膏)

《金匱》用大青龍湯治溢飲之水不甚而挾熱者。溢飲其水氣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四肢腫重,治宜發汗。按水飲有表裡上下之分,在裡在下的,可以利水;在表在上的可以發汗。溢飲是在表在外,當汗不汗所致。凡水氣不太甚而挾熱的,用大青龍湯辛涼解表。有以大青龍湯治流感、急性熱病初期,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肺炎、大葉性肺炎等病辨證屬飲而挾熱者。

6、小青龍湯(麻黃、細辛、乾薑、五味、半夏、桂枝、甘草、芍藥)

《金匱》治溢飲之水飲多而寒邪內伏的,用本方辛溫解表。本方還用以治咳嗽氣逆倚息不能平臥。近時常用治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之辨證屬水飲挾寒的為宜。

7、木防己湯(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本方主治支飲在膈間,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脈緊沉,經數十日,用吐法、下法,未治癒的,說明不是一般積食或裡實,而是有痰飲在膈間。以木防己、桂枝行水散結氣,石膏除痞堅解伏熱。由於此證經數十日,又經用吐、下法未愈,必然氣虛,故用參以補氣。本方亦用治肺心、風心,類風溼性關節炎、心臟瓣膜病等之辨證屬膈間有支飲者為宜。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木防己、桂枝、人參、茯苓、芒硝)

本方是在用木防己湯治上證後,屬虛的病人痊癒,而中有痞實的病人暫時緩解,二三天又聚復如故。那就除去方中石膏,加芒硝以軟痞堅,茯苓以滲水飲。亦有以本方治心源性喘息、腹水辨證適宜用本方者見效。

9、澤瀉湯(澤瀉、白朮)

本方為治心下有支飲的患者。心下有水飲之邪,上乘清陽之位,就會出現頭昏眩的症狀。其治當瀉水氣,益脾土。故用澤瀉、白朮頗為適宜。又本方加味治內耳性眩暈之辨證屬脾虛水飲者獲效。

10、厚樸大黃湯(厚樸、大黃、枳實)

本方治療支飲,有腹滿的症狀,這是由於支飲兼見腸胃實,當用下法。本方藥味與小承氣湯相同而重用厚樸。在有大便閉、腹滿痛的支飲才適應,一般支飲不宜輕試。

11、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

《金匱》本方用治支飲喘咳而不能平臥,短氣不能正常呼吸。這種肺滿氣閉的症狀說明支飲在肺。故以通洩之葶藶,瀉肺之滿,洩氣之閉,配合大棗使不傷正。本方亦治肺癰胸滿喘不得臥者。曾以本方配合千金葦莖湯治肺膿瘍喘息不能安臥、浮腫,頗效。

12、小半夏湯(半夏、生薑)

本方治支飲。原有嘔吐病的人,常常因作嘔傷津而口渴。若不口渴,可能心下有支飲停留,故嘔亦不愈。用半夏散結除飲,生薑散逆止嘔。曾用本方治癒胃竇炎嘔吐,加味後治癒眩暈嘔吐等症。

13、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葶藶、大黃)

本方治痰飲中腸間有水氣證。其症狀是腹滿,口舌乾燥。由於水停腸間,陽氣被阻而津液不能上布所致。以防己逐裡水;椒目治腸間水,除腹滿;葶藶、於內,治以鹹寒」。本方亦常用於肝病腹水慢性腎炎、水瀦留等症之辨證屬水飲結於腸間宜用逐飲者為適宜。

14、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生薑、茯苓)

本方治痰飲病之膈間水氣證。膈間水氣,會突然發生嘔吐,並出現心下有痞塊,頭眩心悸等證。這是水飲之氣上逆於胃,停滯於氣分,幹擾心部,蒙蔽清陽所致。故以姜、夏止嘔降逆,茯苓去水。又本方可治水停心下已久的飲病,病人先口渴、後作嘔證。亦用本方治慢性腎炎、心肌炎、慢性胃腸炎,幽門痙攣、頑固性嘔吐等症之辨證屬水飲結於膈間,而宜用降逆去水者。

15、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朮)

《金匱》用本方治臍下悸水氣。平素較瘦的人,出現臍下部位悸動,吐涎沫、頭眩等症狀。多為水飲之邪犯於上,逆於中、動於下的表現。雖然形體瘦,實亦水病。故以本方利水。澤瀉、豬苓、茯苓甘淡滲洩於外,同時用陽藥桂枝以化解,效果自好。本方為臨床頗常用者、如用治眩暈、胸水、腹水、腎炎、胃炎、腸炎、鞘膜積水、偏頭痛、尿瀦留等諸症之辨證屬水飲內停需要化氣利水者。

