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闊別已久,為何戰國中期的燕國還能再度實施?

2020-12-18 騰訊網

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韓非子 說疑》

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實施的繼承制度,簡單來講就是要從整個部落聯盟當中選擇聖賢的人來繼承部落首領的位子,我們通常所講的堯舜禹就是如此進行首領傳承的。

但是自從大禹建立夏朝之後,禪讓制度也就被擱置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世襲制度,在那之後公天下也就變成了家天下,不再在整個天下尋找德才兼備的人繼承統領的位置,而是在一個家族內部進行權力的傳承。

而從那開始,世襲制度也就貫穿整個華夏古代歷史。不過凡事皆有例外,禪讓制度也曾經再度被實施過,那是在戰國中期的燕國。當時燕國君主燕王噲企圖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丞相子之,因而導致了燕國大亂,最終燕王噲成為了一個連諡號都沒有的喪國之君。

這樣的行為可謂是讓人啼笑皆非的,那麼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禪讓制為什麼會在戰國中期的燕國上演呢?這還要追溯到燕王噲本人,的性格特點。

一、好賢行仁的理想主義者—燕王噲

燕王噲是一位非常仰慕上古虛名的君王,他企圖通過自己實現一種「讓賢」的體制,也就是說想要改變世襲制度,像堯舜禹一樣把權利讓給真正德才兼備的人。同時想要通過這樣的行為讓自己明垂青史。

其實燕王噲不僅有這樣的想法,還對於想法付諸了諸多行動。他平時的生活作風比較簡樸,不荒淫奢靡,並且厲行節儉,體恤民生,愛惜民力,提倡耕作,這樣的做法像極了一位明君,像極了一位聖賢君主,但是燕王噲這樣的做法卻是建立在自己理想化的認知上的。

他對於當時的外部環境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不知道燕國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危險境地之中,只是一味的想要從基礎民生入手,想要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聖賢局面,這一點大概類似於孟子所說的王道,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入手,建立一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安穩局面。

或許放在太平盛世裡,燕王噲還能算作一個合格的君主,但是在戰國時代,他卻並不合適,而且他對於臣子的統御能力極差,識人能力不強,過度的好賢行仁讓他失去了對時代的嗅覺,對於君主集權並不敏感,到最後甚至企圖通過禪讓王位來進一步表現自己仁德,表現自己超越堯舜禹的功績。

君主有了這樣的想法,禪讓制的推行也就有了一個實施的必要基礎。

當然,如果只是君主有想法,臣子卻無意的話,那這樣的行為可能還無法推行,但是好巧不巧的是,燕王噲的上上對象子之卻是一個極其有野心的人。

二、子之的野心

子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當時已經位居燕國的丞相之位了,在一個諸侯國內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時,燕王噲實施的是一種基礎的民生政策,表現出來的是過度的仁義道德,在這樣的君主之下,丞相的權力之大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慾望和野心都會漸漸地膨脹,而當這樣的野心遇到了燕王噲的有意禪讓後更加顯現了出來。

所以子之很好地迎合了燕王噲崇尚上古虛名的心靈,表現出了一種與燕王噲極其相似的政治觀念,至少燕王噲是如此認為的,子之給他營造了一種會將他的政治觀念繼續傳承下去的假象,所以燕王噲對於組織越來越信任。

但其實子之才過其實,他之所以能夠在燕王噲面前表現出過人的才能只是因為他偽裝了一種與燕王噲極其相似的政治觀念,這其實是一種極力迎合君主的行為,為了得到君主的賞識,怎樣的陰謀權屬都在所不惜。所以說者有心,聽者有意,禪讓制的推行也就有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但是如果僅僅是燕王噲和子之兩個人的意願恐怕也無法直接退行,畢竟雖然君主有著對國家的絕對統御權利,但是君主的決策還是會受到朝堂上諸多大臣的影響的,如果燕國的臣民極力反對,這件事也很難實施。

但是無奈的是,因為政治傳統的原因,燕國國內不僅沒有大力反對,反而還形成了一個極力勸說燕王噲推進禪讓制的團體。

三、制度之殤

燕國是一個極力推崇王道政治傳統的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中,燕國其實並不具備著像其他諸侯國一樣的集權形式,君主的地位不像秦國那麼絕對,國內也沒有一套完整的行為規範以及發展體系,這樣的燕國在某種意義上與原始社會是有類似的地方的,而沒有進行制度改善的它也並非完全推崇世襲制度,只是因為世襲制度是時代發展的潮流,是當下所有國家都在秉承的政治傳統,所以燕國也並未對世襲制度有過想法,但是這不代表燕國僅僅只承認世襲制。

