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建文 (《神州》雜誌社常務副社長)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要實現以上目標,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融合是歷史必然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曾說:「中國5000年的文明歷史,是屬於世界人民的共同歷史」,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18世紀(包括18世紀中葉的乾隆盛世)之前,西方的工業革命尚處於萌芽階段,給世界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的正是我國四大發明,遍尋外國史料和史學評論,對18世紀中葉之前的中華民族也大都飽含溢美之詞與崇拜之情。誠然,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中華民族遭遇劫難,體會了「落後就要挨打」。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中國曾試圖通過學習西方世界標榜的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進行自救。但事實證明,當我們嘗試引入資本主義時,西方列強撕去了偽善的面具,他們只是希望藉助文化的滲入,便於殖民化、奴化教育。試錯的過程是痛苦的,它也消耗著人民對於文化的信任,但世界上哪一種文明的發展史沒有曲折和停頓呢?看看為世人所公認的人類歷史四大文明,如今其他三個幾乎消亡殆盡。但中華文化以它特有的頑強生命力,支撐著各族同胞,歷經險阻,戰勝困難,依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民族文化自信在當代中國浴火重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的產生,除了對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把握外,還包括對當代文化、未來文化的認知和把握。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將我國社會當時的主要矛盾定義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政府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從一個貧窮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個13億人的國家,實現了全面掃除文盲,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如今,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不再被單獨提出,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定義已悄然提升至比物質和精神更加上位的概念——美好生活,這正是物質條件極大豐富,文化也長期處於黃金髮展期的當代中國的真實寫照。在這一背景下,中華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市場經濟、和諧社會建設工作緊密聯繫,很好的迎合時代需求的同時,很好的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精髓,造就了繁榮的文化市場,提升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繼承和發揚的前提是要基於對文化自信在歷史和當代存在狀況的正確認知,進而正確把握我國文化的未來發展前景。若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人民對本國文化產生憧憬和嚮往是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自信在未來的充分體現。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始終保持足夠的信心,並堅持將文化自信貫徹至國家、集體、個人的文化追求之路。要警惕、防範我國當代文化發展存在的明顯問題,如為博取關注,以惡意迎合審醜需求為手段的低質量低格調的文化作品,層出不窮,損害了我國當代文化的健康發展,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產生錯誤導向。長期面對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共存局面的年輕一代,如何在當下境遇進行合理取捨,如何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我們需要對文化教育和建設進行未雨綢繆的布局和規劃,讓中華文化在年輕一代身上得以繼承和發揚。
中國文化自信在抗疫過程中彰顯升華
2020年初,不期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兇猛擴散,在抗疫戰爭中,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用最快的速度控制疫情,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自信得到有力的彰顯和升華。
我國人民在戰勝疫情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絕佳精神面貌,正是源於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傳承。首先,中華文化歷來強調注重人民的利益。抗疫中,「盡最大可能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等具體防控政策無不是這一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戰時」體現。這種人民生命觀,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具優越性的核心因素。這一精神理念還體現在後期的疫情防控工作上,在防控局勢依舊嚴峻的形勢下,各省市鄉鎮,自發湧現出不計其數的「志願者聯防隊」等公益性質的民間組織,自覺自發的協助各級人民政府開展防疫工作,愛國主義熱情高漲,社會各界團結空前,印證了中華文化的關鍵作用。疫情出現後,我國政府迅速啟動「戰時」響應,各項防控舉措快速緊密但不失秩序的頒布實施,最快速度最大程度的完成防控人員、物資的合理調配,各類群眾和社會問題妥善解決。這種面對突發災難的快速反應和有效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革命戰爭年代積累的豐富實戰經驗,以及中國人民對這種經驗的高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