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兩岸共同歷史記憶 顏思齊將被寫入歷史教科書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廈門12月16日電 (楊伏山 洪欣琳)被尊為「開臺王」「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的顏思齊,將被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

16日於廈門市海滄區舉辦的第二屆「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中新社記者從本屆研討會上了解到,大陸初中歷史課本「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中,將增加「相關史事」欄目,其中介紹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

海滄區政協主席曹放在本屆研討會致辭中說,把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是按照相關規範進行的。經向國家有關主管部門了解確認,顏思齊寫入國家中學歷史教科書已有實質性進展。

曹放表示,將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具有重大意義,讓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更加清晰深刻,將進一步深化兩岸認同。「這進一步揭示了中國人最早經營開發臺灣的歷史事實,再一次彰顯臺灣隸屬於中國的法理依據,有助於明了顏思齊開發臺灣與鄭成功收復臺灣之間的歷史邏輯關係。」

顏思齊為明代晚期閩南海商集團首領之一,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青礁村(今屬廈門市海滄區)。時值全球大航海時代,他率領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等閩南海商和數千民眾到臺灣島,築寨定居,開墾荒地。史學家連橫在其《臺灣通史·人物列傳》中,「以思齊為首,鄭芝龍附焉。」

長期以來,顏思齊在兩岸尤其是民間享有崇高地位,有著「開臺王」之稱。連橫《臺灣通史》記載,「過諸羅之野,遊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在臺灣,許多顏思齊開台歷史遺蹟和紀念場所至今猶存。

1959年,臺灣當局在雲林縣北港鎮區的街心建立了「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1966年,為紀念顏思齊的開臺功績,新港媽祖廟奉天宮兩旁建立了「思齊閣」「懷笨樓」。

多年來,兩岸民眾尤其是兩岸顏氏宗親,共同追思紀念顏思齊,開展了祭拜顏思齊、重修顏氏族譜、修建顏思齊紀念設施場所、編寫攝製顏思齊題材作品等活動。

作為顏思齊故裡,海滄臺商投資區近年來與臺灣同胞一道,大力弘揚顏思齊、鄭芝龍開臺偉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偉大歷史功勳。2016年,大陸文史專家和顏氏宗親以及連戰、顏清標等臺灣人士參與拍攝的人文歷史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在大陸央視及臺灣多家電視臺廣泛播出。今年10月,兩岸相關民間團體開始籌劃啟動顏思齊開臺四百周年紀念活動。(完)

