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2021-03-04 明德初心

《全國中草藥彙編》:川楝子

圖片 

拼音Chuān Liàn Zǐ

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

別名金鈴子、川楝實

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原形態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有縱溝紋,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葉互生,二至三回單數羽狀複葉。夏季開紫色花,腋生圓錐狀排列的聚傘花序。核果大,橢圓形或近圓形,長約3釐米,紅色或慄棕色,有光澤,核堅硬木質,有稜,6~8室。種子3~5粒。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溼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稜,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炮製川楝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炒川楝子:取淨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黃色。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歸肝、小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4.5~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川楝子

拼音Chuān Liàn Zǐ

別名楝實(《本經》),練實(《本草經集注》),金鈴子。仁棗(侯寧極《藥譜》),苦楝子(《本草圖經))。

出處《本草正》

來源為樟科植物川楝果實

原形態川楝(《摘元方》)

喬木,高達10餘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灰黃色。2回單數羽狀複葉,互生,總葉柄長5~12釐米,羽片4~5對,各對間距離疏遠;小葉2~5對,卵形成窄卵形,長4~7釐米,寬2~3.5釐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常不對稱,全緣或有疏鋸齒。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狀毛;總花梗長達10釐米;花淡紫色,直徑6~8毫米;萼5~6片,灰綠色;花瓣5~6枚,狹長倒披針形;雄蕊2倍於花瓣數,花絲連合成管狀;子房瓶狀,6~8室,偶或5室。核果長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慄棕色。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黑色,長約1釐米。花糊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於疏林中潮溼處。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貴州及甘肅南部等地。主產四川、湖北、貴州、河南等地。

性狀乾燥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長徑1.5~3釐米,短徑1.5~2.3釐米。表面黃色或黃棕色,微具光譯,具深棕色或黃棕色圓點,微有凹陷或皺縮。一端凹陷,有果柄脫落痕跡,另一端較平,有一棕色點狀蒂痕。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厚,淺黃色,質鬆軟。果核球形或卵圓形,兩端平截,土黃色,表面具6~8條縱稜,內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種子6~8枚。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特異,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黃色,肉黃白色,厚而鬆軟者為佳。

化學成分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鹼、山柰醇、樹脂、鞣質。

炮製川楝子:揀去雜質,洗淨,烘乾,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

《雷公炮炙論》:"(楝實)採得後曬乾,酒拌浸令溼,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經》:"苦,寒。"

②《別錄》:"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醫林纂要》:"核:苦辛;寒。"

歸經入肝、胃、小腸經。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小腸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陽明、手足太陰經。"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除溼熱,清肝火,止痛,殺蟲。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

①《本經》:"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綱目》:"治諸疝、蟲、痔。"

⑤《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衝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綱目》:"茴香為之使。"

複方①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溫湯亦得。(《活法機要》金鈴子散)

②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黃色,不用巴豆),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將二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食前。(《楊氏家藏方》金鈴子散)

③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廟痛: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醫方簡義》導氣湯)

④治髒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⑤治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為末,每溫酒服-錢。(《聖惠方》)

⑥治小兒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為末,豬膽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⑦治耳有惡瘡:楝於,搗,以綿裹塞耳內。(《聖惠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急性乳腺炎

將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碎曬乾,炒微黃,研細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錢,紅糖2兩,用黃酒或開水100~200毫升衝服,每日1~2次,連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診時未化膿者34例,服藥2~4次,均在3天內治癒。

②治療頭癬

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先將患者頭髮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淨瘡痂,再以5~10%明礬水洗1遍,擦乾,塗油膏(約厚2~3毫米),每日1次,連續10天為一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愈。上法共治髮癬患者4000餘人,有效率98%以上。

備註陝西、安徽、江蘇、山東、湖北等地,有時以同屬植物苦楝的果實,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實形狀較小,直徑1~2釐米。表面紅褐色間有黃棕色,具光澤,多皺縮,有多數棕色小點。一端可見果柄殘痕,另一端有一圓形凹點。果皮革質,易剝離。果核長橢圓形,具5~6條縱稜,內含種子4~6枚。種子扁梭形,紫紅色,皮薄,內有子葉2片,黃白色,富油性。氣微而特異,味酸而後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川楝子

拼音Chuān Liàn Zǐ

英文名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別名楝實、練實、金鈴子、仁棗、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

