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是哪五蘊?

2021-02-19 大自在般若

進來聊聊         開心鮮果源!

開心法寶(恭請經書、法寶)!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叫「五陰」。「蘊」字的結構,上面草字頭,下面是個絞絲,都是些糾纏人的東西;中間是個日,表智慧;下面是個皿字,表工具。重重複復,把智慧包在中間,所以「蘊」呢,帶有陰暗之義,非智慧而不可見。

所表之義為:任何一法都包容無量法。注意,這個茶杯是一塊鐵,它裡面有金銀銅鐵鈣鎂鋁鋅,地水火風和合而成,它少不少一法啊?一法就是無量法,所以帶有「蘊」之義,是不是?也就是受想行識每一蘊,是不是都包含無量法啊?所以「蘊」還帶有集合之義

本是無量的法,凡夫只執著於一時、一處、一世、一法,所以叫蘊。那麼,十法界有無量蘊;無量就是無量。可是無量的蘊,無量的法怎麼講啊?萬佛出世也講不清啊;即使你能講得清,我們這些人有沒有福報去聽啊?所以佛把無量法無量蘊,歸納為「五蘊」。

色蘊,是表無情法,後面的「受、想、行、識」這四蘊是表「心蘊」,其實就是一個念。佛為了面對客觀,啟發眾生,硬是把一個念、把無量的法分為色、心這兩法、這兩蘊,所以「五蘊皆空」也叫作「二蘊皆空」,對不對?那麼在色蘊裡,又包含地水火風這四蘊。如果我不叫五蘊皆空,我叫「八蘊皆空」,對不對?能認識這一點,這五蘊皆空已經明白了一半。

受蘊,是六根對外界的第一念感受。比如說,看到燈光,眼睛是不是就有感覺啊?第一念叫受。當你開始思維:「啊,燈光怎麼是白的?電燈泡不是圓的呀?」當有了二念、三念、四念這種分別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已經變成「想蘊」,這是按照身心對外界感受的次第而言。那當眼睛離開了燈光,不看也不想的時候,這個燈很亮,這個意識心還在不在了?不在了。

比如,現在聽到聲音了,聲音來了,是不是就把這個光忘記了?雖然忘記了,「這個燈很亮」,這個念在不在啊?一定在,就是在第八識。其實,時過境遷,離塵無體,這是方便法。如果離塵無體的話,那你在這兒聽我講經就白聽了,反正你出了講經堂就沒有了。如果離塵無體的話,我們修行幹什麼?行善或者作惡,都不受報應。

那麼講到究竟法,我們的意識心時過境遷,看起來好像沒有了,其實還在,在第八識裡,就是我們的種子倉庫,叫做「識蘊」。我們無量劫以來動的一切念,講的一切話,做的一切事,一樣不少,都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裡。

如果這些東西有形有相,盡虛空遍法界不能容納;幸虧它無形無相。那麼什麼是「行蘊」呢?就是第七識,通過它的搬運功德,把我們的受想這六種意識心,而儲存到第八識。

現在採取對治法,既要通過眼耳來聽經聞法,又要通過第七識搬運到第八識倉庫裡去。當我們在中陰身期間,肉團身無明殼銷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識心隨之滅盡,在我們阿賴耶識裡的此刻聽經的這個金剛種子,現量功德現前,當下成就。

開 心 般 若 微 信 公 眾 號 :kaixinbore

公眾號主旨:每天多1分鐘學習,開啟生命本有的圓滿智慧,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

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微信公眾號  kaixinbore。

開 心 般 若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火」就是指五陰之火;逼身,其實這個五陰之火叫「五陰熾盛之苦」啊!我們哪一天沒有苦惱啊?睡在床鋪上還翻來覆去的,不苦的話你翻不翻身吶?苦痛切己,這是分層次來講。還可以觀照為「苦苦」,我們明顯感覺到的苦,頭疼腦熱生病,缺衣少食,沒有錢花,等等,叫「苦苦」。

