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國內的腕錶市場主流還是以「國產機芯」為榮,戴著一塊由內到外都是中國製造的國表也當作是身份的象徵。可是到了現在,國產機芯卻逐漸的退出了主流市場,取而代之的就是「進口瑞士機芯」。
不知道是市場宣傳,還是品牌營銷的原因,大部分表迷都認為瑞士機芯要「高人一等」。當然,編輯不否認瑞士機芯的地位,但是這並不代表它完美無缺。
就拿我們熟知的ETA機芯來說,這些一直被瑞士表當作寶的東西其實會有我們想不到的驚喜,也會有讓我們驚訝的缺陷。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主題,一起來深入了解瑞士ETA機芯。
ETA 2824-2
如果說過有85%的瑞士表都在使用ETA 2824-2 機芯,那使用2824-2的瑞士表一定會佔50%以上。ETA 2824-2 作為一枚基礎款式,許多入門級別的瑞士表都會選擇搭配它。這枚機芯的數據可以說及格,也可以說是穩定,4.6mm的厚度、28800次/小時振頻、25顆寶石軸承、38小時動力、雙向自動上鏈、每日誤差±15秒(運動量充足)等等,這些數據作為入門瑞士表來說既無太大亮點,也沒有太大的缺點,但是關於這枚機芯的上鏈問題我們還需要著重講一下。
雖然2824-2以中庸、穩定著稱,但由於在誕生這半個世紀以來鮮有升級改進,所以傳統齒輪和雙向上鏈系統的老化會影響到上鏈效率和走時穩定。後來ETA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改進的版本中改良成立手動上鏈的版本(ETA 2804),但是傳導系統依舊沒有改變。在近些年生產的2824系列機芯中,有一些品牌開始將它打磨,做了鍍上鎳、銠的處理之後,形成的日內瓦紋非常耀眼。事實上,這枚機芯只要經過打磨,是完全具備天文臺認證的能力的,單枚機芯的售價也在千元以上。
ETA 2892 A2
首先2892絕對不是2824的升級品,它誕生於80年代,是屬於中高級定位的機芯。2892的優勢就是比較薄,厚度僅為3.6mm,而是寶石軸承的數量也降到了更加合適的21顆。這裡要特別註明的是,寶石軸承的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主要是要看機芯的構造。首先在2892耐用、穩定的前提下,它還有著一向便於調教和維修的特性。雖然本身2892不具備天文臺水準,但是因為這種簡單易調的設定,因此每一枚eta2892機芯都能通過稍加調教和打磨來達到天文臺認證的水平。
事實上,2892機芯的設計原型是1962年面世的1466U機芯,在主板、夾板等固定部件上採用的都是相似的黃銅材料。但是與原型不同的就是2892在中央上鏈擺輪處增加了5顆鋼珠做滾動軸承,這個設計不僅可以增加中央擺輪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上弦效率。除此之外,因為具有易調教的特點,在2892機芯上還可以通過技術增加萬年曆、雙問報時、月相日出、動力顯示、計時等等功能,唯一的缺點就是成本太高,整表的售價較貴。
ETA 7750
在嚴格的意義上來說,7750的名稱應該叫做Valjoux 7750比較合適。在被ETA收購之前,Valjoux公司生產的計時機芯就已經非常出名了,勞力士迪通拿使用的72型手動上鏈計時機芯便是出自Valjoux。Valjoux 7750的初代版本誕生於1974年,當時為17顆寶石軸承的設計,在80年代被ETA公司收購之後改成了25顆寶石軸承的設計。在名字更名為ETA 7750之後,這枚機芯的動力變成了42小時,每小時振頻28800次和單向自動上鏈的設計。
不僅如此,在內部ETA還為它增加了一項指針式微調裝飾,這項裝置以偏心螺絲為原理,在微調上有很好的精準度。雖然現在7750機芯是計時功能的代名詞,但是大部分品牌都能將它改良為三問、雙追秒針、飛返、萬年曆等複雜功能機芯。儘管7750做得非常出色,但是還是有一個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它很厚(7.9mm),導致所有使用7750機芯的腕錶都是大表殼。
ETA 6497
ETA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機芯製造廠,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它能造出出色的機芯,還有就是ETA具有很強的融合能力。ETA的6497機芯就是來自Unitas製造公司,在被ETA收購之後,這枚經典的大尺寸懷表機芯也將名字改成了「ETA」。首先因為這枚機芯為懷表式的大尺寸,所以在內部構造上有很從容的設計,即使是只有18000次/小時的振頻數據,也難非常輕鬆的獲得天文臺證書。
在後期的改良中,這枚機芯一種分為兩個大致方向,一是在內部做日內瓦紋打磨處理,增加觀賞性;二是像德國制表一樣,在傳動性格和微調系統上做文章,增加藍鋼螺絲和3/4夾板的設計。因為是手動上鏈的緣故,只要每天能上滿一次弦,精準度絕對是天文臺的水準。當然,缺點也是因為它體積太大。
以上便於對於ETA經典機芯的介紹,如果買表時注重機芯問題的話,這將是一項很好的參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