出處出自《本草正》

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11-12月果皮呈淺黃色時採摘,曬或烘乾。

原形態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稜,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溼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氣候,喜陽,不耐蔭蔽,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長。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12月採摘淺黃色成熟果實作種,用清水浸泡2-3d,去果肉,取出果核,晾乾,用溼沙貯藏催芽。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種。條播,按行距30cm開橫溝,深約6cm,株距12cm。每穴放果核1枚,隨即施人稀糞水,覆土8-10cm。播後1個月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cm時中耕除草1次,施人糞尿;苗高18-20cm時,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育1年,於冬季或第2年春季發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cm ×(2.5-3.5)cm開穴,每穴栽苗1株,填上壓實,澆足水。

田間管理 幼樹要加強管理,以利成活。成年樹每年春、秋季中耕除草,結合追肥;冬季進行修枝。遇旱及時灌水。

性狀性狀鑑別 核果呈類圓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皺縮,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鬆軟,淡黃色,遇水潤溼顯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校,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顆。氣特異,味酸、苦。以個大、飽滿、外皮金黃色、果肉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鑑別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細胞類方形,外被厚角質層。中果皮主為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16μm;分泌細胞圓形或橢圓形,長85-197μm,寬40-127μm;內側散布有細小維管束。內果皮主要為纖維,亦分布有石細胞,靠近中果皮的纖維多縱向排列,內側的纖維多橫向排列;晶纖維的含晶細胞,壁呈不均勻增厚,常數個相聯,胞腔內含草酸鈣稜晶,少數含簇晶。

粉末特徵:黃棕色。①內果皮纖維及晶纖維成束,常上下層交錯排列或排列不整齊。纖維長短不一,稍彎曲,末端鈍圓,直徑9-36μm,壁極厚,有的不規則縱裂成須束狀,孔溝不明顯,有的胞腔含黃棕色顆粒狀物;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數含簇晶。②果皮石細胞不規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彎曲呈S形,有的石細胞類圓形、類長圓形,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溝較稀而短,胞腔細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狀;也有石細胞壁稍厚,胞腔充滿棕色物。③果皮孔紋細胞類長多角形或長條形,壁稍厚,彎曲,具圓紋孔或斜紋孔,常可見數個紋孔集成紋孔域。④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斷面觀細胞扁平,壁厚,有縱紋孔;表面觀多角形,有較密顆粒狀紋理。⑤種皮含晶細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內充滿淡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物,並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細胞、種皮色素細胞、種皮內表皮細胞、草酸鈣方晶及簇晶。

化學成分果實含驅蛔有效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以及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melianone)、脂苦楝子醇(lipomelianol),21-O-乙醯川楝子三醇(21-O-acetyltoosendantriol),21-O-甲基川楝子五醇(21-O-methyltoosendan-pentaol)。

藥理作用1.驅蟲作用:本品有驅蛔蟲作用,有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強,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低濃度(1:5000-9000)川楝素對整條豬蛔蟲及其節段有明顯的興奮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增強,間歇地出現異常的劇烈收縮,運動的規律破壞,持續10-24小時。被認為川楝素是對蛔蟲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謝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應求而導致收縮性痙攣而疲勞,最後使蟲體不能附著腸壁而被驅出體外,因此臨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蟲時間較遲,約24-48小時,排出蟲體多數尚能活動。

2.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記錄膈神經放電和膈肌肌電,觀察川楝素對呼吸的作用,結果表明,大劑量川楝素(2mg/只,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於它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延腦呼吸中樞部位直接給川楝素(0.01-0.15mg/只)的實驗支持上述結論。中樞興奮藥尼可剎米對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輕微的對抗作用。川楝素對清醒家兔皮層自發電活動未見明顯的影響。

3.抗肉毒中毒的動物的作用:川楝素對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後6小時內給藥治療,其存活率可達80%以上;對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後24小時治療,可治癒半數以上;對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護作用;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經一肌肉接頭處對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給予川楝素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8±1.2、14.6±0.9、14.3±1.5和244.2±44.0mg/kg。靜脈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化療指數分別為4.2和4.5。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9.8mg/kg和4.2mg/kg。小鼠的累積性毒性:半數致死量為18.7mg/kg,累積係數K=1.13。猴的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變化最明顯的是SGPT,其次是肌無力。SGPT升高的最低劑量是0.0025m/kg×4,比猴靜脈注射治療的顯效劑量(0.5m/kg×4)小6倍。川楝素在肝臟的含量比其它組織高,肝臟病理形態學的變化,也比其它臟器明顯。

同屬植物苦楝有毒,曾有小孩食入而中毒致死的報告。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下瀉、呼吸困難及心悸等。犬口服後很快引起嘔吐,故不易中毒。牛、馬亦可中毒;而豬則最敏感,服200g半小時即中毒,2-3小時即可死亡;主要症狀為中樞抑制、昏迷,解剖時除見有胃、小腸的炎症及擴張外,尚有肝、腎組織充血,脂肪變性,肺中有多量血液,顯著紫紺等。成熟核果的毒性較未成熟者大。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

