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寫怪力亂神,蒲松齡的狐女美麗可愛,紀曉嵐的卻愛講大道理

2020-12-10 潮眼看歷史

寧波的吳生,喜歡逛煙花巷柳之地。後來與一貌美的狐仙歡好,但仍然愛往青樓跑,狐仙說:「我會變化,只要是你喜歡的,我一見,就可以變成她的模樣。只要你心裡一想,就立馬出現在你面前,這樣豈不是比花錢買笑要好嗎?」

青樓

吳生試了一下,果然不假,狐仙變化的模樣和他喜歡的青樓女子一樣,於是便不再去青樓。

可是有天,吳生對狐仙說:「眠花宿柳,實在是更愜意,你雖然變化的惟妙惟肖,但心中總感覺隔著一層。」

狐仙說:「並非如此,聲色犬馬的歡樂,本來就是電光石火的一剎那,怎麼就知道我變化的某某女子為虛幻,而你心中的某某女子不是虛幻的呢?不光你心儀的青樓女子是虛幻的,就連我也是虛幻的。千百年來,歷史上的那些名姬豔女,也都是虛幻的。

白楊綠草,黃土青山,哪一處不是古時候的歌舞場?活著時巫山雲雨一般的歡愛,以及生離死別時埋香葬玉、別鶴離鸞那樣的哀痛,不過是伸一伸胳膊那麼短的一會兒時間。

黛玉葬花

其中,兩個人在一起,要麼幾分鐘,要麼幾天,要麼幾個月,要麼幾年,終有訣別的時候。等到訣別之日,不管你是相聚了十幾年,還是萍水相逢的片刻歡愉,都一樣是撒手人寰,轉瞬成空。

流連於煙花柳巷,不都如春夢一場嗎?即使是情緣深厚,終身相守,但是容顏會改變,白髮會滋生,同一個人也不再是以前嬌媚動人的模樣。

因此上,她們當時的美麗容顏,也可以說是虛幻的啊,怎麼就單單以為我變成你喜歡的某某女子,就是虛假幻化的呢?」

吳生聽後幡然醒悟。幾年後,狐仙辭別而去,吳生也不再流連於青樓。

——這是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裡的一個故事,叫《寧波吳生》。

清朝時,兩個說神鬼狐妖的「大V」,非蒲松齡紀曉嵐莫屬,但兩人還是有很大差別。

蒲松齡是民間神鬼故事的代表,他的《聊齋志異》,長篇故事很多,而且都很精彩,裡面的狐妖女鬼都異常可愛,他除了結尾的「異史氏曰」簡單評論外,不會長篇大論的說教,他擅長諷刺。

蒲松齡

可是,紀曉嵐就不一樣了,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基本都是短篇故事,而且說教意味很重,裡面的神鬼狐妖感覺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或聖賢大儒,學究氣太濃,也因此不如蒲松齡筆下狐妖女子那般可愛。

這種差別,其實很好理解,畢竟蒲松齡是落魄書生,是體制外的人,所以更接地氣,而紀曉嵐是大官,是體制內的人,所以他的故事雖講神鬼,但卻合乎儒家觀念和封建制度,講的是大道理。

當然,紀曉嵐作為一個飽學之士,他的許多大道理講得還是不錯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閱微草堂筆記》能成為和《聊齋志異》一樣的古典文學名著。

在志怪小說這方面,蒲松齡是前輩,他比紀曉嵐可早生了差不多100年呢,不過兩人遙相呼應,人情味和說教性互補,這才是形成一個完整的清代社會百態!

就比如這篇《寧波吳生》裡,狐女雖然講了一大堆道理,而且有些還很牽強,但我看完後依然覺得很對,我竟無話可說。

閱微草堂筆記 舊書

正如狐仙說的,人生聚散有時,美麗的容顏不會永駐,我們只不過是過客,何必那麼執著於真實和虛幻呢?很多我們所追求的東西,都不過是我們心裡的欲和念幻化出來的假象。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美人歌女,在當時是真實的,可如今我們依然愛慕和嚮往,那嚮往的就是一個虛幻的想像罷了!所以說,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真實。

