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文化自信在「抗疫」中升華

2020-12-23 半月談網

作者:劉建文 (《神州》雜誌社常務副社長)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要實現以上目標,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融合是歷史必然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曾說:「中國5000年的文明歷史,是屬於世界人民的共同歷史」,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18世紀(包括18世紀中葉的乾隆盛世)之前,西方的工業革命尚處於萌芽階段,給世界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的正是我國四大發明,遍尋外國史料和史學評論,對18世紀中葉之前的中華民族也大都飽含溢美之詞與崇拜之情。誠然,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中華民族遭遇劫難,體會了「落後就要挨打」。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體西用」,中國曾試圖通過學習西方世界標榜的資本主義文化和制度,進行自救。但事實證明,當我們嘗試引入資本主義時,西方列強撕去了偽善的面具,他們只是希望藉助文化的滲入,便於殖民化、奴化教育。試錯的過程是痛苦的,它也消耗著人民對於文化的信任,但世界上哪一種文明的發展史沒有曲折和停頓呢?看看為世人所公認的人類歷史四大文明,如今其他三個幾乎消亡殆盡。但中華文化以它特有的頑強生命力,支撐著各族同胞,歷經險阻,戰勝困難,依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民族文化自信在當代中國浴火重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的產生,除了對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把握外,還包括對當代文化、未來文化的認知和把握。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將我國社會當時的主要矛盾定義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政府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從一個貧窮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個13億人的國家,實現了全面掃除文盲,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如今,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不再被單獨提出,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定義已悄然提升至比物質和精神更加上位的概念——美好生活,這正是物質條件極大豐富,文化也長期處於黃金髮展期的當代中國的真實寫照。在這一背景下,中華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與市場經濟、和諧社會建設工作緊密聯繫,很好的迎合時代需求的同時,很好的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精髓,造就了繁榮的文化市場,提升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繼承和發揚的前提是要基於對文化自信在歷史和當代存在狀況的正確認知,進而正確把握我國文化的未來發展前景。若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人民對本國文化產生憧憬和嚮往是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自信在未來的充分體現。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始終保持足夠的信心,並堅持將文化自信貫徹至國家、集體、個人的文化追求之路。要警惕、防範我國當代文化發展存在的明顯問題,如為博取關注,以惡意迎合審醜需求為手段的低質量低格調的文化作品,層出不窮,損害了我國當代文化的健康發展,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產生錯誤導向。長期面對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共存局面的年輕一代,如何在當下境遇進行合理取捨,如何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我們需要對文化教育和建設進行未雨綢繆的布局和規劃,讓中華文化在年輕一代身上得以繼承和發揚。

中國文化自信在抗疫過程中彰顯升華

2020年初,不期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兇猛擴散,在抗疫戰爭中,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用最快的速度控制疫情,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文化自信得到有力的彰顯和升華。

我國人民在戰勝疫情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絕佳精神面貌,正是源於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傳承。首先,中華文化歷來強調注重人民的利益。抗疫中,「盡最大可能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等具體防控政策無不是這一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戰時」體現。這種人民生命觀,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具優越性的核心因素。這一精神理念還體現在後期的疫情防控工作上,在防控局勢依舊嚴峻的形勢下,各省市鄉鎮,自發湧現出不計其數的「志願者聯防隊」等公益性質的民間組織,自覺自發的協助各級人民政府開展防疫工作,愛國主義熱情高漲,社會各界團結空前,印證了中華文化的關鍵作用。疫情出現後,我國政府迅速啟動「戰時」響應,各項防控舉措快速緊密但不失秩序的頒布實施,最快速度最大程度的完成防控人員、物資的合理調配,各類群眾和社會問題妥善解決。這種面對突發災難的快速反應和有效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革命戰爭年代積累的豐富實戰經驗,以及中國人民對這種經驗的高度認同。