16、茯苓桂枝五味甘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本方與後面四個方子,是《金匱·痰飲咳嗽病》中出現治療過程中症狀變化而提出的加減方子。由於痰飲咳嗽很劇烈,氣逆喘息不能平臥,出現外有寒邪、內有水飲造成的喘滿,應用小青龍湯散外寒、消內飲,平喘滿。但服用以後痰唾多、口燥、脈象寸沉尺微、手足厥逆而麻木不仁,氣上衝、面部轟熱、小便難,常昏眩。這時就應用本方來抑氣斂逆,厚上補中。

17、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甘草、五味、乾薑、細辛)

服用上面苓桂味草湯以後,衝逆之氣平下去了,但出現胸滿、咳嗽加劇。這是伏匿於肺的寒飲復出。那就用本方來排除胸滿,並且消飲、去寒、止咳。

18、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茯苓、甘草、五味、乾薑、細辛、半夏)

服用了上面的苓甘五味姜辛湯以後,咳嗽喘滿的症狀好了,但又見口渴,衝氣又上逆了。這是細辛、乾薑熱藥所致的口渴,但也有不口渴的。這屬於支飲範圍。會發生昏眩、嘔吐。如果見到昏眩不口渴的,那麼用本方以止嘔吐並除水飲。

19、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茯苓、甘草、五味、乾薑、細辛、半夏、杏仁)

服用了上面苓甘五味半夏湯以後,水飲去了,嘔吐止了,病人出現了身形浮腫。這是所謂的「水在肺者,為喘為腫」的變證。肺被壅塞不通所致,按理可以用麻黃去通它,但是前面說過這種病人脈象寸沉尺微,可見血虛孤陽無依。若用麻黃就會造成肢臂麻木或者發厥等喪陰亡陽的情況,因此不用麻黃而在上方加杏仁來散發肺的壅塞,雖然杏仁力輕微,似是適合病證的。

20、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茯苓、甘草、五味、乾薑、細辛、半夏、杏仁、大黃)

服用上面苓甘五味姜辛半杏湯以後,病人面部發熱,像喝醉了酒的樣子。這是胃熱向上燻所致。那就在七方中加入大黃以清下陽明。

以上16到20五方所講的,都是痰飲、咳逆不得臥服用小青龍湯以後的症狀變化之治法。這幾個方子的加減應用也是張仲景的臨診實錄。雖在應用這些方子時不一定機械搬套,但對痰飲的變證變治,頗能得到一定的了解。

21、外臺茯苓飲(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桔皮、生薑)

這是《金匱·痰飲咳嗽病》篇的「附方」。本方治心胸中有停痰病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此方能消痰氣,使得能夠進食。本方亦常用治胸膜炎、胃炎、消化不良、胃擴張、、神經官能症、胃弛緩等之辨證屬胸腹有停痰宿水者。

痰飲之治,張仲景痰飲各方中大致亦可分列為,溫:如小半夏場、苓桂術甘湯。汗:如小青龍湯、大青龍湯。利水:如苓桂術甘湯、澤瀉湯。破水:如十棗湯、甘遂半夏湯、葶藶大棗湯。下:厚樸大黃湯、己椒藶黃丸。以及如木防已湯等攻補兼施的各種方法並痰飲咳嗽之成變法則。蓋水飲為陰邪,極易傷人陽氣,脾為溼土,賴陽氣以健運。飲邪侵脾,脾失健運。溫藥則可健運中州、布化陽氣。「溫藥和之」為總原則,各治法基本亦不應離此原則。然則雖用溫藥,但不宜投過於燥烈之品,否則易傷正氣。痰飲既積、攻十逐水之法亦不可少,但必須作溫藥之基礎上選擇適方劑。亦是古人所謂「痰亦實物,必有開導,總不出溫藥和之」。

總之,痰飲之作,雖有外邪,但亦有元氣虧損,陰盛陽哀而起,以致津液凝滯不能輸布,留於體中。水之清者悉成變為濁,水積陰則為飲,飲凝陽則為痰。若果真元氣充足,胃強脾健,則飲食亦不失其度,運行亦不停其機,自然就不生痰飲病矣。若不明張仲景「溫藥和之」這一法則,往往用滾痰丸,類以圖消痰破氣;或則用滋填膩補等法,大礙脾胃,反致助濁。這就與張仲景說治痰飲之原則不一致了。

