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2020-12-26 光明日報

編者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西方新史學的影響,「記憶」逐漸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有學者甚至認為史學發展經歷了一場「記憶的轉向」。記憶研究的興起,既與20世紀人們的時代經歷有關,又與多關注底層群體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興相關。在從事記憶研究的過程中,法國史學家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理論,強調記憶的社會性;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此基礎上,強調記憶的「文化」維度,即「文化記憶」理論。這些理論的提出,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記憶在民族建構和國家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發的文章,既有對記憶史學影響的探討,又分別選取了文化記憶形式中的符號和建築物,以期對史學領域內的記憶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法國是一個移民大國,1/5~1/3的人口是移民。移民在法國人中的比例雖高,但在很長的時間內,法國人的集體記憶裡鮮有移民的色彩。在20世紀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出版的重要的法國史學著作中,移民史佔據的比重微乎其微。比如,喬治·杜比的《法國通史》、皮埃爾·肖奴的《法國》和費爾南·布羅代爾的《法蘭西特性》,對移民問題往往是一筆帶過。皮埃爾·諾拉的《記憶之場》,前兩卷對移民問題更是隻字不提,後面五卷雖稍有涉及,但篇幅也頗為有限。法國移民史的重要拓荒者熱拉爾·努瓦利耶毫不客氣地把移民群體在法國集體記憶中的缺位現象斥為「記憶的不在場」。

法國歷史學家對移民問題的集體漠視,與二戰以後法國獨特的政治、社會和智識環境密切相關。由於歐洲兩次成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殘酷的軍事衝突與種族屠殺,所以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成為戰後法國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禁忌,鮮有人願意公開討論。不難理解,長期遭受歧視的移民群體也因此很少見諸同期法國的知識世界裡。同樣,年鑑學派在戰後法國史學界獨領風騷的事實也不利於移民問題的歷史化,因為它推崇中長時段的、結構性的社會經濟尤其是地理環境等因素,所以像移民問題這樣隸屬於短時段(即政治史)範疇的課題很難進入他們的視野。唯有法國共產黨、社會黨、總工會以及其他左翼政治組織出於政治鬥爭的考量,為了爭取移民群體的支持,通常會把他們看作是無產階級的重要範疇。此外,「輝煌三十年」期間法國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需要從伊比利亞半島尤其是馬格里布國家不斷引進移民勞工,這也讓絕大多數的法國民眾對移民群體保持善意。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法國陷入經濟長期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窘境,法國公共輿論對移民群體的看法也逐漸變得負面。法國極右勢力死灰復燃,他們重拾排擠移民的歧視性話語。讓-瑪麗·勒龐在1972年成立的「國民陣線」把法國的諸種困境歸咎於移民群體,主張驅逐外國勞工,保護法國工人,強調「法國是法國人的法國」。執掌權力的溫和右翼則訴諸更為隱蔽的修辭,主張奉行審慎的移民政策,只選擇符合法國需要的移民,並嚴厲打擊非法移民。

面對咄咄逼人的右派,移民群體為改變自身不利的處境,紛紛採取反制措施。最有名的集體行動當屬1983年的「捍衛平等、反對種族主義的行軍」,法國左派對此積極響應。密特朗總統在愛麗舍宮接見了「捍衛平等、反對種族主義的行軍」的代表,左翼媒體更是將由馬格里布裔青年主導的1983年大遊行親切地稱為「柏爾人的行軍」。不過,「柏爾人」的概念很快被右派「汙名化」,變成了宗教原教旨主義、犯罪和騷亂的代名詞,有時還和恐怖主義相連。如今,許多馬格里布裔群體已經開始公開抵制歧視色彩日趨明顯的「柏爾人」概念。

移民問題重新出現於公共視野及其引發的激烈爭論,導致法國思想界圍繞移民在法國歷史上曾經發揮的作用,進行了一場持續而影響深遠的「記憶戰爭」。

皮埃爾·諾拉的《記憶之場》雖然對移民史鮮有涉及,但它掀起的記憶史研究熱潮卻極大地推動了移民史的研究,尤其推動了各個移民群體重構自身群體和法國的歷史關聯。移居法國的少數族群,如波蘭人、義大利人、猶太人、葡萄牙人、阿爾及利亞人、摩洛哥人、黎巴嫩人、塞內加爾人、越南人等紛紛書寫各自的歷史,並強調自己在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等領域對法國作出的貢獻。隨著文化多元主義的興起,少數族裔開始強調自己所屬宗教、語言與文化的特殊性與正當性;各種後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後殖民主義的流行,則讓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後裔傾向於將其目前承受的諸種痛苦和法國殖民母國的歷史相連。也就是說,對自身族群的歌頌和對法蘭西共和國「殖民原罪」的譴責,是絕大多數移民史著作的主要特徵。

