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履行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的重要基礎,是大學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集中體現,是大學軟實力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各高校因辦學傳統、定位發展、學科布局的不同,大學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形態,新時期的大學文化應具有守正創新、彰顯特色、開放包容、追求卓越的普遍共性。
守正創新:進步不竭的內動力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大學作為人類學習科學知識,探索科學未知領域,尋找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和使命的重要社會組織,具有知識生產、真理追求以及科學成果轉化的重要任務,創新始終貫穿其中。
守正創新,意味著大學要尊重知識生產的原始創造力,尊重科學研究不斷打破人類知識局限,實現自我突破的自然規律,促進學術發展,為教學科研激發新生動力。
守正創新也意味著大學要有敢於打破困局的創新理念、敢闖會創的創新氛圍和大膽改革的創新機制。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面臨新的發展形勢,新趨勢、新機遇不斷出現,新業態、新問題層出不窮,高校掌握主動的法寶在於創新。
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堅決破除條條框框的思維定式,敢於跳出固有的「發展舒適圈」,創新高校組織形式、服務方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創新,才能在時代的發展中乘風破浪。
彰顯特色:提升競爭力的路徑
「事物之獨勝處曰特色,言其特別出色也。」對於大學而言,特色是生命力、競爭力,大學要克服同質化傾向,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才能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每所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定位,這是大學文化特色形成的源頭,在發展進程中,由於學科特點與社會職責的不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氣質。大學要充分研究各自所處的客觀環境和社會需求,結合自身定位、文化積澱與學科特點,彰顯文化特色。
注重培養學科特色。學科是大學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承擔著將大學先進科研成果內化為生產力的重要使命,不同的學科具有不同的知識理論體系、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價值觀點、組織形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方式以及學術研究特色,是大學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路徑。
福州大學在建校之初就確定了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專業技術人才的定位,學校堅持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特點,圍繞地方特色和產業布局做學科,堅持小而精、深而實的學術研究,通過開放辦學,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不斷探索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特色模式。
開放包容:謀發展的向心力
作為一個社會單位,大學與政府、企業及社會其他組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大學文化的發展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社會的進步也能為大學文化的發展提供反哺作用,這種多元共存的生存狀態,造就了大學文化兼收並蓄的情懷、顧全大局的境界和開放包容的胸襟。
在外部環境上,要與政府、企業、學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形成良性互動,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機制,實現科學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合作與共享,為辦學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資源。
在大學內部,要營造自由、開放、包容的氛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允許不同的學術觀點互相激蕩從而碰撞出更好的思想火花,推動學校思想、文化、學術、科研蒸蒸日上。
在學科發展上,要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既著眼於前瞻性基礎研究,又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構建不同學科溝通橋梁,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加強學者之間的互通有無,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
在機制體制管理上,開放包容意味著在互利共贏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優化資源配置,探索建立面向重大成果產出的教學科研資源調配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資源的集聚效應和協同效應,統籌學校各類科研單位和學術組織之間的關係,構建上下聯動、內外合作的體系,以此實現資源最大化、效率最大化、辦學治校的效果最大化。
追求卓越:「雙一流」建設的保障
追求卓越、爭創一流,是大學科學研究的根本要求,也是當下「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保障。追求卓越是所有高等教育學府的優秀文化品質之一,但卓越並非大學與生俱來的特權,需要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管理能力等方面精益求精,不斷提升,才能實現。
追求卓越的校園文化,要立足人才培養。回歸教學,圍繞學生為中心提升教學質量,通過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培育一流的學科,打造一流的教學水平,確保每一名學生得到良好的教學體驗。
追求卓越的校園文化,既要立足國際學科前沿,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同時要著眼國家戰略發展需要,服務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使理想情懷、社會責任和科學精神融會貫通。
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時代,大學文化的四種文化特質辯證統一,既有差異又互相關聯,創新和開放是手段,特色是路徑,目標是卓越。豐富和發揚四種文化,不僅是為了應對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為了把握歷史機遇,圖之長遠發展的歷史責任。
(作者系福州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