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18日成都訊(記者 許汝藝)11月16-18日,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設開放共享的未來之城」。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論壇邀請了中國政府、聯合國官員,以及中外城市、國際組織、知名學者、跨國企業代表到場,眾多國外嘉賓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遠程參會。論壇上,中國網記者視頻連線著名城市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城市的勝利》作者愛德華·格萊澤,就城鎮化問題對其進行專訪。
圖為著名城市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左)與中國網記者視頻連線
格萊澤教授「主張人生活在城市是保護自然的方式。」他指出,城鎮化進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問題,人口過密就是其中一個顯著問題。而人口過密又會進一步導致疾病傳播等更為嚴重的問題,霍亂、鼠疫等大流行病都曾使人類遭受重創,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討論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格萊澤教授表示,今年的新冠疫情會改變城市發展模型,但具體影響取決於疫情的發展態勢。即使是最理想的情況,世界經濟也需要幾年才能完全恢復。如果情況不樂觀,疫情更加嚴重,或者未來十年出現了新的大流行病,則會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無法生存;人們擔心自身安全,不敢隨意出行,這也會影響到公共運輸;持續的財政問題也會出現。
「流行病足以讓城市停擺。」格萊澤教授說。針對城市如何應對流行病,他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建立更為完善的預警機制。一旦疾病發生,應立刻封鎖相關的交通、物流等「城市流動網」。第二,掌握數據。疾病的應對非常依賴數據,包括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數據,以了解疾病的流行程度。第三,做好必要準備。格萊澤教授認為,醫療、研究等資源,應該在疫情未出現時就準備好。一旦出現疫情,疫苗研發等工作就可以即刻開展。
圖為愛德華·格萊澤接受視頻採訪
對於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格萊澤教授認為更密集的城鎮化對環境更為友好。他指出,如果中國未來以更集聚的方式規劃城市,而不是一味擴張城市,碳排放會大大降低。他強調,人口密度和綠色空間是完全可以兼容的,這需要利用科技,也需要更為智慧的規劃。他以《城市的勝利》中提到的交通堵塞問題為例:修建更多高速公路其實只會讓人買更多車,不會真正解決堵車問題;而新加坡的ERP道路計費系統才真正起到了作用。他表示,基礎設施建設固然很重要,但給人激勵也很重要,「要激勵人們做正確的事」。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中國政府近年來愈加強調城市發展的「以人為本」,格萊澤教授表示非常贊同這一理念,並指出,很多建築師、規劃師混淆了肉眼可見的城市和真正的城市——人,因此很多城市的規劃中並未體現足夠的人性。他直言,像美國華盛頓和中國北京這樣的首都城市很典型。格萊澤教授也表示,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十分悠久,應該繼續按照自己的模式有序發展。
採訪最後,格萊澤教授說他非常期待在疫情結束後去成都這座城市,親口嘗嘗美味的川菜,看看可愛的大熊貓。「由於疫情,我們無法真正面對面交流,非常遺憾。但也正是這一點讓這樣的會議更為重要:它提醒了我們,我們屬於一個共同的社群——我們關心城市發展,希望讓世界城市更加宜居,更加人性化。」
【來源: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