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書|全才泰戈爾

2020-12-14 人民讀書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兩句詩歌,出自印度「詩聖」泰戈爾所作的《飛鳥集》,正如這本詩集的譯者鄭振鐸先生所說:「泰戈爾的歌聲雖有時沉寂,但是只要有人類在世上,他的微妙幽婉之詩,仍將永遠是由人的心中唱出來的。」因為這種詩歌與韻律的深厚造詣,1913年,52歲的泰戈爾憑藉詩集《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時至今日,泰戈爾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但是對於泰戈爾人生經歷中的一些趣聞軼事卻鮮有人知。

作為國內泰戈爾文學研究的著名專家,沈友忱在《天竺詩人:泰戈爾》一書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呈現了泰戈爾在家族興衰、婚姻成長、創作活動中由青澀走向成熟的過程,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在歷史沉浮中立體、豐滿的形象。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沈友忱的這部《天竺詩人:泰戈爾》一起,去領略印度的風土人情,尋訪天竺詩人泰戈爾的人生軌跡,一窺他緣何被稱為「詩聖」「印度的良心」。

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泰戈爾的詩歌,那一定是「清新雋永」。正如一位印度人所說:「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本身的意義,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愛他的原因。」泰戈爾的詩,是從他心底裡流出來的,是他對人生深度思考與感悟的真誠表達。

賈平凹曾經說過:「藝術都是情緒的東西,有社會情緒和個體生命的情緒,情緒如結合在一起,寫出來就是好作品,任何藝術也都有個情緒在裡面。」泰戈爾的創作情緒,深受其所處時代背景與生活經歷的影響。

泰戈爾生活的時代,印度正飽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摧殘,戰亂繽紛,餓殍遍野,底層百姓生活艱難,猶如在地獄中拼死掙扎。雖然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泰戈爾也不能避免動亂帶來的影響。在戰亂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泰戈爾,沒有因為家境的優越而耽於小兒女的情緒寫作之中,也沒有因為世道艱難而變得憤世嫉俗、過於偏激。如同他對於印度民族獨立的立場一般,他的詩歌總是在平和中充滿力量,溫婉而堅定。他並不喜歡用激揚澎湃的情緒抨擊世間醜惡,而總是用那些質樸、簡單的詩句,描述出幾乎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而又韻味十足的詩篇。他的詩歌仿佛是為了洗滌人心而作,將普世的價值觀融入自己的詩篇,那是他對人生與理想的探索與頓悟。他把這一切融進詩歌,讓閱讀的人更容易沉浸其間,與他一起前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閱讀的人喚醒,重新去審視自我與世界。泰戈爾的每一首詩中都閃爍著他精神的光芒,燦若星辰,照亮每一個閱讀者的心。

在泰戈爾所有的詩歌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讓他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集《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創作於1906年到1910年,這一階段,泰戈爾的妻子、女兒等親人相繼去世,歷經人生一個又一個挫折,熬過一場又一場生離死別,痛徹心扉之後的泰戈爾對人與事有了新的感悟,在廣袤天穹之間,他感受到人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助,也許是因為面對至親的離去,他深感無能為力,故而認為在人世間,神是唯一偉大而永恆的。於是,在這一時期,泰戈爾的詩歌創作,大多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藉助在詩歌中歌頌自己心中偉大的神,來排解面對親人離去的無奈與感傷。

這期間,泰戈爾白天忙著處理創辦的學校的事情,清晨和黃昏之際,就靜坐在涼臺上與神對話,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渴求得到神的寬慰。他將自己每日對神的感悟都訴諸於筆端,便成了一首首充滿神秘色彩的詩歌,這些詩歌匯總在一起,結集成書,就是《吉檀迦利》。

在孟加拉語裡,「吉檀迦利」的意思是獻詩,在這部詩集裡,泰戈爾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著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哀與樂,表達了對於生命的深沉思索。

而這本詩集之所以能獲獎,還得從泰戈爾的英美之行說起。

1912年,經歷過生死離別的泰戈爾,身心俱疲,就在這一年的3月,有兩個朋友寫信邀請他到英國散心。滿是疲憊的泰戈爾也恰有出門一行的想法,便決定帶著兒子和兒媳一同前往。誰知道,臨行之前,泰戈爾竟病倒了,只能遵從醫囑去莊園休養。在閒暇之餘,泰戈爾便開始了把《吉檀迦利》翻譯成英文的工作,他的翻譯不是逐字逐句的原文直譯,而是一種再創作,所以英文版的《吉檀迦利》在原作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兩個月後,待到身體康復,安頓好國內的一切事務,泰戈爾一家就踏上了前往英國的行程。英國之行的路上,泰戈爾將翻譯了一部分的《吉檀迦利》帶在身邊,繼續翻譯工作。好友羅森斯坦,是一位著名畫家,在讀完《吉檀迦利》的英文版後讚不絕口,於是將詩稿推薦給了葉芝。作為當時已經名揚天下的詩人,葉芝最初對羅森斯坦的推薦並不十分「感冒」,也未予以過多關注,直到羅森斯坦再次寫信推薦,葉芝才將信將疑地讀了一部分詩稿。誰知道,讀完部分詩稿的葉芝,便欲罷不能,迫不及待地趕到了倫敦索要剩餘的詩稿拜讀,葉芝認為,《吉檀迦利》所表達的情感是「他畢生夢寐以求的世界」。

