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兩句詩歌,出自印度「詩聖」泰戈爾所作的《飛鳥集》,正如這本詩集的譯者鄭振鐸先生所說:「泰戈爾的歌聲雖有時沉寂,但是只要有人類在世上,他的微妙幽婉之詩,仍將永遠是由人的心中唱出來的。」因為這種詩歌與韻律的深厚造詣,1913年,52歲的泰戈爾憑藉詩集《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時至今日,泰戈爾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但是對於泰戈爾人生經歷中的一些趣聞軼事卻鮮有人知。
作為國內泰戈爾文學研究的著名專家,沈友忱在《天竺詩人:泰戈爾》一書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故事呈現了泰戈爾在家族興衰、婚姻成長、創作活動中由青澀走向成熟的過程,展示了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在歷史沉浮中立體、豐滿的形象。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沈友忱的這部《天竺詩人:泰戈爾》一起,去領略印度的風土人情,尋訪天竺詩人泰戈爾的人生軌跡,一窺他緣何被稱為「詩聖」「印度的良心」。
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泰戈爾的詩歌,那一定是「清新雋永」。正如一位印度人所說:「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本身的意義,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愛他的原因。」泰戈爾的詩,是從他心底裡流出來的,是他對人生深度思考與感悟的真誠表達。
賈平凹曾經說過:「藝術都是情緒的東西,有社會情緒和個體生命的情緒,情緒如結合在一起,寫出來就是好作品,任何藝術也都有個情緒在裡面。」泰戈爾的創作情緒,深受其所處時代背景與生活經歷的影響。
泰戈爾生活的時代,印度正飽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摧殘,戰亂繽紛,餓殍遍野,底層百姓生活艱難,猶如在地獄中拼死掙扎。雖然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泰戈爾也不能避免動亂帶來的影響。在戰亂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泰戈爾,沒有因為家境的優越而耽於小兒女的情緒寫作之中,也沒有因為世道艱難而變得憤世嫉俗、過於偏激。如同他對於印度民族獨立的立場一般,他的詩歌總是在平和中充滿力量,溫婉而堅定。他並不喜歡用激揚澎湃的情緒抨擊世間醜惡,而總是用那些質樸、簡單的詩句,描述出幾乎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而又韻味十足的詩篇。他的詩歌仿佛是為了洗滌人心而作,將普世的價值觀融入自己的詩篇,那是他對人生與理想的探索與頓悟。他把這一切融進詩歌,讓閱讀的人更容易沉浸其間,與他一起前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閱讀的人喚醒,重新去審視自我與世界。泰戈爾的每一首詩中都閃爍著他精神的光芒,燦若星辰,照亮每一個閱讀者的心。
在泰戈爾所有的詩歌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讓他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集《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創作於1906年到1910年,這一階段,泰戈爾的妻子、女兒等親人相繼去世,歷經人生一個又一個挫折,熬過一場又一場生離死別,痛徹心扉之後的泰戈爾對人與事有了新的感悟,在廣袤天穹之間,他感受到人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助,也許是因為面對至親的離去,他深感無能為力,故而認為在人世間,神是唯一偉大而永恆的。於是,在這一時期,泰戈爾的詩歌創作,大多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藉助在詩歌中歌頌自己心中偉大的神,來排解面對親人離去的無奈與感傷。
這期間,泰戈爾白天忙著處理創辦的學校的事情,清晨和黃昏之際,就靜坐在涼臺上與神對話,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渴求得到神的寬慰。他將自己每日對神的感悟都訴諸於筆端,便成了一首首充滿神秘色彩的詩歌,這些詩歌匯總在一起,結集成書,就是《吉檀迦利》。
在孟加拉語裡,「吉檀迦利」的意思是獻詩,在這部詩集裡,泰戈爾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著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哀與樂,表達了對於生命的深沉思索。
而這本詩集之所以能獲獎,還得從泰戈爾的英美之行說起。
1912年,經歷過生死離別的泰戈爾,身心俱疲,就在這一年的3月,有兩個朋友寫信邀請他到英國散心。滿是疲憊的泰戈爾也恰有出門一行的想法,便決定帶著兒子和兒媳一同前往。誰知道,臨行之前,泰戈爾竟病倒了,只能遵從醫囑去莊園休養。在閒暇之餘,泰戈爾便開始了把《吉檀迦利》翻譯成英文的工作,他的翻譯不是逐字逐句的原文直譯,而是一種再創作,所以英文版的《吉檀迦利》在原作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兩個月後,待到身體康復,安頓好國內的一切事務,泰戈爾一家就踏上了前往英國的行程。英國之行的路上,泰戈爾將翻譯了一部分的《吉檀迦利》帶在身邊,繼續翻譯工作。好友羅森斯坦,是一位著名畫家,在讀完《吉檀迦利》的英文版後讚不絕口,於是將詩稿推薦給了葉芝。作為當時已經名揚天下的詩人,葉芝最初對羅森斯坦的推薦並不十分「感冒」,也未予以過多關注,直到羅森斯坦再次寫信推薦,葉芝才將信將疑地讀了一部分詩稿。誰知道,讀完部分詩稿的葉芝,便欲罷不能,迫不及待地趕到了倫敦索要剩餘的詩稿拜讀,葉芝認為,《吉檀迦利》所表達的情感是「他畢生夢寐以求的世界」。
緊接著,羅森斯坦又邀請了當時英國的一些社會名流、詩人以及作家來家中聚會,在聚會上,葉芝滿懷深情地朗讀了《吉檀迦利》的英文稿,朗誦結束後,一片寂靜,大家都沉默了。對此場景,泰戈爾起初以為是大家對自己的詩歌不滿意,所以心灰意冷,很是失落,誰知道,聚會後的第二天,他就收到參加聚會的人寫給他的信,表達對詩歌的讚美,敘說自己的感動。
隨後,葉芝親自為《吉檀迦利》的英文版寫了序言,並力薦到英國的印度學會,爭取能夠出版。在羅森斯坦和葉芝的幫助下,《吉檀迦利》的英文版於1912年由倫敦印度學會出版了。詩集出版後在英國引起了極大轟動。
191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活動開始的時候,英國詩人斯塔傑·穆爾,以英國皇家文學協會成員的身份,給當時瑞典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寫了封推薦信,推薦泰戈爾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就這樣,評委經過認真討論,最終,15個評委中13人將票投給了泰戈爾,泰戈爾因此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到了世界文學界的認可。
雖然泰戈爾是憑藉《吉檀迦利》在世界文壇嶄露頭角,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實際上,他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在小說、戲劇、歌曲、散文甚至繪畫等方面,都造詣很深。
他的小說震撼心靈,格調新穎,感染力強;他的戲劇種類繁多,富於哲理;他的歌曲,或哀惋纏綿,或威武雄壯;他的繪畫,表現豐富,不拘一格。可以說,泰戈爾一生的成就,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幾乎無所不包,又幾乎無所不精,堪稱奇才!
好了,親愛的聽眾朋友們,本期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一期,我們就一起聊一聊泰戈爾這位偉大詩人的家庭,聊聊他成長的環境,在成長的印記中探訪偉大詩人養成的原因。
圖片來自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