【心不厭患】,觀照為「壞苦」。怎麼叫「壞苦」呢?處於快樂之中,他不知道這種快樂就是過患。老爹爹八十大壽,親朋好友熱熱鬧鬧大半天,是不是很快樂啊?下午五點半大家離開了,家裡很清淨;然後呢,坐在沙發上喝了一杯茶。啊……這個時候是不是感到真正的快樂了?意思:哎呀,這些東西終於走了!把我鬧騰了半天。當時那種快樂是不是就是苦啊?但是他當時知道不知道討厭吶?恨不得人越多越好。包紅紙包、好吃的好喝的一大堆,很高興。其實最高興的時候,人走了,靜靜地喝一杯茶,是不是很自在呀?就幫助我們啟發怎麼叫個「樂即是苦」,叫「壞苦」。我們很多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是不是?

【無求出意】,可理解為「行苦」。我們的意識心總是想能得福報,甚至還想來世成佛、成菩薩。但是他所作的行為與之相反。決定來世果報的是第七識。所以外面的六種意識心,這種求出之意是假的,他不知道迴光返照那個本來面目。這是最大的苦,叫「無求出意」。


推薦往期精彩回顧:(點擊即可)

1、《秘密》吸引力法則國語視頻(如來藏性)

2、揭秘"元""宵"

3、妙解「清明」,聞即「往生」

4、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圓滿教證注音

5、為什麼要讀誦楞嚴咒?轉發功德勝過禮佛十萬

6、如來藏詮釋《金剛經》中最精華的十句話!(深度好文)

7、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8、明心見性後,會不會做夢?

9、歡迎入駐「開心圈寶」!!!

10、開心法寶店:經書,開光法寶!

11、開心鮮果源:極優鮮果,領「鮮」享受!

