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2021-01-11 澎湃新聞

引子

「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結合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相關觀點提出的。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我在網上瀏覽了眾多專家們有關「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觀點大多是要警惕這一陷阱,將來能否避免和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我非常贊同專家們對中美關係本身的看法,但是他們在研究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時,如果談到能否避免、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所建立的前提必然是認可這一陷阱本身是存在的,這一理論本身是科學的。否則,假如此陷阱本身就不存在,其理論本身是錯誤的,那又何談「避免」呢?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美未來有無一戰,可能性有多大,如何避免等問題,就絲毫沒有必要總跟一個危言聳聽的謬論扯在一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以其代表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在西方史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該書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他提出了「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日益增長由此引起斯巴達人的恐懼」,後世(西方為主)研究者根據對這一概念和相關歷史的研究,將其引申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在2400多年後被美國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院長概括為「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先生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他的觀點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當一個崛起的強國威脅要取代一個統治強國時,其結果往往是戰爭。」據權威媒體資料,這一被當做國際關係「鐵律」,成為近年來中國威脅論的主要論調,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必然是一種威脅。本文不對中美未來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做探討,僅對當今世上有沒有「修昔底德陷阱」發表個人看法。在此聲明,因為本人還未能仔細閱讀艾利森所著的《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僅根據其基本論點和從其他途徑收集的一些資料,做了一點點分析,認為可以得出初步結論。

其實,中國早已給出了答案。2014年1月,美國《世界郵報》創刊號刊登了對中國國家主席的專訪。主席指出,中美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22日,國家主席在西雅圖歡迎宴會上的演講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主席在這兩次對「修昔底德陷阱」的描述中,第一次用的是「避免陷入」,多了「陷入」二字,整句話就多了一種解讀方式,可以理解為避免陷入「一個騙局」,騙局專指欺騙行為,也就是說「修昔底德陷阱」是騙局,是謬論。第二次則更為直截了當的指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那為什麼還總有人認為陷阱存在,所以要想方設法避免呢?根據主席的論斷,我在此嘗試補充一些論據。

(圖片來源於界面新聞)

艾利森先生在2019年3月22日發表的演講中提到「在我的書中,我回顧了過去五百年的歷史。其中有十六個案例與崛起的強國威脅取代統治強國相關。這些案件中有12起以戰爭告終,4起沒有發生暴力衝突。如果你登錄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網站,你會看到這些案件和數據信息,也會有關於它們的爭論。有趣的是,每一種情況都不同,但一般來說,雅典興起,或德國一百年前崛起,或中國崛起,並試圖在上升時取代或擾亂現任強國——斯巴達、英國、美國,結果往往是暴力衝突。但在四個案例中並沒有發生戰爭。那麼在這個其中發生了什麼呢?這很複雜,每個情況都不同,但它們基本上可以分為3個層面。第一層是物質,客觀條件;第二層是感知、情感和心理,即馬克思所說的能動性;第三層是政治,各國政府內部為權力而進行的鬥爭。」

(艾利森先生演講涉及的16起戰爭案例分別為:1.葡萄牙與西班牙—NO WAR;2. 法國與哈布斯堡 —WAR;3. 哈布斯堡與奧斯曼帝國—WAR;4. 哈布斯堡與瑞典—WAR;5. 荷蘭和英國—WAR;6. 法國與英國—WAR;7. 英國與法國—WAR;8. 英國、法國與俄國—WAR;9. 法國與德國—WAR;10.中俄與日本—WAR;11. 英國與美國—NO WAR;12. 英國(在法國、俄國支持下)與德國 — WAR;13. 蘇聯、法國、英國與德國—WAR;14.美國與日本— WAR;15.美國與蘇聯— NO WAR;16. 英國、法國與德國—NO WAR)(資料來源:https://www.belfercenter.org/thucydides-trap/case-file)

一、數據問題

(一)樣本數量不足:

僅列舉16個樣本,絕對數量偏少,12次發生戰爭,比例只有75%,也不能算高,就算搖色子開大小,16次中開12次大或者小也並不稀奇,由此得出「理論」性的觀點,有失嚴謹,過於牽強。

(二)採樣存在失真:

我發現作者還另外挑選了14個潛在的其他案例,而這14人案例中只有50%發生了戰爭,更是無法證明「修昔底德陷阱」的論斷在這一歷史時期是正確的。

二、樣本問題

按照艾利森先生的描述,他所列舉的16個案例與崛起的強國威脅取代統治強國相關。那麼,我有以下疑問:

