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說: 「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 。四大和五蘊,也是佛教重要的教義。它們的關係又是很密切的,所以現在一同來解明。
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是堅硬性,水是潮溼性,火是溫暖性,風是流動性。這四大種,是一切物體構成的元素,一切有形的物體,都不能離開四大而存在,逃不了四大的範疇,所以稱之為大。譬如說一個茶杯,他的原料是瓷的,是用泥土燒成的。這泥土,就屬于堅性的地大。但這泥土燒成瓷器,是有水和火的成分在裡面的,就具有溼性的水大和暖性的火大了。須經風吹乾,始成固體的茶杯,就離不了動性的風大。一個茶杯的成就不離四大,推至其他一切物體的成就,也多離不了四大的關係。
外面器界的物體,固然成於四大;就是內面自己的根身,也不外是四大和合而構成。如根身上固體硬性的骨節筋肉,發毛爪齒,屬於地大;唾涕膿血,津液便利,是溼性的,屬於水大;身體熱度溫暖性的屬於火大;呼吸息氣轉動性的,屬於風大。試問在我們的身體上,除了這四大元素集合,還找得出其他東西的存在嗎?由於四大和合的緣聚,而有了這個身體的假相;緣散則離,其性非有,所以要說 「四大本空」 了。
四大是根身構成的元素:但在根身的總和,不出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蘊是積聚義。由這色等五種東西總積起來,就構成我們這個身體的總相。色是質疑義、變壞義,屬於物質的。身體上的皮肉筋骨等有形可見的,都是色蘊的積聚。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的。受是領受,有苦受、樂受、舍受。想是構想,有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行是遷流不息,心念上種種生住異滅的過程。識是了別,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試問我們的身體,除了屬於物質的色蘊、屬於精神的受想行識四蘊,還有其他東西可得嗎?
所以說身體是五蘊的總聚。但五蘊中的色有無量色,乃至識亦有無量識,由這許多東西的關係結合,才聚成這個身體。這些關係遇緣存在,就有了身體的假相出現:到結成這些關係的助緣散滅,身體的假相也就壞了。所以說:「五蘊非有」,因它的性質本空,了不可得。永嘉大師說:「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淫穢荒迷,竟夜終朝,吃砣造業: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人生如石火電光,轉瞬即逝,這些話是值得我們省悟、警惕和玩味的。
宋朝有個佛印禪師,一日在金山寺講經,碰到蘇東坡學土去看他。佛印戲謂:「蘇學士何來?此間卻無你坐處!」東坡學禪,好鬥機鋒,隨口答道:「既無坐位,就借你的身體來坐吧。佛印說:「山僧有個問題,你若答得,我便將身借你做凳坐:若答不得,請你解下腰系的玉帶,留鎮我的山門。」東坡應諾。佛印便問:「我的身體是四大所積,五蘊所聚的;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學士要向什麼處坐?」東坡語塞,輸卻玉帶。這玉帶直到現在,尚保存在金山寺的「留玉樓」中。懂了這則掌故,對於「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的道理,應可思過其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