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本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威麒拉杆箱書香

2020-12-13 騰訊網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引用了古語「德者,本也」。他指出,德對於個人、對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有德之人,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01

「德者,本也」出自《大學》,我們先看一下經典中的原意。

要想理解這句話的原意,必須看相關的上下文:「《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英](James Legge,1815年-1897年)對這段的英文翻譯是:In the Book of Poetry, it is said,「Before the sovereigns of the Yin dynasty had lost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y were the mates of God. Take warning from the house of Yin. The great decree is not easily preserved.」This shows that, by gaining the people, the kingdom is gained, and, by losing the people, the kingdom is lost.On this account, the ruler will first take pains about his own virtue. Possessing virtue will give him the people. Possessing the people will give him the territory. Possessing the territory will give him its wealth. Possessing the wealth, he will have resources for expenditure. Virtue is the root; wealth is the result.If he make the root his secondary object, and the result his primary, he will only wrangle with his people, and teach them rapine.Hence,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is the way to scatter the people; and the letting it be scattered among them is the way to collect the people.And hence, the ruler’s words going forth contrary to right, will come back to him in the same way, and wealth, gotten by improper ways, will take its departure by the same.

02

為什麼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唐孔穎達解釋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者,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有人認為,「在傳統儒家思想體系中,道德至上論是其宗……在道德至上論的主導模式下,『利』或『財』在某種意義上有礙於德性的修養進程。故而在『德』與『利』(『財』)的關係上,他們傾向於『德』的優先性;而二者關係被引入本末範疇後,明確闡述這種本末關係的論述見於《禮記》:『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種德財觀的實質是,『德本財末』是『重義輕利』思想的具體化。」(政治哲學視域下對《禮記》「德本財末」思想的解讀:曾令巍.《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03期)

「儘管義利之辨有著不同的發展流程和遞嬗軌跡,但其實質是『德』與『財』的關係問題。由於傳統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德本財末』的思想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上古三代固然是踐行『德本財末』思想的典範,可是儒家在考量現實的政治環境後把實現『德本財末』思想最優化的重擔寄托在了君主身上。他們把君主作為道德的化身,希冀他所施之仁政既能下順人情,又不奪人心之所樂、所利之事。這種思想映射在『德』『財』關係上就是,君主要慎重處理二者關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政治哲學視域下對《禮記》「德本財末」思想的解讀:曾令巍.《雲南社會科學》2015年03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兩句所在的這段話的內涵重在強調治國者要把得人心放在首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謂德,就是講仁義道德,施行仁政。施仁政即可得民心,得民心即能保有國土,有了國土自然不愁沒有財富。從這個邏輯推理可以看出,儒家認為有德才能有財,德如樹根,財是枝葉花果。德在先,是因;財在後,是果。這並不是說財不重要,或只要德不要財,而恰恰說明講仁義、施仁政是手段,得到民心、國土、財富才是目的。統治者只顧搜刮民脂,聚斂財富,必定會失去民心。如果輕斂薄賦,不與民爭利,雖然暫時似乎失了一些財富,卻得到了民心。有了民眾就能長保國土,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供你享用。因此,有義才有利,無義則無利。這種義利之間的關係講的再透徹不過了。如果把「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僅僅理解為重義輕利,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王磊.走出歷史的幻影——評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義」論[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14-21.)

03

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

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積善成德、明德惟馨。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來自《易經》第四十二——益卦的大象傳: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意思是,《益》卦()的上卦是巽,巽為風;下卦是震,震為雷。風雷相助,《益》卦的卦象。君子效法此象,見了善行則遷徙順從,有了過失則馬上改正。(來自 曾凡朝註譯《易經》(《周易》),崇文書局)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做人是做學問、幹事業的前提。立德是一個人做人的基礎。

習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提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習近平:《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2014年1月重印),第304頁。)

04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 周紀一》中如是說。相關原文如下: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智伯,姬姓,智氏,名瑤,即智瑤,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稱荀瑤(前506年—前453年)。諡號「襄」,史稱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大臣。

當時,智瑤要被晉卿智宣子立為繼承者的時候,族人智果就提出了反對意見,理由是:「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智果以為,智瑤具有五個方面突出的優點,一是長得高大英俊,二是善於駕車射箭,三是才藝超群,四是聰慧善辯,五是意志堅強,處事果決,但有一致命缺點就是特別沒有仁愛之心。智瑤這五方面的優點遠超他人,若其用不仁之心處事,沒有人能招架。智果預判,若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氏會有滅族之禍。

智宣子沒有聽從智果的意見,智果便請求離開智氏家族,別族於太史,為輔氏。

智瑤為政後,專權於晉國,結怨於其他權勢家族,最後韓、魏、趙三家合謀,攻滅智氏,瓜分智氏封邑,是為「三家滅智」,智氏家族兩百多人慘遭殺戮。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中國從此進入戰國時代。。

智襄子被殺後,刺客豫讓為給主公智襄子復仇,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歷史典故(豫讓在智伯門下受到尊寵,被為國士。「豫讓刺趙襄子」《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是德的憑藉,德是才的統帥。從才與德是否兼具出發,司馬光把人分為四類:才德全備者為聖人,才德兼亡者為愚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用人之法,若不得聖人、君子,則寧用愚人,不用小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司馬光指出:「君子挾才以為善,而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

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也就是說,人之德行猶如樹根,是根本,才能如同枝葉,根深方可葉茂,本固才能枝榮。無德之人,其才就如無本之木,沒有根基,難以豐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品德修養之於個人成人成才的重要意義,注重以德領才、以德蘊才、以德潤才。不養德修身,難以成為有用人才。

