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2021-02-08 學國學網





佛教有首著名的歌曲《心經》,其中的歌詞就來自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都是空的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決定的,因而度脫了一切痛苦與磨難。


五蘊,是佛教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単歸納和說明。


為了說明「五蘊皆空」,《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進行解釋。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集聚的意思。






色蘊屬於物質現象範疇,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現象範疇。


這就要求修行者明白世間的一切都不是實有的,而是空的。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因為五蘊的有,並非我們有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對有的透視,就是說有是指名義上的有,空也是指名義上的空,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如果可以照見五蘊皆空,修行者自然能夠度脫一切煩惱痛苦。


《心經》的般若空觀對禪宗思想的影響就是使禪宗的修行者破除五蘊皆空,圓融真空妙有,體徵澄明自性,徹見本來面目。禪宗空靈的境界要求五蘊皆空,即色聲香味觸法皆空。 


這裡的五蘊皆空其實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禪宗的禪師們清醒地認識到「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禪宗認為解脫痛苦的方法是,明白了在世間修行的痛苦現狀之後,去尋求痛苦的根源,世間人類的各種迷惑痛苦固然與外在環境有關係,但主要還是根源於人類心性的內在。


所以禪宗從般若思想去看,人類的痛苦是對「有」這個感念的迷惑和執著造成的,禪宗解脫人生痛苦的法門,自然是對存在要有正確的認識。


所以體會五蘊皆空是這一切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増不減的,在真空本性中,本來沒有五蘊。


禪宗「空性」的意思是一切事物井無自性,並非以個別地與客觀地存在的方式而存在,所以最後可以五蘊皆空。參禪悟道,就要「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留言