相關焦點

  • 五蘊
    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種物質的現象,而人之所以稱為「有情眾生」,除了具有物理機能外,還有憂、悲、苦、惱、喜、怒、哀、樂等精神狀態。人是由物質和精神聚集的和合體,所謂物質,就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佛法名之曰「色」;所謂精神,就是佛法所說的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五者,是構成我人身心的五個條件,稱為「五蘊」;五蘊就是「我」的代名詞。   五蘊又稱五陰。
  • 照見五蘊皆空,到底是哪「五蘊」?
    「五蘊」又是哪五蘊呢?蘊,意義是積聚,五蘊即是五種聚合。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
  • 五蘊的涵義
    問:什麼叫五蘊?答:所謂「五蘊」,分別是指色、受、想、行、識等構成人體及一切事物的五種要素。
  • 佛教:何為五蘊?五蘊與「佛性」有何關係?有何啟示?|讀佛典
    「五蘊」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在讀佛典時會經常遇到。因此,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五蘊理論對我們學佛人有什麼啟發和價值?……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我們學佛人繞不開的話題。也就是說,如果讓我們的意識駐於「五蘊」,或者說,如果錯誤地認為「我」就是「我的五蘊」,「我的五蘊」就是「我」,那麼,我們的生活必然充滿了煩惱,充滿了痛苦。這是因為,人有追求永恆的本性,而五蘊必定是變動不局的,五蘊中的「好事」也是變動不局的,所以,執著於五蘊的結果必然是煩惱。
  • 五蘊四大——《佛學啟蒙》(連載)
    4、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5、學佛對我們有什麼助益?6、人世的根本煩惱有哪些?7、在家居士該如何學佛?8、有哪些好的修行方法?9、學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10、該以何種心態面對生老病死?    捧起這本書專注靜讀,或者跟隨我們,每次讀一段;日積月累相信您會走進佛門的。
  • 色受想行識「五蘊」
    歡迎隨喜參加(九點開始)『五蘊』又叫五陰。蘊是集聚的意思,陰是遮蓋的意思。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就因為被五蘊所覆的緣故。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有障礙為色,有形相為色。色蘊不空,見到色被色塵所迷惑,聞到聲被聲塵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塵所迷惑,嘗到味被味塵所迷惑,觸到覺被覺塵所迷惑。如果把色蘊空了,就是內無其心,外無其形,遠無其物的境界。
  • 初級佛學22 | 四大與五蘊
    佛經說: 「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 。四大和五蘊,也是佛教重要的教義。它們的關係又是很密切的,所以現在一同來解明。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是堅硬性,水是潮溼性,火是溫暖性,風是流動性。四大是根身構成的元素:但在根身的總和,不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蘊是積聚義。由這色等五種東西總積起來,就構成我們這個身體的總相。色是質疑義、變壞義,屬於物質的。身體上的皮肉筋骨等有形可見的,都是色蘊的積聚。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的。受是領受,有苦受、樂受、舍受。想是構想,有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
  • 五蘊中的想蘊與行蘊
    五蘊中的想蘊與行蘊 什麼是想蘊?
  • 宏圓法師:如何以般若妙智照破五蘊?
    因為無所得,能照的般若真智是空,所照的五蘊妄境也是空。能照、所照皆空,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有人說,「我觀照這一剎那心裡清淨的很」,這就是取相。清淨無相,你怎麼知道是清淨的?你要是知道是清淨的時候,你已經著了相,又著了一個清淨的相。我舉個有深刻體會的例子,曾經我出現過這麼幾種境界。
  • 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都是空的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決定的,因而度脫了一切痛苦與磨難。五蘊,是佛教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単歸納和說明。為了說明「五蘊皆空」,《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宏圓法師:五蘊像烏雲一樣遮蔽了自性的光明
    什麼是五蘊呢?蘊就是積聚的意思,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叫五陰,因為這五種妄想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蔽住了我們智慧的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用發揮不出來。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
  • 「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有何關係,意義是什麼?
    解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意義及其關係依俱舍論,在世間或出世間,不管有形或無形,有現象或無現象的事事物物,真是多得不可勝數。如果要個別的去了解他,那實在是不可能的。雖則是這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漏無漏的兩大類法,因這兩大類法,能統攝一切法無遺。
  • 《五蘊心理學》25期|第二章 |心理學理論方法之五善巧體系
    2.3.1 心理學基礎知識的組織方法——五善巧體系佛家心理學是以經驗觀察、客觀描述為基礎,加上價值批判、哲學澄清而建立起來的。釋迦佛所講的根、入、界、食理論及四諦理論,都直接源於醫學;五蘊理論也是經驗的記述。如果以通過演繹或先提出假說然後證明為「理論」的標準,佛家心理學可說沒有「理論」,純屬於經驗事實的陳述。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 《大乘五蘊論》講記(二十四)——不定心所
    我們看《廣五蘊論》上的說法【廣五蘊論】云何尋?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麁相分別為性。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別麁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麁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為業。【廣五蘊論】云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為性。
  • 心經第五:五蘊究竟是什麼,為何觀音菩薩說它們都是空的呢
    五蘊也叫五陰,比如說人生八苦之一的「五陰熾盛」指的就是由於五蘊不空而帶來的痛苦,而這五蘊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方面,其中又以色和識和我們關係最為密切,合起來就相當於是我們這個「我相」。這裡多說一句,這個五蘊並不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或者說的更準確一點我們的「眼睛」其實就是六識中的一種——眼識,所以只能靠心去「觀照」,這也是為什麼觀自在菩薩只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夠「觀照」到了。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所以這一篇文章紅塵君就來簡單的談談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和核心概念——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這其實同時也是大乘的基礎,從「自度」這個維度來說,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區別。五蘊五蘊這個概念,在著名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第一句就曾提到過。《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大乘五蘊論》講記(十九)——關於慢心
    在《大乘五蘊論》裡講七種慢心,其中最基礎的就是「我慢,謂於五取蘊隨觀為我或為我所,心高舉為性」。也就是把色、受、想、行、識五蘊,執取或為我或者為我所,內心高舉。慢心是一種非常根本的煩惱。它能夠阻礙我們接受新的事物,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