(一)案例不全

作者列舉的16個案件中並未含有中國的明朝,16世紀時明朝是絕對的世界第一(我不確定艾利森所指的「統治強國」是什麼概念,但是辯證的看,至少當時沒有任何國家能「統治」明朝,對明朝而言,就沒有除了他自己之外的統治強國)。從明朝到清朝,直至歐洲列強超過中國的過程中,中國並沒有去打壓其它國家,此案例並未被列舉,是什麼原因呢?另外,1970-1977年,美蘇兩國一直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二。對美國來說,雖然當時蘇聯的GDP對美國尚構不成威脅,但是其軍事實力一直是美國的心頭之患。對蘇聯來說,想成為第一,唯有靠戰爭打敗美國。然而,美蘇之間並未發生戰爭。

(二)案例不準

案例14,美日戰爭,選擇的是二戰時期。但是我們來看看戰後的情況,1983-1995年日本GPD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3%,在1995年最高達到美國的72.5%(世界銀行數據),已高於中國今時佔美國的比例,這算不算威脅了美國的統治地位呢?而當時美國並沒有以戰爭打壓日本。這個案例為什麼也沒有被列舉呢?我相信作者不會故意迴避對其結論不利的案例,只能說明在案例選擇中還有其它限制,例如地域的限制,大國的選擇等,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其案例不全、不準。

(三)案例有誤

在第10個案例中,作者認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在亞洲挑戰中國和俄國,結論是戰爭。甲午戰爭開始是1894年,當時中國和日本都不是世界第一或第二,歐洲列強和美國已經排位在前,那麼,這個不符合條件的案例為什麼會被列舉呢?另外,作者把俄國劃歸亞洲,也是有點牽強了。

(四)案例片面

這些案例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在所有案例中,只有案例14是海洋兩岸的兩國(美國和日本)之間爆發的戰爭,其他案例無一跨洋。美日之戰的原因是日本依賴國外資源維持生存,而美國則不想允許日本侵略外國。這與英國和美國的關係(案例11)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從未試圖扼殺英國,也不關心英國在西半球以外所做的事情。所以,美日之間、美英之間戰與不戰,是其他因素決定的,世界排名並非主要原因。中美屬於兩岸國家,習主席曾講過太平洋足夠大,大到足夠容下中美兩個大國。

(五)案例有疑

如果案例齊全,而且都是當時世界處於統治地位的第一與崛起的第二之間的戰與不戰的列舉。那麼按理說下一案例的主角之一應是上一案例的主角之一,除非戰後雙雙(或多方)一起退出了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如果是這樣,16個案例中有6例是屬於戰後一起退出的,比例不低,這是以歷史事實說明了戰爭的代價,為後世息戰提供了支持,起到了反駁作者觀點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因果關係問題

作為統計學常識,有時統計數據的相關,並不意味著數據之間有內在因果關係,這方面例子很多。例如:冰淇淋銷量增大就會導致淹死的人數增加。二者在數據上確有相關性,但是並無因果關係。真正原因是天氣熱,冰淇淋銷量就會增加,遊泳的人也會增加。發起戰爭的因素是相當多的,眾所周知,因為一個刺殺事件竟然導致了一戰【雖然作者認為是德國在挑戰英法俄(1860年至1913年間,德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從4.8%猛增至14.8%,超過其主要競爭對手英國,其份額從19.9%下降至13.6%。在1870年統一之前,德國只生產了英國鋼鐵的一半; 到1914年,它的產量是英國的兩倍),並且認為「修昔底德陷阱功不可沒」】,但其本人也承認「這很複雜」,因此對大國之間的挑戰和打壓,歸納出75%的戰爭機率,依舊很難有說服力。

四、時代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的對立統一離不開運動的前提,一切事物均按其客觀規律而發展。做當下的判斷和決定,就只能依據當下的客觀實際。尤其是現在,我們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一年的變化比以前十年百年都要快,在如此的大變局之中怎能照搬歷史呢?對戰爭而言,研究近五百年的事件意義不大了,為什麼近七十多年世界沒有大規模戰爭?這是一道分水嶺,並不僅是因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更是因為核時代的到來,戰爭的代價太大了。一戰二戰世界受到的創傷是巨大的,人們更嚮往和平的生活,越來越不希望戰爭了。世界第一不可能通過跟第二的戰爭捍衛地位,世界第二也不可能通過戰爭將第一挑落馬下。所以,日本達到美國GPD72%時沒有發生戰爭;美國與蘇聯曾經在古巴危機中差點動用核武器,最終還是和平地解決了危機;美國也曾經多次想要對中國動用核武器,最終也沒有使用。科技、地理、發展速度、發達程度、國家關係等都會影響是否會戰爭。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利益,如果不能有效擊敗對手,只是像韓戰一樣籤訂停戰協議,雙方得不到直接的利益。想要擊敗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己卻不受巨大損失,也是不可能的。當今地球村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一個金融危機就導致全世界的危機,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中美發生戰爭,沒有哪個其它國家能不受影響,在戰亂、動蕩的世界中獨善其身,因此,有核國家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極低。世界環境、科技水平、人的思想都變化了很多,對現代國家行為繼續用幾百年前的行為模式來推斷,是非常不可靠的。

