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2020-12-21 青梅史觀

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結義兄弟黃郛的協助之下於南京宣布成立南京民國政府,與汪精衛武漢民國政府徹底決裂。

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

後來在馮玉祥的調停之下,雙方同意寧漢合流,但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汪精衛都是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寄人籬下,寧漢合流有名無實。

北伐軍士兵

當時蔣介石南京政府麾下主要軍事力量為何應欽第一軍和李宗仁第七軍,其中第一軍算是蔣介石嫡系,第一師更是黃埔一脈。

而第七軍則因為蔣介石對李宗仁和白崇禧百般籠絡,甚至不惜拿出北伐軍總參謀長之位交給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也較為緊密。

然而蔣介石沒想到是,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對蔣介石獨攬大權早有不滿,竟然藉助推動寧漢合流的藉口向蔣介石施壓,迫使其離開南京。

年輕時的蔣介石

在軍事會議上,白崇禧公然提出為了顧全大局應該讓蔣介石「休息」一段時間,以此來促進寧漢合流的進行。

白崇禧雖然身為北伐軍參謀長,但其代表的卻是桂系的第七軍,蔣介石自然不敢輕易反駁,只能暗示執掌第一軍的何應欽解圍。

黃埔軍校時期,何應欽曾擔任黃埔教育長,在黃埔一系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一直以來何應欽對蔣介石都是言聽計從,甚至還曾於棉湖之戰拼死救過蔣介石一命。

北伐軍士兵

對於何應欽,蔣介石一直視若心腹,但是當日無論蔣介石如何暗示,何應欽卻始終視若無睹,蔣介石氣急之下只得拂袖而去。

蔣介石返回住處後,讓侍從打電話約見何應欽,結果何應欽趕到後僅僅表示如今局勢複雜,對於白崇禧之言根本無法反駁,隨後便留下面如死灰的蔣介石告辭離開。

實際上在何應欽看來,自己雖然和蔣介石關係親密,但是自己和白崇禧也是私交深厚,而且蔣介石對待第一軍實在太過於苛刻。

準備反攻的北洋軍

北伐戰爭初期,因為北伐軍由各系地方部隊整編而成,蔣介石對於粵系、桂系等地方部隊根本無法指揮,只能讓自己的嫡系部隊發揮帶頭作用。

因此每每戰事不順,何應欽的第一軍便會承擔傷亡最重的作戰任務,北伐軍攻打武漢時蔣介石甚至對第一軍下令「雖至全軍覆沒,積屍累邱,亦非所恤」。

長此以往,何應欽第一軍雖然在軍需補給上受到蔣介石的格外關照,但自身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其他地方系部隊,桂系部隊甚至從一個軍變成了兩個軍。

北洋軍士兵

這不僅引起了何應欽對蔣介石的不滿,也讓實力迅速增長的李宗仁、白崇禧二人有了反對蔣介石的底氣,直接促使了桂軍在南京的兵變。

由於桂系的強大實力,南京政府高層紛紛倒戈到李宗仁一派,蔣介石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以退為進,以辭職先威脅,民國元老吳稚暉急忙召開會議,準備居中調解。

