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辨治痰飲眩暈

2021-02-12 經方臨證苑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統稱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噁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症狀,甚者可突然僕倒。眩暈屬於虛者居多,但多為虛中挾實之證,而這個實則以痰飲為多見。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稱眩暈為「頭眩」、「目眩」,或「冒眩」,或與其他症候並稱之為「癲眩」、「眩悸」等,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為後世痰致眩暈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這一條頭眩的病機就是中氣損傷,水飲上衝。《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說:「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這裡就主要闡釋了「目眩「、「冒眩」的病機是痰飲上冒清陽。特別是《金匱要略》中治療痰飲的大法「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以及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眩暈,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病案舉例

  趙某某,女,60歲。2011年12月30日初診。體質素弱,有高血壓病及糖尿病史。半月前因感冒而一直發作頭暈目眩,時輕時重,低頭或仰頭,以及轉頸過快時,眩暈就會加重,曾去某醫院診為後循環缺血性眩暈,經活血化瘀藥口服及輸液治療無明顯效果。刻診:精神差,眩暈,頭部動作遲緩,後頸項部僵硬不適,出虛汗,眩暈加重時汗更甚,無頭痛,無寒熱,無噁心、嘔吐,口渴,無口苦、咽幹,納差,多寐,大便可,小便黃。舌質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水滑,脈寸浮關尺沉微弦。血壓145/90mmHg。辨為太陰太陽陽明合病。方擬苓桂術甘湯、澤瀉湯、桂枝加葛根湯合方:茯苓、葛根各40克,桂枝、白芍、生薑各30克,白朮、炙甘草各20克,澤瀉50克,紅棗8枚(切開)。3劑,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訴療效很好,諸症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守方又服6劑痊癒,血壓也降至正常。

  按:筆者認為,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和腦動脈硬化症等慢性病者,其眩暈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氣血陰陽虧虛,標實主要責之於痰飲。該案患者年高久病,素體真陽不足,氣血虛損,復因感冒而營衛不和,胃氣虧虛,以致於中焦運化失職則痰飲內生;下焦蒸騰氣化無權則痰飲內停。中陽被遏,痰飲上衝於頭則頭暈目眩。病機乃營衛不和,痰飲上蒙清陽。標實為主,治療重點應著眼於溫化痰飲,利水降逆。故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利水降衝。桂枝加葛根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加葛根升津舒經通絡,除頸項痺阻,《本經》謂葛根「主……諸痺,起陰氣」。合以澤瀉湯加強利水消飲,降逆止眩暈之力。澤瀉能強力化水飲而生津液,《本經》謂澤瀉「……消水,養五臟,益氣力」。方證相應,療效明顯。

