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談擇偶與婚姻
(一)
忽然有一天他跟你求婚,讓你嫁給他,而你有一個親戚跟他是鄰居,因為你祖上有德,所以這個長輩就馬上跟你講,你這個男朋友對他父母不孝。你自己考慮考慮,要不要嫁?不嫁,為什麼?你要考慮清楚,不然「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了。
那為什麼不嫁?(一女生答:我覺得愛是相互的,如果每次深更半夜我叫他出來他就出來話,說明他是還在試探我們的關係,但我覺得人相愛的時候不應是這樣子,關心應該是相互的。)
那麼他對你有求必應,你對他也有求必應,那就嫁給他啦?(女學生答:我覺得真正相愛的人並不是這樣子的,不能因為愛對方便要求對方變成自己期待的那種人。)
他沒有期待你什麼,他只期待你嫁給他。(女學生答:如果是這樣,他的任何服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對所有人。)
好,那他一定會繼續告訴你:只要你嫁給我,我一定會愛我的父母,愛所有人。(女學生答:這個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他說他可以發誓呢,要不要嫁?(女學生答:發誓也沒用。)
好了,掌聲鼓勵。這位同學考慮得很周到,但是俗話講「戀愛中的男女智商最低」。假如在這個節骨眼還猶豫半天,真正遇到那會怎麼樣?我看是兇多吉少。
判斷力來自哪?來自理智,來自智慧,而智慧在真理之中。《孝經》告訴我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對父母不愛,對有恩於他的人不愛,這違背了他的德行。「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對父母大吼大叫,對你卻百依百順,恭敬鞠躬,這違背了禮,這是講恭敬的一種存心。
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人沒有孝心,他的人生有一個態度生不起來,哪一個態度呢?情意、恩義的態度,道義的態度生不起來。那「學如逆水行舟」,沒有長養好的東西,長了什麼?會長壞的東西,滋長利害的心。沒有道義心,就會落入利害心。
為什麼他能夠三年堅持不斷、全力以赴地追求你,他背後的動力在哪裡?噢!你終於醒悟了。有利可圖,因為他打聽清楚你是清華研究生畢業,往後的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使出渾身解數都要追到你,長了這個利害心。好,你嫁給他了,三年以後,你幫他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結果臉上長出來了三條皺紋,沒有像以前那樣年輕貌美,他在外面工作,忽然遇到一個更年輕貌美的,你從利變什麼?變成害。害要怎麼樣?噢!你們不要亂講,講話要負責任的。除害?你看這些含辛茹苦照顧孩子的女人,居然變成害了。除害這個舉動,是天下大亂的根源。
諸位同學,我們在這裡講課講兩個小時,期間有多少人離婚你知道嗎,現在一天有多少對離婚?離婚以後又有多少個孩子的人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障礙?這個舉動一做,離婚率上升;離婚率上升,人沒有道義,犯罪率跟著上升;犯罪率一上升還有什麼安全可言?我到海口去,剛好接觸到一個監獄的長官,我跟他討論這些事情,他就告訴我,監獄裡的犯人,相當高的比例都來自不健全的家庭。你看離婚率一提高,犯罪率就提高。
我在海口的時候,當地的朋友都告誡我,外出的時候,背包不能背在一邊,背一邊會很危險,必須跨過脖子來背,而且包包要放在你的胸前,不可以甩在兩邊,走路要這樣走。日子好過不好過,幸不幸福?一位老師解嘲說,我們去開一個公司好了,去賣拴鐵鏈的包包,可能會賺錢。社會變成這樣無法想像。
現在的人沒有了解問題的根源所在,所有採取的方法都是在製造問題來解決問題,太多的國家是把大量的金錢耗在哪?耗在建監獄。你看看,強盜、小偷進監獄出來變成什麼?他出來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監獄蓋的多,犯罪率不會因此降低。
再如,在很多國家,要結婚的人統統要先上課,上七天、五天的課有沒有效?效果很有限。因為「少成若天性」,一個人對人的態度往往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成型了。
而要消除社會的這些亂象,根源在教什麼?在教孝道。諸位同學,我們的人生,有學業要完成,有家業要創立,還有事業要成就。而這幾樣人生的目標,都必須靠德才能完成,沒有德行,這些目標就沒有辦法圓滿。而德行的根基就在於「孝道」,學習中國文化就要從孝行開始下手。
這兩年來,我們在大江南北推廣一本經典叫《弟子規》,這本《弟子規》涵攝了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綱領。這本書一開頭就教「入則孝」,就是點明德行的根本所在。俗話講「百善孝為先」,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講孝順是百善之首;第二層意義是當我們孝心開了,真正落實了「孝道」,我們所有的德行都有長養起來。
那麼這一份孝心從哪裡做起?《弟子規》第一句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你看現在的孩子,爸爸喊他:「小明!」諸位同學,如果是你都怎麼回應?「幹嘛——」孩子都是這樣回答的。你有沒有看到一個孩子跑來問:「爸爸,有什麼事嗎?」假如你看到這樣的孩子要馬上告訴我,要找他來弘揚中國文化,他可能是閔子騫轉世。這份恭敬甚至連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要開始力行,知識分子要當社會的榜樣。這次回去,當你爸爸叫你,你要趕快過來,問:「爸爸,有什麼事嗎?」你爸爸會說:「你發燒了嗎?」要讓社會的顛倒從我們身上扭轉過來。
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謝謝大家!
