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佛學22 | 四大與五蘊

2021-02-08 上饒龍安古寺

佛經說: 「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 。四大和五蘊,也是佛教重要的教義。它們的關係又是很密切的,所以現在一同來解明。


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是堅硬性,水是潮溼性,火是溫暖性,風是流動性。這四大種,是一切物體構成的元素,一切有形的物體,都不能離開四大而存在,逃不了四大的範疇,所以稱之為大。譬如說一個茶杯,他的原料是瓷的,是用泥土燒成的。這泥土,就屬于堅性的地大。但這泥土燒成瓷器,是有水和火的成分在裡面的,就具有溼性的水大和暖性的火大了。須經風吹乾,始成固體的茶杯,就離不了動性的風大。一個茶杯的成就不離四大,推至其他一切物體的成就,也多離不了四大的關係。


外面器界的物體,固然成於四大;就是內面自己的根身,也不外是四大和合而構成。如根身上固體硬性的骨節筋肉,發毛爪齒,屬於地大;唾涕膿血,津液便利,是溼性的,屬於水大;身體熱度溫暖性的屬於火大;呼吸息氣轉動性的,屬於風大。試問在我們的身體上,除了這四大元素集合,還找得出其他東西的存在嗎?由於四大和合的緣聚,而有了這個身體的假相;緣散則離,其性非有,所以要說 「四大本空」 了。

四大是根身構成的元素:但在根身的總和,不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蘊是積聚義。由這色等五種東西總積起來,就構成我們這個身體的總相。色是質疑義、變壞義,屬於物質的。身體上的皮肉筋骨等有形可見的,都是色蘊的積聚。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的。受是領受,有苦受、樂受、舍受。想是構想,有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行是遷流不息,心念上種種生住異滅的過程。識是了別,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試問我們的身體,除了屬於物質的色蘊、屬於精神的受想行識四蘊,還有其他東西可得嗎?

所以說身體是五蘊的總聚。但五蘊中的色有無量色,乃至識亦有無量識,由這許多東西的關係結合,才聚成這個身體。這些關係遇緣存在,就有了身體的假相出現:到結成這些關係的助緣散滅,身體的假相也就壞了。所以說:「五蘊非有」,因它的性質本空,了不可得。永嘉大師說:「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淫穢荒迷,竟夜終朝,吃砣造業: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人生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這些話是值得我們省悟、警惕和玩味的。

宋朝有個佛印禪師,一日在金山寺講經,碰到蘇東坡學土去看他。佛印戲謂:「蘇學士何來?此間卻無你坐處!」東坡學禪,好鬥機鋒,隨口答道:「既無坐位,就借你的身體來坐吧。佛印說:「山僧有個問題,你若答得,我便將身借你做凳坐:若答不得,請你解下腰系的玉帶,留鎮我的山門。」東坡應諾。佛印便問:「我的身體是四大所積,五蘊所聚的;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學士要向什麼處坐?」東坡語塞,輸卻玉帶。這玉帶直到現在,尚保存在金山寺的「留玉樓」中。懂了這則掌故,對於「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的道理,應可思過其半了。