痰飲之治,張仲景痰飲各方中大致亦可分列為,溫:如小半夏場、苓桂術甘湯。汗:如小青龍湯、大青龍湯。利水:如苓桂術甘湯、澤瀉湯。破水:如十棗湯、甘遂半夏湯、葶藶大棗湯。下:厚樸大黃湯、己椒藶黃丸。以及如木防已湯等攻補兼施的各種方法並痰飲咳嗽之成變法則。

一方一法不能治百病,故一個醫生也不能治百病,有長處也有短處,所以有「醫不自治」,「醫不自治」的原因也很多,除了醫術原因外,只要不是命理之因,天命使然,醫不自治,他人能治,你不能治,我可以治,所以大醫多多是人類之福,中醫興盛,天下昌盛,中國強盛。

其實還可以進一步演化,把二十一方化為一方,文中內容均變為對證的藥物加減。關鍵是要弄清楚為什麼要用這味藥而不是用另一味藥?如果能夠藥物替換,那這味藥便不是必須的,可以捨棄,選擇藥效最好的一味藥,如此則進一步凝練組方,形成自己的特效方。但凡臨證,加減即可。

咳嗽原有十八般,醫生留神子細觀,炮製君臣休何藥,先問明白五色痰,白天咳嗽是三交火,夜晚咳嗽是小腸幹

在西醫看來,這許多症狀就是胃病。在百姓的心目中,胃病是難治的或者說是治療不好的,讓患者備受煎熬。但是經過中醫的辨證論治,收到了奇效,妙啊!感謝分享,受益良多了!