在政治傳統的影響下,燕國對於禪讓制度並不排斥,畢竟王道的觀念推崇的就是德才兼備的聖人統治,這一點與禪讓制是有相似之處的,所以這種思想在燕國發生並不會像在其他國家發生一樣受到極力的反對,燕國的民眾或許談不上支持,但是也絕對不會大力違抗,這就讓禪讓制度的推行受到了大量的阻力。

同時,這種思想也影響著燕國朝堂的臣子,這些人本身就不反對禪讓,但如果再有一個巧舌如簧的人進行勸說,那麼風向就會大有不同了。這個人就是蘇代。

蘇代是著名縱橫家蘇秦的弟弟,對於遊說藝術的把控淋漓盡致,所以由他為核心在燕國聚集了一個極力勸說燕王噲推行禪讓制度的團體,輪番對燕王噲進行轟炸。

蘇代說: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聖賢君主,但是相比於堯舜,禹的名聲相對較低,原因就是因為堯舜實施的是真正的禪讓制度,但是禹只是禪讓制度的受益者,在他之後將權力傳承給了自己的子嗣,這樣的論證可以說極大地符合了燕王噲對於聖賢的推崇和依賴,也漸漸地壓垮了燕王噲心中最後的防線,在自己主觀性格和身邊客觀條件的影響之下,燕王噲最終還是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

小結

所以我們通過上述的敘述來看,禪讓制的之所以會在燕國實施是有諸多因素導致,有燕王噲本身的性格特點原因,他對於聖賢的尊寵符合推行禪讓制度的基礎標準,讓禪讓制的推崇有了主觀條件。

再者,因為燕國一直以來推崇的政治制度的原因,燕國上下對於禪讓制度並不反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平民百姓的輿論力量,讓燕國不至於因為繼承制度的改變而導致內部混亂,繼續為禪讓制度的推行增加的可能。

此外,丞相子之的野心勃勃讓他極力去迎合燕王噲,並且暗地裡組織了遊說燕王噲推行禪讓制度的團體,在這諸多條件的聚集之下,燕王噲身體力行的踐行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將燕國的王維禪讓給了子之。

但是讓燕王快沒有想到的是,子之對於好賢行仁的政治理念只是表面的尊寵,他的目標不過是權利而已,可當其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