相關焦點

  • 江霖:國無德不興,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人無德不立
    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次課程講到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用明德引領風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此處的德即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與德的關係:道就是價值體系,德就是行為規範。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試譯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為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
    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莊子諵譁》囈談—德充符第九(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何謂德不行?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上文孔子為魯哀公解釋了何謂「才全」,接著哀公又問「何謂德不行」,孔子對哀駘它的總結是「才全而德不行」。那麼德不行,就是內有才,而外不顯,不顯也不是造作,而是很自然的,就是顯,也還是不顯,現在所謂的過分謙虛,也不是德不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裡孔子借用譬喻來形容,外在的德,就像止水一般,絕對的公平而不傾斜,因而可以作為世間衡量的標尺。
  • 道德模範餘友傑: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
    醫者有仁心,在普陀醫院大內科主任兼血液腫瘤科主任餘友傑心中,「醫乃仁術,無德不立」是他從醫20多年來一直遵守的職業道德,讓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儘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是他行醫的初心。「要實時關注,當醫生不可以有任何馬虎。」1998年從原浙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餘友傑回到家鄉普陀從事腫瘤內科專業治療已經20多年。由於多方原因,近年來腫瘤病人的數量每年在增加。「我接觸的都是惡性腫瘤病人,有些病人因病無法根治,對生活充滿絕望。有的雖然已得到有效治療,但仍然對以後病情可能出現的變化充滿擔憂。」
  • 你如何度過自己人生,是有才無德,有德無才,無才無德,德才兼備
    但真正決定一個人社會價值和地位的,是這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這就是我提到的人分為四類:有才無德,有得無才,無才無德,德才兼備。基本上涵括了人的社會界定。首先,有才無德。汪精衛夫婦跪像這類人也深受社會道德和法製法規限制,做著對自己和社會有意義的事,雖然不大,但每個人的力量聚集起來,就會形成巨大的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再次,無德無才。這部分人也很少,他們往往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沒有技術,也沒有人脈。每天處於飢餓和溫飽的界限,每天為生存而活著。
  • 女子無才便是德?
    以男性為主的統治者認為讀書多了思想活泛,使女性容易萌生不安定的想法。所以才藉此來混淆視聽以便制約女性。其次,沈眉莊母親的那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原話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意思是:有為的男子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而女子本有才能,卻不顯露自己的才能,便是一種德行。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我們學習太極拳就是要有德,要厚道,以拳悟道,同時伴隨著立德。這才是修行。不然的話,練拳一陣子,身體有所好轉,再回到世俗的狀態,又造成舊病復發,這樣就不好辦了。那麼《道德經》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 女人無才 便是德
    在以前的社會大多時候是男尊女卑,女孩也不提倡上學讀書,而是專注於婦道的灌輸,女人有沒有文化才華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有女德,相夫教子,以德育人是女人的本份,把本份做好了就是很不錯了,自古以來,家庭教育中女人是很重要的角色,她是家庭的靈魂,對丈夫、子女及老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這些女人就是現在很多人認為和普遍接受的就是那些普普通通、任勞任怨、勤儉持家、傳遞賢德的賢惠的女人。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他提出了「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日益增長由此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後世(西方為主)研究者根據對這一概念和相關歷史的研究,將其引申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在2400多年後被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院長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先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他的觀點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
  • 有才無德之人,不可重用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孔子說:「對於千裡馬不是稱讚它的力氣,而是要稱讚它的品德。」、結合商業引申一下,企業中選人用人很多人注重的首先是才能,技能,在本行業的經驗等等,而忽略了對一個人德行的考量,但往往這一點才是決定此人是否能為公司作出貢獻的關鍵指標。所以真正的千裡馬不是指這個技術才能有多牛,而首先是這個人的品德修養,是否善良,正直,站在公司的立場思考問題,有奉獻精神,而不是僅為一己私慾,其次才是業務能力技術。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有德無才是君子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 人無德,必有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問心淺笑來源:國學文化堂《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個人的德行裡,藏著他的人生起落。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含義!
    昨日內容:2019年紅鸞星動的人「女子無才便是德
  • 巴南區「德法紅黑榜」構築基層德法網
    「羅永珍是『三無』老人,無房無子女無收入。」劉月陽說,平時老人每月全靠按時上卡的補貼生活,可這個月的補貼已延遲一周還未到帳,老人肯定心急。劉月陽立即幫老人聯繫相關單位進行查詢,不停地安撫老人並耐心解釋。第二天,羅永珍便如願收到了生活補貼。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對照下面看看你的德夠了沒?
    .千萬不要揭人老底 四、信任德一一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 1.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 2.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機會 3.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五.方便德——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 誠信立行,應讓有德者有所得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這句流傳了千年的信條道破了「誠信」對於個人、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仁、義、禮、智、信」作為「立人」五德,「言必行,行必果」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
  • 道德經,大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先來看一下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推薦)
    太王薨,而不返,使季歷主喪,死不葬之以禮,二讓也。斷髮文身,示不可用,使季歷主祭禮,不祭之以禮,三讓也。詭道合權,隱而不彰,故民無得而稱,乃大德也。不受與讓是相互的,正是不受,才是讓;泰伯本是正傳,以此不受亦是讓。「得」。論語釋文:「得」,本亦作「德」。後漢書《丁鴻傳論》:「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之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讓中國之治煥發生機與活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是手段,德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