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

2020-12-23 春耕夏耘

在中國文學史上,以志怪傳奇為特徵的文言小說中,最富有創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就是清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總共近五百篇,其中絕大部分篇章敘寫的都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域,有的是異類化作人形進入人間,也有一些人、物互變的內容,具有超現實的虛幻性和奇異性。那麼生活在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清朝人蒲松齡,他為什麼要在一個文人熱衷功名利祿、敬鬼神而遠之的時代,耗費近四十年精力來寫這些離奇的故事呢?

受困於身世地位下的無奈,徘徊於雅俗文化之間的選擇

蒲松齡出生於明崇禎十三年,他的父親蒲槃是鄉裡有名的博學之士,但是科舉失意,最後竟然棄儒經商。我國古代的民眾大致分為四種,依照其社會地位的排序即士農工商,蒲槃棄儒從商的決定在當時來看是十分驚世駭俗的。從商之後,蒲家資產日漸豐實,然而歷經明清易代,又因為家中子女較多,家道便衰落了。在這樣的境況之下,蒲槃不得不把光耀門楣的期望寄托在四個兒子身上,於是便自己教授他們讀書,希望他們能夠有朝一日考取功名。

然而,在這四個孩子當中,只有蒲松齡一人用功讀書,在19歲那一年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進學。此後卻屢考不中,直到七十多歲才援例取得了個歲貢生的科名。在這中間的幾十年,蒲松齡不得不依靠做大戶人家的幕僚、童子蒙師為生,其中在畢家一待就是三十年。此時的蒲松齡,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農民,又不是功成名就的學士,接觸的又都是地方的縉紳名流、地方官員,生活內容也都是讀書、教書與著書。可以說,蒲松齡的身份很難歸屬到任何一個階層。

蒲松齡因為他特殊的身世地位,既能接觸到上層文士的雅文學,又能接觸到下層民眾的俗文學。由於他自幼長在農村,接觸到了不少民間小調、鬼怪傳說、奇聞異事等,加上受他父親當年「棄儒從商」這樣大膽的舉動的影響,所以即便有朋友反對他寫這些鬼神精魅的故事,他還是樂此不疲地創作了幾十年。

在古代民間故事中,妖魔鬼怪大多不是正面形象,類似於「舉頭三尺有神明」這類話,正是利用了當時人對這種超人類力量的恐懼,這也使得有關妖魔鬼怪的傳奇故事成為下層俗文學。蒲松齡久居下層,深受這種文學內容的影響,同時骨子裡又有上層雅文學的薰陶,他的《聊齋志異》就是雅文學與俗文學交融的產物。《聊齋志異》中的鬼怪精魅沾染了人的性情,有了人間的道義追求,同民間傳統的妖魔精怪相似而又本質不同。

幻想照進現實,撫慰孤寂與失意的人生

蒲松齡從小由父親教授知識,他也希望能夠由自己教授孩子們讀書習字。但是,窮困的境況使他不得不出走他鄉,寄人籬下。這種生活對他而言是孤寂和悽苦的,於是著寫傳奇故事變成了他排遣憂慮的一個途徑。

在《聊齋志異》中,有不少故事是寫書生與精怪鬼魅的故事,如《紅玉》、《鳳仙》、《狐夢》,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聶小倩》等。蒲松齡一生都沒有取得功名,對科舉他有一種執念,也最了解那些掙扎在科舉中的窮苦書生在想什麼。對愛情、奇遇、真情的嚮往,是蒲松齡在孤寂生活中的一種內心渴望。

《聊齋志異》中有一些故事是蒲松齡對六朝小說和唐人傳奇的借鑑,真正體現他突出成就的作品正是那些從自我的真實感受出發創作的作品。由於久居下層,他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這些人在遭受著什麼,能夠看到他們在平凡生活中的真情,也能夠看到他們身上的奸詐,更能夠理解他們想要改變現狀的心願。塑造一個能夠體現真善美且有奇異力量的精魅,進而通過這種力量的幫助和激勵來實現心中所想,這一點正中讀者的下懷,也是他心中所願。

抒情言志,在文學的天地裡自由馳騁,寄寓的是對理想世界的嚮往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不僅僅在寫兒女情長,也不只是為了撫慰孤寂,排遣憂慮,他還在這本書中寄寓了自己對理想世界的嚮往。

愛情可以勇敢追求鬼怪精魅和凡人相愛,不只是大多數凡人接受不了,就是異類世界也無法接受。這種愛情的存在所違背的不僅是封建禮教,它還是跨種族的結合。但是,哪怕如此,無論面對多少苦難,遭遇多少阻礙,只要相愛的人彼此不變心,那麼他們就會誓死不棄。在蒲松齡筆下,愛是無罪的,是自由的,也是可歌可泣的,這在禮教嚴明的清朝,實在是十分大膽和前衛的。