在右翼的歷史敘事中,外來移民對法國而言始終是一個問題。他們認為,外來移民搶劫了「本土法國人」的工作,破壞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其攜帶的外來文化也有損於法蘭西文化的統一性。譬如,近年來在法國思想界炙手可熱的埃裡克·澤穆爾竭力鼓吹法蘭西認同中的天主教因素,把信奉基督教的國王、大臣、政治家、思想家視為法國歷史的創造者。

左派和右派之間尖銳的政治鬥爭促進了移民話語在當今法國社會中的廣泛流行,並由此催生了各色各樣的移民記憶。左派(及其代表的少數族裔)和右派構建了兩種迥然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移民敘事:前者倡導多元主義的文化政治,抨擊共和國的「殖民原罪」,而後者則宣稱要捍衛共和主義的整合模式,維護法蘭西的民族認同,指責移民入侵並破壞了法國的安定團結。顯而易見,這兩種截然對立的歷史敘事都嚴重扭曲了歷史的真相,它們或者遮蔽了移民群體融入法國社會的障礙,抑或抹殺了共和國整合移民的努力,因而會不可避免地加劇少數族裔與國家權力的誤解、矛盾和對抗。

許多法國歷史學家對囿於自身族群立場抑或黨派偏見的移民敘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要求推進能夠超越黨派紛爭,符合歷史真相的、科學的移民史研究。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法國史學界湧現出了一批以研究移民史見長的知名學者,熱拉爾·努瓦利耶、派屈克·韋伊、多米尼克·施耐普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表示,科學的移民史研究必須要以檢討、批判和拒絕右派的民族主義敘事與左派的後殖民主義話語為前提。

首先,要破除法蘭西民族是單一種族構成的神話,它是由先後來到「六邊形土地」的無數種族與族群構成的「大熔爐」。如今,此種觀點已經成為法國歷史學界的共識。比如,法蘭西公學講座教授派屈克·布瓊在其《法蘭西世界史》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法蘭西是一個混雜的、移民的共同體。

其次,要破除基督教的、歐洲的民族比非歐洲、非基督教的民族更容易融入法蘭西民族的神話。努瓦利耶的《屠殺義大利人:1893年8月17日艾熱-莫爾特事件》再現了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19世紀末,法國工人追殺義大利移民工人的血腥場景。實際上,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民族在融入法國的過程中,也流淌了不少的淚水甚至鮮血。

再次,要破除少數族裔的宗教文化阻礙他們融入法國社會的神話。施耐普令人信服地指出,由於移民群體及其後裔無法找到足夠的資源,立足於法國社會,所以才無奈地訴諸其社群與宗教,以捍衛自身的權益。換言之,「共和模式」之所以失敗,首先是因為法國社會自身出了問題,是因為其國家機構、政治制度與社會體系喪失了整合少數族裔的能力。

最後,抵制少數族裔尤其是前殖民地的移民及其後裔所建構的後殖民主義敘事,拒絕他們只把法蘭西共和國及其公共機關刻畫成為壓迫者的極端做法。法國移民史學者普遍同意,應當嚴格區分社會鬥爭和學術研究,並警惕將族群記憶和科學史學混淆的做法。派屈克·韋伊強調道:「歷史並不是現實的奴隸。歷史學家不能把當代的意識形態框架建立在過去之上,不能把今日的敏感問題強加給往昔的事件上。……歷史要理解記憶,但不能簡化為記憶。」

在當代法國多數移民史學者看來,若想超越偏狹的移民敘事,就不能拘泥於某個少數族裔的考察,而應當研究所有的移民群體,並把其共同命運的變化置於法國歷史的整體變遷中分析。為了更好地理解法國移民群體的歷史,需要考察法國民族國家的構建、身份證制度的演變、國籍法的頒布及其修訂、殖民化與非殖民化的進程、民主制度的嬗變、知識分子的轉型以及交通、媒介、貨幣等社會治理技術的革命等重大問題。

