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2021-01-11 人民日報海外網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作為崛起國的中國與作為守成國的美國,是否會陷入大國政治的悲劇,即陷入戰爭?這些憂慮實際上反映出,前些年的「權力轉移論」①正在演化為中國崛起進程將陷入「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過,從本質上來看,「權力轉移論」與「修昔底德陷阱」並非不同。

權力轉移理論中的「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由美國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2012年提出,源自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論述的內容。在修昔底德看來,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是當時希臘的守成者,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是希臘的崛起者。他認為,雅典的崛起以及由此引發的斯巴達的恐懼導致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這就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在此之前,美國學者奧根斯基(A.F.Kenneth Organski)1958年提出了「權力轉移理論」。他認為,「在現有的國際秩序完全確立,完成了利益分配之後積累了足夠實力」的那些強大而不滿的國家,較有可能成為國際體系的挑戰者。由於主導國不肯出讓更多的利益,挑戰國便試圖通過自身快速增長的、與主導國匹敵甚至趕超主導國的實力,改變原有體系的秩序、原則,謀求在體系中更符合自身實力的地位,以便享有它們認為應得的特權。挑戰國挑戰原有體系的成功,意味著權力由一國向另一國過渡,標誌著一個新秩序的開啟。這個觀點後來被人稱為權力轉移理論,而艾利森隨後演繹的「修昔底德陷阱」不過是權力轉移理論的一個案例。

根據奧根斯基的觀點,大國之間能力的再分配會導致國際局勢不穩定,甚至引發大國之間的戰爭。戰爭大致會在以下三種情形下爆發:一是權力轉移時原來的主導國會對挑戰國發動預防性戰爭;二是當挑戰國崛起到一定程度,原有國際體系已不能再為其崛起提供新的環境支持和制度收益時,它們將動用武力打破原有的國際體系,來獲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在權力轉移臨界點上,原有的主導國和挑戰國都想成為新的力量格局中的主導者而爆發爭奪霸權的戰爭。艾利森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大致是在這三種情況之內。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偽命題

然而,中國的情況根本就不在其中。第一,中國不是作為挑戰者的崛起國,而是主動融入美國主導下的國際體系中的崛起國。

第二,對於國際體系,中國不僅僅是參與者,而且還是一個積極的建設者。雖然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存在嚴重的問題,但中國如果不融入其中,就很難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因此,為了實施對外開放戰略,中國先是逐漸融入現有國際體系之中,然後在自我能力範圍之內推進國際體系的改革。中國的崛起從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獲得了巨大收益,但也由於中國不斷推進國際體系的改革,從而使得中國不斷從這個國際體系中獲得制度性收益。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一直主張要維護既有的國際體系,從來沒有主張要推翻既有的國際體系。此外,不僅中國在既有國際體系中持久收益,其他新興國家也在既有國際體系中獲得可持續性的收益。中國與所有新興國家一道,在維護既有國際體系的前提下,推進全球治理的改革。

第三,中國崛起是事實,美國相對衰落也是事實,但雙方並沒有發展到權力轉移的臨界點。雖然中國已經在經濟規模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經濟質量依然不高。特別是與美國相比,中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與美國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包括國家創新力、科技實力等。此外,即便中國與美國已經處於權力轉移的臨界點,中國也不會去做世界霸主,相反,中國願意以國家能力為基礎,為世界承擔更多責任。實際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反哺」周邊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發展倡議。

將中美關係與雅斯關係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兩者關係差異巨大:第一,中國不稱霸,不推行霸權主義,不是雅典這樣的崛起國,崛起是為了構築自己的霸權地位。第二,中美關係已經是相互依存度非常高的雙邊關係,不僅在利益上而且在戰略上,美國依然是主導國,但美國解決大部分全球性問題都需要中國的配合和幫助。第三,中美關係是對世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雙邊關係,沒有第三種力量能夠改變中美關係的實質,這同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有著根本性區別。鑑於此,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

中國崛起應持「中國視角」

雖然有學者統計過,自1500年以來,在15次大國權力轉移中,有11次是因為陷入安全困境而開始,並以戰爭的形式解決問題的。然而,國際關係史是考察西方大國成長的歷史,缺乏對中國大國成長歷史的考察。問題是,歷史上,中國大國的成長往往取決於內部。

伯羅奔尼撒戰爭大約發生在中國春秋戰國的過渡時期。當時,諸侯國的興衰不是由外部因素,而是由內部因素決定的。春秋時期,最早稱雄於各諸侯的是鄭國。到戰國時期,七國實力此消彼長,但最終的結局是六國滅亡,秦國一統天下。六國何以亡?蘇洵就指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實際上,六國是為了各自執政集團的既得利益賄賂秦國而亡。秦國統一中國以後,秦始皇本以為可以開萬世之偉業,可沒有想到,在秦二世繼位不久,便「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總結得最為經典的當屬杜牧。他在《阿房宮賦》中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因此,內部問題解決不好才是真正的困惑和陷阱。