相關焦點

  • 五蘊四大——《佛學啟蒙》(連載)
    《佛學啟蒙》將為你全面講解:1、佛陀是如何開悟成道的?2、佛法有哪些警示?3、你知道生滅緣起,業力因果嗎?
  • 佛教:何為五蘊?五蘊與「佛性」有何關係?有何啟示?|讀佛典
    「五蘊」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我們在讀佛典時會經常遇到。因此,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五蘊理論對我們學佛人有什麼啟發和價值?……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我們學佛人繞不開的話題。01什麼是五蘊簡言之,佛學裡的「五蘊」是指引起人煩惱的五種東西,也叫「五陰」、「五取蘊」、「五受蘊」等,它們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 五蘊
    宇宙世間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樹木等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仰賴這四種元素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體的毛、發、爪、齒、皮、骨、筋、肉是堅硬性的地大;涕、唾、膿、血、痰、淚、津、便是潮溼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調,就會呈現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會死亡。
  • 佛學:放下執著!
    佛學的觀點認為,人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就連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五蘊」的假和合,是由因緣條件形成的,「緣起性空」,無有自性,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所以「無我」,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了「空觀」。所謂「諸法無我」,意思是說諸法不是「我」和諸法當中沒有「我」。
  • 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都是空的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決定的,因而度脫了一切痛苦與磨難。五蘊,是佛教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単歸納和說明。為了說明「五蘊皆空」,《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五蘊的涵義
    問:什麼叫五蘊?答:所謂「五蘊」,分別是指色、受、想、行、識等構成人體及一切事物的五種要素。
  • 佛學基礎詞彙大全(佛學經典,請珍藏)
    >13、四聖諦:苦、集、滅、道  1)苦諦:  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分散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晰佛學「地藏系」也為此提供過解釋,在「地藏系」裡業力是可以通過虔誠的祈禱,或者幫別人祈禱,又或者別人幫你祈禱進行消化的。這是題外話,我們再來看《大般涅槃經》中對佛的解釋,簡單來說:佛與凡人看起來是一樣的,都是血肉之軀,也都有著「無蘊」,不過凡人的「五蘊」充滿了「無常、苦、有我、不淨」這些特徵,而佛的「五蘊」則是「常樂我淨」,一個修行者在此生修行的過程中能夠斬斷那些不好的東西,其實也算是達到了「佛」的境界,肉身一死也就馬上解脫,不再受輪迴之苦了。
  • 【佛學基礎-佛學入門】
    四聖諦:苦、集、滅、道1、苦諦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d、死苦:五蘊分散2) 行:造作諸業;3) 識:業識投胎;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5) 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6) 觸:出胎與外境接觸;7) 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8) 愛:對境生愛欲;9) 取:追求造作;10) 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11) 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 心經第五:五蘊究竟是什麼,為何觀音菩薩說它們都是空的呢
    五蘊也叫五陰,比如說人生八苦之一的「五陰熾盛」指的就是由於五蘊不空而帶來的痛苦,而這五蘊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方面,其中又以色和識和我們關係最為密切,合起來就相當於是我們這個「我相」。這裡多說一句,這個五蘊並不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或者說的更準確一點我們的「眼睛」其實就是六識中的一種——眼識,所以只能靠心去「觀照」,這也是為什麼觀自在菩薩只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夠「觀照」到了。
  • 佛學基礎詞彙掃盲
    13、四聖諦:苦、集、滅、道 1) 苦諦: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分散
  • 佛教知識 || 何謂四大假合?
    我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調,就會呈現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會死亡。我們所能耳聞、目睹、身受這一切的萬法,無非是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分散而滅。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種物質的現象,而人之所以稱為【有情眾生】,除了具有物理機能外,還有憂、悲、苦、惱、喜、怒、哀、樂等精神狀態。
  • 色受想行識「五蘊」
    歡迎隨喜參加(九點開始)『五蘊』又叫五陰。蘊是集聚的意思,陰是遮蓋的意思。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就因為被五蘊所覆的緣故。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一)色蘊:有障礙為色,有形相為色。色蘊不空,見到色被色塵所迷惑,聞到聲被聲塵所迷惑,嗅到香被香塵所迷惑,嘗到味被味塵所迷惑,觸到覺被覺塵所迷惑。如果把色蘊空了,就是內無其心,外無其形,遠無其物的境界。
  • 「五蘊」是哪五蘊?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也叫「五陰」。所以佛把無量法無量蘊,歸納為「五蘊」。色蘊,是表無情法,後面的「受、想、行、識」這四蘊是表「心蘊」,其實就是一個念。佛為了面對客觀,啟發眾生,硬是把一個念、把無量的法分為色、心這兩法、這兩蘊,所以「五蘊皆空」也叫作「二蘊皆空」,對不對?那麼在色蘊裡,又包含地水火風這四蘊。如果我不叫五蘊皆空,我叫「八蘊皆空」,對不對?
  • 五蘊中的想蘊與行蘊
    五蘊中的想蘊與行蘊 什麼是想蘊?
  • 佛學揭秘,四大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揭開靈魂存在的神秘面紗
    佛學揭秘,四大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揭開靈魂存在的神秘面紗生死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從古至今,人們常常追問,生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人死後是否還有某種方式存在?有人能夠主動去探索思考這些話題,而有的人卻懵懵懂懂地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思考這個問題,只是懵懵懂懂地活著。
  • 《五蘊心理學》25期|第二章 |心理學理論方法之五善巧體系
    2.3.1 心理學基礎知識的組織方法——五善巧體系佛家心理學是以經驗觀察、客觀描述為基礎,加上價值批判、哲學澄清而建立起來的。釋迦佛所講的根、入、界、食理論及四諦理論,都直接源於醫學;五蘊理論也是經驗的記述。如果以通過演繹或先提出假說然後證明為「理論」的標準,佛家心理學可說沒有「理論」,純屬於經驗事實的陳述。
  • 宏圓法師:如何以般若妙智照破五蘊?
    因為無所得,能照的般若真智是空,所照的五蘊妄境也是空。能照、所照皆空,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有人說,「我觀照這一剎那心裡清淨的很」,這就是取相。清淨無相,你怎麼知道是清淨的?你要是知道是清淨的時候,你已經著了相,又著了一個清淨的相。我舉個有深刻體會的例子,曾經我出現過這麼幾種境界。
  • 值得熟悉的這些佛學詞語!
    5、五蘊:色、受、想、行、識。6、四緣: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7、三藏:經藏、論藏、律藏。8、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9、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