願天下有才人終遇伯樂,志得意滿蒲松齡滿腹才華,在詩詞戲曲文章方面都有涉獵,且廣受好評。可是他屢考不中,懷才不遇的心態日漸折磨著他,使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時代。在《葉生》一文中,秀才葉生滿腹經綸,貧苦的他遇見了賞識他的丁乘鶴。丁公尊重和理解葉生,並且誠心實意地願意資助葉生考取功名。可葉生卻仍舊考不中,最後愧疚到重病纏身。葉生死去後,感念丁公的恩德,開始教育丁公子讀書,丁公子一路高中,最後當了官。同樣的文章,葉生寫出來沒有任何反響,由丁公子寫出來卻能取得好成績。葉生的魂魄錦衣還鄉,在妻子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經死去了。

葉生是有才華的,只是沒有遇見賞識他的伯樂,於是一個優秀的人才就這樣被埋沒了,甚至岌岌無名地死去。蒲松齡寫了很多關於抨擊科舉制度弊端的故事,如《於去惡》、《王子安》、《司文郎》等,這些書生讀了一輩子的書,只為了考取功名,光耀門楣,卻飽受摧殘,被科舉制度所異化。蒲松齡藉助這些書生的遭遇,所要真正地表達的是希望每個有真才實學的人都能夠美夢成真。

願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世界沒有壓迫和不公在蒲松齡筆下,不只人間有三六九等之分,就是妖魔鬼怪精魅的世界也有階級壓迫,不只人間有好人和壞人,妖魔鬼怪精魅中也有善惡之分。他寫人間的故事,也在寫幻境異域的故事。《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親被奸人所害,席方平的魂魄去城隍廟替父伸冤,結果發現城隍廟的人被奸人賄賂。他又去地府伸冤,地府裡的人同樣被賄賂,他們上下串通,狼狽為奸,對席方平威逼利誘,勢必要讓席方平屈服。然而,席方平絲毫不畏懼他們的嚴刑拷打,最後終於沉冤得雪。

人間的百姓在世間遭受壓迫、剝削、不公時,經常寄希望於天上的神靈與地下的地府,他們認為神仙和閻王會給他們一個公正的評判。可是,如果人間都是索賄受賄,那麼地獄又怎麼可能仍舊保持公平公正?如果人間都讓奸人得逞,那麼地府裡的人又怎麼可能都是清正忠潔的判官?蒲松齡在用自己的文章告誡世人,當被侮辱與被損害時,一次的妥協便是無數次的妥協,只有正義鼓起勇氣和邪惡較量,那麼才有公正可言。

蒲松齡一生位卑家貧,如果他是大字不識的白丁,或許所發愁的僅僅是如何度過貧苦的生活,可是他滿腹才華,卻又懷才不遇,這使得他的痛苦不僅限於物質上的匱乏,還有精神上無休止的折磨。他這一生鬱郁不得志,所思所想所願,都在這部耗費了他近四十年的《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生前甚至無錢刊印這部凝聚了他大半生心血的作品,一直依靠傳抄流傳,直到他逝世半個世紀後,才終於編成十六卷本問世,他用失意的一生換來得意之作也終於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名字。