此外,法國移民史學者也迫切希望將其研究成果直觀地呈現給公眾,藉此塑造各個社會團體都能普遍接受的集體記憶。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下,法國政府於2007年批准在巴黎郊區成立了「國家移民史博物館」。它的目標是協調政府機構、民間社團和學者,通過研究、展覽與宣傳,致力於勾勒「共同的歷史」,提倡「共享的遺忘」,團結所有法國人的記憶。在某種意義上,「國家移民史博物館」標誌著法國移民史告別了無人問津的局面,移民群體及其後裔也擁有了自己的「記憶之場」。

移民問題在法國引發的「記憶戰爭」以及法國移民史專家的集體反思說明,不偏不倚地研究移民群體的共有歷史,消除各個族群之間的分歧與仇恨,塑造所有人都能認可的集體記憶,是法國社會整合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作者:樂啟良,系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張猛評《記憶記憶》︱俄國歷史的記憶拼圖
    從這本《記憶記憶》的呈現狀態來看,斯捷潘諾娃檢索到的、對過往的記憶是凌亂不堪的,讀起來有一種玻璃炸裂帶來的震驚與慌亂的感受。那些碎片從不同的角度望過去,可以看到被反映物不同的側面。極度的困惑與極度的震撼奔湧而至,或許這也是一場實驗,用以模仿記憶本身斑駁陸離的面孔。而支撐實驗效果的實驗參數,除了有敘述者眾多經歷豐富的祖輩,還有整個俄羅斯20世紀詭譎多變的歷史。
  • X果CMSV10整合aliplayer播放器(帶記憶播放)
    本播放器整合教程根據其他播放器學習整理而來,網上搜了一下,也沒有相關ping果CMS V10 整合aliplayer播放器的教程。蘋果作者提供了一個整合A裡播放器,好像不能播放(親測),咱們這篇整合教程加了阿里播放器的記憶功能,去除了彈幕,資源預加載等功能。
  • 整合資源 破解社會治理難題
    太倉婁東街道啟動系列主題黨日活動蘇報訊(駐太倉首席記者 顧志敏 通訊員 戴周華)太倉市婁東街道積極整合資源,發揮黨建共建優勢,破解社會治理難題。日前,婁東街道啟動「紅色動能,治理聚力」系列主題黨日活動,將舉辦9場主題黨日活動,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的有機融合。
  • 心理所揭示句子和語篇水平的語義整合受工作記憶能力的調節
    在語言理解過程中,人們經常將當前聽到或看到的信息和之前已加工的信息進行整合,這樣可以完整地理解語言包含的信息。人們進行整合的不僅有單個句子中的內容,還包括更大的段落內容的整合。理解句子和語篇時整合的心理表徵是否有差別是研究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 民間記憶:一把打開歷史密室的鑰匙
    記憶是人類一種比較複雜的思維和心理活動,它既表現為個體的深層精神活動,也表現為集體的無意識行為。社會記憶、歷史記憶、文化記憶、災害記憶……有一類記憶,沒有特定的記憶主體,屬於集體記憶的一種,以廣大人民群眾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傳承,或可稱之為民間記憶。這類記憶所形成的文本,既有已被民俗學、民間文學所觀照的韻文體,也有尚未歸入某一學科門類的類似口述史料的散文體。
  • 迎相逢——沉澱歷史、典藏記憶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酒文化最新資訊 > 正文 迎相逢——沉澱歷史、典藏記憶
  • 激活歷史記憶 老地名留住了消失的村莊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古津路的命名,是因為緊挨著古揚子津;邗江區槐泗鎮的肖梅路,則因該路途經原來的肖梅村,道人莊路因該路位於道人莊而得名;廣陵區的袁莊路,雖然有人以為「土」,而這種「土」,留下的恰恰是歷史記憶。即使村莊沒有了,地名留了下來,歷史的記憶也得以延伸。  激活記憶  「使用就是最好的保護!」
  • 預見2020丨巴斯夫王翔:行業整合是歷史的必然!
    王翔:因為這個行業的整合已經很多年,如果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有幫助,那這個整合是遲早都會發生。這些年又進入一個相對整合期,包括國內企業,像中化集團,包括全球這幾家都是處在一個整合的狀態。
  • 整合資源,共創未來——靜安區體育局關於社會辦訓培養體育後備人才...
    整合資源,共創未來——靜安區體育局關於社會辦訓培養體育後備人才激勵辦法 原標題:整合資源,共創未來
  • 劉成: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和修復
