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結義兄弟黃郛的協助之下於南京宣布成立南京民國政府,與汪精衛武漢民國政府徹底決裂。
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
後來在馮玉祥的調停之下,雙方同意寧漢合流,但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汪精衛都是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寄人籬下,寧漢合流有名無實。
當時蔣介石南京政府麾下主要軍事力量為何應欽第一軍和李宗仁第七軍,其中第一軍算是蔣介石嫡系,第一師更是黃埔一脈。
而第七軍則因為蔣介石對李宗仁和白崇禧百般籠絡,甚至不惜拿出北伐軍總參謀長之位交給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也較為緊密。
然而蔣介石沒想到是,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對蔣介石獨攬大權早有不滿,竟然藉助推動寧漢合流的藉口向蔣介石施壓,迫使其離開南京。
在軍事會議上,白崇禧公然提出為了顧全大局應該讓蔣介石「休息」一段時間,以此來促進寧漢合流的進行。
白崇禧雖然身為北伐軍參謀長,但其代表的卻是桂系的第七軍,蔣介石自然不敢輕易反駁,只能暗示執掌第一軍的何應欽解圍。
黃埔軍校時期,何應欽曾擔任黃埔教育長,在黃埔一系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一直以來何應欽對蔣介石都是言聽計從,甚至還曾於棉湖之戰拼死救過蔣介石一命。
對於何應欽,蔣介石一直視若心腹,但是當日無論蔣介石如何暗示,何應欽卻始終視若無睹,蔣介石氣急之下只得拂袖而去。
蔣介石返回住處後,讓侍從打電話約見何應欽,結果何應欽趕到後僅僅表示如今局勢複雜,對於白崇禧之言根本無法反駁,隨後便留下面如死灰的蔣介石告辭離開。
實際上在何應欽看來,自己雖然和蔣介石關係親密,但是自己和白崇禧也是私交深厚,而且蔣介石對待第一軍實在太過於苛刻。
北伐戰爭初期,因為北伐軍由各系地方部隊整編而成,蔣介石對於粵系、桂系等地方部隊根本無法指揮,只能讓自己的嫡系部隊發揮帶頭作用。
因此每每戰事不順,何應欽的第一軍便會承擔傷亡最重的作戰任務,北伐軍攻打武漢時蔣介石甚至對第一軍下令「雖至全軍覆沒,積屍累邱,亦非所恤」。
長此以往,何應欽第一軍雖然在軍需補給上受到蔣介石的格外關照,但自身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其他地方系部隊,桂系部隊甚至從一個軍變成了兩個軍。
這不僅引起了何應欽對蔣介石的不滿,也讓實力迅速增長的李宗仁、白崇禧二人有了反對蔣介石的底氣,直接促使了桂軍在南京的兵變。
由於桂系的強大實力,南京政府高層紛紛倒戈到李宗仁一派,蔣介石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以退為進,以辭職先威脅,民國元老吳稚暉急忙召開會議,準備居中調解。
但是在會場上,不僅白崇禧表示支持蔣介石辭職下野,就連何應欽也發言稱蔣介石是主動要求辭職,這對於解決改善時局有很大好處。
與此同時,李宗仁麾下的第七軍已經在南京西側集結完畢,白崇禧則聯絡了同樣反對蔣介石的周鳳岐率部前來,對南京城形成了合圍之勢。
1927年8月13日,在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的一再催促之下,蔣介石公開通電下野,汪精衛主動向李宗仁示好,寧漢之間的局勢有了明顯的緩解。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專題史》、《中國近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