我認為,只要我們遵從內心,過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就是真實,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最讓人驚奇的作品《鳳陽士人》為何不可思議?
    那麼為什麼丈夫和弟弟也夢到了同樣的事情呢,不得不說這是蒲松齡先生構思的巧妙之處,他們夢到的都是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們做的不是同樣的夢。為什麼這麼說?這應該是蒲松齡先生對於女性深受理學壓迫的一種無聲的抗議,無論男人做沒做錯事情,女人的眼裡男人就是大過天的,這應該成了一種社會常態,所以在妻子、丈夫和弟弟的夢裡都出現了這樣一個場景,當然也有可能是過度解讀了,只是因為妻子深愛丈夫的情景深入了三個人的內心,所以三個人都認同妻子會因為這個埋怨弟弟的事情。看到這裡大部分人應該都會認為這三個人的夢是各有所夢的巧合對嗎?
  • 蒲松齡的菊桑茶
    蒲松齡(1640-1715年),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的《聊齋志異》通過談狐說鬼的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那些狐鬼真的比某些「正人君子更可愛」呢!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寫幻如真筆意靈動——說《妖術》一篇辛辣雋永的諷刺小說——說《三生》為文章吐氣為不遇痛哭——說《葉生》天道酬勤更酬德——說《王成》人狐相戀一狂一嬌——說《青鳳》雙重訓誡兩面鏡子書中很多考證都有獨到之處,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如通過蒲松齡的畫像題辭揭示其晚年複雜的心態;考證蒲松齡與諸城遺民集團的關係,從而探討其思想與創作所受到的影響;考證《聊齋》中「金和尚」其人的事跡,從而指出《金和尚》篇對研究明清之際寺院經濟所具有的重要史料價值。這些方面以往的研究者都不曾言及。
  • 狐 魅
    書生看了一眼它們看的書,都是《五經》、《四書》、《孟子》、《論語》、《孝經》之類,然而只有原文而沒有注釋。書生問:「經文不解釋,怎麼能讀懂?」老翁說:「我們讀書,只求明白道理,聖賢的語言,本來並不艱深,口頭傳授,簡單地做些講解,即可知道它的意義和宗旨,何必要什麼注釋呢。」   紀曉嵐講的這第二個故事,意在諷喻。
  • 《狐夢》:蒲松齡為狐仙寫的正名之作,寫盡了狐仙的美好
    到了晚上,那狐仙果然帶著女兒來了,只見她的女兒長得俊俏,步態輕盈,面容嬌羞可愛。畢安見到這個女孩便喜歡上了她。忙上前想要拉那小女兒的手。狐仙對著自己的小女兒說:「淑兒,你和畢安前世就有緣,如今你也長大了,今晚就由你服侍他吧,但是切記不可貪睡,明天天亮之前就得回去。」
  • 封三娘的故事:猜猜300年前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時候在想什麼
    蒲松齡是從22歲開始寫各種寫各種狐鬼故事,他本人也不是沒想過考個功名當個官員,怎奈考也考不中。
  • 貪女色、假清高、惡趣味:拆穿紀曉嵐的三個真相
    只是觀者有心可以略微留意一下影視作品背後的真相,那些多半都是被美化的,真相往往更黑暗、殘酷,不堪入目。《閱微草堂筆記》揭開了躲在影視劇背後的,真正的紀曉嵐。真相之一:一日御女數人,寫作之前必合歡蟲鳴漫錄》記載:「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臥一次。不可缺者。
  • 聊齋之狐夢
    夢而非夢」,又疑非非夢,後來因為狐女被西王母徵作花鳥使,是以分離。臨別時狐女以作傳託囑聊齋記述留憶( 即「非非非夢」),題曰狐夢,結於「非夢而夢」。篇末結語「畢細述其異。餘曰: 『有狐若此,則聊齋之筆墨有光榮矣。』遂志之」與小說開頭自稱的「餘」作為一個層內外身的敘述者,以第三人稱講述了《狐夢》的故事。自「(畢)當戶而寢。
  • 為什麼有的人愛講大道理?
    情和理,在溝通中是同時存在的,有的時候人會顯著性想談情,有的時候人會顯著性想講理。所以,在與他人的溝通中,你要先去判斷對方是想跟你談情還是想跟你談理,然後你再拿出相應的方式來應對,當你們的頻道一致了,你們的溝通就能順暢了。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一個山東女人成就的偉大作品
    蒲家貧寒,劉氏嫁過來是由富入窮,由貴入賤,穿的都是破布舊衣,吃的都是粗糠野菜。在蒲松齡的內心裡,一定是覺得虧欠妻子的,但他從沒有說出口,許是山東男人相對普遍的「大男子主義」在作祟吧。但劉氏從來沒有一句怨言,吃穿用度都儘可能地照顧著蒲松齡。家裡偶有葷腥時,她的筷子從來都是繞著走,說什麼都要讓給蒲松齡。
  • 人豬戀,鬼當官:偏愛重口故事的紀曉嵐,歷史上是啥樣?
    而真正的紀曉嵐,他的聰明卻遠不止在口頭上,紀曉嵐自小就有「神童」的稱號,後來長大後參加科試和鄉試,都考了第一名。可見,紀曉嵐的確天生就是個讀書的料。所以他的故事簡單且說教,從文學性上比不過《聊齋志異》,當然,這都是他的身份所決定的。二 信鬼的紀曉嵐也許會有人好奇,《閱微草堂筆記》講的是什麼?
  • 和珅請紀曉嵐題字紀曉嵐寫了兩個字過了幾天,和珅又氣又病
    說到這個時期,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紀曉嵐。說到紀曉嵐,想必大家對他都有一定的了解。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而且他也很正義。北京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在中學中了進士後,終因在文字方面有驚人的天賦,被乾隆留在宮中,升為侍者學士。不過,對他來說,生前沒有被任命為學士是一件遺憾的事。紀曉嵐一生寫了很多名著,流傳至今。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這就是蒲松齡的生活態度,事無巨細,大事小事都用文字vlog進行記錄,所以查閱資料,可以清楚地知道,蒲松齡每天都在幹什麼。《聊齋志異》裡的《聶小倩》故事,至今依然屢次搬上銀幕,翻拍不斷,這些電影在不斷地演繹著「書生與女鬼」的故事。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
    此時的蒲松齡,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農民,又不是功成名就的學士,接觸的又都是地方的縉紳名流、地方官員,生活內容也都是讀書、教書與著書。可以說,蒲松齡的身份很難歸屬到任何一個階層。蒲松齡因為他特殊的身世地位,既能接觸到上層文士的雅文學,又能接觸到下層民眾的俗文學。
  •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簡介,蒲松齡是怎麼死的?
    故事多寫各類鬼狐妖媚,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費盡一生心血,創造《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