但是在會場上,不僅白崇禧表示支持蔣介石辭職下野,就連何應欽也發言稱蔣介石是主動要求辭職,這對於解決改善時局有很大好處。

年輕時期的蔣介石

與此同時,李宗仁麾下的第七軍已經在南京西側集結完畢,白崇禧則聯絡了同樣反對蔣介石的周鳳岐率部前來,對南京城形成了合圍之勢。

1927年8月13日,在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的一再催促之下,蔣介石公開通電下野,汪精衛主動向李宗仁示好,寧漢之間的局勢有了明顯的緩解。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專題史》、《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
  • 1949年,張發奎沒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晚年的結局如何?
    又比如北伐名將張發奎,他曾數次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也曾數次為蔣介石出生入死。在歷史的描述中,蔣介石是一個容易猜忌和多疑的人,他雖然惜才卻把忠誠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面對這樣一個幾次三番變卦的部下,蔣介石卻數次原諒張發奎,並且也有過對他委以重任的經歷,足見張發奎的手段不一般,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發奎的結局。
  • 此人官至國防部長,為了監視他,蔣介石特意在其家門口設一個派出所
    北伐期間,蔣介石出任北伐軍總司令,白崇禧任總參謀長。二人聯手,連戰連捷。 北伐戰事結束後,蔣介石為了加強獨裁統治,開始打壓桂系。這使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大為不滿,蔣桂矛盾日趨於尖銳化。白崇禧分別在1929、1930和1936年三次起兵反蔣。之後,又三次逼蔣下野。
  • 蔣介石在大陸掌權期間,國民政府出了多少位行政院長?他們是誰?
    1927年,廣東國民政府遷到了武漢,汪精衛出任了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當時是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主席,他帶著一部分人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政府,後來又經歷了寧漢合流,蔣介石、汪精衛雙雙下野
  • 中原大戰和平談判,蔣介石有意寬大處理,為何卻意外吞併西北軍?
    按照蔣介石的預定計劃,只要馮玉祥宣布下野,再進一步壓縮西北軍的編制,同時通過內部分化的手段從內部瓦解西北軍,便可以解決西北軍之患。但是鹿鍾麟卻提出,西北軍可以接受中央軍的收編,不過需要蔣介石答應三個條件,首先馮玉祥不能下野,其次將豫西和陝甘兩省交給西北軍駐守。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蔣介石和蔣經國 1926年初,馮玉祥被迫通電下野,到蘇聯訪問。馮玉祥從蘇聯立刻回國,並宣布西北軍加入國民黨參加北伐。 但是就在北伐進展順利之時,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隨後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蔣介石的叛變使武漢革命政權陷入四面為敵的境界。 1927年,馮玉祥是決定中國政局的關鍵人物。汪精衛想拉攏馮玉祥,許以高位,但沒有成功。
  • 蔣介石掃平地方軍閥讓日本頭疼:1930年4月1日中原大戰爆發在即
    中原大戰的起因,在於北伐戰爭中,中央軍力量的不足。北伐軍初期兵力只有10萬人,而北洋軍閥僅僅張作霖就有50萬大軍。這種情況下,蔣介石被迫聯合諸如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實力派軍閥,一同對付北洋系。北伐成功以後,這些傢伙擁兵自重,控制了中國大部分省份,成為新軍閥。
  • 中原大戰隴海之爭,國軍德械師首戰失利,蔣介石為何卻奠定勝局?
    民國初年,由於北伐戰爭結束後利益分配不均而引發了規模浩大的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紛紛揭竿而起,組成了反蔣聯盟軍。蔣介石雖然在北伐戰爭之後佔據了江南膏腴之地,其麾下中央軍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是面對聲勢浩大的反蔣聯盟軍,仍舊顯得捉襟見肘。
  • 蔣介石為何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理由堂而皇之但背後另有深意
    可是讓人不解的是,深受傳統文化思想浸染的蔣介石為何也將國都定在南京呢?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後,一路勢如破竹,連戰皆捷,眼看就要飲馬長江,而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的駐地遠在廣州,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需要確定新的政治中心。於是,遷都問題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蔣介石最終提出了遷都武漢的意見。