相關焦點

  • 生於海滄青礁村的「開臺王」顏思齊 將走進初中歷史課本
    顏思齊寫入國家歷史教科書已有實質性進展,全國初中歷史課本「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中,將增加「相關史事」欄目,其中介紹了「開臺王」顏思齊率眾開發臺灣的史實內容——這是在12月16日舉行的第二屆「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上,導報記者了解到的信息。
  • 兩岸各界代表:紀念臺灣光復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指出,臺盟中央與全國臺聯、中國社科院共同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回顧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抗戰禦侮、最終實現臺灣光復的光輝歷史,彰顯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展現全體中華兒女共促祖國統一、共謀民族復興的堅定決心和磅礴力量。
  • 《歷史永遠銘記》將播 趙培琳獻最胖螢屏亮相
    網易娛樂9月15日報導 由中央電視臺、陝西廣播電視臺等聯合出品,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光明日報社、陝西廣播電視臺、北京中視嘉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馬海德基金會、力超(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聯合攝製,李斌擔任總策劃,李小林、蘇菲擔任總顧問,魏瑞敏、鄧力維擔任製片人,萬盛華執導,演員劉萌萌 、羅偉、朱宏嘉、宋雨霏、趙培琳等聯袂主演的紅色史詩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
  • 用最肅穆的方式銘記歷史
    上午10時,南京城上空再次警報聲、汽笛聲長鳴,全城市民肅立默哀,深切緬懷83年前南京大屠殺的30萬遇難同胞,大家立志不忘苦難歷史,砥礪復興之志。這一天,全國各級各類新聞出版廣電機構也以最肅穆的方式傳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主題。  1937年的這個冬日,南京城是怎樣的一個至暗時刻?侵華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 今天,這一堂歷史公開課震撼心靈
    歷史不是記憶的負擔,而應成為理智的啟迪。每年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城以各種形式緬懷慘遭侵華日軍屠殺的遇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傳遞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信念。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下,早已遠離了戰爭的硝煙,但無論哪個年代、不論是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 這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對歷史真切的銘記與見證
    但我們依舊要銘記歷史!今天社長給大家推薦幾部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如果倖存者的一個個逝去將帶走這段歷史的見證,那我們必須用電影,銘記歷史!《金陵十三釵》銘記指數:★★★★★在戰爭中,生命太卑微。張藝謀用細膩的視角,告訴我們活著既難又屈辱的,不是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靈純潔的孩子。
  • 人民日報觀點:我們要銘記這段歷史
    盟軍將德國被從納粹法西斯的統治中解放出來。30年前,德國前總統魏茨澤克就曾說過:「5月8日是一個解放日。」他說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講出的話:對於那些從集中營、從監獄出來的人來說,納粹德國戰敗是解放,對那些沒有進集中營的人來說,無疑也是一種解放。二戰後德國被分割,蘇聯參與了這個過程。很多德國人,特別是西德人,不願承認蘇聯士兵也是解放者。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團結奮鬥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兩岸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是激勵中華兒女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奮發進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3.加深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兩會」共進行了11次會談,籤署了23項協議,達成一系列共識。
  • 銘記歷史!抗日將士後人共聚諸暨
    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孫女衛修寧說,作為抗日將士的後代,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是責任和義務。「近年來,這批珍貴的歷史影像,以各種主題和形式,在中國許多城市和地區,進行了多次公開巡迴展覽。更多的人,被這些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歷史圖景深深打動,各自填補了許多的歷史空白,豐滿了家國情懷的認知。」中國駐印軍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將軍的外孫、《尋找飄蕩的忠魂》展覽策展人晏歡如是說。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隨著文化多元主義的興起,少數族裔開始強調自己所屬宗教、語言與文化的特殊性與正當性;各種後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後殖民主義的流行,則讓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後裔傾向於將其目前承受的諸種痛苦和法國殖民母國的歷史相連。也就是說,對自身族群的歌頌和對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原罪」的譴責,是絕大多數移民史著作的主要特徵。在右翼的歷史敘事中,外來移民對法國而言始終是一個問題。
  • 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古代都有哪些人到過臺灣?
    最近,當前臺海形勢嚴峻,島內少數臺獨勢力,妄圖「去中國化」,但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任何陰謀都無法割裂兩岸的歷史聯結,都無法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的第一次與臺灣的接觸臺灣與大陸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時代,而現存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的第一次與臺灣的接觸是在三國時期,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國因為在三方中實力最弱,為了滿足擴大領土、向外發展增強實力的夙願,因此決定按照史書的記載去開發夷州,夷州也就是今天的臺灣
  • 臺灣歷史教科書慘遭「去中國化」,張彬:這招非常毒!
    作者:年負民進黨當局把「去中國化」的手伸到教科書上已經是基本操作,但是2020年九月新學期開學的歷史新教材更是變本加厲。中國古代史被大幅刪減,總共就只有1600字。歷史「去中國化」從李登輝時代,歷史課本「去中國化」已經悄然展開。李登輝表面上主張一個中國,教育改革時,就把順序改成了先學臺灣史,到二年級再學中國史。他這個做法就已經把臺灣史和中國史分隔開。在陳水扁當政時期,他又把三本中國史濃縮成一本,這又大幅削減了。
  •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 馬英九批蔡英文刪課綱抹去歷史記憶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8月14日是國際慰安婦紀念日,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召開「歷史不能被抹滅、真相不能被遺忘」記者會,要求在臺灣初高中課綱與教科書將慰安婦一詞,正名為「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批蔡英文在課綱中刪掉此段歷史是抹去歷史記憶。
  • 中國教育部對日本歷史教科書審定結果表示憤慨
    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中國教育部發言人今天在這裡就日本歷史教科書審定結果發表談話。談話內容如下:  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了對2002年版初中歷史教科書送審本的審定結果。審定合格的教科書中,竟然包括了由日本右翼學者編寫的歷史教科書。
  • 日本橫濱市棄用歪曲歷史的「新版教科書」,此前是最大用戶
    投票結果是帝國書院版歷史教科書獲得4票,東京書籍版公民教科書獲得5票。育鵬社的歷史和公民教科書分獲2票和1票。結果是,歷史教科書採用帝國書院版,公民教科書採用東京書籍版。 橫濱市鄰近首都東京,是日本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據橫濱市政府官方數據,今年7月人口約為376萬。
  • 「無論相隔多遠,我們都在此刻銘記歷史」——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
    今年的疫情中,我國醫護人員也積極將救治的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醫護人員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守護者和捍衛者」。  「我們都要做和平的踐行者」  「在紀念遇難同胞的同時,我也感受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歷史讓我們看到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同時也是堅強的。」
  • 來看看朝鮮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寫了三大趣事,國人如今反覆提及
    各位,咱今天來看看朝鮮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寫了三大趣事,國人如今反覆提及。首先是關於朝鮮人的起源問題。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是這樣寫的:殷商末年,紂王昏聵無道,叔父箕子雖是殷商有名的賢者,卻依然被紂王關在了牢裡。後來還是西伯侯姬昌求情,才算免了牢獄之災。但箕子擔心紂王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帶著自己的族人漂洋出海,來到了朝鮮半島。
  • 蔡英文又拿歷史教課書「撒氣」!民進黨的數典忘祖怎能改變真實歷史...
    在這版教科書當中,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從夏商周(約公元前2000年)到隋唐時期(約公元1000年)近3000年歷史,僅用4頁、1600字講完。以往教科書中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朝代更迭內容和歷史典故,均被一筆帶過,歷史人物除了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位,其他統統刪光。該版本教材因此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
  • 國家公祭日:不僅僅是一種儀式——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國家公祭日:不僅僅是一種儀式——銘記歷史,勿忘國恥。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外國歷史教科書都是怎麼評價中國的?俄羅斯最客觀,美國讓人深思
    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他們的歷史課本上,對當年的侵華戰爭不斷美化,很多日本人被植入了中國和朝鮮是「對日本加害者」的潛意識,導致兩國年輕一代彼此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除此之外,他們還在教科書裡強行將我國的某些領土劃歸日本,如此枉顧爭議和歷史事實,著實讓人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