緊接著,羅森斯坦又邀請了當時英國的一些社會名流、詩人以及作家來家中聚會,在聚會上,葉芝滿懷深情地朗讀了《吉檀迦利》的英文稿,朗誦結束後,一片寂靜,大家都沉默了。對此場景,泰戈爾起初以為是大家對自己的詩歌不滿意,所以心灰意冷,很是失落,誰知道,聚會後的第二天,他就收到參加聚會的人寫給他的信,表達對詩歌的讚美,敘說自己的感動。

隨後,葉芝親自為《吉檀迦利》的英文版寫了序言,並力薦到英國的印度學會,爭取能夠出版。在羅森斯坦和葉芝的幫助下,《吉檀迦利》的英文版於1912年由倫敦印度學會出版了。詩集出版後在英國引起了極大轟動。

191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活動開始的時候,英國詩人斯塔傑·穆爾,以英國皇家文學協會成員的身份,給當時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寫了封推薦信,推薦泰戈爾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就這樣,評委經過認真討論,最終,15個評委中13人將票投給了泰戈爾,泰戈爾因此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到了世界文學界的認可。

雖然泰戈爾是憑藉《吉檀迦利》在世界文壇嶄露頭角,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實際上,他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在小說、戲劇、歌曲、散文甚至繪畫等方面,都造詣很深。

他的小說震撼心靈,格調新穎,感染力強;他的戲劇種類繁多,富於哲理;他的歌曲,或哀惋纏綿,或威武雄壯;他的繪畫,表現豐富,不拘一格。可以說,泰戈爾一生的成就,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幾乎無所不包,又幾乎無所不精,堪稱奇才!

好了,親愛的聽眾朋友們,本期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就一起聊一聊泰戈爾這位偉大詩人的家庭,聊聊他成長的環境,在成長的印記中探訪偉大詩人養成的原因。