    人類要做的,更多的是『增加』,增加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種族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合作,去實現積極和平,這樣才能消除多層面、多範疇的與和平不相容的社會現象和世界現象,人類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和平學在中國生根發芽英國歸來,在劉成推動下,2004年和平學第一課在南大開講。
  • 歷史的記憶···
    幾代生存,幾代繁衍,留下了故事,留下了油漬,留下了人們生活的喜怒悲歡,留下了事變,留下了歷史。這老門環就是見證,就濃縮著歷史的記憶。房屋前門的圖騰是門環,它宣告客人的到來,並使得來訪者與建築產生接觸。
  • 《修容鎮》:喚醒全民「修容」的社會記憶
    但看了《修容鎮》的影片,發現人們雖然最終沒有帶著面具生活,但卻是帶著一張張被修整過的假臉,可謂連面具都不要了,整個社會更是洋溢出一種赤裸裸的偽善。 所謂修容,就是把大眾的臉都修成同一個模式,磨滅個性化。 當年阿達有部片子叫《超級肥皂》,大體也是諷刺單一化、模式化的社會思潮。
  • 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被操縱的歷史記憶與被爭奪的身份困境
    這些留在地上的古代遺蹟,對我而言,都屬於歷史記憶或紀念。它們貌似代表著逝去的歷史,但實則又和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只有當這種聯繫發生時,我的興趣才會被提起來。只有在世界性的多文明交會之地,才會出現圍繞歷史遺產、記憶或紀念發生具有大是大非性質的爭議。平常看新聞,其實不難發現這種事,比如印度就經常出現神廟之爭,像是阿瑜陀羅摩誕生地神廟之爭,綿延百餘年,導致數千人死亡。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社會群體性記憶被篡改——詭異的曼德拉效應
    #社會熱點後來這種集體性記憶錯誤現象,逐漸被科學家所關注,並命名為「曼德拉效應」。在你的記憶當中,86版《西遊記》裡是否有「下油鍋」的片段?以上這些,都屬於「曼德拉效應」,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群體性記憶不符。這是一個十分詭異的現象,難道說我們的記憶真的被人篡改了?
  • 從空間生產到空間體驗: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邏輯考察
    而街區更新情感整合的體驗邏輯,則表現為空間重構中人與人及人與空間的情感互動、空間行動者的共同情感建構以及個體情感與社會記憶的勾連。  但歷史文化街區相較於其他城市文化資源而言有其獨特的一面,它擁有城市地標歷史建築且具有城市獨有文化意義,承載著居民關於這個城市的社會記憶和文化體驗。因而,其保護與開發除了資本主導的生產邏輯外,還要更多考慮它作為公共空間的社會性,在更新活動中還應整合情感因素,即街區更新還遵循一種體驗邏輯,或稱之為情感邏輯。
  • 留住歷史記憶!「太原兵工廠」將變身文化產業園
    近日,杏花嶺區與山西北方機械控股有限公司、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整體開發山西北方機械控股有限公司內的太原兵工廠舊址展覽館,打造1898太原兵工廠兵工文化產業園,留下山西兵工文化的歷史記憶
  • 臨淄分局:整合多元力量,實施警保聯控 築牢社會治理「銅牆鐵壁」
    臨淄分局:整合多元力量,實施警保聯控 築牢社會治理「銅牆鐵壁」 2020-12-11 1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時珍醫書、「江南」珍檔、黑膠老唱片:刻印下歷史的記憶
    它凝聚著幾千年來中國醫學的精華,也是人類醫學史上寶貴的記憶。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金陵本《本草綱目》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更多上海記憶遺產請點擊上圖查看檔案能夠真實記錄文明嬗變的脈絡、社會發展的軌跡、城市變遷的腳步。檔案文獻遺產更是歷史記錄中的菁華部分,能為我們照亮悠遠而漫長的時間隧道,鎖定和延續社會記憶。
  • 超個人及整合心理學:達成身心靈的個人整合|【心靈自由·整合學研習班】第四模塊
    因此,超個人心理學的誕生,可說是因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在人本心理學的基礎上,強調「靈性需求」的重要性,把「靈性潛能的發展」整合於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從「自我實現」進一步「超越自我」,達到「真我實現」(Self-realization),才是真正健全圓滿的人格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