當代中國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否意味著中國崛起進程中沒有任何困惑?其實不然。首先,過去40年,中國的發展雖然迅速,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在新的發展中又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其次,中國現代化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現象,既有城鄉二元現象,也有地區二元現象,甚至在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發展方面也存在二元現象。因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是發展。再次,中國的發展質量不高,也是長期來困擾中國現代化和中國崛起進程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的大國成長進程要具有高質量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的是解決內部問題。

(胡鍵,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論壇網特約作者)

----

【參考文獻】

①「權力轉移論」:密西根大學教授奧根斯基(A.F.Kenneth Organski)於1958年在其所著《世界政治》一書中首次提出這一理論。奧根斯基認為,國際體系並非靜態,而是隨著國家權力與增長率的此消彼長而發生變化。增長率的不平衡主要由人口數量、經濟生產力和國家從社會中汲取資源的政治能力及運用這些資源促進國家整體利益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所驅使。奧根斯基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個大國的力量增長到至少為現主導國力量的80%,則該大國會被看作是現主導國及其國際體系控制力的「挑戰者」。

相關焦點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這一被國內外不斷渲染的概念,到底是指什麼?這背後的歷史依據與現實意義靠得住嗎? 一、艾利森陷阱? 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幾年的事。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陳康令:「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話語陷阱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出於對中國發展壯大的憂慮,不斷散布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說,並將其誇大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中國思想界應跳出這一話語限定,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來源: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韓滿春  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濟: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2018年美國發布禁令限制中興購買「敏感產品」,2019年美國再次提高中國商品進口關稅並命令美企退出中國,2020年美國命令臺積電斷供華為等經濟戰無不體現出美國對於中國這一新的崛起的重視程度。今天的中國,又面臨著似曾相識的境況,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怎樣的歷史抉擇呢?且以史為鑑,看看過去的修昔底德陷阱吧。
  • 正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人民觀察·本期主題)
    針對一些人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再次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那麼,什麼是「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間是否真的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權力與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延伸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個偽命題?
    引言如果把2019年的新聞列一個排行榜的話,那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摩擦肯定是榜上有名。這也引起了許多國人的焦慮,對很多人的現實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響,我在網上也看到了許多人的議論,其中最常出現的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不過我發現很多人談這個詞都是泛泛而談,根本沒有理解這個詞的原意。
  •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顯然越來越悲觀了 2020-07-01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美策|「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中美關係需破傳統、填空白
    「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無法避免的,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甚至戰爭也不是不可想像的,但進而造成的後果肯定是雙方乃至全世界都無法接受的。」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助推器,這意味著對美國產生了實質性的威脅。隨後幾十年間中國又開始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還在顛覆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因此中美關係的第一層關係就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也就是說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仍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
  • 美國軍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西方該研究《左傳》!
    從大國競爭這個名字開始在媒體上炒作,有關中美兩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早已經不脛而走。但我們要知道,「修昔底德陷阱」來自於古希臘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個描述古希臘歷史的大國對抗模式,是不是適應中美兩國這個文化歷史截然不同的國家呢?其實就連美國人都覺得不合適。
  • 全球焦點|中國成美國最大勁敵?賴嶽謙:全面應戰修昔底德陷阱!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修昔底德陷阱首次提出是在古希臘時代,當時雅典與新興大國斯巴達爆發了戰爭,修昔底德推論,一個大國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兩國之間勢必會發生衝突這些年中國迅速崛起,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熱門話題,我們多次向美國闡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但是美國卻不是這麼想的。中國成美國最大勁敵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就從多個地區強國並立的局面,變成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爭霸的現實情況。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為大家準備了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以幫助大家備考。2018年美國發布禁令限制中興購買「敏感產品」,2019年美國再次提高中國商品進口關稅並命令美企退出中國,2020年美國命令臺積電斷供華為等經濟戰無不體現出美國對於中國這一新的崛起的重視程度。今天的中國,又面臨著似曾相識的境況,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怎樣的歷史抉擇呢?且以史為鑑,看看過去的修昔底德陷阱吧。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中國又不是第一次「崛起」,談何「修昔底德陷阱」?
    編者按:近期,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的「臺港澳縱論」系列學術沙龍中,紐約大學政治系終身教授、著名國際法專家熊玠教授對當前的中美關係、中美大國競爭和美國一些學者所宣揚的中美將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