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古語「德者,本也」。他指出,德對於個人、對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有德之人,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01
—
「德者,本也」出自《大學》,我們先看一下經典中的原意。
要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必須看相關的上下文:「《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英](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對這段的英文翻譯是:In the Book of Poetry, it is said,「Before the sovereigns of the Yin dynasty had lost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y were the mates of God. Take warning from the house of Yin. The great decree is not easily preserved.」This shows that, by gaining the people, the kingdom is gained, and, by losing the people, the kingdom is lost.On this account, the ruler will first take pains about his own virtue. Possessing virtue will give him the people. Possessing the people will give him the territory. Possessing the territory will give him its wealth. Possessing the wealth, he will have resources for expenditure. Virtue is the root; wealth is the result.If he make the root his secondary object, and the result his primary, he will only wrangle with his people, and teach them rapine.H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is the way to scatter the people; and the letting it be scattered among them is the way to collect the people.And hence, the ruler’s words going forth contrary to right, will come back to him in the same way, and wealth, gotten by improper ways, will take its departure by the same.
02
—
為什麼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唐孔穎達解釋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者,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有人認為,「在傳統儒家思想體系中,道德至上論是其宗……在道德至上論的主導模式下,『利』或『財』在某種意義上有礙於德性的修養進程。故而在『德』與『利』(『財』)的關係上,他們傾向於『德』的優先性;而二者關係被引入本末範疇後,明確闡述這種本末關係的論述見於《禮記》:『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種德財觀的實質是,『德本財末』是『重義輕利』思想的具體化。」(政治哲學視域下對《禮記》「德本財末」思想的解讀:曾令巍.《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03期)
「儘管義利之辨有著不同的發展流程和遞嬗軌跡,但其實質是『德』與『財』的關係問題。由於傳統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德本財末』的思想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上古三代固然是踐行『德本財末』思想的典範,可是儒家在考量現實的政治環境後把實現『德本財末』思想最優化的重擔寄托在了君主身上。他們把君主作為道德的化身,希冀他所施之仁政既能下順人情,又不奪人心之所樂、所利之事。這種思想映射在『德』『財』關係上就是,君主要慎重處理二者關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政治哲學視域下對《禮記》「德本財末」思想的解讀:曾令巍.《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03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兩句所在的這段話的內涵重在強調治國者要把得人心放在首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謂德,就是講仁義道德,施行仁政。施仁政即可得民心,得民心即能保有國土,有了國土自然不愁沒有財富。從這個邏輯推理可以看出,儒家認為有德才能有財,德如樹根,財是枝葉花果。德在先,是因;財在後,是果。這並不是說財不重要,或只要德不要財,而恰恰說明講仁義、施仁政是手段,得到民心、國土、財富才是目的。統治者只顧搜刮民脂,聚斂財富,必定會失去民心。如果輕斂薄賦,不與民爭利,雖然暫時似乎失了一些財富,卻得到了民心。有了民眾就能長保國土,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供你享用。因此,有義才有利,無義則無利。這種義利之間的關係講的再透徹不過了。如果把「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僅僅理解為重義輕利,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王磊.走出歷史的幻影——評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義」論[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14-21.)
03
—
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
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積善成德、明德惟馨。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來自《易經》第四十二——益卦的大象傳: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意思是,《益》卦()的上卦是巽,巽為風;下卦是震,震為雷。風雷相助,《益》卦的卦象。君子效法此象,見了善行則遷徙順從,有了過失則馬上改正。(來自 曾凡朝註譯《易經》(《周易》),崇文書局)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做人是做學問、幹事業的前提。立德是一個人做人的基礎。
習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提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習近平:《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2014年1月重印),第304頁。)
04
—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 周紀一》中如是說。相關原文如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智伯,姬姓,智氏,名瑤,即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稱荀瑤(前506年—前453年)。諡號「襄」,史稱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大臣。
當時,智瑤要被晉卿智宣子立為繼承者的時候,族人智果就提出了反對意見,理由是:「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智果以為,智瑤具有五個方面突出的優點,一是長得高大英俊,二是善於駕車射箭,三是才藝超群,四是聰慧善辯,五是意志堅強,處事果決,但有一致命缺點就是特別沒有仁愛之心。智瑤這五方面的優點遠超他人,若其用不仁之心處事,沒有人能招架。智果預判,若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氏會有滅族之禍。
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意見,智果便請求離開智氏家族,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智瑤為政後,專權於晉國,結怨於其他權勢家族,最後韓、魏、趙三家合謀,攻滅智氏,瓜分智氏封邑,是為「三家滅智」,智氏家族兩百多人慘遭殺戮。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中國從此進入戰國時代。。
智襄子被殺後,刺客豫讓為給主公智襄子復仇,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歷史典故(豫讓在智伯門下受到尊寵,被為國士。「豫讓刺趙襄子」《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是德的憑藉,德是才的統帥。從才與德是否兼具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四類:才德全備者為聖人,才德兼亡者為愚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用人之法,若不得聖人、君子,則寧用愚人,不用小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司馬光指出:「君子挾才以為善,而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也就是說,人之德行猶如樹根,是根本,才能如同枝葉,根深方可葉茂,本固才能枝榮。無德之人,其才就如無本之木,沒有根基,難以豐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品德修養之於個人成人成才的重要意義,注重以德領才、以德蘊才、以德潤才。不養德修身,難以成為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