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韓非子 說疑》
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實施的繼承制度,簡單來講就是要從整個部落聯盟當中選擇聖賢的人來繼承部落首領的位子,我們通常所講的堯舜禹就是如此進行首領傳承的。
但是自從大禹建立夏朝之後,禪讓制度也就被擱置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世襲制度,在那之後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不再在整個天下尋找德才兼備的人繼承統領的位置,而是在一個家族內部進行權力的傳承。
而從那開始,世襲制度也就貫穿整個華夏古代歷史。不過凡事皆有例外,禪讓制度也曾經再度被實施過,那是在戰國中期的燕國。當時燕國君主燕王噲企圖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丞相子之,因而導致了燕國大亂,最終燕王噲成為了一個連諡號都沒有的喪國之君。
這樣的行為可謂是讓人啼笑皆非的,那麼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禪讓制為什麼會在戰國中期的燕國上演呢?這還要追溯到燕王噲本人,的性格特點。
一、好賢行仁的理想主義者—燕王噲
燕王噲是一位非常仰慕上古虛名的君王,他企圖通過自己實現一種「讓賢」的體制,也就是說想要改變世襲制度,像堯舜禹一樣把權利讓給真正德才兼備的人。同時想要通過這樣的行為讓自己明垂青史。
其實燕王噲不僅有這樣的想法,還對於想法付諸了諸多行動。他平時的生活作風比較簡樸,不荒淫奢靡,並且厲行節儉,體恤民生,愛惜民力,提倡耕作,這樣的做法像極了一位明君,像極了一位聖賢君主,但是燕王噲這樣的做法卻是建立在自己理想化的認知上的。
他對於當時的外部環境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不知道燕國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危險境地之中,只是一味的想要從基礎民生入手,想要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聖賢局面,這一點大概類似於孟子所說的王道,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入手,建立一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穩局面。
或許放在太平盛世裡,燕王噲還能算作一個合格的君主,但是在戰國時代,他卻並不合適,而且他對於臣子的統御能力極差,識人能力不強,過度的好賢行仁讓他失去了對時代的嗅覺,對於君主集權並不敏感,到最後甚至企圖通過禪讓王位來進一步表現自己仁德,表現自己超越堯舜禹的功績。
君主有了這樣的想法,禪讓制的推行也就有了一個實施的必要基礎。
當然,如果只是君主有想法,臣子卻無意的話,那這樣的行為可能還無法推行,但是好巧不巧的是,燕王噲的上上對象子之卻是一個極其有野心的人。
二、子之的野心
子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當時已經位居燕國的丞相之位了,在一個諸侯國內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時,燕王噲實施的是一種基礎的民生政策,表現出來的是過度的仁義道德,在這樣的君主之下,丞相的權力之大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慾望和野心都會漸漸地膨脹,而當這樣的野心遇到了燕王噲的有意禪讓後更加顯現了出來。
所以子之很好地迎合了燕王噲崇尚上古虛名的心靈,表現出了一種與燕王噲極其相似的政治觀念,至少燕王噲是如此認為的,子之給他營造了一種會將他的政治觀念繼續傳承下去的假象,所以燕王噲對於組織越來越信任。
但其實子之才過其實,他之所以能夠在燕王噲面前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只是因為他偽裝了一種與燕王噲極其相似的政治觀念,這其實是一種極力迎合君主的行為,為了得到君主的賞識,怎樣的陰謀權屬都在所不惜。所以說者有心,聽者有意,禪讓制的推行也就有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但是如果僅僅是燕王噲和子之兩個人的意願恐怕也無法直接退行,畢竟雖然君主有著對國家的絕對統御權利,但是君主的決策還是會受到朝堂上諸多大臣的影響的,如果燕國的臣民極力反對,這件事也很難實施。
但是無奈的是,因為政治傳統的原因,燕國國內不僅沒有大力反對,反而還形成了一個極力勸說燕王噲推進禪讓制的團體。
三、制度之殤
燕國是一個極力推崇王道政治傳統的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中,燕國其實並不具備著像其他諸侯國一樣的集權形式,君主的地位不像秦國那麼絕對,國內也沒有一套完整的行為規範以及發展體系,這樣的燕國在某種意義上與原始社會是有類似的地方的,而沒有進行制度改善的它也並非完全推崇世襲制度,只是因為世襲制度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是當下所有國家都在秉承的政治傳統,所以燕國也並未對世襲制度有過想法,但是這不代表燕國僅僅只承認世襲制。
在政治傳統的影響下,燕國對於禪讓制度並不排斥,畢竟王道的觀念推崇的就是德才兼備的聖人統治,這一點與禪讓制是有相似之處的,所以這種思想在燕國發生並不會像在其他國家發生一樣受到極力的反對,燕國的民眾或許談不上支持,但是也絕對不會大力違抗,這就讓禪讓制度的推行受到了大量的阻力。
同時,這種思想也影響著燕國朝堂的臣子,這些人本身就不反對禪讓,但如果再有一個巧舌如簧的人進行勸說,那麼風向就會大有不同了。這個人就是蘇代。
蘇代是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對於遊說藝術的把控淋漓盡致,所以由他為核心在燕國聚集了一個極力勸說燕王噲推行禪讓制度的團體,輪番對燕王噲進行轟炸。
蘇代說: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聖賢君主,但是相比於堯舜,禹的名聲相對較低,原因就是因為堯舜實施的是真正的禪讓制度,但是禹只是禪讓制度的受益者,在他之後將權力傳承給了自己的子嗣,這樣的論證可以說極大地符合了燕王噲對於聖賢的推崇和依賴,也漸漸地壓垮了燕王噲心中最後的防線,在自己主觀性格和身邊客觀條件的影響之下,燕王噲最終還是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
小結
所以我們通過上述的敘述來看,禪讓制的之所以會在燕國實施是有諸多因素導致,有燕王噲本身的性格特點原因,他對於聖賢的尊寵符合推行禪讓制度的基礎標準,讓禪讓制的推崇有了主觀條件。
再者,因為燕國一直以來推崇的政治制度的原因,燕國上下對於禪讓制度並不反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平民百姓的輿論力量,讓燕國不至於因為繼承制度的改變而導致內部混亂,繼續為禪讓制度的推行增加的可能。
此外,丞相子之的野心勃勃讓他極力去迎合燕王噲,並且暗地裡組織了遊說燕王噲推行禪讓制度的團體,在這諸多條件的聚集之下,燕王噲身體力行的踐行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將燕國的王維禪讓給了子之。
但是讓燕王快沒有想到的是,子之對於好賢行仁的政治理念只是表面的尊寵,他的目標不過是權利而已,可當其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參考資料:《韓非子 說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