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法

系統學習

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

張巧美13240899181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一證二方」探微
    人參湯的組成、劑量和理中湯完全相同,從唐·王燾《外臺秘要》在枳實薤白桂枝湯後注「理中湯亦主之」來看,可以肯定人參湯就是理中湯。 2、「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篇》六)本條論述胸痺輕症偏氣滯和偏水飲不同的證治。胸痺既是一個病名,也是對病位和病機的概括。
  • 中內歌訣:痰飲
    《金匱要略》首創痰飲病名,並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也有「血不利則為水」的論述。自隋唐以至金元分痰證與飲證3.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創製治痰名方溫膽湯4.元・朱震字《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疲者」的觀點,首創「疲來瘀血,遂成窠囊」之說5.明・張介賓《景嶽全書》:「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胃。」
  • 值得研究:傷寒與金匱中的脈象
    《金匱要略》中記載沉脈33次(包括伏脈2次),其中30次指裡證(因水氣病浮腫而出現的沉脈13次),提示裡寒實證者13次,裡虛寒者8次,裡實熱者8次,分布於下利、黃疸、黃汗、痰飲、水氣、卒厥等疾病,對此應特別重視。此外,咳嗽病篇澤漆湯證的沉脈是闡明病機,屬於裡證,但寒熱虛實夾雜證情十分複雜。
  • 經方辨治痰飲眩暈
    眩暈屬於虛者居多,但多為虛中挾實之證,而這個實則以痰飲為多見。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稱眩暈為「頭眩」、「目眩」,或「冒眩」,或與其他症候並稱之為「癲眩」、「眩悸」等,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為後世痰致眩暈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 《金匱要略》的辨證方法和臨床應用
    我認為《金匱》的辨證方法就包括下面幾個:第一是整體觀的辨證方法,第二是臟腑經絡的辨證方法,第三是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第四是平脈辨證法,即以脈象來分析是什麼病的平脈辨證法,第五是鑑別診斷,《金匱》是很重視鑑別診斷的。
  • 《金匱要略》治療口渴12法
    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本文將《金匱要略》中治渴分為十二種方法,希望大家在治渴中有著更多的思路。試論《金匱要略》治渴12法口渴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 《金匱要略》:此方「解肌祛邪,潤燥養筋」,是筋脈失養的良劑
    瓜蔞桂枝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柔痙的方劑,以瓜蔞根加桂枝湯組成。柔痙是因外感風寒,過汗或誤下,耗傷津液,致筋脈失養所造成的。桂枝湯解肌祛邪,瓜蔞根(即天花粉)能滋養津液而潤燥養筋、舒緩筋脈,以治柔痙。關於痙證,是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證的病證;《金匱要略》說:「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金匱要略》烏頭湯
    烏頭湯方見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原文:「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 《金匱要略淺注》原裝10卷3厚冊一套全
    竹紙大開本《金匱要略淺注》原裝10卷3厚冊一套全,清.陳修園撰,清光緒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刊刻。尺寸:24.0*15.5《金匱要略淺注》是清代醫學家陳念祖所撰的醫學著作。共十卷,刊於嘉慶八年(1803年)。書中六卷,將張仲景《金匱要略》諸方組成、功能主治、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內容,用歌訣形式編寫出來,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 金匱要略重點總結版
    3、脈大是大而無力,為有餘於外、不足於內的脈象。真陰不足,虛陽外浮者,脈多大或浮大或芤;極虛,是輕按則軟,重按極無力,為精氣內損的脈象。4、★強調脈象對於外形看似無病的虛勞早期具有診斷意義。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幹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肚子總響,因為溼氣大!《金匱要略》的除溼方,巧妙化解,請學習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有些人的肚子,總會咕咕響。  請注意,我說的這個咕咕響,可不是在肚子餓的時候,發出的聲音。  我說的是,因為痰溼水飲,引發的聲音。  這麼說,你可能還是有些不明白。來, 我給你說個案例。
  • 百病多由痰作祟,治痰飲的好方法,醫聖早寫出來了
    總之,寒熱虛實表裡都可以出現痰飲。後世把「痰」和「飲」分開,認為穢濁、黏滯、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稱為「飲」。但《金匱要略》並沒有截然分開兩者,統稱為水飲病,涉及到的篇章非常多,但由於文章篇幅有限,我們今天就以「痰飲咳嗽病」篇為例,來看一看如何認識和治療水飲病。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8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3【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8】
  • 茯苓的作用原來這麼大
    《金匱要略》之用茯苓與《傷寒論》一樣,也是用在健脾化飲,其運用變化從原則到具體,各臻化裁。(1)治療痰飲的原則:治痰飲病,《金匱要略》指出:「當以溫藥和之。」又說:「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按胸脅支滿,目眩,是痰飲病的主症,飲為陰邪,得陽則化。苓桂術甘湯通陽利水,即「溫藥和之」之意。而此方中茯苓用4兩,桂枝3兩,白朮3兩,甘草2兩。以茯苓淡滲以利水飲,桂枝宣導以行陽氣,白朮祛溼健脾,甘草和中益氣。同為補土製水之劑。
  • 漢傳對痰飲的理解
    今天看大家還都有興趣,就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這個「痰飲」。所謂「飲病者,痰凝、水泛也。」——《漢傳經方辨治學》這個痰飲病,古代稱為「飲證」,在《金匱要略》中就有四飲的描述,有知道的沒?即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珊珊師姐在上面也提到了,這個痰飲發展到隋朝,巢元方對飲證有了更深入和明確的闡明。也提到了古代無「痰」字,漢代以前以「淡」字名之。
  • 《金匱要略》名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出處:《金匱要略使用注意 心腎虛熱證,慎用本方。服藥期間忌服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功用: 溫中補虛,和裡緩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與小建中湯同可療失精證,小建中湯所主病證是氣血虛弱,脾不統攝,精氣外洩,大多伴有心悸,少氣,手足心熱等證;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治病機是心腎不固,陰陽不調、精氣走失,大多伴有陰頭寒,少腹弦急等證,一資別之。
  • 如何才能真正求得方證對應?
    所謂病因,是指致病的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以及不內外因等,亦包括人患病後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在仲景書中論述較多的有宿食、痰飲水溼以及瘀血等。宿食,大多由於不善攝生、飲食無節,因致腸胃功能障礙,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結而使廢物不得及時排出而促使毒物的吸收,因成自身的一種中毒證,在《金匱要略· 腹滿寒疝宿食病篇》有專門論述。
  • 王雪華講《金匱要略》第74講
    關於排膿湯,這個方是夾在中間的,大家自學,也等於排膿方面,對於是癰腫還是內癰,有什麼樣的治療作用,這都有說法,自學。浸淫瘡,在概念上,我給大家總結,就是指屬於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汁出浸淫肌肉,漸及遍體的一種皮膚病,這個概念,是參考了《諸病源候論》的原文,給大家歸納成這樣的概念,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通陽和陰,平衝降逆」有奇效
    苓桂五味甘草湯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其原文敘述說:「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苓桂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此方劑組成為茯苓四兩、桂枝四兩、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