參考資料:《韓非子 說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分別存在了多少年?三國比秦活得久,燕國存在了822年
    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似乎也存在「優勝劣汰」,隨著歲月的衝刷,幾百諸侯最後只剩了秦、齊、楚、燕、趙、韓、魏這7個最強的國家,他們並稱戰國七雄。不過戰國時代也僅維持了200來年而已,後來西戎的強國——秦國一口氣滅了其他6國,最終統一了天下。不過秦王朝也沒有混出個樣子:僅活了15年就被人滅了。那麼戰國時的7國分別存在了多少年呢?
  • 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曾上演2樁冠絕古今奇聞:無間道和共和制
    燕噲,在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並不是一個顯眼的名字。同樣,作為戰國七雄的燕國,也並非是最強的國家。然而,正是這個名聲不顯的北方燕國,卻是承自周朝數百年,血統最純正的戰國七雄。由於地處北方,燕國一直不被其他國家重視,但就在這樣的一個神秘的國度中,發生過兩件冠絕古今的奇聞。
  • 戰國七雄:存在感極低,號稱八百年諸侯國的燕國,都幹了哪些事?
    歷史的車輪從春秋駛向的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和戰爭更頻繁了。要說春秋可能受周禮的影響,諸侯之間可能更多的爭的是地盤,想要的地位,並不以殺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主,而到了戰國一切都不同了,動輒參戰幾十萬人,充斥著戰死、坑殺、俘虜。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全面戰爭:三國》公布中期玩法演示視頻 公孫瓚稱帝建燕國
    近日,官方再度公布了一段新的實機演示,為玩家展示了遊戲中期眾多勢力對峙時的遊戲過程,一起來欣賞下吧。視頻主要展示的是遊戲中期之後的玩法,因此開始時已經是第103回合。試玩人員使用的勢力為公孫瓚,在視頻中公孫瓚已經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並且馬上就要稱王。而周圍曹操、孔融等勢力也蓄勢待發與玩家進行激烈的爭奪。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導語:中山國復國後,魏國為何沒有再滅它,反而便宜了趙國?這就是比較富有戲劇性的一幕了,畢竟魏國第一次吞併中山國是在公元前407年,27年之後中山國再度復國,按理來說,二十幾年的時間並不足以讓中山國這樣的一個中型諸侯國追趕魏國的實力。魏國為何沒有再度消滅中山國?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在戰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於是在公元前288年,齊閔王和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公元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促使其整體勢力來到了巔峰。
  • 六國衰亡之燕國篇:與周朝同歲的古老國度,誰該為其的滅亡負責?
    燕國,這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幾乎與周王朝同歲,太史公在《史記》中曾說過「歷時八九百歲」。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燕國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奭的封國。說起周武王的弟弟,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那位制定周禮的周公旦,而對於召公奭這個人可能沒什麼印象。
  • 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特殊地理位置
    導言:中山國為何被中原諸侯國所重視?從與中原諸侯國戰爭角度,分析中山國為何地位高?,那麼中山國的地位為何有如此之高呢?中山國幫助齊國攻打燕國中山國擺脫魏國統治後,成功復國後,經過發展國力逐步增強,中山國與燕國是鄰國,以易水為界,兩國戰爭頻繁,相互徵伐,燕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國力與其他六國相差甚遠,在與中山國的相互徵伐中也佔不到多少便宜。
  • 戰國時代,秦國魏國變法成霸主,諸侯國爭相效仿,畫虎不成反類犬
    ,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魏國實施法治變法後經濟方面突飛猛進,軍事實力也大有提升,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盛的國家,也是戰國初期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成為戰國首霸,引導著一個時代的格局走向。 而秦國在戰國前中期,開始實施法治變法,讓它到了戰國中後期能夠稱霸中原,並且最終成為了一統六國的霸主;這兩個國家都在法治變法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除了這兩個國家的法治變法之外,韓國實施術治變法,齊國實施吏治變法,趙國也實施過單純的軍事方面的變法,燕國也實施過類似於齊國吏治變法的燕昭王變法,但這幾種變法最終所取得的成果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所謂的上洛,意指朝日本京都移動的行為。當時日本的首度是京都,日本人模仿中國,稱呼首度為「洛」,因為周朝以後的朝代經常定都洛陽,這極大影響了日本。因此朝京都移動的行為就被稱作「上洛」了。那麼,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
  • 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
    摘要:日本戰國,四國為何實力不強?看看戰國初期的局勢就明白了日本戰國時代,相比於九州地區,四國地區明顯離京都更近,但四國四面環海,地理上也疏離於政治與經濟中心,整體陷入極為混亂的交戰狀態,由於交戰方勢力相當,一直處於互相牽制的尷尬局面中。
  • 戰國七雄:齊國為何能憑藉剩下三座城而收復原有的領土?
    田單能在短時間內收集到一千餘頭牛,就體現了即墨城雄厚的實力,也說明當時的城防局面不錯,遠未達到邯鄲之戰中趙人「斬木為兵、易子而食」的艱難地步(如果是真的艱難,牛就吃得差不多了甚至開始吃人了,還能收集起千餘頭有戰鬥力的牛嗎?)。
  • 大秦賦提到「千金買骨」,500金買一堆骨頭,為何能讓燕國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禮制崩壞,諸侯相互攻伐,國家之間的競爭,是全方面的競爭,其中人才的爭奪是勝敗的關鍵。秦孝公、齊桓公、魏文侯、燕昭王等無不靠吸引外來人才而實現強國之路。當年,燕昭王為了吸引「外客」,更不惜「千金買骨」,修建黃金臺,來吸引各國人才。
  • 維舟:禪讓制與世襲制都是神秘力量的轉移
    這些紛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後人對這些制度的起源已不了解,我們對上古情形的理解,最早也僅能根據戰國諸子所論,而這些文獻本身就是百家各憑己意的理解與想像。不過,通過比較研究,深入追溯古人的思想實質,我們或許可以發現中國政治某些根本性的特點,而禪讓與世襲也未必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麼對立。
  • 戰國最牛的武將家族,豪傑輩出,曾在四個國家為將!
    而就樂毅來說,則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在戰國中期,樂毅伐齊可謂改變七雄格局的重要歷史時間。後來,樂毅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值得注意的是,樂毅所在的家族,在戰國時期可謂豪傑輩出。
  • 梁靜茹演唱會2020昆明站,闊別已久的梁靜茹將與你相見
    梁靜茹演唱會2020昆明站,闊別已久的梁靜茹將與歌迷們重新分享自己的音樂和情感世界!梁靜茹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手,儘管她退隱了七年,但是有一種人是久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她的傳說,梁靜茹就是這樣的人。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秦昭襄王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君主,被有些觀眾當作秦國統一過程中居功至偉的人,翦伯贊說,昭襄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然而,真實的歷史確實如此嗎?縱橫今天就以獨特視角來看一看這段歷史,並且發掘一個被歷史埋沒的人物。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變法的領域也十分的寬廣,形式多種多樣,為後世人們的發展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選擇,也讓文化擁有了多樣性,讓政治形勢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