鑑別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中,揮散後,殘渣加0.12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紫紅色。(檢查三萜類)

炮製川楝子:揀去雜質,洗淨,烘乾,軋碎或劈成兩半。炒川楝子:將軋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麩皮拌炒至深黃色為度,取出放涼。《雷公炮炙論》:(楝實)採得後曬乾,酒拌浸令溼,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槌碎,用漿水煮一伏時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性味苦、寒;有小毒

歸經歸肝、小腸、膀胱經

功能主治疏肝洩熱;行氣止痛;殺蟲。主脘腹脅肋疼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頭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塗。行氣止痛炒用,殺蟲生用。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綱目》:茴香為之使。

各家論述1.《綱目》: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

2.《本草經疏》:楝實,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膀胱為州都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二經熱結,則小便不利,此藥味苦氣寒,走二經而導熱結,則水道利矣。

3.《本經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溼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疾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洩,而煩亂自除。其殺三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鬱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昔人以川楝為疝氣腹痛、殺蟲利水專藥,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腫莖強木痛溼熱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嘔涎之寒疝所宜。此言雖迥出前輩,然猶未達至治之奧。夫疝瘕皆由寒束熱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熱,以解錯綜之邪,更須察其痛之從下而上引者,隨手輒應,設痛之從上而下注者,法當辛溫散結,苦寒良非所宜,諸痛皆爾,不獨疝瘕為然。

4.《本經》: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5.《藥性論》: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6.《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7.《綱目》:治諸疝、蟲、痔。

8.《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

9.《本草求原》: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衝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焦點