參考資料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

李志紅,畢研花《女性學視角下《聊齋志異》文本統計及其男性形象研究》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簡介,蒲松齡是怎麼死的?
    蒲松齡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著有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此書以其畢生精力寫完,從年輕時寫到他的暮年,共有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如《日用俗字》、《農桑經》等也作了探究,更為全面地梳理了蒲松齡與民俗學、《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的關係。目 錄天籟之音寄孤憤——重讀《聊齋自志》開宗明義論賞罰——說《考城隍》蒲松齡的勸世婆心——說《瞳人語》幻由人生和以幻寫實——說《畫壁》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一個山東女人成就的偉大作品
    人之將死,或許總是有些預感的吧。1715年,中國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家,志怪傳奇類小說大宗師蒲松齡,就曾經準確地預見了自己生命的終結。說到蒲松齡,我們都知道他的傳世名作《聊齋志異》,卻未必知道撐起這部偉大作品的,卻是他背後的女人。
  • 《聊齋志異》:精靈成精報恩的故事,是蒲松齡和妻子的寫照?
    為生計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四十二年,直至1709年方才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七十六歲。他創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公認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聊齋志異》與道教思想
    《聊齋志異》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烙印。用道教思想解讀《聊齋志異》,或許可以更好地揭示這部傳世經典獨特的思想內涵。 終其一生蒲松齡始終徘徊在失意與苦悶之中,滿腹才華並且聲名在外,卻總是仕途失意名落孫山,儒家思想的「學而優則仕」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漸漸地隨著似水流年而消逝。 蒲松齡自幼就喜讀《莊子》《列子》,深愛莊列之文的恢詭譎怪文風,對莊列之文有極高的評價,道家思想更是對蒲松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魍魎見笑。」
  •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與法國雨果思想的異同分析
    蒲松齡在開設私塾之餘,寫的《聊齋志異》和詩集裡為讀者營造了藝術美的世界,塑造了很多有著真性情的花仙狐妖的形象,以至於在後世的研究者眼裡,蒲松齡《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美學思想、審美經驗和藝術感覺的綜合產物,是蒲松齡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 蒲松齡:《聊齋志異》的背後是親身經歷的偉大愛情
    蒲松齡是今山東人,1640年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蒲松齡在家中排老三,上邊兩個哥哥,下邊一個弟弟。18歲時,蒲松齡娶了年僅15歲的老婆劉氏。當時蒲松齡非常的貧窮,妻子卻沒有嫌棄他,兩人相濡以沫,感情非常好。
  • 《聊齋志異》聶小倩是寧採臣產生的幻覺嗎?
    01我們加在《聊齋志異》上的標籤有很多,蒲松齡也利用在家門口開茶館的機會搜集了大量奇聞異事悉數被收集到《聊齋志異》裡,從《畫皮》花花公子的悲劇,到《倩女幽魂》寧採臣和聶小倩的人鬼情未了,我們在影視劇中,見過太多《聊齋》裡的愛恨情仇。
  • 《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
    他在2005年面世的兩卷全譯本序言裡說:「翻閱這部《聊齋志異》,任何一個讀者,無論其意願好壞,都不免會感知到作品的出類拔萃,世界文學裡罕有其匹。該書應在世界文壇佔有重要地位。」在雷維眼裡,蒲松齡便是中國古典文苑中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達摩。他不肯順世隨俗,而是一心參禪,以文筆引人走入一個清平世界。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
  • 《聊齋志異》只合年少時讀,過知命之年再讀,就不是那回事了
    /招你作一次傳奇的豔遇,/像輕風行過水麵。狐女紅玉更是大包大攬,替他娶媳婦還替他養兒子,當然是用自己的錢:開頭是她「出白金四十兩」贈給馮生聘婦,後來是她「出金」置辦織具,租田僱工;連馮生恢復生員的資格,也是她「以四金寄廣文,已復名在案」。《紅玉》裡顯然有一隻沒有寫出來的撲滿。魯迅在《病後雜談》裡說,有人願天下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這種志向,一看好像離奇,其實卻照顧得很周到。」
  • 聊齋志異:《聶小倩》為什麼這麼與眾不同?
    《聊齋志異·聶小倩》雖然篇幅不長,刻畫的人物也不多,卻是蒲松齡的力作。這個短篇小說,把陽剛與陰柔之美、恐怖與安寧、粗獷與細膩,糅於一體,將現實世界與鬼幻世界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絕佳的人鬼之戀,並寄託了蒲松齡這類落魄文人的理想化生活,是《聊齋志異》中最具代表性和價值的篇目之一。
  • 蒲松齡的菊桑茶
    蒲松齡(1640-1715年),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的《聊齋志異》通過談狐說鬼的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那些狐鬼真的比某些「正人君子更可愛」呢!
  • 他是位大夫,卻迷戀《聊齋志異》,最後看出了不少名堂來
    他本是淄博市一家中醫院的大夫,行醫四十多年,救治患者無數,可是他卻偏偏喜歡上了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並且從裡邊研究出不少醫學方面的文章,自己又出版了一本別樣的「聊齋」。也許是出於職業的敏感,他在看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時發現,有不少故事情節涉及到醫學衛生方面,充滿了豐富的中醫藥知識。
  • 從修道層面去讀《聊齋志異》,看因果報應和懲惡揚善
    蒲松齡自幼就喜讀道家經典,生長在山東並曾寓居嶗山寫作的他深受道教文化氛圍的影響,對道教思想中的神仙高道、鬼狐花妖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一生更以「雅愛搜神」標榜。蒲松齡嘔心瀝血歷時四十餘年創作的《聊齋志異》,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直接與道教有關的就達157篇之多。其中大名鼎鼎的《勞山道士》更是與嶗山道教分不開的。
  • 聊齋文化群聊天記錄
    如果一個不明就裡的青少年看到的關於蒲松齡老先生的第一篇是這篇文章,他會作何感想?在他的腦海裡,蒲松齡會是個什麼樣的人?以上只代表我個人意見。王:@wind為了一個顧青霞蒲先生就一生約定參加科舉應試,成為創作《聊齋志異》的思想基礎與情感動力的論點,太離譜了!w:@王這個只是一家之言,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 《聊齋志異》中的性愛描寫為何能那樣逼真?
    《聊齋志異》近五百篇小說中,許多有性愛描寫,其數量足以讓我們分析特徵,概括規律。
  •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蒲松齡,有怎樣的原生家庭呢?這也是一段傳說
    文 | 素一擁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美稱的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憑藉一部《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爭得了一席之地。提到中國享譽世界的名著,除了《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外,就屬《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了,它們一起被並稱為中國的六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