圖片來自百度網

相關焦點

  • 泰戈爾勵志的名言,只是做了2個虛無的決定,卻一直激勵了多少人
    妙就妙在他是泰戈爾,他用了上面兩樣東西,寫了一段勵志的名言,只是做了2個虛無的決定,卻一直激勵了多少人,文字如下: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的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泰戈爾讀完這段名言,詩人的第一個決定,我們想像的那一夜,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夜,因為對於常人而言所有的記憶是燒不毀,但是詩人泰戈爾卻可以燒毀。
  • 世上的兩種人才:專才與全才
    今天是己亥豬年 臘月十五世上有兩種人才,一種「專才」,一種「全才」。專才——易於發現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能快速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並且能夠聚焦專注下去。有定位,能聚焦,目標明確就是力量,這樣的人做事往往容易成功。
  • 夏花燦爛飛鳥去,秋葉靜穆黃葉落,聆聽泰戈爾《飛鳥集》的吟唱
    這就是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飛鳥集》,神奇的詩行,充滿哲思,又飽含真情,讓人感動不已愛不釋手。聽,這來自心靈的吟唱只有與宇宙和神靈和諧為一,點點頭追逐世界和神靈的腳步,獻出你的愛,融入這個世界,與神合一。詩人的哲學,讓我想起了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讓我想起了:天人合一。不知來自印度的詩人是否夢見過騎著青牛的老子,還是當年的老子騎著青牛到天竺傳過道呀?想來兩大文明之間或許有些說不清的淵源和聯繫。
  •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泰戈爾《飛鳥集》這裡我們要澄清一個事實,有一首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 聞中︱參訪泰戈爾為世界締造和平的寂鄉
    我是在這樣的時節,訪問現代印度的教育與詩的聖地:加爾各答北郊的寂鄉(Santiniketan,桑地尼克坦,意為「和平村」、「沉靜之鄉」),與藏身這個蔥鬱林藪中的印度國際大學(Visva Bharati),這是由詩人泰戈爾於1901年開始造夢,直至1921年初步締造完成的和平之鄉。
  • 被誤讀的泰戈爾:他絕不只是詩人
    泰戈爾在民國文壇的影響之大,以至於民國時期有一本著名刊物以「新月」作為名字,徐志摩、聞一多等人都擔任過這本刊物的編輯。泰戈爾當時還受梁啓超牽頭成立的「講學社」之邀,來華訪問交流。你們明白自己的心嗎?你知道自己的文化嗎?你們歷史裡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麼?
  • 泰戈爾經典詩句薦賞
    ——泰戈爾 《飛鳥和魚的故事》19、清風的光輝湧進我的眼睛——這是你傳給我心的消息。你的臉容下俯,你的眼睛下望著我的眼睛,我的心接觸到了你的雙足。——泰戈爾 《吉檀迦利》20、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悲傷,你也將失去星星。——泰戈爾21、把我當作你的杯吧!讓我為了你和為了你的人盛滿水吧!
  • 泰戈爾詩集經典100句
    ——泰戈爾"  42、 眼裡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撐著傘。 ——泰戈爾  43、 我把我的心之碗輕輕浸入這沉默之時刻中,它盛滿愛了。 ——泰戈爾 《飛鳥集》  44、 那想做好人的,在門外敲著門:那愛人的,看見門敞開著。 ——泰戈爾 《飛鳥集》  45、 只管走下去,不必逗留著,去採花朵來保存,因為這一路上,花朵還會繼續綻放。
  • 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全才和專才適應社會競爭時的利弊
    最近,」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話題討論的火熱,小編也想湊個熱鬧,今天搜集了幾條代表性的看法,大家一起看看吧~首先簡單囉嗦一句,全才是指才能全面發展的人,即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而專才是指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專門人才。
  • 夜聽 | 泰戈爾的愛情
    用春天的風折一隻風車,在溫暖裡旋轉;用春天的雨撐一把小傘,在浪漫裡滋養;用春天的眼照一張相片,在你的世界裡盤旋……春天,總是與愛情有著曖昧不清的關係。在這樣一個春天裡,你是否也有著愛情的幸福與煩惱呢?作為詩人,泰戈爾寫過無數的浪漫愛情故事,而有一首著名的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更是在發表之後引起巨大轟動,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愛情詩作。相信你我都聽過,其中一句是這樣傾訴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 害怕失敗的人,一定要讀一下泰戈爾的語錄,會讓你不再害怕失敗!
    如果你讀了以上兩句經常聽到的話,依舊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害怕失敗,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泰戈爾的語錄,會讓你不再害怕失敗!文字如下: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讀完泰戈爾這段語錄,可見一個人只要堅持追求真理,那麼他就不害怕失敗。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做到友誼的了解。」相遇是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時交會時互訪放的光亮!她睜著清澈的眼睛問他,「叔叔,你也是來找我爸爸的嗎?」後來他才知道她時林長民的女兒,原來他們這樣地近,倫敦似乎也沒有那麼冷。徐志摩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帶著林徽因走進詩書文的殿堂。康橋邊,大街上,公園的長椅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每當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會悉心為她講解。
  • 泰戈爾的情話,足以溫暖整個冬天!
    ——泰戈爾《飛鳥集》 2我是一隻曠野中的鳥,在你的眼裡找到了天空。 ——泰戈爾《飛鳥集》 3總有一天,我要在別的世界的晨光裡對你唱道:「我以前在地球的光裡,在人的愛裡,已經見過你。
  • 徐志摩為她休妻,苦戀一生,泰戈爾一首短詩,道破兩人結局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林徽因綠茶,你那邊讓徐志摩拋妻棄子,轉頭卻和別人相戀了。其實,對於徐志摩的追求,林徽因早就回絕了。在林長民寫給徐志摩的一封信中,他親自替女兒解圍:「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想足下誤解耳。」
  • 泰戈爾的人生與飛鳥集
    我最喜歡的詩人應該就是泰戈爾了,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3.我是一隻曠野的鳥,在你的眼裡找到了天空。 4.我將一次又一次的死去,以此證明,生命將是無窮無盡的。 5.生命從世界得到資產,愛情使它得到價值。6.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 泰戈爾詩歌是神(梵)啟之作
    ——瑞典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哈拉爾德雅奈每天讀一句泰戈爾的詩,可以讓我忘卻世上一切痛苦。    ——英國偉大詩人葉芝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謝謝你以卓越的哲理,慰藉我心靈的寂寞。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二篇(哲理詩)
    眾所周知,泰戈爾是印度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吉檀迦利》因為深奧難懂,不被我們中國的讀者知曉。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
  • 白開元:英譯泰戈爾詩歌的藝術特色
    白開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孟加拉語部譯審,曾翻譯多部泰戈爾作品。  為紀念泰戈爾誕辰150周年,5年前我著手翻譯詩人的8個英文集子,即《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情人的禮物》《渡口集》《採果集》和《遊思集》,2010年9月譯完,相繼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三篇(完結)
    眾所周知,泰戈爾是印度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吉檀迦利》因為深奧難懂,不被我們中國的讀者知曉。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一期
    眾所周知,泰戈爾是印度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吉檀迦利》因為深奧難懂,不被我們中國的讀者知曉。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