精彩往期

河南鄭州楊兆林:傳經方中醫,佑華夏百姓

《經方學科》出汗經方治療

《經方學科》:產後發熱

購書可以添加微信號:18737117698或下面微信二維碼。購書後邀請到《經方學科》各群,楊老師定期開展經方交流

相關焦點

  • 經方辨治「精神抑鬱症」
    從中醫的角度看抑鬱症,既是情志的疾患,也涉及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症狀表現千變萬化,就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記載看,仲景已從多個章節中表述了此病的辨治。黃老師辨治精神抑鬱症,其重點抓住兩端,一為炙甘草湯,一為柴胡加龍牡湯。(編輯/張亞娟)
  • 二陳丸 | 與痰飲有關的不只是咳嗽
    我們看下痰飲是怎麼來的。漢傳劉師金匱增補中有這樣以下一段話。飲證,是個大證。人體有三大實邪,痰飲、血瘀、氣滯。它是其中一種。它導致的疾病,是最為廣泛的。先說說它的概念。它的稱謂一般有:飲,水飲、痰飲三種。  其中,稱謂其「飲證」,是最規範的。一般,書上都會說,稀薄為飲,粘稠為痰。沒有談到水的問題,很不完善。
  • 經方的治病原理
    經方扶陽派將這種生命的能量稱之為陽氣,即生命力。疾病則是生命體內部結構和功能的無序化。無論是治療外感發熱還是內傷雜病,經方扶陽法都是立足在恢復機體能量代謝的基本面上,在治療上不斷的調整能量代謝,使不足的補充上來,祛除引起能量過度消耗的因素,從而恢復機體的自愈之機,即扶陽氣,助氣化。
  • 漢傳對痰飲的理解
    這個痰飲,是屬於「四本」的內容。四本者,氣、血、飲、食也。也就是四大病理產物。而這四大病理產物都是分寒熱的,也就是說,寒、熱之邪皆可產生病理產物。今天看大家還都有興趣,就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這個「痰飲」。所謂「飲病者,痰凝、水泛也。」——《漢傳經方辨治學》這個痰飲病,古代稱為「飲證」,在《金匱要略》中就有四飲的描述,有知道的沒?
  • 實戰乾貨:傷寒六經辨治「皮膚病」心法!
    所以掌握好六經辨證,不僅可辨治傷寒外感,更可以統治百病,亦可以辨治各類皮膚病。古今中醫大家,無不明此理。故清代傷寒大家柯韻伯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
  • 專治眩暈的妙方來了!天旋地轉、起身發暈一網打盡,眩暈跟你說拜拜!
    所以,這個穿梭在骨頭中間的血管,非活動狀態下,是不會變狹窄,更不可能導致供血不足引起眩暈。 那麼到底存不存在因頸椎病引起眩暈呢? 的確有可能會誘發眩暈。 因骨關節的疾病,旋頸狀態下,導致小腦及腦幹等各區域的血供不足,繼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 【馮世綸經方百案心解】煩人的頭部跳痛,怎麼辦?
    有的是一直有,有的是間作,很多就是每當要出點力氣時、動動腦筋時、花點心思時,它就不期而至,到醫院還往往查不出個所以然來---;而臨床中我們按照「風、火、痰、虛、瘀」治個遍,好多該疼還是疼,讓你望「頭」興嘆。 今天我們一起來會診的是位年輕的女性患者,打小就頭痛,經方對證處方,近期效果還可以,就讓我們在夢龍同學的協助下,一起來學習和分析老師的辨治思路與經驗吧。
  • 【傷寒論醫案】 第39期 皮膚經方醫案 銀屑病(麻杏苡甘湯合土槐飲)
    臨床以六經為綱,方證為核心,見病知機,活用經方。並系統地研究了六經辨證在皮膚病中的運用,經臨床驗證療效顯著。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一、對《傷寒論》六經實質進行深度再探討,提出新觀點。二、以方類證,方證對應,進行方證歸經,總結各方證辨證要點,以指導臨床實用。
  • 除了咳嗽,許多病都和痰飲有關
    我們看下痰飲是怎麼來的。漢傳劉師金匱增補中有這樣以下一段話。 飲證,是個大證。人體有三大實邪,痰飲、血瘀、氣滯。它是其中一種。它導致的疾病,是最為廣泛的。先說說它的概念。它的稱謂一般有:飲,水飲、痰飲三種。 其中,稱謂其「飲證」,是最規範的。一般,書上都會說,稀薄為飲,粘稠為痰。沒有談到水的問題,很不完善。
  • 《金匱要略》中關於痰飲病的21方(大總結)
    (編輯/張亞娟)痰飲病二十一方作者/何任痰飲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從《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諸方,按其辨證類型,作大體分析,闡述各方之使用臨證要點,故曰「痰飲二十一方」,便於辨析運用。(清·陳修園說:「痰飲源,水氣作……十六方,各鑿鑿」。
  • 值得收藏:你需要重新認識的「痰飲」
    我曾治療過的一位眩暈症患者,眩暈有一年多時間了,久蹲或久坐後如果突然起立則會眼前發黑,甚至暈厥。平時整天都感覺昏沉沉的,精神萎軟,講話聲音低微,面色蒼白無華,胃口一般,大小便都還正常,舌淡紅苔薄白,雙手脈都細弱無力。近一個月來,眩暈似乎還有加重的跡象。西醫診斷:腦供血不足。當時我還想,這不是典型的中氣下陷嗎?
  • 經方藥解(十四):栝樓根
    五、經方應用 1、生津止渴,用於熱病煩渴 附:含栝樓根經方一覽表方名出處用量配伍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金匱四兩柴胡黃芩生薑大棗等柴胡桂枝幹薑湯傷寒金匱四兩柴胡黃芩桂枝幹姜等栝樓桂枝湯金匱二兩桂枝湯善於治療頭痛、牙痛、痤瘡、口舌唇瘡、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感冒、咳嗽、鼻炎、咽炎、糖尿病、冠心病、眩暈、失眠、心悸、胸悶、胃炎、胃痛、腹脹、便秘、尿頻、尿急、陽痿、遺精、痛經、閉經、不孕、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等多種內科及婦科雜病。
  • 中醫減肥經方
    中醫減肥經方經方是中國人服了幾千年的經驗方,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
  • 眩暈困人無數,名中醫破解眩暈「迷魂陣」!
    眩暈是臨床常見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劉玉潔主任辨治眩暈有如下特點。此法適用於痰濁中阻之眩暈。朱丹溪雲「無痰不作眩」。
  • 經方100首---013、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上)
    [方證]       1.心下動悸、或氣上衝胸、或眩暈。       2.腹部軟弱而胸脅部脹滿、胃內有振水聲。       3.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4.舌體胖大、苔白滑。       [現代應用]       1.以眩暈為主訴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神經衰弱性眩暈、低血壓、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
  • 眩暈剋星——天麻鉤藤飲
    雖然這些回憶並不怎麼美好,但很少有人會重視這種情況,大部分時候,人們只是把眩暈當成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實際上,眩暈是一種疾病。眩暈雖然是一個詞,但是卻可以拆開來看,「眩」在中醫上來說指的是眼花或者眼前發黑,而「暈」指的是頭暈或者感覺自身和外界景物旋轉。這兩者一般形影不離,同時出現,故稱為「眩暈」。其實眩暈不僅僅作為一個單獨的疾病存在,有時還可作為中風的先兆出現。
  •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提高班於10月24日-25日在線上… 2020-09-28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半夏白朮天麻湯,不僅治失眠,還可治眩暈頭痛
    治宜溫化痰飲,和胃降逆氣。而對虛風來說,通常是指血虛、陰虛內生的風證,亦稱內風。症見眩暈欲倒,頭痛,肢麻發顫,語言不利索,步履不穩,舌紅,脈弦而細,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等。治宜平肝息風。炒白朮這個補虛藥在這個方中的表現非常亮眼,它是將蜜炙麩皮撒入熱鍋內,待冒煙時加入白朮片,炒至焦黃色、逸出焦香氣,取出,篩去蜜炙麩皮而得,不僅可益氣健脾和胃,燥溼利水,還能化痰,並治眩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