相關焦點

  • 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
    文創IP增量加持 文化自信厚積薄發近些年,歷史、文化等IP進行文創開發正呈現出井噴態勢,各類文創產品席捲國內消費市場。從博物館聯名到企業跨界,從國潮興起到新文創崛起,一個個帶有中國元素和傳統風格的IP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國潮」和「新文創」,其背後彰顯出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 在抗疫教育中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充分彰顯。」  在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抓住關鍵要素,把我國的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與中國特色和制度優勢聯繫起來,在現實中切實體會中國治理的特色與制度優勢。  中國抗疫成果得益於國家經濟和科技支撐。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召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新使命。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以中國戰疫堅定「四個自信」
    原標題:以中國戰疫堅定「四個自信」  【教育探索】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高校要通過在線思政課、形勢政策課、主題黨日、主題團日等途徑,講清楚戰疫中的四大事實,引導大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 全球抗疫,中國青年應從「四個對比」讀懂「四個自信」
    3月28日,川普表示白宮正在考慮對紐約等三個州的部分地區採取強制隔離兩周的方式,但並未公布更多細節。紐約州長立馬表態,「隔離就意味著宣戰」,最終川普不得不在幾個小時後就放棄了這一命令。我們黨歷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國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出發,獨立自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營造了長期向好的環境,在這次抗疫中,更顯現出其獨特威力。  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彰顯了政治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 讀書閱讀,能讓你的思想得到升華,是人生一大樂事,豈能忽略
    隨著網際網路發展,人們更多地在網絡上刷視頻,玩遊戲,追劇等等,搞得自己很忙碌,而閱讀,讀書卻成為一種奢侈品。其實時間在悄然流逝,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而自己進步卻那麼慢,甚至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自己為世俗牽絆,想著怎麼去賺錢,沒有靜下心來去思考與閱讀。讀書閱讀,雖然不能馬上給你帶來經濟效益,但可以讓你的思想得到升華。
  • 「戰「疫」說理」在愛國主義情感中深化和升華中華民族精神
    這場舉國抗疫的人民戰爭從開始到現在已歷時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身歷其中的中國公民都深切感受到了一種令人振奮的精氣神充滿全社會、貫穿全過程,讓你我他中的每一個中國人在深受其濡染、備受其鼓舞中融入其中再外化為自身具體的抗疫行動,從而匯聚起人民抗疫的磅礴偉力。
  •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各領域文藝精品層出不窮、百花齊放,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看成績:不忘初心,從「高原」邁向「高峰」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 「2020年海澱全民閱讀」活動:書香飄海澱 閱讀E起來
    反映新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輝煌成就,呈現閱讀在催促人們砥礪奮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發揮的精神力量。此外,通過舉辦展覽、讀書會交流會、報告會等,結合抗疫英雄事跡疫情實際,利用線上線下閱讀平臺普及宣傳抗疫知識,講述抗疫故事,以書香助力戰「疫」,展現海澱人文形象。
  • 文化自信在帥鄉大地的生動實踐 ——看江津如何推進鄉村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近年來,重慶市江津區著力推進農家書屋建設,狠抓全民閱讀,「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閱讀氛圍愈發濃厚。帥鄉大地,文脈綿長,書香氤氳。
  • 抗疫音樂中的意象、境界與精神
    在抗疫鬥爭這一特殊的「大語境」下,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作品通過選取在大家看來極為尋常的意象,煥發出不尋常的光彩。抗疫地域環境意象的營造是比較突出的一點。作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發的地區,武漢在抗疫阻擊戰、總體戰中處於最前線、最焦點。
  • 新華國際時評:海外抗疫 中醫藥貢獻獨特力量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新華國際時評:海外抗疫,中醫藥貢獻獨特力量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海外抗疫,中醫藥貢獻獨特力量新華社記者鄭漢根中方還選派了中醫師參與醫療專家組赴義大利、柬埔寨等國協助抗疫。中醫藥在海外參與抗擊疫情獲得積極反響。在向義大利援助了10萬盒抗疫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後,意方後來提出希望再追加10萬盒。德國病毒學家奇納特爾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中西醫結合療法具有重要借鑑意義。中醫藥在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複製等方面有明顯效果。」
  • 雲端傳遞情誼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線上活動促同心抗疫
    人民網巴黎5月12日電(記者劉玲玲)在線學漢語、和中醫專家一起「雲養生」、觀看抗擊疫情紀錄片、在數字圖書館平臺閱讀中文書籍、通過圖片和視頻「雲遊中國」飽覽中國山川名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推出了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在保障學員「居家上課不停擺,文旅活動不打烊」的同時,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和做法、傳遞戰疫信心和希望,開闢中法文化交流新空間,贏得當地民眾積極評價
  • 破解抗疫中的文化密碼
    作者:通化師範學院 葛勝君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神、內涵豐富,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積澱並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無論是《論語·憲問》中的「仁者必有勇」之名言,還是《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知死不闢,勇也」的吶喊,抑或是《國語·周語》中的「勇,文之帥也」的豪言壯語,無不散發著強烈的不怕犧牲、勇於擔當的人文精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文化自信是文化破局的關鍵詞
    更令人意外的是,前十名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幾部影片,都是主旋律影片。這些影片或改編自真實事件,或講述英雄事跡,但又呈現出跟以往主旋律影片不一樣的質感。它們以商業類型片的創作手法敘事,將宏大的主題具體體現在一個個微小的細節中,讓劇中人保持血肉豐滿,從而能夠打動觀眾。
  •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旅遊辦事處抗疫】訪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佘...
    成立於2002年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也主動作為,積極投身抗疫工作,努力保障疫情期間文化旅遊交流不斷線。隔離疫情不隔離交流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立於2002年,是中國在歐洲設立的首個中國文化中心。建成十幾年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在推動中法兩國文化、藝術、教育、傳播以及科技領域的合作關係,促進中法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友好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一個話筒傳知識,一根網線系師生,一臺電腦表師情……抗擊疫情鬥爭中,魏金君用行動演繹戰「疫」之歌。魏金君是全國模範教師、齊魯名師、省首批齊魯名師領航工作室主持人。延時開學期間,中小學生居家學習,英語學習往哪個方向努力呢?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 漢服風潮持續升溫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漢服風潮的背後,一個新興的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快速成長。持續升溫的一股風潮3月26日晚,第三屆「中國華服日」線上晚會如約而至。當天,超過1000萬人湧入各平臺上的共青團中央官方直播間,「中國華服日」話題的全平臺閱讀量達11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