  • 民國初年編遣會議,蔣介石稱最大得利者,為何卻令其舉世皆敵?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開軍隊編遣會議,宣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準備將現有北伐軍各部隊去粗取精,縮編為五十個師,老弱病殘一律裁撤。實際上蔣介石執意推行部隊編遣,是為了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勢力的軍事實力,為此蔣介石還特意許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 蔣介石的貼身侍衛,在夜間站崗時,必須在嘴裡塞條毛巾
    翁元是蔣介石的侍從副官,長期擔任蔣介石的「貼身內侍」。在老蔣身邊「服侍」了近三十年。根據翁元披露,蔣介石的侍衛是很不好當的,由於老蔣喜怒無常,脾氣暴躁,不少侍衛都曾挨過老蔣的棍子和腳踹,連侍衛長王世和、委員長侍從室內衛組長竺培基以及翁元自己也沒有例外過。
  • 「四一二」政變背後的金主:江浙財閥為何選中蔣介石?
    1926年11月,正當北伐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南昌北伐軍前線指揮部卻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一番短暫的談話之後,客人就匆匆離去,但在蔣介石的眼中,侍從們分明看到了掩飾不住的喜悅。這是蔣介石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次談話。
  • 蔣介石撤離大陸時說了一句話,李宗仁回憶錄中曾提及
    就在大家面面相覷時,蔣介石開口了:「現在局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對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我不能不有所表示。現在擬好一篇準備發表的文告,先請張群先生朗誦一遍,再徵求大家意見。」張群朗讀的篇文告,主要意思是蔣介石願意與解放軍和談,至於個人的去留,他並不在意,其中沒有明確提出下野。張群念罷,蔣介石扭頭問李宗仁有何意見。李宗仁不動聲色地表示,我會遵從總統的意願。
  • 張學良晚年說出蔣介石失敗原因:失去了一個人,又錯留一人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執意發動內戰,但是沒想到手握一手好牌的老蔣最終輸得一敗塗地,只能倉促間退守臺省,其實他之所以兵敗如山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失盡民心,然而他自己一直把過錯向別人的身上推,認為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導致自己前功盡棄,而張學良晚年卻說蔣介石失敗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別人。
  • 蔣介石李宗仁纏鬥半生,緊要關頭,為何不約而同推胡適選總統?
    在國民黨內,蔣介石和李宗仁關係形同水火,兩人的鬥爭貫穿整個政治生涯,蔣桂之爭可謂半部民國史。蔣李兩人曾是結義兄弟,自1929年大打出手以後,雙方進行過多次軍事鬥爭,這段時間是兩個明爭階段。全面抗戰爆發以後,李通電擁護中央領導一致抗日,兩人進入暗鬥階段。蔣介石與李宗仁的矛盾歸根結底都是派系之爭。蔣原本在國民黨內的地位並不高,只是粵軍元老許崇智的參謀長。
  • 蔣介石失去江山,怎麼都想不明白,全拜身邊一人,這人是誰?
    蔣介石失去江山,怎麼都想不明白,全拜身邊一人,這人是誰?蔣介石,我們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從小聽長輩講解,上課書本學習。他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頗有傳奇色彩,蔣介石在民國時期擔任最高長官,手握重權、把持要塞,可也飽受爭議。
  • 蔣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為何如此震撼?侍衛們為何不停地「嘖嘖嘖」?
    1947年8月7日,蔣介石乘坐著美齡號波音專機飛臨延安,在延安簡易機場塵土飛揚的跑道上降落,隨即,被重兵接送到延安城內最好的、戒備森嚴的邊區外交賓館。
  • 為什麼說1949年初蔣介石在故鄉奉化溪口過了一段「引退」的日子?
    蔣介石與宋美齡臺灣舊照1949年1月,蔣介石陷入了其執政21年來的又一次人生低谷。此前一段時間內,隨著國民黨百萬大軍在關係到國共兩黨生死存亡的遼瀋戰役與淮海戰役中的接連失敗,加之李宗仁、白崇禧等黨內不同派系首領對之展開政治攻勢,最終迫使其在「內外交困」的雙重壓力下宣布「下野」,並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視事」。「下野」後的蔣介石再次回到了故鄉浙江奉化溪口,而這距離他上一次「下野」的1931年已過去了18年。
  • 張學良為何在中東路事件中態度強硬,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
    其實,很多人都好奇張學良為何在處理這件事上態度如此強硬。原因有很多,其中和蔣介石也有很大的關係。中東鐵路問題由來已久。1896-1903年,沙俄為了侵略清朝在東北修建一條鐵路。這條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裡,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貫穿整個東北。這條鐵路經過的地方都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日俄戰爭後,南段也就是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但是北段還是沙俄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