五、文化問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如何看待自身的發展,別國的強大,世界的繁榮,是不一樣的,也不會因歷史上別人怎麼做而改變。我們可以假想,若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哪一天有個「第二」崛起了,我們會用戰爭壓制嗎?當然不會!中國的發展絕不會以犧牲別國的利益為代價,無論中國多強大,中國人民多富有,中國都不會限制別人的發展,中國沒有侵略的基因,我們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永遠不稱霸、不搞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修昔底德陷阱」在這樣一個偉大民族的面前,自然毫無理論價值。而美國人更惜命,更不敢「玩大的」,「修昔底德陷阱」對美國來說,也不存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綜上,艾利森先生的初衷是好的,他很有可能就是為了研究如果美國無法通過和平的方式壓制中國的崛起,會不會挑起對中國的戰爭,中美雙方將如何面對這種可能性,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戰爭的課題。以先入為主的觀點,為了增添神秘的理論色彩,硬往修昔底德這個2400多年前的名字上關聯,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假陷阱罷了。躺槍的是修昔底德,故弄玄虛的是格雷厄姆•艾利森,洞若觀火的是習主席,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部分資料來源:https://www.belfercenter.org/)

作者簡介:

鄒鐳,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飛機維修廠書記,曾在人民網、新浪、搜狐等媒體平臺上發表過多篇文章。

本期責任編輯:王向陽

相關焦點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來源: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韓滿春  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陳康令:「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話語陷阱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出於對中國發展壯大的憂慮,不斷散布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說,並將其誇大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中國思想界應跳出這一話語限定,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這一被國內外不斷渲染的概念,到底是指什麼?這背後的歷史依據與現實意義靠得住嗎? 一、艾利森陷阱? 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幾年的事。
  • 正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人民觀察·本期主題)
    針對一些人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再次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那麼,什麼是「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間是否真的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濟: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一、知識介紹(一)內容「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戰爭的主要形式已經由「熱戰」轉向了「經濟戰」,技術封鎖、貿易戰、關稅戰等形式層出不窮。
  •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顯然越來越悲觀了 2020-07-01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美策|「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中美關係需破傳統、填空白
    「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無法避免的,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甚至戰爭也不是不可想像的,但進而造成的後果肯定是雙方乃至全世界都無法接受的。」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為大家準備了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以幫助大家備考。一、知識介紹(一)內容「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戰爭的主要形式已經由「熱戰」轉向了「經濟戰」,技術封鎖、貿易戰、關稅戰等形式層出不窮。
  • 陳村富:古希臘有過「修昔底德陷阱」嗎?說說艾利森教授的「圈套」
    三 、「陷阱」與「圈套」,「出口」與「入口」 艾利森教授的敘述很巧妙,使人們誤以為真如他所說:「修昔底德的主要議題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其實,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節那句話。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 美國軍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西方該研究《左傳》!
    從大國競爭這個名字開始在媒體上炒作,有關中美兩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早已經不脛而走。但我們要知道,「修昔底德陷阱」來自於古希臘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個描述古希臘歷史的大國對抗模式,是不是適應中美兩國這個文化歷史截然不同的國家呢?其實就連美國人都覺得不合適。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說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仍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接下來格雷厄姆·艾利森補充稱中美關係的第二層關係就是共同生存或者共同毀滅的關係,因為爆發軍事衝突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簡單來說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更深刻的中美關係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又是被核武器所捆綁在一起的共生關係。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賴嶽謙:全面應戰修昔底德陷阱!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修昔底德陷阱首次提出是在古希臘時代,當時雅典與新興大國斯巴達爆發了戰爭,修昔底德推論,一個大國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兩國之間勢必會發生衝突這些年中國迅速崛起,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熱門話題,我們多次向美國闡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但是美國卻不是這麼想的。中國成美國最大勁敵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就從多個地區強國並立的局面,變成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爭霸的現實情況。
  • "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如果理察·福爾克是對的,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夠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會怎麼做呢?先請斯溫博士發言。麥可·斯溫:謝謝海倫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有趣的問題。我認為,美國和中國確實應該就這個問題進行更深入、更具戰略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