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造啟動。專家表示, 「國信1號」的建造,是一個引領性、突破性和創新性項目,標記著我國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的到來,將為我國實施「深藍漁業」戰略提供重大裝備支撐與產業示範。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建造啟動儀式現場 (青島國信集團供圖)
據了解,「國信1號」總長249.9m,型寬45m,型深21.5m,設計吃水12m,載重量約10萬噸,排水量13萬噸,設計航速10節,可移動躲避颱風赤潮等惡劣氣候,在全球海域開展養殖作業。全船15個養殖艙能提供80000方養殖水體,其中前13個養殖艙單艙5600m3養殖水體,與半個標準遊泳池水體量相當,後2個養殖艙單艙3600m3養殖水體,通過養殖水體交換系統,實現養殖艙內水體與外界自然海水進行不間斷強制交換,藉助深層取水裝置獲取適宜溫度鹽度的海水進行養殖,保持養殖魚類一直處於最佳生長狀態,進而縮短養殖周期、提升養殖品質。
此外,隨季節和水溫變化,首艘養殖工船「國信1號」將常年遊弋在黃海千裡巖、東海舟山列島、臺山列島和南海南澎島間開展大黃魚等高品質魚種養殖。
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我國漁業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全球首艘 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造啟動階段,標誌著我國漁業裝備水平向現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轉型發展,對我國漁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提高水產品的質量,保障水產品的供應,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海水養殖先後經歷了五次浪潮,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傑看來,這幾次浪潮是基於生物技術和傳統養殖技術之上開展,而新的浪潮是在大型裝備自動化、信息化和人工智慧的背景下展開,建立一個大的工業體系,標誌著我國水產養殖從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進入了現代工業體系下的生產新階段。
「未來這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的成功運營有望成為第六次水產養殖浪潮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劉英傑說。
記者從建造啟動儀式上了解到,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2019年以來,青島國信集團發起並聯合中國船舶集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台州大陳島養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島藍色糧倉公司等單位開展項目科技攻關和產業示範應用,合作研發建造全球首艘10萬噸級全封閉遊弋式大型養殖工船項目。在資本和產業的加持下,這一項目實現了由實驗室科技成果向產業示範應用的突破和落地。經過持續的技術研發和攻關,養殖工船集成了養殖水體交換系統、魚苗入艙系統、飼料投餵系統、成魚起捕系統、加工系統、魚獲冷藏裝置、養殖實驗室和養殖集控系統,開闢了海上「移動牧場」的工業化養殖新模式。
「國信1號」養殖工船在漁業工業化養殖領域創造了養殖漁船單船噸位和養殖規模最大、單艙水體量最高、具備高度自動化和信息化的首個10萬噸級全封閉可遊弋式大型養殖平臺等多項國內外記錄,填補了行業空白。
青島國信集團副總經理董韶光告訴記者,這艘船投入使用後,年產量高品質魚類預計在3200至4000噸,年產值達2.2億元左右。
據悉,後續青島國信集團將聯合各合作方逐步投資建設50艘養殖工船,形成總噸位突破500萬噸、年產名貴海水魚類20餘萬噸,產值突破110億元的深遠海養殖產業鏈條,全力將項目打造成為世界級深遠海養殖的示範工程。
董韶光表示,青島國信集團將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和平臺的優勢,圍繞著海洋全產業鏈條,將種苗的繁育到飼料和疫苗的研製、養殖、加工、銷售、貿易等各環節串聯起來,聚集上下遊企業,從而打造一條海洋漁業的生態圈。
為對養殖工船高效養殖作業工作原理、裝備工況適應性以及工業化高效養殖模式開展試驗研究,國信中船公司同步啟動實施了「國信101」號中試船項目。中試船總噸位約3000噸,排水量約6800噸,已於11月6日在浙江台州交付,目前正在南海海域正式開展大黃魚養殖試驗,春節前將完成第一批大黃魚出貨,形成首批試驗成果。(中國日報青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