  • 浮小麥(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浮小麥拼音Fú Xiǎo Mài來源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的乾燥輕浮癟瘦的果實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浮小麥拼音Fú Xiǎo Mài別名浮水麥(《本草蒙筌》),浮麥(《綱目》)。出處《本草匯言》來源為乾癟輕浮的小麥,水淘浮起者。原形態植物形態詳"小麥"條。生境分部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 女貞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女貞子拼音Nǚ Zhēn Zǐ英文名FRUCTUS LIGUSTRI LUCIDI別名爆格蚤、冬青子[河北、江蘇、福建、廣西、雲南]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女貞子拼音Nǚ Zhēn Zǐ別名女貞實(《本經》),冬青子(《濟急仙方》),爆格蚤(《分類草藥性》),白蠟樹子(《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鼠梓子(《廣西中藥志》)。出處《本草正》來源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果實。
  • 木鱉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木鱉子仁《全國中草藥彙編》:木鱉子拼音Mù Biē Zǐ別名藤桐、木別子、漏苓子來源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木鱉子拼音Mù Biē Zǐ別名木蟹(《開寶本草》),土木鱉(《醫宗金鑑》),殼木鱉(《藥材資料彙編》),漏苓子(《中藥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藥材手冊》),鴨屎瓜子(《藥材學》),木鱉瓜(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 鳳凰衣(中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
    《全國中草藥彙編》:鳳凰衣拼音Fènɡ Huánɡ Yī
  • 馬勃(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馬勃拼音Mǎ Bó別名灰包、馬糞包來源為灰包科脫皮馬勃屬植物脫皮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馬勃拼音Mǎ Bó別名馬疕(《別錄》),馬屁勃(陶弘景),馬疕苗(《蜀本草》),灰菇(《經驗良力》),馬屁包(《袖珍方》),牛屎菇(《綱目》),灰包菌((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藥苞(《河北藥材》),人頭菌、牛屎菌、大氣菌、灰菌(《南寧市藥物志》),雞腎菌、地煙(《廣西中藥志》)。
  • 半夏(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全國中草藥彙編》:半夏拼音Bàn Xià英文名RHIZOMA PINELLIAE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半夏拼音Bàn Xià別名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蠍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
  • 自然銅(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自然銅拼音Zì Rán Tónɡ別名石髓鉛(《雷公炮炙論》)。出處《雷公炮炙論》來源為天然硫化鐵黃鐵礦礦石。(《山西中草藥》)⑥治項下氣癭:自然銅貯水甕中,逐日飲食,皆用此水,其癭自消,或火燒煙氣,久久吸之亦可。(《仁齋直指方》)⑦治一切惡瘡及火燒湯燙:自然銅、密陀僧各一兩(並煅研),甘草、黃檗各二兩(並為末)。上四味,一處研細,收密器中,水調塗或幹敷。(《聖濟總錄》自然銅散)臨床應用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用自然銅改進病區水質。
  • 蓖麻葉(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蓖麻葉拼音Bì Má Yè出處《唐本草》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葉。③《陸川本草》:"治惡瘡。"④《廣東中藥》Ⅱ:"煎水外洗,治盜汗。"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煎洗、熱熨或搗敷。複方①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烴骨腫痛,及頑痺不仁:蓖麻葉蒸熟裹之。(《嶺南採藥錄》)②治腎囊腫大疝氣痛:蓖麻葉和鹽搗爛,敷腳底湧泉穴。(《嶺南採藥錄》)③治咳嗽痰涎:蓖麻子葉三錢,飛過白礬二錢。
  • 竹茹(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竹茹拼音Zhú Rú英文名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竹茹拼音Zhú Rú別名竹皮(《金匱要略》),青竹茹(《本草經集注》),淡竹皮茹(《別錄》),淡竹茹(《食療本草》),麻巴(《草木便方》),竹二青(《上海常用中草藥》)。
  • 金錢草(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金錢草拼音Jīn Qián Cǎo別名遍地香(《祝穆試效方》),地錢幾(《救荒野譜》),鈸兒草(《救生苦海》),連錢草(《質問本草》),銅錢草(《慈航活人書》),白耳草、乳香藤、九裡香、半池蓮、千年冷、遍地金錢(《綱目拾遺》),金錢艾(《本草求取》),馬蹄草、透骨消(《植物名實圖考》),透骨風,過牆風、巡骨風(《分類草藥性》),蠻子草(《天寶本草》),胡薄荷(《現代實用中藥》),穿牆草(《經效實驗單方》),團經藥、風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肺風草、金錢薄荷、十八塊草(《福建民間草藥》),江蘇金錢草(《中藥通報》5(1):27,19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唇形科植物
  • 魚腥草(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魚腥草拼音Yú Xīnɡ Cǎo
  • 白果(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白果拼音Bái Guǒ別名靈眼(《太倉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輿》)。⑥《本草再新》:"補氣養心,益腎滋陰,止咳除煩,生肌長肉,排膿拔毒,消瘡疥疽瘤。"⑦《本草便讀》:"上斂肺金除咳逆,下行溼濁化痰涎。"⑧《現代實用中藥》:"核仁治喘息,頭暈,耳鳴,慢性淋濁及婦人帶下。果肉搗碎作貼布劑,有發泡作用;菜油浸一年以上,用於肺結核。"⑨《山東中藥》:"治遺精,遺尿。"
  • 桑葉(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桑葉拼音Sānɡ Yè別名鐵扇子(《百草鏡》)。出處《本經》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葉。⑩《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⑾《百草鏡》:"治腸風。"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溼。"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 玫瑰花(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玫瑰花拼音Méi Gui Huā別名徘徊花
  • 天冬(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天門冬拼音Tiān Mén Dōnɡ別名大當門根(《石藥爾雅》),天冬(《藥品化義》)。②《日華子本草》:"貝母為使。"③《本草正》:"虛寒假熱,脾腎溏洩最忌。"複方①治嗽:人參、天門冬(去心)、熟幹地黃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含化服之。(《儒門事親》三才丸)②治吐血咯血:天門冬一兩(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膠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兩。
  • 青皮(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青皮拼音Qīnɡ Pí別名青橘皮(《品匯精要》),青柑皮(《本草求原》)。④《本草備要》:"除痰消痞,治肝氣鬱結,脅痛多怒,久瘧結癖,疝痛,乳腫。"⑤《現代實用中藥》:"治胃痛,吐逆,解熱,消痰水。"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注意氣虛者慎服。①《仁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②《本草蒙筌》:"老弱虛羸,尤宜全戒。"③《本草經疏》:"肝脾氣虛者,概勿使用。"
  • 白礬(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白礬拼音Bái Fán別名石涅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椰子
    下面部分摘錄於《中藥大辭典》椰子《海藥本草》【基原】為棕櫚科椰子屬植物椰子的種子。【採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後採收,剖開果殼,除去果肉內的漿液,微晾即可。置陰涼乾燥處。防蟲。【藥材】椰子 Coci Nuci ferae Semen主產於廣東海南、臺灣。
  • 中華本草:鬼針草
    (《浙江省中藥炮製規範2015年版》)本品為菊科植物鬼針草Bidens bipinnata L.的乾燥地上部分。(《上海市中藥材標準1994年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全草在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揀去雜草,鮮用或曬乾。(《中華本草》)秋季花後採收,乾燥。
  • 我讀《全國中草藥彙編》含羞草
    《廣西本草選編》。(2) 急性腹瀉:含羞草60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3) 腸胃炎、泌尿繫結石:含羞草15g,木通10g,海金沙10g,車前草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4) 神經衰弱,失眠:含羞草9g,夜交藤30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