(二)
我們說回來,剛剛講的夫婦,男女關係,真的,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很需要這些正確的引導,不能放縱慾望而已,這樣子會將日淪於禽獸的人生狀況。所以婚姻是合兩姓之好,婚姻是一種責任的承擔,對得起祖宗,對得起下一代的子孫。真正走入家庭的,那一定要先要求自己有德行給孩子做榜樣。在這個婚禮的過程當中,都時時在提醒我們走入婚姻的正確態度。那個婚禮不是嬉鬧一場,很熱鬧,還請人家來唱歌,唱的大小聲,那都失去了整個婚禮的莊嚴。婚禮的意義都不知道,還在那裡胡鬧,鬧洞房,喝酒喝得爛醉,都不了解這婚姻應該怎麼樣去面對。
在古禮當中,當兒子要去迎娶的時候,其實在迎娶以前,男方、女方,尤其女方的家裡三天不熄燈,非常用心的教導女兒如何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的這些心態;男子三天不奏樂,都也是父母耳提面命,你以後為人夫、為人父應該怎麼樣去維繫一個家庭的發展。你看都是這個態度。諸位朋友,你要結婚的時候,你爸爸媽媽有三天不熄燈的有沒有?有沒有跟你耳提面命的?這都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不能等孩子婚姻出狀況了才提醒,那都是為時以晚。慎於開始,他還沒踏入婚姻以前,態度就要對。
當天要迎娶了,父親端起酒來敬兒子,兒子不用回禮。我們想想,父親,都是兒子給父親敬酒,哪有父親給兒子敬酒的?沒有。假如有一天爸爸站起來說:兒子,我敬你一杯。你就會從椅子上跌下來。但是那一天不一樣,那一天父親恭恭敬敬舉著酒杯給兒子敬酒,送兒子出去迎娶。你看兒子在那個當下那種氣氛,他肩上有責任,父親敬他這杯酒,兒子,你長大成人要為人夫了,要負責一個家,要承擔起來。所以他被父親敬完酒之後,要去迎娶的那個過程,那是什麼心情?到了太太家門口,那都是人家父母出來迎接,對新郎官非常恭敬,然後親手把女兒的手交到他的手上。交完以後,這夫妻要跪拜太太的父母,感謝人家父母養育之恩,然後親手接過來,要對人家的父母負責,要好好照顧好人家的女兒。
迎娶回來之後,還有一些儀式,其中有一個儀式是拿著像一個葫蘆,葫蘆瓜剖成一半拿來裝酒,裝甜酒,夫妻兩個人喝這交杯酒。剖開來的葫蘆瓜,這個瓜是苦的,但是舀的酒是甜的,代表在喝交杯酒的時候,提醒夫妻要怎麼樣?你們都沒反應,都沒喝過?同甘共苦。而且,這個葫蘆瓜是同一個剖成兩半,所以代表夫妻是什麼?一體才能完整,同心協力才能完整,夫妻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就在這婚姻的儀式過程當中,都在提醒著彼此。你看,現在走入婚姻的人,在婚禮裡面,有這些提醒嗎?以前都是結婚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很有德行威望的長者上臺給夫妻一些期許。現在這都愈來愈少,反而都是那些在那裡唱歌跳舞,這都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自己的婚姻也好,或者是子女要結婚,這婚禮要好好的辦,對孩子走入婚姻會有很深的提醒。
摘自 弟子規學習系列演講一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