相關焦點

  • 初級佛學22 | 四大與五蘊
    佛經說: 「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 。四大和五蘊,也是佛教重要的教義。它們的關係又是很密切的,所以現在一同來解明。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是堅硬性,水是潮溼性,火是溫暖性,風是流動性。由於四大和合的緣聚,而有了這個身體的假相;緣散則離,其性非有,所以要說 「四大本空」 了。四大是根身構成的元素:但在根身的總和,不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蘊是積聚義。由這色等五種東西總積起來,就構成我們這個身體的總相。色是質疑義、變壞義,屬於物質的。身體上的皮肉筋骨等有形可見的,都是色蘊的積聚。
  • 五蘊四大——《佛學啟蒙》(連載)
    4、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5、學佛對我們有什麼助益?6、人世的根本煩惱有哪些?7、在家居士該如何學佛?8、有哪些好的修行方法?9、學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10、該以何種心態面對生老病死?    捧起這本書專注靜讀,或者跟隨我們,每次讀一段;日積月累相信您會走進佛門的。
  • 五蘊
    宇宙世間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樹木等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仰賴這四種元素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體的毛、發、爪、齒、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涕、唾、膿、血、痰、淚、津、便是潮溼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調,就會呈現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會死亡。
  • 五蘊的涵義
    問:什麼叫五蘊?答:所謂「五蘊」,分別是指色、受、想、行、識等構成人體及一切事物的五種要素。
  • 「五蘊」是哪五蘊?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叫「五陰」。本是無量的法,凡夫只執著於一時、一處、一世、一法,所以叫蘊。那麼,十法界有無量蘊;無量就是無量。可是無量的蘊,無量的法怎麼講啊?萬佛出世也講不清啊;即使你能講得清,我們這些人有沒有福報去聽啊?所以佛把無量法無量蘊,歸納為「五蘊」。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 色受想行識「五蘊」
    歡迎隨喜參加(九點開始)『五蘊』又叫五陰。蘊是集聚的意思,陰是遮蓋的意思。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就因為被五蘊所覆的緣故。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有障礙為色,有形相為色。色蘊不空,見到色被色塵所迷惑,聞到聲被聲塵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塵所迷惑,嘗到味被味塵所迷惑,觸到覺被覺塵所迷惑。如果把色蘊空了,就是內無其心,外無其形,遠無其物的境界。
  • 佛教:何為五蘊?五蘊與「佛性」有何關係?有何啟示?|讀佛典
    「五蘊」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在讀佛典時會經常遇到。因此,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五蘊理論對我們學佛人有什麼啟發和價值?……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我們學佛人繞不開的話題。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五蘊這五種東西可分為兩類,色蘊是一類,其他四蘊是一類,色蘊類似於物質世界,其他四蘊指人的意識。具體而言,色蘊指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集合而成的有形東西,包括人的身體、生理現象等一切有形的物質世界。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是每一個意識的四個部分。
  • 佛教知識 || 何謂四大假合?
    「四大假合」,是認識萬法的基礎課。所謂【四大】,是指結合物體的四種元素:地、水、火、風。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溼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宇宙世間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樹木等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仰賴這四種元素組合而成。
  • 浮世繪話|菱川師宣:畫遍江戶百態
    遊女繪姿、藝妓姿態、寂寞紙燈、河邊夜景、杜鵑雨夜啼月、秋葉陣雨散落,均是浮世繪中俯拾即是的景象,而此間又表現出了一種無端的憂愁。藤懸靜在《浮世繪》一書中介紹到,浮世繪就是浮生在現世的虛幻世界,是一個帶有宗教意義的詞彙。永井荷風愛浮世繪,周作人愛浮世繪,西方印象派乃至後印象派也愛浮世繪.那我們不禁會想:到底是何人創造了浮世繪,讓日本文化中多了一顆璀璨的明珠呢?
  • 「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解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意義及其關係依俱舍論,在世間或出世間,不管有形或無形,有現象或無現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個別的去了解他,那實在是不可能的。雖則是這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漏無漏的兩大類法,因這兩大類法,能統攝一切法無遺。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所以這一篇文章紅塵君就來簡單的談談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和核心概念——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這其實同時也是大乘的基礎,從「自度」這個維度來說,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區別。五蘊五蘊這個概念,在著名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第一句就曾提到過。《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日本工筆畫:「 浮世繪 」 的前世今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浮世雙嬌傳》開播 李治廷孟子義上演錯愛姻緣
    網易娛樂9月28日報導由李治廷、孟子義、李藝彤、汪卓成領銜主演的古裝言情勵志劇《浮世雙嬌傳》將於今晚20點正式登陸騰訊視頻。該劇由企鵝影視、絲芭影視聯合出品。今日,該劇發布「浮世宿命」版終極預告片與「攜手如約」版人物關係海報,在浮世紛爭中,攜手並肩同行。紛亂浮世 並肩同行不負情義相守符玉盞(孟子義飾)與符金盞(李藝彤飾)姐妹倆因為「娶符女,當帝王」的童謠,與薛榮(李治廷飾)江紹(汪卓成飾)一同捲入靈陽的暗潮湧動之中。
  • 照見五蘊皆空,到底是哪「五蘊」?
    「五蘊」又是哪五蘊呢?蘊,意義是積聚,五蘊即是五種聚合。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
  •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愛別離,求不得團聚;怨憎會,求不得解脫;五蘊熾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惱。 生老病死世人皆無可避免,只是這「求不得」之苦,應是可以憑主觀意志免除的。
  • 無陰影的視覺語言——浮世繪!
    19世紀,歐洲的貿易商人從日本進口茶葉、瓷器等商品,外包裝上版畫風格的浮世繪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們。從無陰影的視覺語法、自由而機智的構圖到單純明朗的線條,浮世繪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化的發生有著重要影響。他的繪畫風格裡深深的表現出了東方的浮世繪繪畫樣式。
  • 博物 | 宣揚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日本浮世繪,竟還影響過莫奈、梵谷
    浮世繪,顧名思義,就是「浮世中的繪畫」,西方將浮世翻譯成「the floating world」屬於直譯的說法,它其實是一種佛教中的用語,反義詞是淨土,江戶時代有一本《浮世物語》,開篇是這樣的:「萬事不掛心頭,隨風飄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個詞的一些特徵:浮華、虛幻、及時行樂、甚至帶有一絲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